《夏夜的十點半鐘》

《夏夜的十點半鐘》

悶熱的夏日,乏味的假期旅行,突如其來的謀殺擾亂一家人的行程,妻子也在偶然的情況下捲入案情。小說圍繞一場旅行與一樁兇殺命案展開,展現相似的兩段愛情三角關係,迷亂、絕望的情緒似乎已進入杜拉斯的創作風格。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瑪格麗特·杜拉斯(1014-1996)是法國當代最著名的女小說家、劇作家和電影藝術家。她於1914年4月4日出生在越南嘉定,父母都是國小教師。她四歲喪父,童年的苦難和母親的悲慘命運影響了她的一生。杜拉斯十八歲時來到巴黎求學,獲巴黎大學法學學士和政治學學士學位,從1935年到1941年在法國移民部擔任秘書,並與羅貝爾·安泰爾姆結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安泰爾姆曾被關進集中營,後來他娶莫尼克為妻,直到1990年去世。
杜拉斯以小說《厚顏無恥之輩》(1943)開始她的文學天涯。她的作品不僅內容豐富,體裁多樣,而且尤其注重文體,具有新穎獨特的風格。她早期的小說《太平洋大堤》(1950)充分反映了童年時代的貧困生活,還有不少作品也是以印度支那的社會現實為題材的。《直布羅陀海峽的水手》(1952)等充滿了鏡頭般的畫面和口語式的對話,因此,大都被改編成影片;後來的小說如《塔吉尼亞的小馬》(1953),《琴聲如訴》(1958),《洛爾·V.斯坦的迷醉》(1964)等則善於打破傳統的敘述模式,把虛構與現實融為一體,因而使她一度被認為是新小說派作家,其實她的小說只是在手法上與新小說類似,重視文體的詩意和音樂性,但在構思方面卻大不相同,她在作品中描繪貧富對立和人的欲望,是在以獨特的方式揭露社會現實。杜拉斯在戲劇和電影方面同樣成就卓著,她分別在1965、1968和1984年出版了三部戲劇集,在1983年還獲得了法蘭西學院的戲劇大獎。作為法國重要的電影流派“左岸派“的成員,她不僅寫出了《廣島之戀》(1960)、《長別離》(1961)這樣出色的電影劇本,而且從1965年起親自擔任導演,從創作優秀影片《印度之歌》(1974)開始,每年都有一兩部影片問世,而且有不少獲得了國際大獎。
杜拉斯的六十餘種作品始終擁有廣泛的讀者和觀眾,其中最著名的是杜拉斯在七十歲時發表的小說《情人》(1984)。在這部十分通俗的、富有異國情調的作品裡,她以驚人的坦率回憶了自己十六歲時在印度支那與一個中國情人的初戀,榮獲了當年的龔古爾文學獎,並且立即被譯成各種文字,至今已售出250萬冊以上,使她成為當今世界上最負盛名的法語作家。後來在得知她的初戀情人死去的訊息以後,她又把《情人》改寫為《北方的中國情人》(1991)。儘管小說中與她有關的人都已去世,她的回憶已無所顧忌,筆觸也更為大膽,用在情人的生理方面的筆墨遠比《情人》要多,對亂倫、同性戀的描寫也達到了赤裸裸的程度,但是她始終沒有說出她的初戀情人的名字,只是用“她”來代表少女,用“中國人”來指她的情人。
·查看全部>>

媒體評論

愛,像船,但它沒有更多的航線,它只能沿著“忠誠”這條唯一的線路行駛下去;一旦偏離,結果不是船毀,就是人去。
愛,最深刻的表現就是專一,是雙方都具有的一種獨占欲望。
愛,就意味著永遠不要說“對不起”。
愛,絕對不能分享。
一對夫妻,同時出現了感情出軌,同床異夢的他們,徘徊在忠誠與背版之間;兩段婚外戀,同時進行中……

精彩書摘

“帕斯特拉,這是姓。羅德里戈·帕斯特拉。”“羅德里戈·帕斯特拉。”“對。他殺的人是佩雷斯。托尼·佩雷斯。”“托尼·佩雷斯。”在雨下,兩位警察從廣場上走過。“他在幾點鐘殺死佩雷斯的?”那位客人也不清楚,此時正近黃昏,大概在下午剛開始的時候吧。羅德里戈·帕斯特拉殺了佩雷斯,同時還殺了自己的妻子。兩具屍體在兩小時前被發現,躺在佩雷斯的車庫深處。咖啡館裡已開始暗下來。在最裡邊濕潤的吧檯上,點起了兩支蠟燭,黃色的燭光與微藍的暮色交混在一起。大雨說來就來,此時卻驟然止住。“羅德里戈·帕斯特拉的妻子多大了?”瑪利亞問。“很年輕。十九歲。”瑪利亞噘噘嘴,表示遺憾。“我還要一杯曼薩尼亞酒。”客人替她要了一杯。他也喝曼薩尼亞酒。“我在想他們怎么還沒有抓住他呢,”她說,“這座城這么小。”“他比警察更熟悉這裡。羅德里戈可是能手。”酒吧里擠滿了人,都在談論羅德里戈·帕斯特拉。人們對佩雷斯看法一致,但是對羅德里戈年輕的妻子則不然。她是個孩子。瑪利亞喝她的曼薩尼亞酒。那位客人吃驚地瞧著她。“您總是這樣喝酒?”“看情況,”她說,“差不多吧,差不多總是這樣。”“獨自一人?”“此刻是的。”咖啡館的門不直接朝街,而是朝向一個方形的長廊,城裡的那條主要大道穿過長廊,將它一分為二。長廊邊上有石頭欄桿,上面的扶板既寬又結實,孩子們可以在上面跳來跳去或者躺在上面觀看即將來臨的大雨和來往的警察。孩子們中間有瑪利亞的女兒朱迪特。她把臂肘倚在欄桿上看廣場,只比欄桿高出一頭。此時約為傍晚六七點鐘。另一陣大雨下開了,廣場變得空蕩蕩的。中央花叢中的矮棕櫚樹被風吹得歪歪倒倒。樹間的花被吹得七零八落。朱迪特從長廊跑來撲在母親懷裡。但她的恐懼已消失。閃電急劇地一個接著一個,連成了一片,天空的轟鳴聲持續不斷。這種喧鬧聲有時變為響亮的爆裂聲,隨著雨勢漸弱,聲音越來越低沉,但立刻又喧鬧起來。長廊里一片寧靜。朱迪特離開母親去近處看雨,還有在條條雨絲中跳舞的廣場。“得下一整夜。”客人說。雨卻突然止住。客人離開吧檯,指著被大片大片的鉛灰色圍繞的深藍色天空,天空很低,觸到了屋頂。瑪利亞還想喝。客人沒說什麼又要了曼薩尼亞酒。他自己也要喝。“是我丈夫想來西班牙度假。我願意去別處。”“去哪裡呢?”“我沒想過。到處走走。也來西班牙。您別在意我說的話。其實我很高興今年夏天來西班牙。”他拿起那杯酒遞給她。他向侍者付了錢。“您是在快五點鐘時來的吧?”客人問,“您坐的大概是一輛黑色的羅孚牌小汽車,它在廣場上停了下來。”“是的。”瑪利亞說。“當時天還很亮,”他接著說,“還沒有下雨。在這輛黑色羅孚車裡你們是四個人。您丈夫開車。您是坐在他旁邊?對吧?后座上有一個小姑娘,”他指著說,“就是她。還有另一個女人。”“是的。從下午三點鐘起,我們就在野外遇見了暴風雨,我的小女兒很害怕。所以我們決定今晚不去馬德里,在這裡停下來。”客人一面說話一面緊緊盯著廣場,天剛放晴,警察又出現了。在天空的嘈雜聲中,客人竭盡全力聽著從四處街巷裡傳來的警笛聲。“我的女友也害怕雷雨。”瑪利亞又說。落日在城裡這條主要大道的盡頭。那也是旅館的方向。時間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么晚。雷雨擾亂了時間,使時間加快了。但現在時間透過厚厚的雲層又顯露出來,呈淡紅色。“他們在哪裡?”客人問。“在普蘭西帕爾旅館。我該去找他們了。”“我記得有個男人,您丈夫,一隻腳從黑色羅孚車下來,向一群年輕人詢問城裡有多少家旅館,然後你們就朝普蘭西帕爾旅館開去。“沒有房間了,當然。已經沒有房間了。”落日再次被雲層遮住。新一輪雷雨在醞釀中。下午的這個深藍色海洋大雲團慢慢在城市上方推進。它來自東方。微弱的光線還能讓人看清雲團可怕的顏色。他們大概還待在露台邊上。在那裡,在大道的盡頭。“可是你的眼睛發藍,”皮埃爾說,“這次是因為天空。”“我還不能回去。瞧瞧會發生什麼。”這一次朱迪特不回來。她瞧著孩子們光著腳在廣場上的溝里玩耍。帶泥的水在他們兩腳間滾動。水呈暗紅色,與城市的石頭和周圍的土壤一樣紅。所有的年輕人都在外面,在廣場上,在閃電和空中不停的隆隆聲下。雷鳴聲中傳來年輕人用口哨吹的、溫柔的歌聲。大雨開始了。海洋傾瀉在城市上。廣場消失了。長廊里滿是人。人們在咖啡館裡大聲說話才能相互聽見,有時簡直在吼叫。還是羅德里戈·帕斯特拉和佩雷斯的名字。“讓羅德里戈·帕斯特拉歇歇吧。”客人說。他指著警察,他們在長廊里避雨,等著雨過天晴。“他結婚六個月,”客人繼續說,“他發現她和佩雷斯在一起。誰不會這么乾呢?羅德里戈,他會被宣告無罪的。”瑪利亞還在喝酒。她做了一個鬼臉。在一天的這個時刻,酒使她噁心。“他在哪裡?”她問。客人俯向她。她聞到他頭髮上濃濃的檸檬氣味。嘴唇光滑而美麗。“在城裡一家屋頂上。”他們相互微笑。他走開了。她的肩窩裡還留著他聲音的熱氣。“淋著大雨?”“不,”他笑著說,“這是我聽到的。我什麼也不知道。”在咖啡館最裡邊開始了一場關於罪行的討論,聲音很大,使其他討論都停了下來。羅德里戈·帕斯特拉的妻子是自己投入佩雷斯懷抱的,能怪佩雷斯嗎?一個女人這樣向你撲來,你推得開嗎?“能推開嗎?”瑪利亞問。“很難。但是羅德里戈忘記了這一點。”佩雷斯的朋友們今晚為他哀悼。他母親待在市政廳里,獨自守著屍體。羅德里戈·帕斯特拉的妻子呢?她的屍體也在市政廳。但她不是本地人。今晚她身邊沒有任何人。她是馬德里人,去年秋天來這裡結婚的。大雨停了,雨水的嘩嘩聲也停了。“結婚以後,她勾引村里所有的男人。怎么辦?殺了她?”“多古怪的問題。”瑪利亞說。她指著廣場上的一個地方,一扇寬寬的、關上的門。“就是那裡,”客人說,“是市政廳。”一位朋友又進了咖啡館,他們仍在談論罪行。雨停以後,廣場上又擠滿了孩子。城市邊沿的大道盡頭和普蘭西帕爾旅館的白色大樓顯得模模糊糊。瑪利亞發現朱迪特也夾在廣場上的那群孩子中間。她謹慎地觀察地點,最終下到發紅的泥水裡。客人的那位朋友請瑪利亞喝一杯曼薩尼亞酒。她接受了。她來西班牙有多久了?“九天。”她說。她喜歡西班牙嗎?當然喜歡。她從前來過。“我得回去了,”她說,“這種雷雨天,哪兒也去不了。”“去我家。”客人說。他笑了。她也笑,但相當勉強。“再來一杯曼薩尼亞酒?”不,她不想再喝。她叫回了朱迪特,孩子的靴子上都是廣場上的紅水。“您還回來嗎?今晚?”她不知道,有可能吧。她們順著人行道朝旅館走去。城裡飄著馬廄和乾草的氣味。今夜將很舒服,濱海式的。朱迪特走在紅水溝里。瑪利亞隨她去。她們遇見把守街道出口的警察。天幾乎全黑了。停電還在繼續,很可能還得一段時間。誰要是看那片屋頂,就會發現上面還有落日的餘暉。瑪利亞牽起朱迪特的手和她說話。朱迪特習慣了,並不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