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下葬》

《基督下葬》

《基督下葬》是義大利畫家卡拉瓦喬30歲期間繪製的一幅最著名的祭壇畫。這是一幅具有古典意味又透著現實主義風格的繪畫,畫面的構圖、人物造型、明暗及色彩的處理達到了非常完美的程度。其內容是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後,聖瑪利亞和使徒約翰、尼哥底母等為他安葬的情景。

基本情況

基督下葬基督下葬

【名稱】基督下葬

【類別】油畫、名畫 

【年代】作於1601-1604年間

【作者】卡拉瓦喬

【屬地】此畫現藏羅馬梵蒂岡繪畫館

詳細描述

這幅祭壇畫最初是聖馬利亞·德拉·瓦里契拉教堂的訂件。描繪的是基督被釘死十字架後,由約翰、尼哥底母聖馬利亞與基督的兩個女信徒給他下葬的悲劇場景:微弱的光線只照亮岩洞的一塊大石板。在一片昏黑的背景前,約翰與尼歌底母慢慢地把耶穌赤裸的屍體放入墓中。背後站著耶穌的母親馬利亞與兩個女信徒。耶穌的屍體被光線照得透亮。整個場面儼然一個陣亡英雄或戰士的下葬情景。耶穌的軀體畫得強壯結實。臉上也顯出剛毅的意志力。一張留短黑須的臉十分安祥。氣氛肅穆,悲愴而莊嚴。

畫家運用準確的解剖技巧表現了肌肉發達的屍體。唯有耶穌垂落的一隻手提示他已沒有生命。但這隻下垂的手與被抬起的雙腿,在畫面上構成平衡的光感。尼哥底母在這裡是卡拉瓦喬重點刻畫的形象。傳說他是法利賽人。曾於夜間見過耶穌,和耶穌談論過人可否重生的問題。耶穌被釘死後,他前來幫助埋葬。畫家把他描繪成一個上了年紀的農民形象。並把他畫在前景主要位置,尤其展示了他的一雙赤裸的大腳。為了加強整個形象的穩定性,這兩隻腳在前景上起著平衡作用。

在這裡,除前景上耶穌屍體與尼哥底母的生動形象外,後面三個婦女形象也處理得很有節奏,尤其是雙手高舉、臉上表現了悲痛欲絕的心情的抹大拉,她給畫面增強了悲劇性。她哭腫了雙眼,嘴唇半張,似在呼天搶地。聖母包著頭巾,臉容消瘦,她從約翰的肩後伸出一隻右手。這隻手被光照射著,因而使分布在右邊的受光部分取得均衡。同時這隻掌心向下的手又起著對這幕下葬悲劇的指揮作用。

中間一個馬利亞形象畫得很美。她顯得楚楚動人,嬌弱可愛。她是拉撒路的姐妹。一個質樸的農家姑娘。她正低著頭,沉浸在悲痛之中,右手用手帕緊擦著眼淚。梳著中間分縫的並在腦後盤上小辮的髮式,更使人感到這個形象的寫實性質。所有人物,除了約翰的臉部沉入半陰影中外,都有清晰的受光部位。畫家的典型構思是作了一番精心考慮的。

在色彩上,衣服的紅、藍與皮膚的蒼白也形成了一種鮮明的色調對比。這使英雄下葬的悲愴氣氛,與四周的黑暗構成了強烈的衝突。當這幅畫公展時,不僅使卡拉瓦喬的崇拜者心悅誠服,連他的宿敵也不得不承認畫家的高度藝術修養。此畫現藏羅馬梵蒂岡繪畫館。

卡拉瓦喬的創作進入成熟階段後,他的畫上的明暗對比表現得更強烈了。往往背景的空間都陷入陰暗或看不透的黑暗中,人物形象不是部分被吞沒,只露出某部位,就是完全暴露於光照中,黑暗用棕色和深褐色來表現。這種手法被稱謂“黑暗法”(義大利語為tenbroso)或者叫做“酒窖光線繪畫法”。他的《召喚使徒馬太》一畫便是這樣表現的。1601-1604年間,卡拉瓦喬完成了這一幅最著名的祭壇畫《基督下葬》。

點評

基督下葬儀式,原本是神聖而莊重的,而在卡拉瓦喬的筆下,僅僅是平凡而簡單的貧民葬禮場面,畫家以現實生活事件和人物,描繪了神聖的宗教題材。 

畫面人物依對角線式排列,作為主體形象的耶穌裸體置於受光處,被塑造成強健有力,雖死猶生、儼然一位英雄的入殮的情景。約翰和彼得抱著耶穌遺體,十分虔誠。彼得被描繪成一位醇厚樸實的農民,尤其那雙有力的腳特別醒目。憂傷悲哀的聖母伸出右手作撫愛的訣別,低首流淚的少女是聖徒渥娃拉,而後面那悲痛欲絕、高舉雙臂的女子正是被耶穌拯救了靈魂,獲得新生的抹大拉,整個畫面是一幅家庭悲劇的縮影寫照。用聚光、強烈明暗對比畫法布置畫面,塑造人物主次形象,是卡拉瓦喬藝術風格特徵,他不受自然光源的影響,從表現畫家創作意圖出發,構成畫面的均衡、呼應和節奏美感。

作者簡介

卡拉瓦喬(1573-1610年) 米開朗基羅·梅里西·達·卡拉瓦喬,出生在北義大利倫巴底省的卡拉瓦喬村,因此人們稱他卡拉瓦喬。父親是莊園主家管事,早年去世,11歲的卡拉瓦喬移居米蘭,師從於自稱為提香弟子的西蒙·彼得查諾,他是當地樣式主義的代表畫家。在米蘭期間,卡拉瓦喬肯定看過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無疑熟悉文藝復興時期大師們的藝術。17歲的卡拉瓦喬,第一次來到嚮往已久的羅馬,他舉目無親,為了餬口不得不進貴族府當僕役,後入樣式主義畫家阿爾彼諾工作室,在阿爾彼諾畫的大型壁畫中的那些造型逼真的寫實主義靜物,就出自卡拉瓦喬之手。他畫的靜物,具有近似自然主義的極為強烈的質感,窗戶的反光和晶瑩的水珠常令觀者驚嘆不已。他憑著個人的天賦作畫,並不在意模仿古希臘羅馬的大理石雕像和拉斐爾的風格,但他的作品造型具有極強的雕塑立體感。卡拉瓦喬生活貧困,與勞動者為伴,性格暴躁、孤傲寡合、狂放不羈,很難與人相處,這種個性使他處於流浪作畫境地,在一次爭鬥中因誤殺了對手而被迫離開羅馬到那不勒斯過著流浪的生活,他到處與不理解他的人發生矛盾衝突,常因鬥毆受到法庭審判,坐牢、逃跑、作畫,使他永遠處於社會底層,正因如此,他對底層勞苦大眾的生活和形象更加熟悉,觀察理解更加深刻,這為他革新傳統藝術,創造新藝術形象,使普通平凡的勞動者走進神聖的藝術殿堂提供了難得的生活基礎,為他開創了一個藝術的新紀元。35歲的卡拉瓦喬流落到馬爾他島,接待他的是島上的騎士團首領溫亞庫爾,卡拉瓦喬為他畫了肖像而使畫家獲得了騎士團勳章,但因他侮辱了一位騎士而入獄,他又從馬爾他逃到西西里島,在他所到之處都留下了畫跡,播下了現實主義繪畫的種子。這位流浪畫家懷著得到羅馬教廷寬恕的希望,決定回羅馬,但在那不勒斯上岸時被當局疑為罪犯錯捕入獄,待事實澄清無罪釋放時,小船錢財已無蹤跡,身無分文的畫家步行赴羅馬,染上致命的寒熱病,不幸於1610年6月18日,年僅37歲的大師,永遠訣別了繪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