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禮儀金說》

《國際禮儀金說》

《國際禮儀金說》作者多次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中國教育電視台、北京日報、今日世界等多家媒體上主持有關國際禮儀的講座或欄目。本書就是其精華讀本。

內容簡介

(圖)《國際禮儀金說》國際禮儀金說

形象等於教養。舉個例子。男人穿西裝全身顏色應限制在三種之內,即“三色原則”。對面過來一個穿著西裝的老兄,我一般是不喜歡聽他自報家門的,你把他身上顏色數一數,一般就知道此乃何方神聖。三種顏色一般屬於“正規軍”,四種顏色屬於“散兵游勇”,五種顏色……
亂穿衣服給人的印象也不好。舉個例子。初次因公出國的何總去當地一家銀行辦理業務。但他一進入那家銀行,就有一名保全尾隨其後。他很納悶。後經人點撥,何總才知道是自己當時的一身裝扮“惹事生非”了。原琮,那天何總穿了一身黑色西裝,戴了一幅黑色墨鏡。他不知道,這身搭配在某些國家往往是“黑道之人”的常規打扮!
西餐的吃法也有講究。法式西餐里最名貴的三道菜是鵝肝蝸牛黑菌(一種菌子)。有一次法國人請吃蝸牛。吃蝸牛時是要用特製的鉗子的。我們的一位老兄往那兒一坐就問:“有牙籤嗎?”一問就穿幫了——他是吃田螺出身!
我們宴請外國人之前定要了解對方民族珍愛的寵物,千萬不能跟他討論這種寵物能做出哪些名菜,尤其不要請人家吃。例如,你請歐洲人吃飯。上了一道炸乳鴿的菜。那就很麻煩,畢卡索的和平鴿多么可愛呀。要是做了,得跟他講是炸小雞。否則會引起溝通上的麻煩。

評論

作者多次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中國教育電視台、北京日報、今日世界等多家媒體上主持有關國際禮儀的講座或欄目。本書就是其精華讀本。作者博思廣議、機智詼諧,寓理於事,以形象化的語言詮釋了國際禮儀的基本規則。

作譯者介紹

金正昆,浙江東陽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外交學系主任,禮儀與公關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外交學博士生導師,知名禮儀專家。曾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北京電視台、北京日報等知名媒體擔任國際禮儀主講人。目前主要從事套用禮儀學研究。現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中國青年政治學院西北大學、西南大學等多所院校兼職教授。

目錄信息

第1講 國際禮儀概述
第2講 遵守慣例
第3講 人鄉隨俗
第4講 關注形象
第5講 不卑不亢
第6講 維護秩序
第7講 信守約定
第8講 尊重隱私
第9講 熱情有度
第10講 不必過謙
第11講 女士優先
第12講 愛護環境
第13講 保護動物
第14講 外交特權
第15講 國家標誌
第16講 禮賓接待
第17講 出國旅行
第18講 交通往來
第19講 座次排列

書摘

第1講 國際禮儀概述
各位好,非常高興與各位共同探討有關國際禮儀的一些問題。希望在我講授的國際禮儀講座中,大家能夠有所收穫。
對於不怎么從事外事工作的人來說,也許不太了解什麼是國際禮儀。顧名思義,國際禮儀就是人們在國際交往過程中必須遵守的共同性的禮儀規範。也可以這樣說,國際禮儀就是人們在國際交往中要遵守的“交通規則”,它是一種“世界語”。
國際交往強調“求同存異”與“遵守慣例”。現在世界上有近200個國家和地區,有數不勝數的民族,有幾十億人口。禮儀和習俗因人因地而異。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更何況那些居住在不同國家、分屬不同民族、持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們了,禮儀和習俗都是不同的。鑒於此,人們在參與國際交往的時候,就必須有這樣一種意識,即遵守約定俗成的共同的禮儀與習俗規範。
當前,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正在加速進行。中國人到外國去,外國人到中國來,中國人越來越成為“國際人”。與此相適應,我們中國人要有“國際人”的胸懷和視野,要了解和懂得國際規則。國際禮儀就是國際交往中的規則。特別在當前,我們加入了國際世貿組織(WTO),而且欣逢兩場盛會在我國舉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我們要展現自己,要在國際社會更好地發揮自己的作用和影響,就更要了解國際禮儀這個規則。
學習國際禮儀,最為關鍵與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寬容的胸懷老子說過:“上德若谷。”古人常講兩個詞叫“虛懷若谷”、“有容乃大”,什麼意思呢?因為國際交往是以跨文化交往為背景的。我們剛才強調,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國家不一樣,民族不一樣,文化程度不一樣,閱歷不一樣,教養不一樣,看問題的視野和角度不一樣。什麼是尊重?在社交禮儀中談到尊重,我曾經在多種場合強調過一點:尊重別人就是要尊重對方的選擇。因為很多事情是不大一樣的,或者說不是你所想像的那樣。正因為有很多個“不一樣”,所以在國際交往中,很多事情很難評判誰是誰非。
國際交往贈送禮品一般是帶有包裝的。如果帶有包裝的話,這個禮品在國際交流場合,不管是他送給我的,還是我送給他的,都是要當著外國友人的面當場打開來看的。
我經常跟外國友人講:我們國人所接受的教育,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所以,別人送的東西是不能當面拆開來看的。而有的時候外國友人送給我們的禮品,如果是帶包裝的話,你不打開來看,他是不高興的。為什麼?因為他認為你是看不起他,沒把他當回事。我常跟外國友人這樣講,其實你們送我們的禮物,我們也很想看,但是不好意思在你們面前看,怕你們笑話我們沒見過世面。但是,不當場拆開看,並不等於我們真的不看。你一出門,我們馬上就看。這樣看來,誤會的原因就在於雙方缺少溝通。誰是誰非?我們不看,錯了嗎?他們看了,就對了嗎?也不一定。
我們中國人在說我國之外的國家居民時,總喜歡講一個詞:“外國人”。其實,這種籠統說法似乎給人一種外國人是“千人一面”的感覺。如果對外國人多些了解的話,他更喜歡被叫作美國人、俄國人、法國人、韓國人……因為他們是不一樣的,有著各自的民族特性。“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國與國之間有差異,他們也不希望被看作千人一面。
這就是在國際交往當中要有一個寬容心態的根本原因。
擁有寬容的心態,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會容易理解別人,容易接受別人,容易欣賞別人,容易善解人意。相反的話,有時候很麻煩。比如我們中國人喜歡灌酒,中國人叫“感情深一口悶,感情鐵喝吐血”。我到一些地方去,有同志明講不把我喝倒了,覺得對不起我。這在很多外國朋友看來,在很多國家很多民族看來,這是有強迫的意思,而且給人不務正業之感。
有一次某公司盛宴招待西歐一家跨國公司的代表,因為雙方業務往來密切,故此東道主一方不惜重金點名菜、上好酒。不曾想,那家跨國公司的代表卻並未領情。原因何在呢?就是因為我方人士再三地勸對方飲酒,而“祝酒不勸酒”則是一條當今世界所通行的國際禮儀。
外國友人講究兩廂情願,愛喝的話我一醉方休,不愛喝你不要勉強。當然有的中國同志說,好心當了驢肝肺了。但是,想法確實不一樣。所以在國際交往中,我們講到禮儀是共同的行為規範,講到禮儀是國際交流中共同的行為準則時,就是要講寬容。因為它是以國際交往為適用範圍的,人和人成長經歷不同,所處的文化不同,教育背景不同,要達到互相理解、有效交流,就必須在一個平台上。國際禮儀就是人們在國際交往中進行對話的一個共同的平台。
國際禮儀很重要,如果不知道的話,就會鬧出很多的笑話,會特別的尷尬。
這是非常容易出現的問題。比如我們中國人過去的一個習慣是講“明人不做暗事”。比如說,你是個女孩子,我要是跟你說話,沒有外人在場無所謂。假如有外人在場,你要壓低聲音,行嗎?不行啊,要高聲去講。“小汴,我跟你說件事”(大聲)。否則,用北京話講,是有貓膩,見不得陽光。但是國際禮儀有一點非常重要,國際禮儀強調在公共場合,要靜聲,要靜音。手機要改成振動,說話的時候要壓低聲音。一個文明人有教養的人,和別人交談時的基本做法就是說話聲音低一點,低一點,再低一點。但是我們有的同志做不到這一條。這種人沒有辦法。他不管在辦公室里,也不管在影劇院還是飛機場,要是不高聲喧譁那就不是他。
小陳與小王新婚之際赴法國旅遊。其中一天,他們在巴黎某著名博物館參觀時卻小遇不快。當時,他倆見到一幅油畫陳列於不遠之處,且出自一位他們久聞大名的畫家之手。“這是大師之作”,他們便情不自禁地大喊了一聲,撲向前去觀看,不曾想遭遇周圍人“噓”聲一片。因為按照國際禮儀規範,在公共場合尤其是博物館這樣的地方是不宜高聲喧譁的。
在公眾場合,有些人接手機、打手機時說話聲音特別大。雖然不能怎么樣,但是周圍人看著心裡不是很舒服的。這有自我表現的嫌疑,而且影響別人。我們強調禮儀,它是尊重別人,又尊重自己。你打電話時不尊重別人,人家就不會尊重你。你沒把自己當回事,人家怎么能把你當回事?所以說,國際禮儀實際上是講國際交往中,人人必須遵守的規則。我曾經打過一個比方,所謂國際禮儀,就是人們在國際交往中要遵守的“交通規則”。國際交往實際上就是一種“國際交通”,要進行交往就要遵守“交規”。這樣的“交規”不能是一個國家一套。不能說,到你這兒你搞一套,到他那兒他又另搞一套,這樣做可就亂套了。在國際交往中大家遵守的交通規則應該是一致的,即要遵循國際社會約定俗成且共同認可的禮儀規範。
我也曾經講過其他方面的禮儀知識。其實,國際禮儀和這些禮儀是有區別的。
我們講禮儀區別的時候,首先還是要強調禮儀的一些“共性”問題。只有先講共性,求同存異,才能講個性。對於禮儀這兩個字,我個人有一種解釋。“禮”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呢?
荀子說過:“禮者,養也。”禮這個字,其實是一種倫理道德的要求,即要求尊重。這種尊重,是指既要尊重別人也要尊重自己,不尊重別人就是不尊重自己,同時不尊重自己也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所以禮是一種尊重自己,尊重別人的要求。
儀是什麼意思呢?“儀者,規也。”它從字面上看是儀式,簡言之,它就是表現形式。禮儀這兩個字組合在一塊兒構成一個詞:禮儀。什麼意思?就是既尊重別人又尊重自己的約定俗成的表現形式。這就是各種禮儀的共性。
講到國際禮儀和其他禮儀的差異,我們可以簡明扼要地講一講。對於一般的禮儀而言,政務禮儀適用於政府交往,商務禮儀適用於公司交往,服務禮儀適用於服務行業,社交禮儀適用於一般的社會交往。那么國際禮儀呢?它最基本的一個特徵,就是適用於國際交往,也就是說,國際禮儀和其他禮儀最大的一個區別是適用範圍不一樣。
國際禮儀是以國際交往為適用範圍的,所以我們不能把它拿到自己日常活動的範圍中來。這一點也非常重要。舉個例子,國際交往講女士優先,這裡的“女士優先”指的是特定場合,是在國際交往的社交活動中,有教養的男士,在公眾場合,要尊重婦女,這是一種現代人文明的體現。但是我們國人的習慣,包括東亞地區其他一些國家,像韓國、朝鮮、日本這些文化比較悠久的、歷史比較古樸的國家裡面,恐怕還不太行得通。
比如,你拿了一個很大的包和朋友在街上走,我是一個男士,不管認不認識你,我要幫你開門,我還可以跟你講:“小姐需要幫忙嗎?”到一些大城市還好一點,人們見多識廣了。但如果到了比較偏遠的地方,你跟我不認識,你拿了一個包在街上走,我說:“小姐,可以為你效勞嗎?”你恐怕想是見賊了,就要落荒而逃或者大喊救命了。
所以,我在這裡著重強調,國際禮儀是以國際交往為特定的適用範圍。
我們剛才強調國際禮儀和其他禮儀的區別,就是強調它是以國際交往為適用範圍、為背景的。國際禮儀和其他禮儀的第二個明顯區別,是它的內容多是國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習慣性做法。這些習慣性做法,我們稱之為“國際慣例”。
在國際交往中,我們一定要有這樣一種意識。過去我們中國人強調“內外有別”,就是中國人和外國人做法不一樣,其實如果我們國際交往經驗豐富的話,我們就會發現,“外外”也是有別的,即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習慣,有不同的做法。
比如,阿拉伯國家喜食羊肉,歐美國家喜食牛肉,中國人相對而言吃豬肉的人比較多一些。而在印度,信印度教的人不吃牛肉,甚至不吃任何肉,食素。“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鑒於“外外有別”這樣一個背景,我們就必須強調講國際慣例,我們不能老講自己村子,自己省、市,自己國家的情況,要講約定俗成的交往規則。
我下面列舉兩點:第一點,按照我們中國人的習慣,著裝強調是穿衣戴帽各有所好,而且我們約定俗成幾輩子人的說法,就是跟別人打交道時,不能以衣貌取人,否則就是過於勢利了,但是在國際交往中不同,國際交往非常重要的禮儀之一,就是人們在不同的活動場合,要求著裝不同。比如,慶典儀式、公務活動,著裝要求莊重、保守、典雅、正規,一般強調男士要穿深色套裝,女士要穿深色套裙,或者說單色套裙,這才是符合禮儀規範的,但是有的人就不了解這些。
前幾年我們經常見到這樣的事情:和外國朋友見面,有男同志穿著T恤背心,或者大褲衩就去了,露著一雙“飛毛腿”。還有女同志穿著拖鞋式涼鞋就去了,等於把國際交往中的談判和慶典儀式的場所當作他們自己家的臥室,給人家一種用心不專、敷衍了事、不務正業、缺少自尊的感覺。
其實,這樣的人不一定覺得是自己缺少自尊,反而可能覺得自己很有個性。我們強調的是國際慣例,它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做法。
接下來我列舉第二點,排列座次。國際交往也好,國內交往也好,人們不可迴避的一個問題就是前後左右的位次排列。特別是重要的活動,如公務活動、商務活動等,則更加注重講究這種座位排列。老子說過:“吉事尚左。”“君子居則貴左。”中國的傳統作法,是強調左高右低。我們兩個如果並排坐著的話,我坐在你的左側,是誰的位置高呢?按照中國人的傳統做法,現在是我高,因為我在你的左側,這是中國的傳統,左高右低。
但是,國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做法,剛好和我們相反,國際慣例是講以右為上。領導人在國內會見外賓,不管在中國也好,在美國也好,在俄羅斯也好,在日本也好,在阿爾及利亞也好,外國客人是要坐在主人的右側的;宴請客人,外國的主賓要坐在主人的右側;懸掛國旗,外國的國旗要放在本國國旗的右側;和客人在一塊兒行走時,有教養的男士要讓女士走在自己的右側。以右為上是國際慣例,在絕大多數國家裡,交通規則是右行,以右為上,所以在國際交往中,如果不了解慣例,不遵守慣例就會造成許多麻煩。
我們剛才談到,怎樣在學習和套用國際禮儀的時候,把它做的更好一些,要注意哪些問題,首先,我強調要有寬容的心態,要善解人意,既要理解別人,也要被別人理解。這裡,我還要強調,對國際慣例首先要了解它、學習它,不了解它就沒法遵守它,所以了解它是遵守它的前提。這一點也要強調。
在談到國際禮儀和其他禮儀的差異時,我們講了它的兩個主要特點。其實,它還有第三個特點。這第三個特點是明顯的時代特徵,禮出於俗,俗化為禮。禮儀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習俗。中國的禮儀是中國民俗的結晶,歐美的禮儀是歐美民俗的結晶。國際禮儀是國際大家庭禮俗的結晶。但是這個禮俗的結晶,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是不一樣的。比如,在中世紀的時候,人們講究宮廷禮節,見面時,男性要紳士,女性要淑女,要行曲膝禮。中國古代也是,要拱手,要作揖,要打千,要請安,還要行三拜九叩之禮。以前過年時,晚輩見了長輩要行叩頭禮,要五體投地,但是現在不講究這些了。國際禮儀也有與時俱進的問題,所以這個也是要注意的。
我們講國際禮儀和其他禮儀的差異,實際上我們是講了國際禮儀的三個特點,第一點是國際禮儀以國際交往為適用範圍,需要國際背景和國際平台。第二是以國際慣例為基本內容,強調求同存異,遵守慣例。第三是強調它有不同的時代背景,我們生活在當代,那我們要遵守的國際禮儀應該是當代國際禮儀,這一點非常重要。不能跟它玩古典,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我們玩古典的話,要戴假髮,要穿曳地的長裙,那恐怕就麻煩了,人家會說你是外星人。所以國際禮儀的與時俱進的問題大家還是要注意的。
那么,當我們學習掌握了國際禮儀的一些基本知識後,我們是不是在

《國際禮儀金說》(圖)《國際禮儀金說》
從事國際交往的時候,要堅決執行不走樣呢?
一般來講應該是這樣,當然個別情況下還需要靈活地掌握和運用。對我們大家而言,學習國際禮儀時,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恐怕是需要認真注意的。
第一個方面,就是我剛才再三地強調的內容:要了解國際禮儀。一定要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儘可能多地學習和掌握國際禮儀,不掌握它怎么去遵守它呢?不能空談。比如我們舉個簡單例子,在國際交往中要有時間概念,國際交往中講究遵守約定的時間。你跟男朋友談戀愛,作為女孩子姍姍來遲幾分鐘,可以抬高自己的身價,表示自己矜持,說實話那是誰求誰的問題,你求人家你對他就不矜持,人家求你有時候就不好說。但是在國際交往中雙方是平等的,在雙方平等的情況下,就必須遵守約定的時間,遵守不遵守約定的時間,實際上是講不講信譽的問題,也是尊重不尊重對方,尊重不尊重自己的問題,所以要了解它。再比如國際交往中強
《國際禮儀金說》

調,為人處事要落落大方,不能說我們中國人不大方,但是確實我們有極個別同志在國際交往的所作所為,給人有不夠大方的感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