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學——與北大學生談中國文化》

《問學——與北大學生談中國文化》

《問學》的內容本是鳳凰衛視所做之節目,節目以作者為北大學子講授中國文化通史,並與北大學子進行問答互動為主。

基本信息

看點

封面封面

古有三千弟子“論語”孔夫子,今有北大學生“問學”余秋雨。

五年來唯一新著,創製中國文壇“散文式”文化通史,用最具個性的文筆精心淬鍊華夏五千年文化。

從“學者”到“先生”,秋雨治學的感動進階。

內容簡介

近十餘年來,余秋雨先生一直在以親身歷險的方式考察著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考察成果通過電視和書籍在全球華文界造成巨大影響。本書淵源就是余秋雨老師在鳳凰衛視主持的文化類座談節目《秋雨時分》。但在主持完《秋雨時分》之後,秋雨老師並沒有匆忙推出改編版的相關圖書,而是歷時兩年,幾乎是逐字逐句精心完善和重新創作後,才鄭重推出本書。秋雨老師將帶領讀者深入探討東方及中國各個時代的文化精髓,同時結合文化和電視傳媒的傳播威力,將極大地激發讀者對中國古代文明的探究的欲望。
希望文化能夠被我們這個正在覺醒民族的絕大多數人能夠聽到。

我希望能夠對中國文化、西方文化和國際其他文化,有一種總體的透視,而不要局限在一點上,挽著一個小小的細節,就認為是全部的文化了。我們從乾嘉學派開始,就看到很多人都在這樣的玩,那么我們不要再繼續,因為我們出現了一批有巨觀思維的文化人。大家知道,越有巨觀思維,它就越理性,越平靜。越是從只一個角度來看問題的,就越激憤,越極端。我希望你們是這樣具有巨觀思維的人,更多了解中國文化,了解世界文化,有感情是不錯,但是我們也要用批判的眼光來看我們民族的一切。
什麼時候用一種真正的漢文字之美,用一種文化的表述美的方式,來傳播文明的話,那么就能夠使我們,和我們的作品一起讓大家接受。

作者簡介

余秋雨余秋雨

余秋雨,著名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家、散文家,曾任上海戲劇學院校長,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並擔任多所大學的教授。八十年代後期開始寫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九十年代後更以親身歷險考察國內外各大文明為人生主業。所寫的《山居筆記》《霜冷長河》等,開啟一代文風,長期位踞全球華文圖書暢銷排行榜前列,已被公認為目前全世界各華人社區中影響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成書背景

以整整一年時間,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歷史系、哲學系、藝術學院的部分學生,開設了一門課程,內容是中國文化史。這門課程的進行方式比較特殊:第一,師生之間有很多討論;第二,全部課程都由香港鳳凰衛視播出;第三,根據課堂錄音出了這本書。
說起來,各個大學裡都已經有了這樣的課程,我為什麼要另開一門呢?理由是,一般大學裡的這類課程,都力求規範化、均質化、平衡化,而我們的課程恰恰是想突破這一切,只探討一個現代人應該對漫長的中國文化史保持多少記憶。這樣一探討,就牽涉到一系列文化理念,因此所有的課程似乎又變成了一門“文化哲學”。
這種探討,還需要測試當代大學生在這方面的已有記憶。這不僅僅是在測試大學生,也是在測試中國文化,看看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占據了後代的心。為此,我們的課程就要花費時間進行一次次問卷調查,並以此為基礎展開話題。
所有的話題都是我設計的。我故意把中國文化史的早期部分大大加重,因為我認為它們是全部中華文化的奠基元素;我故意在某幾個古人身邊反覆流連,因為我認為他們是中華文化在不同時期的魂魄所在,至今還活在很多中國人的心裡;我又故意在某些漫長的歷史走廊里快步走過,因為我認為那裡的故事只屬於故事,出於古代宮庭史官和現代說書藝人的謀生需要,不必讓很多人長久記憶??這些話題設計,與我的著作《尋覓中華》有一種呼應關係。但是,活躍的課堂討論就像一個磁場,把我這個當老師的深深迷醉了。對我來說,寫作是一種享受,主持這樣的課程更是一種大享受。
每次課程結束之前,學生們都會隨口問幾個與課程無關的問題,大多是當下發生的事情,在網上產生了動靜。我不上網,因此回答起來不必考慮別人意見,只單刀直入,數語相迎。這種由陌生感造成的痛快感,使學生們很高興,於是就一直問下來了。我和學生們都覺得可以把這樣的問答選一部分放到書里,因此讀者們可以順便看到全書最後的“閃問”。無論是“閃問”還是“閃答”,都是力求其快,在快中尋找直覺反應。直覺反應常常會出錯,但我又相信,這部分很可能在全書中最受讀者歡迎。
回想起來,這真是充滿愉快的一年。年輕人的敏捷、輕鬆、好學,讓我對中國文化的前途增添了幾分樂觀。我曾經說過,在這之前,我的文化心態是比較悲觀的。我遇到過太多的中國文化人,把極端當做深刻,把嫉妒當做正義,把誹謗當做評論,把挑唆當做輿論,致使文化的毀損機制遠遠超過了文化的創造機制。而且,我還分明看到,不少年輕人正在紛紛加入那種文化毀損機制,並參與對文化創造機制的圍啄。通過這一年,我實實在在地發現,事情並沒有那么令人沮喪。我想,如果我眼前這些可愛的年輕人能夠獲得更多的正面鼓勵並產生集體從眾效應,中國文化也許會有一個說得過去的未來。
自從我們的課程在電視台播出之後,從第一個月開始,就有很多觀眾來信要求出書;從第二個月開始,參與課程的一些學生已經成了“亞明星”,有不少觀眾能夠隨口說得出他們的名字。一位台灣教授問我:“男學生都那么帥氣,女學生都那么漂亮,是不是你特意挑選的?”我說:“沒有挑選,這是青春的自然美色。當這種青春美色與老舊話題連在一起的時候,產生了一種令人驚訝的吸引力,把您老人家也吸引住了。”
文化能夠滋潤生命,生命也能夠滋潤文化。中國文化,本應與更多的青春生命產生互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