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初錄》

《商州初錄》

《商州初錄》作品由一段“引言”和十四個相對獨立的短章組成,作者在引言中自述了寫作的起因:隨著現代文明的發達,“商州便愈是顯得古老,落後,攆不上時代的步伐。

基本信息

主要內容

來自民間的美好詩情:《商州初錄

《商州初錄》《商州初錄》
賈平凹的《商州初錄》4寫於1983年。他在此前和此後的很多小說如《臘月。正月》、《雞窩窪的人家》、《天狗》、《小月前本》、《浮躁》等,都主要描寫農村社會中傳統與現代的衝突,描寫隨著改革開放而進入農村的商品意識和現代生活方式對古老民風民俗的衝擊,以及所引起的價值觀念的轉變,他由此來探索人性在時代變革中的內涵,寫出了人們精神世界的各種生動氣象。但賈平凹更為突出的創作特色,還在於他通過描繪秦漢文化環境中特有的生存方式和風土人情,展現出來自民間的美好人情,以一種清新、純樸的筆調營造出了一個特別具有詩意美感的藝術世界。這種傾向在《商州初錄》中表現得最為顯明。
這部作品由一段“引言”和十四個相對獨立的短章組成,作者在引言中自述了寫作的起因:隨著現代文明的發達,“商州便愈是顯得古老,落後,攆不上時代的步伐。但亦正如此,這塊地方因此而保持了自己特有的神秘。今日世界,人們想盡一切辦法以人的需要來進行電氣化,自動化,機械化,但這種人工化的發展往往使人又失去了單純,清靜,而這塊地方便顯出它的難得處了。”作者感慨於這種難得,感受到商州古老文化的存在對於現代社會的價值和意義,他的寫作意圖便在於對這種文化加以全面、深入的描述,努力展現出它的種種美好。與其他尋根派作家有些不同的是,由於商州還是他成長的故鄉,賈平凹對於自己的“文化之根”懷有著特殊的親近,這使得他在一種多情、詩化的描述中,自覺過濾掉了那些可能同時存在的愚昧、醜陋、惡的成分,更加突現出了商州文化中的風情和人情之美,那些民族文化的優秀內涵在他的情感表達中猶如一顆顆耀眼的珍珠,閃爍著無窮的魅力。
《商州初錄》首先展示出商州的自然之美,在賈平凹看來,自然之美無疑正是孕育著風情與人情之美的理想土壤。作品中深情地把商州稱作是“這塊美麗、富饒而充滿著野情野味的神秘的地方”,這裡的樹細而高長,向著天空擁擠,炊煙也被拉成一條直線,山的懸崖險峻處則樹木皆怪、枝葉錯綜,白雲忽聚忽散、幽幽冥冥,有水則如晶瑩似玻璃,清澈見底,這美麗的自然風光如詩如畫,這裡的人文風情當然也更是溫馨動人。作者同樣深情地把商州人稱作“勤勞、勇敢而又多情多善的父老兄弟”,對來客他們都盡心相待,把好酒給你喝,把好菜給你吃,天冷路滑,他們扶你,背你,人與人之間相互扶持、相互幫助,“寧叫人虧我,不叫我虧人”是這裡人與人交往的基本原則。在淳樸民風的陶冶下,人人都有著一顆純潔無邪的美好心靈。《商州初錄》里的各種小故事幾乎都是在表現這種人情的美,寫出了商州民風的質樸、善良、大膽、真誠、正義和寬容。像《黑龍口》中,主人夫婦請客人和自己同床過夜,坦坦蕩蕩,並不感到不便或尷尬;《莽嶺一條溝》里的老漢身懷接骨絕技,不知醫好過多少病人,但在被迫替狼治病閣,卻感到了自己的罪惡,便在內疚中跳崖自殺;《一對情人》中的姑娘為了愛情,勇敢地反抗貪財的父親 《摸魚捉鱉的人》中,那個醜陋的中年漢子每天都把求愛信裝在玻璃瓶里,讓河水帶著它去尋找心上人,對純真愛情的嚮往真誠而又執著《小白菜》里的女演員雖然受到大家的不公對待,但當她得知造反派要去抓那些“走資派”時,便不惜委身於造反司令,換得一紙手令,趕去為“走資派”們通風報信;《桃沖》中擺渡老漢的兒子,並不因父親曾受到別人嫉恨就反過來再嫉恨人家,結果過去的恩怨全都無影無蹤……等等。這一個個善良可愛的人物,心靈中無不包容著民間至真至純、至善至美的精神,而這來自民間世界的美好情愫,被作者有意地加以與現代社會人情日益淡漠、人心日益荒蕪的對比,便愈加使人覺得彌足珍貴,也更加令人神往了。
《商州初錄》《商州初錄》

無可否認,賈平凹在《商州初錄》里對商州文化的描述和讚頌含有著極大的理想色彩(包括作品結尾處所寫的:“城裡的好處在這裡越來越多,這裡的好處在城裡卻越來越少了。”),這其實正表現出了他自己的理想寄託。長期浸潤於秦漢古老文化之中,賈平凹深深地體驗到它的厚重、樸實、渾放的風格,他將其視作為一種對自我和全體社會都大有意義的民族精神。又由於這一文化傳統早已散逸民間,這就使得他的“尋根”過程,實際上也就是進入民間世界、感受民間氣息的過程,後者更加呈現出蓬蓬勃勃的生命力,而古老文化不會老去,便在於與民間的貫通凝合,兩者已成一個整體。雖然賈平凹作品中對民間世界的展示還很表淺,但事實上他(還有許多其他尋根派作家)已經為文革後文學開啟了新的文學向度。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賈平凹在《商州初錄》中嘗試了一種擬筆記體的文體形式,有著文字精煉、結構呈現散文化的特點,迴蕩著濃烈的古典藝術氣韻。這其實也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有意回歸,特別是在西方經典小說敘述形式之外,找到了中國文人筆記小說這一特殊的傳統敘述形式,正表達出作者對古典美學境界的追求。

作者簡介

《商州初錄》《商州初錄》
賈平凹(其中凹讀wā),原名賈平娃,1952年2月21日出生,中國當代作家。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人。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陝西分會主席、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其作品《月跡》已經收入鄂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課本中,蘇教版七年級下。

賈平凹出生於並不富裕的農村,並非書香門第,家中世代是農民。1975年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全國政協委員,陝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協會主席。1974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小說集《賈平凹獲獎中篇小說集》、《賈平凹自選集》,長篇小說《商州》、《白夜》,自傳體長篇《我是農民》等。《臘月·正月》獲中國作協第3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滿月》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廢都》獲1997年法國費米娜文學獎;《浮躁》獲1987年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最近獲得由法國文化交流部頒發的“法蘭西共和國文學藝術榮譽獎”。

賈平凹作品所描寫的場景是他所熟悉的農村,例如《秦腔》。他寫的是農村的現實生活。長期以來,農村是最落後的地方,農民是最貧困的人群。現在中國的“三農“概念,農業、農村、農民,已經和以前大不一樣了。原來說的是我們是農業國家,土地供養了我們一切,農民離不開土地。現在農民和土地的關係卻剝離開了。農民離開了土地,有些是主動離開的,有些是被迫離開了,留在農村的多是老弱病殘。我的老家棣花村,沒有礦藏,沒有工業,有限的土地在極度地發揮了它的潛力後,糧食產量不再提高,而化肥、農藥、種子以及各種各樣的稅費迅速上漲,農村又成了一切社會壓力的瀉洪池。舊的東西稀哩嘩啦地沒了,像潑出去的水,新的東西遲遲沒再來,來了也抓不住,四面八方的風方向不定地吹,農民是一群雞,羽毛翻皺,腳步趔趄,無所適從,他們無法再守住土地,他們一步一步地從土地上出走,雖然他們是土命,把樹和草拔起來又抖淨了根須上的土,栽在哪裡都是難活。

主要作品

《商州初錄》《商州初錄》
代表作:《商州》、《白夜》、《廢都》、《浮躁》、《秦腔》《情劫》
長篇小說:
《商州》《浮躁》《妊娠》《美穴地》《廢都》《白夜》《土門》《高老莊》《州河》《黑氏》《懷念狼》《秦腔》《高興》《情劫》中短篇小說集:
《兵娃》《姐妹本紀》《早晨的歌》《山地筆記》《野火集》《臘月·正月》《小月前本》《新時期文學名著叢書賈平凹卷》《天狗》《故里》《商州散記》《晚唱》《賈平凹獲獎中篇小說集》《賈平凹自選集》
散文集:
《月跡》《愛的蹤跡》《心跡》《賈平凹散文自選集》《坐佛》《朋友》
其他:
自傳體長篇《我是農民》
詩集:
《空白》,《平凹文論集》相關評論:
《商州初錄》《商州初錄》
《學活著》《造一座房子住夢》《平凹與三毛》獲獎情況:
《臘月·正月》獲中國作協第3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滿月兒》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浮躁》於1988年獲美國飛馬文學獎;
《廢都》1997年獲法國女評審外國文學獎;
《秦腔》於2008年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2006年4月獲得華語文學傳媒盛典第四屆年度傑出作家;
曾獲得全國文學大獎三次,“華語文學傳媒大獎·二00五年度傑出作家”及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法國費米那文學獎、法蘭西文學藝術最高榮譽和“紅樓夢”文學獎。以英、法、德、俄、日、韓、越等文字翻譯出版了二十種版本。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