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書譯註》

《商君書譯註》

《商君書》也稱《商子》,現存24篇,戰國時商鞅及其後學的著作彙編,是法家學派的代表作之一。《商君書》的大多數篇章都涉及軍事,其主要的軍事思想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積極主張戰爭。二是農戰結合。三是重刑厚賞,以法治軍。四是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戰略、戰術。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將《商君書》予以全部翻譯、注釋。商鞅是重要法家代表人物,他的變法思想使秦國在當時迅速強大起來,為最終統一全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內容簡介

商君書譯註商君書譯註

商鞅(公元前390~公元前338年),複姓公孫,名鞅。戰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商鞅出身於衛國貴族,早年做魏相公孫痤的家臣,公元前361年入秦,得秦孝公重用,“變法修刑,內務耕稼,外勸戰死之賞罰。”(《史記·秦本紀》)商鞅在秦國執政近20年,使秦國一躍成為當時民富強的國家,為秦爾後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功被封於商邑,稱商君,故又稱商鞅。秦孝公死,惠文王立,有人告其“欲反”乏,惠文王派人捕殺了他,並車裂其屍,滅其全家。
《商君書》也稱《商子》,現存24篇,戰國時商鞅及其後學的著作彙編,是法家學派的代表作之一。
《商君書》的大多數篇章都涉及軍事,其主要的軍事思想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積極主張戰爭。它認為戰國時代是武力征伐的時代,“萬乘莫不戰,千乘莫不守。”(《開塞》)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條件下,戰爭直接關係到國家的生死存亡,要立足天下,稱王稱霸,就必須從事戰爭,“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反對所謂“非兵”、“羞戰”的論調,明確肯定戰爭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以戰去戰,雖戰可也。”(《畫策》)
二是農戰結合。它認為,農耕為攻戰之本,因為農業生產不僅為戰爭提供物質基礎,而且人民致力於農耕,才會安土重居,從而為保衛國土而戰。農、戰結合才能使國富兵強。
三是重刑厚賞,以法治軍。“賞使之忘死,威使之苦生……何不陷之有哉!”(《外內》)通過刑、賞要造成人民“樂戰”的風氣,“民聞戰而相賀也,起居飲食所歌謠者,戰也。”(《賞刑》)
四是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戰略、戰術。主張明察敵情,量力而行,權宜機變,靈活主動。強調用兵作戰要“謹”,反對盲動。注重士氣在作戰中的作用。在《兵守》篇中探討了守城防禦作戰的原則和方法。
當然,《商君書》的軍事思想必然帶有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它鼓吹好戰,將戰爭抬高到壓倒一切的地位,以為戰爭可以解決一切問題,這顯然是片面的。至於“能勝強敵者,必先勝其民”(《畫策》)的觀點,則反映了它與廣大人民眾尖銳對立的階級立場。
本書在注釋中採用了明陳深《諸子品節》本,明歸有光《諸子匯函》本,明程榮《漢魏叢書》本,參考了俞樾《諸子平議》、朱師轍《商君書解詁定本》、高亨商君書註譯》、張覺《商君書全譯》、蔣鴻禮商君書錐指》等書。

目錄

前言
商君書卷第一
更法第一
墾令第二
農戰第三
去強第四
商君書卷第二
說民第五
算地第六
開塞第七
商君書卷第三
壹言第八
錯法第九
戰法第十
立本第十一
兵守第十二
靳令第十三
修權第十四
商君書卷第四
徠民第十五
刑約第十六
賞刑第十七
畫策第十八
商君書卷第五
境內第十九
弱民第二十
□□第二十一
外內第二十二
君臣第二十三
禁使第二十四
慎法第二十五
定分第二十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