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斯拉》[美國1998年科幻電影]

《哥斯拉》[美國1998年科幻電影]
《哥斯拉》[美國1998年科幻電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哥斯拉》(1998)由羅蘭·艾默里奇導演,美國的三星影業在1992年向日本東寶株式會社取得“哥斯拉”電影的拍攝權,原本預計在1994年即完成拍攝並上映,但幾經波折最後在1998年上映。在導演的要求下,哥斯拉的造型經過重新設計,然而電影上映後,大範圍修改原設的“哥斯拉”並不受到傳統“哥斯拉”影迷的喜愛。由於台灣的片名譯為“酷斯拉”,影迷也以此稱呼美國版電影中的怪獸,作為和日本版的區別。

基本信息

影片背景

《哥斯拉》系列電影可以說是日本最長壽的系列影片之一了,他誕生與1954年,電影的概念來源於美國的《金剛》,《金剛》在日本熱賣之後,東寶公司就搞了這樣一隻更大更兇猛的怪獸登上銀幕,哥斯拉在銀幕上肆意破壞的鏡頭也和日本戰後的心態有著微妙的重合,因此上映後大受歡迎,以至於這個銀幕形象存活了50年,加上這部終極戰役在內一共28部電影紀錄了哥斯拉的輝煌,這其中也包括98年好萊塢版本的《哥斯拉》。

劇情介紹

《哥斯拉》哥斯拉
一道炫目的白光划過天際,太平洋上波濤洶湧,海浪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將一架貨機捲入海底,一艘在美國海岸外顛簸航行的輪船瞬間就被驚駭大浪掀起;與此同時,在巴哈馬叢林中,巨大的腳印橫掃出一條詭異的通路,腳印所及之處,皆成一片狼藉,而這股強大神秘又極具毀滅性的力量,正朝著一座人口密集的城市——紐約而來。

腳印的主人是一隻叫哥斯拉的龐然大物,至於它的產生還要追溯到法國人的核試驗。

在太平洋的一個隱秘的小島上,法國多次進行著核子彈的試爆試驗,終於,意外發生了。由於長期受到核輻射,再加上氣候異常,小島上的許多爬蟲類動物都發生了基因突變,一隻產於南美的大蜥蜴受到了強烈的核輻射後,變成了這隻雌雄一體的龐然大物——哥斯拉。

這隻高達90英尺的龐大怪物經過蛻變後,鏇風似的從海岸線闖入美國,並直逼繁華的紐約曼哈頓區。巨獸的到來使得整個城市陷入了一片危機恐慌之中,當地居民面臨著一場巨大的災難。

軍方為了平息混亂和恐慌,想盡辦法要消滅這個龐然大物。而科學家們卻興奮地想研究它的突變過程以及生態結構;媒體的記者為了搶占頭條,更是不惜以生命做賭注,追蹤著怪物的行跡;與此同時,聞訊從法國趕來的秘密特務則為了挽回國家顏面,契而不捨地追捕著哥斯拉……

總之,各路人馬都是各懷目的,而正在尋找一處適當的巢穴,準備大量繁衍後代的哥斯拉造成的破壞正在不斷擴大,如果再不加以制止,它所到之處將全部化為廢墟,形勢愈加嚴峻,一分一秒都不容遲疑。

於是,科學家、新聞記者、電視台攝影師、保險公司的核查員,甚至軍隊都不約而同地走到了一起,並且攜手同心為保衛自己的家園與巨獸作最後的一搏。

反思

哥斯拉只是一隻普通的動物,卻被人類無休止的核彈試驗搞得變異,哥斯拉從來沒有主動攻擊人類的意識,並不想跟人類搶奪生活的空間,哥斯拉是不知道貪婪的,它不遠萬里到紐約的真正的目的是完成生物最基本的也是最原始的活動-繁殖。但是,它可能不會知道,它的到來會給人類社會帶來多大的影響,它並不像人類一樣天生就具備思考能力,否則,它是不會來到城市裡的,最後還被人類給殺害。其實,這就是電影給人類的一個警告:雖然現代科學能大大加快我們的生活水平,但也毀滅了我們原來所擁有的美好的東西,當然,影片還藉助向我們說明了一個道理:現代人必須重視濫用科技的後果,停止戰爭,不然,像哥斯拉這樣的由核輻射產生的怪獸遲早會來到我們的世界上,這就是影片最後還有一隻小哥斯拉破殼而出的原因。
也許有一天,哥斯拉會捲土重來繼續破壞我們的城市,就像戰爭永遠不會消失一樣,人是一種貪婪的動物,甚至會為了一些小事而動不動就開戰,而戰爭必將成為導致人類走向滅亡的哥斯拉。

職員表

製作人:迪安·德夫林;羅蘭·艾默里奇;威廉·費;彼得·溫瑟
導演:羅蘭·艾默里奇
副導演(助理):彼得·拉姆齊;約瑟夫·魯斯納克
編劇:泰德·埃里奧特;特里·魯西奧;迪安·德夫林;羅蘭·艾默里奇;迪安·德夫林
攝影:於利·斯泰格爾
配樂:大衛·阿諾德;麥可·勞埃德
剪輯:彼得·阿姆森;戴維·西格爾藝術指導:奧利弗·斯考爾
美術設計:威廉·斯金納;羅伯特·伍德拉夫
服裝設計:約瑟夫·A·波羅
視覺特效:沃克·恩格爾

演員表

角色 演員
尼克·塔多鮑羅斯博士 馬修·布羅德里克
菲利浦·羅施 讓·雷諾
安琪·提蒙 瑪莉亞·皮提羅
維克多·帕羅提 漢克·阿扎里亞
安東尼·希斯克上校 凱文·杜恩
艾柏特市長 麥可·樂納
查爾斯·開曼 哈利·施瑞爾
露西·帕羅提 阿拉貝拉·菲爾德
愛爾西·查普曼博士 薇琪·路易斯
歐尼爾中士 道格·薩旺特
曼德爾·克雷文博士 馬康·丹納

角色介紹

生物學家,被美國軍方邀請來作為研究哥斯拉的顧問,成功地發現哥斯拉的蛋巢,將訊息通知給了軍方並及時消滅。
尼克·塔多鮑羅斯博士 尼克·塔多鮑羅斯博士
尼克的舊情人,是名電視台的雜工,希望自己有朝一日成為正真的電視台記者,為了這個目標還不惜偷取了尼克的研究資料,向媒體公布,害得尼克丟掉了哥斯拉研究小組顧問的職務。
安琪·提蒙 安琪·提蒙
法國軍方的特工,為了查明哥斯拉的事情專程來到紐約,跟尼克等人一起發現哥斯拉的巢穴,並將他們全部消滅掉。
菲利浦·羅施 菲利浦·羅施
安琪的攝像師,跟隨尼克一行人進入了哥斯拉的蛋巢,拍攝了第一手哥斯拉幼崽的圖像。
維克多·帕羅提 維克多·帕羅提

幕後花絮

影片搭建布景所用木材足以建造50所住房,而鋼材也足有30噸。
片中人工降雨耗費了240萬加侖的水。
片中的核試驗畫面都是在美國拍攝的。
詹姆斯·卡梅隆蒂姆·波頓喬·莊斯頓保羅·范霍文簡·德·邦特曾先後有望成為影片導演。
哥斯拉的腳步會讓汽車彈起,而附近的行人卻不受影響。
克萊斯勒大廈曾被飛彈擊中,而在麥迪遜廣場花園的遠景鏡頭中,克萊斯勒大廈竟然完好如初。
哈德遜河根本無法容納洛杉磯級核潛艇

獲獎記錄

時間 名稱 獎項 種類 得獎者
1999年 土星獎 最佳特效 獲獎 沃克·恩格爾、派屈克·塔特普洛斯
最佳導演 提名 羅蘭·艾默里奇
最佳奇幻電影 全體劇組
1998年 歐洲電影獎 觀眾獎-最佳導演 獲獎 羅蘭·艾默里奇[6]

幕後製作

影片於1997年5月在紐約曼哈頓開拍,主創人員之所以會選擇在紐約拍攝,是因為由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和華爾街中央公園等著名景點構成的城市景觀恰好成為了龐然大物哥斯拉的理想背景。不過在紐約拍攝並非易事,劇組要依據它的身材照亮很多建築和街區,紐約市政府只允許製片方在晚8點之後清理街道,而且所有攝影機、照明器材、卡車、相關設備和人員及臨時演員必須在清晨6點之前全部撤離。每天僅有12小時的拍攝時間、市政府的嚴格限制和紐約春季短暫的夜晚讓影片拍攝進度嚴重受阻 。

在這部電影製作中,僅拍攝首周就需動用200名臨時演員、包括悍馬坦克在內的大量軍用車輛、各種各樣的巨型起重機、能將攝影機舉高40英尺的剪式升降機、探照燈、強大的瑪斯柯照明系統和多架“休伊”直升機等等。片中軍方用魚堆引誘哥斯拉的場景最為複雜,製片方在一個風雨之夜控制了整箇中央公園,而且在中央公園拍攝時,劇組被政府要求壓低拍攝時所發出的槍聲;雖然電影的正式拍攝僅需半小時,可準備工作卻長達6、7個小時。

影片評價

正面評價

影片是一部設計熟練的電影,影片所帶來的刺激感如同在主題公園乘坐過山車一般。(《洛杉磯時報》評)
雖然電影的情節是荒謬的,但是大部分的荒誕是觀眾可以接受的。(沙龍網站評)
電影完成了哥斯拉迷的許多心愿。(《變化》雜誌評)

負面評價

影片的時長是如此超長,而主角卻是那隻無趣且毫無恐怖感的大蜥蜴。(《芝加哥讀者報》評)

無論使用什麼手段去征服如此龐大的怪物都是顯得誇大其詞,而且影片還缺乏幽默感,觀影哥斯拉時會感到枯燥。(《華盛頓郵報》評)
一個誇張龐大的怪物,影片變得沒有了驚喜,沒有了興奮,也沒有了驚險與刺激。(《舊金山紀事報》評)

發行信息

上映信息

國家/地區 上映/發行日期 國家/地區 上映/發行日期
中國香港 Hong Kong
1998年6月18日 加拿大 Canada 1998年5月20日
澳大利亞 Australia 1998年6月11日 俄羅斯 Russia 1998年6月18日
日本 Japan
1998年7月11日 英國 UK 1998年7月17日
巴西 Brazil
1998年7月17日 義大利 Italy 1998年9月4日
德國 Germany
1998年9月10日 法國 France
1998年9月16日[8]

票房信息

影片在美國首映時共在全美的3310家影院放映,並收穫5573萬美元的首日票房,最終影片在美國的累計票房為1.38億美元,全球的累計票房為3.79億美元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