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宮》

《台北故宮》

《台北故宮》,是總導演周兵在2006年拍攝一部紀錄片,通過這部紀錄片,觀眾可以了解台北故宮及其館藏珍寶的全貌,感受到諸多傳奇與精彩背後的人文精神與感動。

基本信息

簡介

《台北故宮》《台北故宮》

大型高清系列紀錄片《台北故宮》已於2008年1月12日開始在中央電視台與觀眾見面。

通過這部紀錄片,觀眾可以了解台北故宮及其館藏珍寶的全貌,感受到諸多傳奇與精彩背後的人文精神與感動。總導演周兵(右)和台灣音樂人小蟲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

影片介紹

《台北故宮》《台北故宮》

經過長達兩年多的籌備和拍攝,十二集大型高清紀錄片《台北故宮》七日宣告完成,將用最直觀的影像呈現一個既具有歷史縱深,又包攬全貌與珍藏的台北故宮。

由九洲音像出版公司與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聯合製作,由大型紀錄片《故宮》原班人馬創作,《台北故宮》將完成兩項重要使命——呈現和深度解讀藏於台北故宮的珍貴文物;向人們揭示當年那次史無前例的文物大遷徙的真實過程。

台北故宮珍藏的六十五萬件傳世珍寶,絕大多數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紀錄片從《國寶遷台》開始講述,《北溝煙雨》回憶了文物十五年間安放台中深山,隨即從《青銅記憶》、《釉彩千年》、《瓷中繁花》、《玉潤華光》、《巧奪天工》、《翰墨風雅》、《雲山深處》、《傳世珍籍》等分別介紹台北故宮藏的青銅器、瓷器、書畫、古籍、珍玩,《承古開今》總結了台北故宮以高科技手段讓人們能通過更多途徑領略文物魅力。

中央電視台副台長高峰表示,繼大型紀錄片《故宮》之後,央視大舉人力物力拍攝《台北故宮》,就是為了故宮“在心目中的完整”,一定程度上彌補一宮寶藏分置兩院的遺憾。他最大心愿是希望能拍攝第三期故宮,即故宮散落在全世界的藏品。

總導演周兵把他對台灣的感受融入了創作,“我們嘗試用一些散文式敘述手法。我們團隊有幸訪問了那些生活在海峽對岸的歷史親歷者,讓我深深感受到兩岸之間中華文明的根連如此緊密,無法分割”。

兩座故宮

北京-台北:故宮是中國歷史上明清兩代二十四個皇帝居住的皇宮。這裡也珍藏著數以百萬計的珍貴文物。1925年,當清朝最後的皇帝溥儀被趕出皇宮後,這裡更名為故宮博物院,成為向世人展示文物的地方。

二十世紀的三、四十年代,為躲避日本侵略的戰火,故宮博物院中的一部分珍貴文物遷出,幾經輾轉後遷往台灣。為了保存和展示從北京故宮博物院遷台的文物,1965年,在台北建造了一座現代化的博物館——台北故宮博物院。它收藏的文物珍品90%以上來源於北京的故宮博物院。

為了表述的流暢,在紀錄片中,將台北故宮博物院簡稱為台北故宮。現存台北故宮的文物自從1948年遷台後,祖國大陸老百姓就很少有人見到過,然而這批文物在國際上的影響卻非常大。台北故宮的珍藏不是簡簡單單的文物,其中還蘊藏著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文化、藝術和哲學。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和台北故宮珍藏的文物,是中華五千年燦爛文明的載體,是勞動人民聰明智慧的結晶。

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和台北故宮可以說是海峽兩岸的文化橋樑和“臍帶”。《台北故宮》這部紀錄片,對於海峽兩岸同胞了解文物,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不可估量的作用。2006年底《台北故宮》攝製組成立後,隨著攝製工作的不斷深入,無論知情人還是仍然在世的親歷者,因為都懷有對中華文化的強烈認同感,都無償提供了許多線索和更多的資料,有些甚至是私人日記和手稿。而拍攝過程本身也成為了一個對台北故宮歷史研究和資料整理的過程。

經過長達兩年多的籌備和拍攝工作,毫無疑問,紀錄片《台北故宮》將完成兩項重要使命——一是呈現和深度解讀藏於台北故宮的珍貴文物;二是要向人們揭示當年那次史無前例的文物大遷徙的真實過程。

獲獎記錄

2003年,周兵擔任百集大型系列紀錄片《故宮》總導演。同年,《故宮》獲得廣電總局頒發的"年度中國廣播影視大獎、廣播電視節目獎";第八屆四川電視節"金熊貓"獎人文及社會類最佳長篇紀錄片、最佳攝影;第23屆中國電視金鷹獎長篇紀錄片獎最佳長篇紀錄片獎、紀錄片單項獎最佳編導獎、最佳攝影獎。美國國家地理頻道購買了《故宮》國際版特輯的海外獨家發行代理權,並在《故宮》的基礎上改編完成了兩個小時的《解密紫禁城》,在164個國家播出,全球有2.9億人收看。

播出時間

最新播出時間:12集紀錄片《台北故宮》將於2009年1月12日起在CCTV-1播出:周一至周六每晚22:36。本片將全面展現台北故宮的歷史以及其中60多萬件珍寶的故事。

製作經歷

《台北故宮》《台北故宮》紀錄片總導演

2001年,周兵跟故宮的幾個朋友聊天,偶然提起可以拍一個有關故宮的紀錄片。從有這個想法到立項報批,花了整整一年半的時間。而在這個過程中困難重重,有幾次周兵都認為沒有希望了,最後還是獲得了一線生機。

拍攝《故宮》周兵和他的團隊在故宮裡呆了四年,時常出入辦公,雖然不像寫字樓那么舒服,但是可以親近故宮的清晨傍晚、下雪下雨、四季變幻,一個人走在遊客散去的宮城下,聽聽故宮各種各樣的聲音,感覺也很幸運。因為白天有遊客,劇組只能在早晚拍攝。在故宮裡走很長的路,不能總是開車,他們就騎個三輪車顫顫巍巍地運送設備。冬天拍攝的時候,故宮要比外面的溫度低好幾度,有時為了2個小時的拍攝,準備工作要做上2、3天。

周兵回憶第一次去故宮是來北京讀大學的時候,就是感覺走一趟特累,但十幾年後打算拍故宮之前,就覺得故宮這個體裁可望不可及,除了敬畏之心,就覺得自己文化底蘊非常淺,每天在拚命看書,拚命學習。

從06年到08年,周兵和攝製組共去過4次台灣,加起來大概一個月的時間,採訪到了少數幾位仍然健在的1948年文物運送親歷者。老人們說,當時以為幾個月就能回家了,很多人根本沒帶家眷,沒想到這一去就再也回不來了。

實際上,周兵也想通過台北故宮從1928到2008這60年的歷史把台灣的一些信息、台灣的歷史呈現出來。比如50、60、70、80和90年代台灣人的一些生活和文化性。從1948年的淮海戰役前後開始運,到1950年,這65萬件文物基本上在台灣落地了。還有,實際上台北故宮的文物還有一批是從日本接收回來的。抗戰勝利以後,有一批文物沒有運回大陸,而是直接從日本運到了台灣,這一段也是很有故事的。

《台北故宮》在攝製中,攝製組還採訪了很多台灣文化、藝術名人,林懷民就把台北故宮博物院對他的影響直接反映在他的雲門舞集的作品裡,周杰倫的《青花瓷》也有靈感來源於此。與《故宮》居高臨下、皇家氣派的風格不同,周兵將他在台灣所感受到這種貼近於民眾的氣息帶進《台北故宮》,用他的話說就是更加樸素,人性化,更適合於大眾傳播。

影片影響

《台北故宮》《台北故宮》

收視率、網友留言數量、眾多觀眾的批評和讚賞,都是直接的證明。對此,周兵的解釋是——“火”是因為期待已久。“雖然目前開放了大陸民眾赴台游,但畢竟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能親眼看到台北故宮。這部紀錄片,多少可以讓暫時還去不了的人們先過過癮。” 《台北故宮》出品人杜大寧告訴記者,片子播出後,每天都能接到好幾個從台灣打來的電話,詢問怎樣才能買到《台北故宮》的影碟。一位姓吳的先生說:“大陸要開播《台北故宮》的訊息不少島內媒體都有報導。其實以前DISCOVERY、NHK等都曾拍過紀錄片,這次之所以特別期待,就是想看看大陸同胞會有怎樣不一樣的理解和視角。所以,我在第一時間就通過網路看了,不錯耶!”
另外,紀錄片甚至還在島內產生了“經濟效益”。台北故宮的工作人員接受採訪時說:“《台北故宮》在大陸播出後,來台北故宮參觀的大陸遊客增多了,連我們專賣店的生意都一下子火爆好多,鎮宮之寶——光緒年間翠玉白菜的仿製品,每天多賣好多件。” 這些信息顯然讓周兵很振奮。因為一直做紀錄片的他,理想層面的期待大概遠遠超過現實層面。

獲得獎項

外灘工作照 台北故宮外灘工作照 台北故宮

《台北故宮》榮獲2009年中國廣播電視協會紀錄片工作委員會舉辦的第三屆“紀錄中國”金牌稱謂;榮獲“人文中國”紀錄片論壇暨2008-2009中國電視紀錄片系列片十佳作品獎;2010年榮獲第21屆“星光獎”的特別獎。

關於導演

導演周兵導演周兵

周兵,原籍江蘇蘇州,出生地甘肅蘭州。1968年4月1日出生。

1991年8月-1993年10月,畢業後到蘭州電視台,任編導、攝像;

1993年10月,進入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任《東方之子》欄目編導;

1999年7月,任《記憶》總編導;

2000年9月,任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紀事》欄目製片人;

2003年5月,任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新聞評論部特別節目組製片人、百集大型系列紀錄片《故宮》總導演。

2008年1月至今,任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特別節目部主任

主要影視作品:

◆1993年10月,《中國畫大家》系列(包括朱屺瞻、吳作人、何海霞、黃胄、張仃、關山月、黎雄才、謝稚柳、吳冠中、程十髮、黃永玉、董壽平等著名畫家)、《工藝美術大師》(包括高公博、李博生、汪寅仙、夏吾才郎、顧文霞、秦錫麟等工藝美術大師)系列、《中國學者系列》(包括季羨林、費孝通、胡繩、張中行、任繼愈、余秋雨等著名學者)、另外,還編導製作了《冰心》、《貝聿銘》、《楊振寧》、《丁肇中》、《孫越崎》、《吳樹青》、《周谷城》、《葉喬波》、《李國安》、《龍永圖》等總計百餘期“東方之子”;1995年8月,參與編導製作了中國最早一批“真實再現”的實驗節目《忘不了》;

◆1996年,任大型系列紀錄片《周恩來》的編導;

◆1997年底開始試驗製作以“真實再現”為主要影視探索手段的人物紀錄片《梅蘭芳1930》,嘗試用電影的技術手段和運作方式製作電視節目;

◆1999年7月由《東方時空》和中視股份聯合投資拍攝30集大型歷史人物紀錄片《記憶》,任總編導。該節目對中國二十世紀一百年來傑出人物進行電視化的梳理和創作,其中包括《黃興》、《蔡鍔》、《魯迅》、《梅蘭芳》、《梁思成》、《沈叢文》、《阿炳》、《晏陽初》、《宋慶齡》、《盧作孚》等總計30位歷史文化名人,播出後在電視理論界和廣大觀眾中都引起強烈反響;

◆2000年9月,任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紀事》欄目製片人;期間策劃、組織播出了一百多期紀錄片;

◆2002年5月,負責策劃、組織、主持了“中國電視紀錄片20年回顧暨展映”大型學術活動。這次學術活動有評論認為是“20年來中國電視紀錄片界最重要的三次會議之一”。同年,中央電視台總編室研究處舉辦《中央電視台課題研究報告》會----電視紀實節目中的“真實再現”,任主講人。

◆2003年5月,任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新聞評論部特別節目組製片人、大型系列紀錄片《故宮》總導演。這是故宮博物院首次與央視進行全面開放式的合作。也是共同紮實梳理中國歷史、文化、藝術的一次規模空前的電視化創作。

◆2004年參與策劃大型紀錄片《抗戰》

◆2005年執導大型紀錄片《梅蘭芳》

◆2005年,任大型紀錄片《敦煌》總導演

◆2006年,任大型紀錄片《千年菩提路中國名寺高僧》總導演

◆2007年1月,任大型紀錄片《台北故宮》總導演

◆2007年8月,導演大型舞台劇《敦煌》

◆2007年底,任大型高清紀錄片《當羅浮宮遇見紫禁城》總導演

◆2008年,任中英合拍高清紀錄片《TheEmperor’sSecretGarden》(《皇帝的秘密花園》)導演任紀錄電影《人民至上——5·12大地震紀實》策劃

◆ 2009年,任系列高清紀錄片《外灘》及紀錄電影《外灘》總導演,任《九州方圓》欄目監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