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讀本》

《口述史讀本》

《口述史讀本》是由作者定宜莊著作、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口述史讀本》口述史讀本

精選國內外有關文章近20篇,旨在儘可能系統和全面地向讀者展現口述歷史這一學科的發展過程、基本理論和學術規範。有鑒於口述史學實踐性強的特點,《口述史讀本》特別注意收集國內國外題材與風格各異的口述史經典研究範例,以及研究者的經驗體會,展現口述史實踐中諸多關鍵環節的操作過程、注意事項,以期為初涉口述歷史的讀者了解口述史學科和從事口述史實踐,提供某些有意義的借鑑。

作者簡介

定宜莊,滿族,北京市人,1948年出生。先後從北京師範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獲史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專業為清史、滿族史。著有《清代八旗駐防研究》、《滿族的婦女生活與婚姻制度研究》、《遼東移民中的旗人社會》(合著)等。有關口述史的著作有《最後的記憶:十六名旗人婦女的口述歷史》與《老北京人的口述歷史》(上下)及多篇探討口述史學理論與實踐的論文。
汪潤,滿族,北京市人,1980年出生。先後從廈門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獲史學碩士、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實習研究員,專業為清史、社會史。

精彩書摘

馬長壽先生的《同治年間陝西回民起義歷史調查記錄》與上述路、程二位先生的著作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運用了文獻與口述相結合的治史方法,同樣是深入的成一家之言的學術研究,而不是簡單的采寫記錄。但作為受到過民族學與史學兩個學科訓練的學者,馬先生的研究比前者更具民族史的特色,他的口述史作業方法,也明顯更接近於民族學的田野工作。在中國大陸,民族史作為一個學科,20世紀50年代以後才有長足發展,且始終與民族學緊密結合。具體地說,它既是傳統史學吸納民族學理論與方法的結果,也是民族學家為“本土化”進行努力的一個方向。馬長壽先生這部書,正是老一輩學者中將二者的相互借鑑、相互融通做得最出色的典範之一。該書從今天的學術發展水平來看,仍然是上乘之作,且與今天的歷史學與田野調查相結合、民族學與歷史學相結合的兩大史學發展趨勢暗合。在中國口述史的學術史中,馬先生和他的作品,無疑具有開拓地位。
口述史與民族學的田野作業有同有不同,正如口述史學與如今方興未艾的歷史人類學也有同有異一樣,二者雖然分屬不同的學科領域,也各有自己的學科規範,但相互間的借鑑與互補導致二者間的密不可分。有些學者也採取既做口述,又對被訪者身處的環境進行參與觀察的形式,並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只不過有些人類學家不肯承認這屬於口述史範疇而已。
20世紀90年代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後,我國專業的學術機構和學者開始大量參與到口述史的工作中來。不過,口述史在中國的發展,始終並非如人們所想像的,是沿著一條單一的路徑,即先有部分學者將西方的理論與方法介紹進來,並指導國內學者從事實踐的方式而展開。事實恰好相反,中國大陸為數頗多從事口述史學實踐的學者和已經取得的實踐成果,都是由這些學者直接吸收借鑑西方理論與經驗並套用於國內實踐的產物,更有一些,則是受到台灣學界口述史的影響,因而出現一部分人致力於介紹和探討理論、另一部分人一頭扎進實地訪談,二者幾乎互不相干的局面。不過,這倒反而使口述史的發展呈現一種“多源多流”的多元化特徵,是近年來口述史學在我國學界顯示出蓬勃生機的重要因素。

圖書目錄

導言
第一部分學術史與基本理論
口述史
語言、記憶與認同:口述記錄與歷史生產
口述史學基本理論與當代美國口述史學
第二部分研究方法
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
美國人類學協會倫理律令
台灣口述史的回顧與展望:兼談個人的訪談經驗
呼喚中國口述史學騰飛
第三部分經典案例研究
《同治年間陝西回民起義歷史調查記錄》序言
現代學術與個人收穫
口述史與《艱難時代》
1929—1972年:在中國搞科研,在美國搞教學
附《李方桂先生口述史》序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