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灘》

《南昌灘》是唐代詩人武元衡的詩詞之一。

作者

元稹

詩詞正文

渠江明淨峽逶迤,船到名灘拽捻遲。櫓窡動搖妨作夢,
巴童指點笑吟詩。畬餘宿麥黃山腹,日背殘花白水湄。
物色可憐心莫限,此行都是獨行時。

注釋

元稹(zhěn)8歲喪父,母鄭賢能文,親授書傳。15歲以明兩經擢第。21歲初仕河中府,25歲與白居易同科及第,並結為終生詩友。元稹登書判出類拔萃,授秘書省校書郎。28歲列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遺。舉明經書判入等,補校書郎。元和初,應制策第一。元和四年(809年)為監察御史。因觸犯宦官權貴,次年貶江陵府士曹參軍。後歷通州(今四川達州市)司馬、虢州長史。元和十四年任膳部員外郎。次年靠宦官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誥,為時論所非。長慶元年(821年)遷中書舍人,充翰林院承旨。次年,居相位三月,出為同州刺史、浙東觀察使。大和三年(829年)為尚書左丞,五年,逝於武昌軍節度使任上。年五十三卒,贈尚書右僕射。元稹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和中堅力量,與白居易齊名,世稱“元白”,詩作號為“元和體”。其詩辭淺意哀,仿佛孤鳳悲吟,極為扣人心扉,動人肺腑。元稹的創作,以詩成就最大。其樂府詩創作,多受張籍、王建的影響,而其“新題樂府”則直接緣於李紳。作有傳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為後來《西廂記》故事所由。有《元氏長慶集》60卷,補遺6卷,存詩八百三十多餘首,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卷。

元稹於元和十年(公元815年)遭敗謫任通州(今達州)司馬。元稹從長安出發到達通州,整整行走了三個多月,先是騎馬翻越險峻的秦嶺,又改乘簡陋的木船沿嘉陵江而下經蒼溪,過閬州,然後經渠江入州河。元稹剛入通州境時睹物思情,感慨萬千:“渠江明淨峽逶迤,船到明灘拽捻遲。櫓窡動搖妨作夢,巴童指點笑吟詩。畲田宿麥黃山腹,日背殘花白水湄。物色可憐心莫恨,此行都是獨行時”(《南昌灘》)。不難看出,元稹對於渠江與州河沿岸的風物特色還是有較為美好的印象的。江水明淨,山勢逶迤奇特,巴重憨厚純樸,時當五六月,正是麥黃收割的時節,物色鮮明可愛(古代“憐”作“愛”講)。然而這一切都掩抑不住遭貶滴的怨恨與孤獨。尤令元樓內心無法平靜的是,通州城竟如此破敗與淒涼甚而充滿了歷怖。“通州到日日平西,江館無人虎印泥,忽向破檐殘漏處,見君詩在柱心題。”(《見樂天詩》)元鎮抵達通州時,正當日落黃昏,斜陽掩映下的江館(今達州市大東街黃龍寺)闐無人跡,尚留存有老虎踩下的腳印,怎能令人不為之淒煌顫慄呢?猶可欣慰的是殘檐破壁間,但見柱頭上題有摯友白居易的詩句,怎不勾起他的念友思家之情?亦可看出白居易和他倡導的元和體詩風在當時達到了唱遍神州大地、三川五嶽的境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