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喻詩》

《十喻詩》是後秦時期鳩羅摩什的一首五言詩。

作品信息

【名稱】《十喻詩
【年代】後秦
【作者】鳩羅摩什
【體裁】五言詩

作品原文

十喻詩
十喻以喻空,空必待此喻。
借言以會意,意盡無會處。
既得出長羅,住此無所住。
若能映斯照,萬象無來去。

作品鑑賞

這是後秦偉大的佛經翻譯家鳩羅摩什現存唯一的一首詩。原載《藝文類聚》卷七十六、《詩紀》卷三十七。這篇作品極可能是這位高僧當時說佛唱法的偈頌,因它的句式韻步有類五言古詩,故被後人收入詩集。題雲“十喻”,但已不知其指為何。佛教為弘揚經義,力求眾人知曉,其說法多用比喻。如著名的《百喻經》就是用了一百個生動有趣的比喻來說明佛教經義。《大日經》有“十喻觀”,其中用幻術、夢、影、水月、浮浪等十個比喻說明世上萬物皆是因緣而生無自在性。此或用其義。
首二句講了一個“空”字,“空”是佛教對人生宇宙,世上萬物的基本看法,認為世上一切現象都是因緣而生、剎那生滅的,也沒有質的規定性與獨立實體,因為一切都是假而不實,故謂之“空”。但佛教各派對“空”的具體闡發上,亦各持己見。作者尊奉大乘空宗,他認為的“空”,並不是虛無,而是非有非無,無生無滅的大乘無常之妙旨。大乘空宗的主要論著有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提婆的《百論》,此三論之學,特彆強調掃一切相,斷言語道。即認為一切妙義真諦是只可自己冥契意會,難以言傳的。但是,為了傳播佛教的精義,又不得不藉助言語比喻,等明瞭了其中的真諦,就應當得意忘言,做到不為言語名相所拘,達到通脫無礙的境地。所以次二句“借言以會意,意盡無會處。”就是說明這個道理為自己用語言比喻作一番解釋。下二句中之“長羅”含羈約羅網意,而“住此無所住”亦是作者佛學的重要內容,他反對小乘有生有滅的無常義,強調大乘無生無滅的無常義。認為“住即不住,乃真無住也。本以住為有,今無住則無有,無有則畢竟空也。”(《維摩經注》)在否定一切現象的實在性(住)方面,他比小乘派更為徹底。以上六句是陳述作者的佛學要點。最後二句是收束全篇,大意是告訴人們如能明白以上精義,其心性就能如明鑑映照無礙,世上萬象在此面前,即不存在什麼來去生滅。
印度佛教自東漢末年傳入我國以後,漸與中國文學發生密切關係。一方面,佛經的翻譯、介紹需要藉助中國文學、特別是詩歌的體式與語言,另一方面,中國的詩歌也因為佛教的傳入,注入了新的思想內容。作者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先導,他的這首詩體現了這種中外文化的交融,為後代詩歌開拓了新的意境。
按“吟詠情性”、“賦、比、興”的儒家詩教,這首詩也許是淡乎寡味的。但它的價值並不在於一唱三嘆的詩情,炳煥絢麗的辭彩。作為一個原籍天竺(古印度),生於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的高僧,這篇《十喻詩》以其思致縝密,語辭簡捷顯示了他駕馭漢語的嫻熟技巧。他另有一篇贈東晉慧遠的偈:“既已舍染樂,心得善攝不(否)。若得不馳散,深入實相不(否)。畢竟空相中,其心無所樂。若悅神智慧,是法性無照。虛誑等無實,亦非停心處。仁者所得法,幸願示其要。”亦用五言詩體。《高僧傳》稱他“碩學鉤深,神鑒奧遠。”以致能夠“手執胡經,口譯秦言”(慧觀《法華宗要序》)。作為這位偉大的佛經翻譯家漢語言文學才能的見證,以表彰他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貢獻,這首詩的保存、賞鑒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作者簡介

鳩羅摩什,十六國時後秦佛教學者。原籍天竺(古印度)。與真諦、玄奘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生於西域龜茲(今新疆庫車)。七歲隨母出家,先後學習小乘與大乘。精通漢語文。歷游西域諸國。公元401年(後秦弘始三年),姚興派人迎至長安主持譯場,與弟子八百人漢譯佛經。共譯經論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義皆圓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