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風亭下梅花盛開》

《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風亭下梅花盛開》是宋代詩人蘇軾所作詩詞之一。

作者

蘇軾

詩詞正文

春風嶺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斷魂。

豈知流落復相見,蠻風蜒雨愁黃昏。

長條半落荔支浦,臥樹獨秀桄榔園。

豈惟幽光留夜色,直恐泠艷排冬溫。

松風亭下荊棘里,兩株玉蕊明朝暾。

海南仙雲嬌墮砌,月下縞衣來扣門。

酒醒夢覺起繞樹,妙意有在終無言。

先生獨飲勿嘆息,幸有落月窺清樽。

作品賞析

這是蘇軾於1094年(紹聖元年)六十歲時在惠州貶所寫的詩。這年六月,蘇軾在南遷途中再次接到謫令,責授建昌軍司馬,惠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八月,再貶寧遠軍節度副使,仍惠州安置。十月三日,終於到達惠州貶所。最初寓居合江樓,+八日遷居嘉祐寺(見《後集》卷五《遷居》詩序)。松風亭在嘉祐寺側近,蘇軾《松風亭記》說:“仰望亭宇,尚在木末。”又《題嘉祐寺》說:“始寓嘉祐寺松風亭,杖履所及,雞犬皆相識。”是亭與寺都在半山坡上。這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風亭下梅花盛開,詩人興會濃厚,寫了這首詩。

“春風嶺上”四句,從“昔年梅花”說起,引到後來的流放生活。蘇軾自注說:“余昔赴黃州,春風嶺上見梅花,作兩絕。明年正月,往岐亭道上賦詩云:‘去年今日關山路,細雨梅花正斷魂。’”他所稱兩絕句,指1080年(元豐三年)正月赴黃州貶所,路過麻城縣春風嶺時所作《梅花二首》。詩中說:“春來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間。”又說:“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辭相送到黃州。”說落梅隨水遠道相送。第二年正月往岐亭,想起春風嶺上的梅花,又寫了七律一首,有“去年”、“細雨”之句。這些在黃州謫遷生活中的往事,此時因面對松風亭下盛開的梅花而湧上心來。“豈知”句極沉痛,詩人已經是六十歲的老人,卻再次流落,再次見到這個貶謫生活中的舊侶——梅花,而且是在“蠻風蜑雨”的邊荒之地,比起黃州,每況愈下,令他生愁。“蠻風蜑雨”四字,形象地概括了嶺南風土之異。惠州是少數民族聚居之區,古時輕視少數民族,泛稱為“蠻”。“蜑”即所謂“蜑子獠”,也是對南方少數民族的蔑稱。

以下轉入流落中再次相見的梅花。“長條”四句,在寫松風亭下梅花之前,先以荔支浦、桄榔園中所見作為陪襯。那些半落的長條,獨秀的臥樹,雖非盛開,但已深深地觸撥著詩人的心靈,他為它們的“幽光”、“冷艷”而心醉。“留夜色”極寫花的光彩照人,“排冬溫”極寫花的冰雪姿質。“冬溫”是嶺南季節的特點,著“直恐”二字,表現了詩人對花的關注,意思是:在這溫暖的南國,你該不會過於冰冷,不合時宜吧!詩人選擇了“荔支浦”、“桄榔園”,給全詩的描寫籠上一層濃郁的地方色彩。

“松風亭下”四句是題目的正面文字。那些荔支浦上半落的長條,桄榔園中獨秀的臥樹,已經喚起詩人的深情,松風亭下“玉雪為骨冰為魂”的盛開的兩株梅花,又引起詩人的興致。清晨,他來到松風亭下,發現荊棘叢中盛開的梅花在初升的太陽光下明潔如玉,他完全陶醉了,詩中描寫了一個夢幻般的優美境界:他眼前已經看不見梅花,他仿佛覺得那是在月明之夜,一個縞衣素裳的海南仙子,乘著嬌雲,冉冉地降落到詩人書窗外的階前,輕移蓮步,來叩詩人寂寞深閉的房門。這裡的實際內容只不過是說盛開的花枝在召喚詩人,使他不能不破門而出,但他卻用“縞衣叩門”這一優美聯想進一步加以比擬,在染上了濃郁的主觀色彩的藝術氛圍中,不言情而情韻無限,充滿了獨特的藝術魅力。紀昀評“海南仙人”二句說:“天人姿澤,非此筆不稱此花。”這是很有見地的。從詩歌詠物的角度看,詩人在這裡沒有致力於梅花形貌的具體描繪,而是採取遺貌取神、虛處著筆的手法,抓住審美對象的獨特風貌和個性,著力於側面的烘托和渲染,達到一種優美動人的藝術境界。這首詩可以與黃庭堅詠水仙花的名作來作一比較。黃庭堅詩的頭四句是:“凌波仙子生塵襪,水上盈盈步微月。是誰招此斷腸魂?種作寒花寄愁絕。”詩人由“水仙”二字引起聯想,用凌波微步的洛神來比擬花的風韻。這種比擬,不是外貌上的相似,而是著眼於兩者之間在神采、性格上的相通,詩人描寫的焦點是客觀對象的神理。山谷的“凌波仙子”和蘇軾的“海南仙雲”在藝術構思上是完全一致的,但蘇軾這裡表現了更豐富的內容,更深邃的層次。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說:“秀色孤姿,涉筆如融風彩靄。集中梅花詩,有以清空入妙者,如《和秦太虛梅花》詩‘竹外一枝斜更好’是也;有以使事傳神者,此詩‘海南仙雲嬌墮砌,月下縞衣來叩門’是也。”汪師韓所謂“使事”,是由於舊註解釋蘇軾這兩句詩,認為他使用了《龍城錄》中趙師雄的故事。據題為柳宗元著的《龍城錄》中說:一個叫趙師雄的人游羅浮山,天寒日暮,他在似醒似醉間遇見一個淡妝素服、芳香襲人的美女,相與笑樂。醉寢懵然,但覺風寒相襲,東方已白。趙師雄起視,原來是在大梅花樹下。這時“月落參橫”,為之惆悵不已。經前人考訂,《龍城錄》的作者不是柳宗元而是王銍(張邦基《墨莊漫錄》卷二,《朱子語類》卷一三八),有的又說是劉無言(《洪齋隨筆》卷十),反正蘇軾不可能使用這本書中的故事。於是又有人認為,不是蘇軾用《龍城錄》,而是《龍城錄》的作者襲取蘇軾此詩推衍為小說故事。其實以蘇軾豐富的想像力,不依靠前人書本,也能寫出這兩句好詩來。

結尾“酒醒夢覺”四句,又從夢幻世界回到現實中來。他“繞樹無言”,其思緒是深沉的。從詩的內在感情脈絡看,這和前面“豈知流落復相見”句所隱含著的情思一脈相連。他如有所悟,但終於無言。這正是“此時無聲勝有聲”。說“勿嘆息”,說“幸有”,是強作排遣口吻。在這朝日已升、殘月未盡的南國清曉,詩人獨把清樽,對此名花,盡情領取這短暫的歡愉。

此詩意象優美,語言清新,感情濃至,想像飛越。每四句自成一個片段,一個層次,由春風嶺上的昔年梅花,到荔支浦的半落長條、桄榔園的獨秀臥樹,逐步引出松風亭下玉雪般的兩株梅花,而以“豈知流落復相見”句為全篇眼目。聲情跌宕,妙造自然,是蘇軾晚年得意之作。他採用同一韻腳,一口氣寫了《再用前韻》、《花落複次前韻》共三首七言歌行,前人稱之為“韻險而語工,非大手筆不能到”(《遯齋閒覽》)。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