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打工寶典:一個中國博士在加拿大打工的啟示》

《加拿大打工寶典:一個中國博士在加拿大打工的啟示》

《加拿大打工寶典:一個中國博士在加拿大打工的啟示》作者朱凡曾為大學教師,20世紀90年代移民加拿大,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中重新開始,經歷了找工、見工、打工、辭工、被炒等諸多磨難後,終於成長為一家大型連鎖集團的高級管理人員。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 >

作者:(加)朱凡

出版社:廣東省出版集團花城出版社
ISBN:9787536057814
出版時間:2009-09-01
版次:1
頁數:159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所屬分類:圖書>勵志與成功>人在職場
印刷時間:2009-09-01
紙張:膠版紙
印次:1
正文語種:中文
定價:¥12.00

編輯推薦

骨灰級打工前輩傾囊相授打工軍規12條1.忘掉學歷,拋棄身份;2.職業≠事業,取業=謀生工具; 3.苦工、小事、簡單事,盡力做到最好;Justdomyjob.這是本份!4.放下自尊,勤學勤問;5.珍惜手中飯碗:無論它是金、銀、鐵,坯是泥飯碗;6.吃苦受累乃必修課;7.人際關係靠偷師;8.被炒魷魚須反省:為何這裡不需要我?9.上司是你的Angel,要絕對服從;10.幻想找到好老闆,不如自己學做好員工;11.以公司為家,讓老闆放心、同事開心;12.培養職業精神,與公司一起威長。做到了這些,你和公司就一定能雙贏
·《貨幣戰爭3:金融高邊疆》·《愛在左,管教在右:金韻蓉的親子書》熱

內容簡介

在中國,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普遍的社會問題,而在金融危機波及全球的大環境下,就業形勢更是越來越嚴峻。他將在加拿大四年的打工經歷跟有著就業難題的大學應屆畢業生共同分享,特別是從象牙塔般的校園投身充滿刀光劍影的職場所帶來的巨大心理落差,所學非所用引發的身心刺激,職場中微妙的人際關係、暗流漩渦、十八般武藝發酵為人生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促生劑……一個自視不凡的打工白丁如何放低姿態,一步一個腳印百般磨練為骨灰級高管的成功秘笈,相信能與正在搵工的你產生貼心共鳴。

作者簡介

朱凡,英文名ZhuFanFrank。加拿大籍華人,歷史學博士,省港企業家。1960年出生於廣州西關,在嶺南文化薰陶下長大,完成了從國小到大學20年正規教育後,任教於大學數年,著有《古代中非關係研究》。20世紀90年代移民海外,將在加拿大4年打工生涯的酸甜苦辣經歷收錄在新作《加拿大打工寶典》中。1994年,他毅然回國,白手起家,奔波於省港澳各地,涉足廣告、飲食、貿易等領域,收穫甚豐。憑著對國內外不同企業經營超過15年的實踐經驗,他寫下了《回中國創業》一書,中肯剖析做老闆的成功與失敗。他是三個孩子的父親,在《回中國和孩子一起成長》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下一代傾注的熱情和心血。他又是一個愛思考的學者,在《回中國尋找生命源頭》一書中,我們更可以分享他對生命來源、人生價值的反思和探尋。近年,他熱切關注大生就業、創業等社會問題,並志願充當傳道、解惑、授業的角色,義務為網路時代的年輕人排憂解難,伸出援手。

目錄

序言:打工是一所學校引子:打工仔夢想一年班:打工入門移民新丁恭喜你,有工開啦!啟蒙師傅Johnny洋相百出二年班:苦中尋樂唐人街搵工苦工長工安哥我是“大陸仔”三年班:挑戰與壓力敲錯求職門今天,我被炒魷魚了送外賣的新挑戰扮茶客找工畢業班:我要做好這份工黃牌警告Angel上司壞老闆?好老闆對話壓力公司就是我的家畢業感言:我學會了打工後記:打工讓我學會感恩附表:各國大學生就業面面觀

前言

2008年聖誕節前夕,我在廣州將新作《回中國創業》的手稿交給了花城出版社的鐘潔玲。她是我暨南大學的校友,我們相識二十多年。閒談中她告訴我一則訊息,現在國內大學生的地位今非昔比,大學生就業十分艱難,形勢越來越嚴峻,或將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她問我,你是否能做點什麼貢獻?我一時語塞。社會問題本應由國家出面,輪不上我等凡人插嘴。後來,我又陸續發現不少大學校長公開呼籲、親自推銷應屆畢業生,當中的校長們有些是我相識的師兄師姐。我開始留意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變成平民化、教育產業化,但市場似乎並不買帳,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畢業與“斃業”諧音,實際情況也差不多,畢業的學生們不少人確實在坐以待斃。我們大家似乎除了埋怨市場背後那雙捉摸不定的手,檢討教育與就業的時空錯位,加強對大學生找工打工能力培訓等等以外,一時之間誰也無能為力。只有等待,讓各方高手會診,或由市場自行調節。但可以想像,在未來三五年內,高校畢業生們以及他們的父母,都會一齊患上失落、失望、鬱悶、痛苦等等的“人流感”。 唉、命運真是捉摸不定!1983年我從中山大學畢業,那時日,“七十二行大學生為王”,大學生可是熱手饃饃,工作單位隨你挑選;1988年我獲得暨南大學博士學位時,就業形勢還是紅彤彤的一片大好。轉眼問,中國重新崛起躋身世界之強,大學生就業市場竟然供大於求?值得反思。但是,我這個受惠於中國開放改革政策的海歸人士又能夠做些什麼呢?杯水車薪,我該做的已經做了。不久前,我參加了中山大學歷史系79級即83屆的同學聚會。我們這一群奔五、奔六的昔日同窗,二十多年後再相會,在不勝噓唏之餘,也談及大學生就業難的話題,那些少數孩子還在大學就讀的同學更是替自己孩子的前途擔憂。於是,這幾個月在我腦海里總有一幅這樣的圖畫:高校畢業生招聘會上擠滿失落、失望的學子,他們鬱悶、痛苦之餘,回到家中迎接他們的是一直供養他們上學讀書的父母那焦慮擔憂的目光。每一個做父母的都有一顆愛子之心。我為人之父,托加拿大之福我和太太育有三個孩子,雖然他們還在讀國小和中學,畢業擇業、求職找工的問題,對於現在的他們來說或許尚算太早,但一眨眼之間,他們“噌”的一下就長大成人。將來,說不定我也會為他們擔心操心。終於,我有一股衝動,我知道我該做些什麼,我要將自己在加拿大找工做工的經歷分享出來。當年,我為圓出國夢,走出校園,告別輝煌,一切清零,然後,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中重新開始,找工、見工打工辭工被炒等等,全新體驗。我經歷過和大學生們一樣的初涉社會的種種失敗嘗試,我更願意分享從校園到社會當中的許多心理落差、心靈衝擊、酸甜苦辣……雖然這一切都不能解燃眉之急,但對時下正在尋找工作或將要找工作的學生們會有所啟迪,我也樂意伸出援助之手,幫助有需要的師弟師妹們。當然,時過境遷,我那些十多二十年前的移民打工故事難免有些陳舊,只是當中的道理仍在有效期之內;同樣也因為這是一個人的經歷,難免單調乏味,但是故事都是真實的。曾經在大學任過教的我,重新承擔起傳道解惑授業的天職,我將加拿大打工四年分成四個不同階段,如同一個大學生在普通大學裡要經歷四個年級,從中可以看到一個人在找工、做工過程中的成長曆程。願這本書能帶給你們一點點的幫助。

精彩書摘

移民新丁國泰航空飛機徐徐降落在溫哥華國際機場。外面正下著鵝毛般的大雪。13個小時以前,我和父母在香港過了充滿秋意的聖誕節;此刻,我們在聖誕節早上來到冰天雪地的加拿大。這是我第一次在同一天過了兩個聖誕節,也是我第一次經歷下大雪。南方長大的我從機窗往外望到飛揚的白雪,禁不住打了個哆嗦。我趕緊和父母輪流進入洗手間,各自換上厚厚的毛衣毛褲,擔心不夠禦寒,我們手裡還拿著嶄新的羽絨衣。其他的乘客卻沒有像我們那樣亂折騰,有些西人只穿件短袖衫就下飛機。我有點納悶。一走進移民局大廳,我才知道自己有點似鄉下人頭一次進大城市——見識少。整個大樓里開有空調,到處暖融融的。太熱了,我們仨趕緊找了個洗手間,脫掉一些衣服拎在手裡。從洗手間出來,我大聲告訴媽媽我的新發現,裡面有冷暖水供你洗手。爸爸在一旁補充道,還有廁紙和抹手布呢。我媽媽細心些,她說,還有殘疾人的專用洗手間。各位年青的讀者可能不理解當時我們這種大驚小怪。你們不妨問一下你們的父母,讓他們給你們“憶苦思甜”一下。上個世紀末的中國還是很落後封閉,在廣州即使最高級的酒店洗手間,裡面設施還不及加拿大公共場所的洗手間先進和人性化,其他方面的差別就更大了。我一下飛機,四處張望,有點像從監獄放出來的犯人一樣,對周圍充滿好奇。辦理移民入境櫃檯前,穿著短袖制服的移民官員向仍穿得有點臃腫的我問好,我們倆的衣著形成鮮明反差。看到我滿頭大汗,移民官只是笑了笑,和藹地告訴我,今天,溫哥華溫度是零下五度。然後,他用熱情口吻對我講:歡迎你到加拿大!當我將剛剛出的洋相告訴前來接機的妹妹Sharon和妹夫Wen,我妹妹開玩笑地說,你不是讀了那么多書,見過世面的嗎?我立即打斷道,不,看來我只不過是只井底之蛙。妹妹接著說,如果不是在戶外活動,這裡冬天都有如春天般溫暖,汽車、室內都有暖氣,里外兩個世界。相反,廣州冬天冷得要命,還記得小時候讀書,課室里外一樣冰冷。妹妹是上個世紀80年代初出國自費留學的,對中國跟西方社會之間發展的差距感受良多。幾天后,我被畢業於廣州師院的Albert接到一個朋友家裡,那裡有幾個廣州來的老鄉,要幫我接風洗塵。他們大都是最早從廣州出來自費留學的,上世紀90年代,加拿大放寬了留學生居留條件,他們現在全都成了加國居民。一見面,大家就說我好幸運,可以隨父母移民,解決了身份問題,可以有更多自由選擇,哪像他們當初以留學生身份出來,只能讀書,不能打工幹活,老花家裡的血汗錢,心裡覺得很有壓力。俗語講得好,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那年頭資訊沒有今天發達,這幫傢伙與國內親戚朋友的聯絡溝通,只能靠打電話和寫信。國際長途話費昂貴,郵寄的書信半個月才抵達,哪有今天網際網路、視頻通訊等便利。所以,一有新人來,他/她就成了大家了解國內訊息的渠道。人在他鄉會特別思念祖國,格外關心自己的故鄉。我還未坐熱板凳,便要使出渾身解數,把國內大事小事添油加醋描述一番,這群西關仔東山少爺居然聽得津津有味。Albert是我妹妹的師兄,廣州師範學院英語系畢業。他問我,你是目前國內稀有的博士,聽說你甘願放棄國內美好前景是為了圓一個出國夢。現在夢圓了,你有什麼感受,下一步又有什麼大計?我一下子想不出來怎樣回答,好似一台電腦開了太多程式檔案,突然卡住不動。我整理一下思路,我初抵埠,這裡與廣州多方面強烈的反差,好似衝擊波一樣每天在震擊我,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差異極大的文化等等,讓我這幾天興奮難眠。我對大家說,我還要慢慢消化才能品味出加拿大的特別之處,不過,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這裡人煙特別稀少,環境格外寧靜,除市中心以外,大街上只見車輛少見行人,內街小巷更不用說了。我在大伯家裡住,感覺四周靜悄悄,房子外面整一條街除了偶爾有小車輕輕地經過,半天也不見一個人影。我無事乾就嘗試半天站在窗前向外觀察,結果人影不見一個,再看看左鄰右里,房屋裡有燈光,卻也聽聞不到有人走動的任何動靜,反而我可以聽到雪花下來沙沙飄落在窗台的聲音。這幾天我腦海中老是出現一個英文deadsilence,譯作粵語為“死靜”,這個詞以前在書本上看到不太明白,現在我可是親身體驗了。要不是我媽媽在廚房裡走動,我還以為自己被流放到一個無人居住的荒島呢,你看是不是靜得可怕。大家點頭認可。我把話題一轉,我說了不少啦,你們是先行者,我想聽聽你們在加拿大的經歷。其實我最想知道他們在這個異域他鄉是如何立足的。Albert告訴我,他初到加拿大感到最大的挑戰就是找工作。因為在國內,大學生畢業是包分配的,像他這種學英語的畢業生當時各大單位都搶著要人。他來到加拿大後,中國學歷也不被認可,只好重新再讀,讀完了,學校不管你的畢業去向,只能自謀出路。他沒有加拿大工作經驗,除了英語又沒有一技之長,年紀偏大無法靠出賣體力掙錢。最後,找了大半年,好不容易在唐人街一家中文小報找了份工作。他說,這份工作聽起來不錯,既是記者又是編輯,但壓力大,采、編、排一腳踢,還耍長期上夜班。不過,他總算是找了份腦力勞動的文職工作。他總結道,在加拿大好似鄉下人進大城市一樣,好奇、新鮮之後,處處充滿挑戰,在人家的地盤,所有一切都要從頭開始。Albert所說的報館,小得可憐,第二天他帶我去參觀,只有兩層樓的地方。當時在廣州,報社可是個大地方,還有軍人把守,閒人勿進。我問年輕一點的小馬乾什麼工作,他快人快語地說,在餐館打工!我一周做幾家餐廳,中午、晚上不同餐館,周日、周末不同地方。他大學畢業後找不到專業對口的工作,乾脆到餐館做工。不過他腦袋瓜精明,套用中國女子排球隊五奪世界冠軍的成功秘訣:“短、平、快”的戰術去打工。那年頭中國女排是我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學習榜樣。小馬說,我專找那些短時、廉價但每天有現金收入的,以及靠體力掙快錢的工作。那些工作容易找,他解釋道,這樣拚命幹活掙快錢是要寄錢回家償還留學的費用。他告訴我,在加拿大隻要你肯吃苦,不挑三揀四,總會有生存空間。他喜歡加拿大的自由,國內鐵飯碗雖穩定,但端起來就要吃一輩子,沒有選擇餘地。就業是件大事,大事最好不要別人包辦,如同婚姻一樣,自由戀愛,對與錯都是自己挑選的。最後他告訴我,這裡的人找工作都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最主要還是在政府開的勞動就業市場去尋找。其實,從抵達加拿大的第一天開始,我就千方百計打聽招工打工的門路,我想爭分奪秒找份工作。聽大家談得那么投入,我恨不得馬上可以找份工作,捲起袖口幹活去。
·查看全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