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有意義的大學新生經歷》

《創造有意義的大學新生經歷》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中國曾一直以富庶、文明和廣泛接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商人而享有盛譽。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但就在歐美各國歷經幾個世紀創造出現代工業文明形態,並在全球範圍內掀起工業化浪潮的同時,中國卻因為封閉而落後了,甚至在1840年後漸次淪為列強爭相掠奪的對象。一百多年來,中國一直在努力嘗試接納工業文明,並使之與中國的傳統建立恰當的聯繫,在傳統經濟形態與經濟全球化之間尋找到一個恰當的平衡點。1978年後,中國開始謹慎地嘗試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也恰逢其時趕上了“二戰”後興起的經濟全球化浪潮。歷經30年的高速增長,中國在亞太地區乃至全球經濟發展中的影響力已經得到顯著提升,成為世界政治、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與獨特的發展道路,在近10年裡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領域津津樂道的話題。
但是,迄今為止,就高等教育改革及其在世界高等教育發展中的地位與影響而言,就知識界、科技界對世界文化、科學、教育發展的貢獻而言,中國仍顯不足。
實際上,約11世紀出現的第一批歐洲中世紀大學,其作為一個統一的基督教歐洲城市化進程的自然產物,本身就是一個典型的跨國性機構:來自歐洲不同國家的師生,構成了中世紀大學獨特的學術組織與結構。從17世紀開始,伴隨著近代民族國家的建立與發展,以民族國家為主體建立起來的經濟、社會和教育系統,使得大學開始走向相對的封閉。跨國學習不再是分享共同的知識與經驗,而是尋求所選民族國家相對先進的觀念和科學的成功經驗。“二戰”後,跨國學習則轉變為一種基於服務貿易全球化的產業結構的組成部分。

作者簡介

韓映雄,教育學博士,華東師範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曾在教育部華東高師師資培訓中心、華東師範大學發展與規劃辦公室等機構從事大學教師培訓服務與研究、大學發展戰略規劃制定與研究等工作。已出版專著《高等教育質量研究——基於利益關係人的分析》,發表專業研究論文40多篇。研究領域涉及高等教育質量管理、元高等教育學等領域。
林倩儀,馬來西亞華裔。2001年畢業於馬來西亞工藝大學,2008年獲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碩士學位。曾於2003年在馬來西亞某私營電台擔任節目主持人,2005年聯合出版雙人散文集《孑於寶的開關》。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大學新生體驗計畫的緣起與發展
第一節 大學新生體驗計畫緣起
第二節 大學新生體驗計畫的發展歷程與概念
第二章 大學新生體驗計畫與高等教育質量
第一節 大學新生保留率
第二節 提高本科教育質量從關注大學新生做起
第三章 大學新生體驗計畫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學科視角
第二節 學生髮展理論
第四章 大學新生體驗計畫的設計與組織
第一節 大學新生體驗計畫內容概要
第二節 大學新生體驗計畫的設計
第三節 大學新生體驗計畫的組織
第五章 入學服務
第一節 入學管理
第二節 定向輔導活動
第三節 宿舍計畫
第六章 學術支援
第一節 學術指導
第二節 輔助教學
第三節 圖書館與信息素養
第七章 新生課程
第一節 新生研討班
第二節 課程學習共同體
第八章 課外活動——服務學習
第一節 歷史發展
第二節 服務學習的含義
第三節 目標與價值
第四節 新澤西州學院的服務學習計畫
第九章 大學新生體驗計畫的評價
第一節 評價目的
第二節 評價內容
第三節 評價工具
第十章 我國大學新生入學教育
第一節 入學教育概況
第二節 入學教育的主要內容與實施
第三節 入學教育實施中的問題與對策
第四節 入學教育研究概況
第十一章 碩士研究生新生入學適應問題研究
第一節 新生入學之初的迷茫與困惑
第二節 新生入學半年後的適應狀況
第三節 影響人學適應的因素及應對策略
附錄一 美國阿巴拉契亞州立大學的新生體驗計畫
附錄二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Terrascope課程
附錄三 美國南卡羅萊那大學的“大學101”
附錄四 大學新生體驗計畫評價工具一覽表

前言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中國曾一直以富庶、文明和廣泛接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商人而享有盛譽。但就在歐美各國歷經幾個世紀創造出現代工業文明形態,並在全球範圍內掀起工業化浪潮的同時,中國卻因為封閉而落後了,甚至在1840年後漸次淪為列強爭相掠奪的對象。一百多年來,中國一直在努力嘗試接納工業文明,並使之與中國的傳統建立恰當的聯繫,在傳統經濟形態與經濟全球化之間尋找到一個恰當的平衡點。1978年後,中國開始謹慎地嘗試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也恰逢其時趕上了“二戰”後興起的經濟全球化浪潮。歷經30年的高速增長,中國在亞太地區乃至全球經濟發展中的影響力已經得到顯著提升,成為世界政治、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與獨特的發展道路,在近10年裡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領域津津樂道的話題。
但是,迄今為止,就高等教育改革及其在世界高等教育發展中的地位與影響而言,就知識界、科技界對世界文化、科學、教育發展的貢獻而言,中國仍顯不足。
實際上,約11世紀出現的第一批歐洲中世紀大學,其作為一個統一的基督教歐洲城市化進程的自然產物,本身就是一個典型的跨國性機構:來自歐洲不同國家的師生,構成了中世紀大學獨特的學術組織與結構。從17世紀開始,伴隨著近代民族國家的建立與發展,以民族國家為主體建立起來的經濟、社會和教育系統,使得大學開始走向相對的封閉。跨國學習不再是分享共同的知識與經驗,而是尋求所選民族國家相對先進的觀念和科學的成功經驗。“二戰”後,跨國學習則轉變為一種基於服務貿易全球化的產業結構的組成部分。

精彩書摘

第一,大學要求學生有更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大學教授非常樂意為學生解答任何關於課程或學科的疑惑,但教師不會提供給學生很多的補充學習材料,更不會給學生出許多閉卷考試題目。大學教授認為大學生必須具備有效的學習能力,如果學生沒有這個能力的話,那么他必須學習掌握這種學習能力。在大學裡學會掌握學習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也是在職場上所應具備的能力。
第二,大學的課程進度更快。大學教師更常做的是點撥課程重點,大學生必須自己去整理更詳細的課程內容。
第三,大學要求學生以批判性思維來對待課程內容。中學時期,學生更多的學習體驗是記憶與背誦。但在大學,學生必須對不同的觀點或理論的套用進行比較,並提出個人的觀點或改進的意見,因此必須學會批判性思維的學習能力。
第四,大學課程沒有太多的“護網”。中學時期,學生或許可以通過多個學期考試或作業來“保護”自己的終期成績,但這種情況在大學極少發生,因為大學生只有很少的作業和考試。
第五,大學要求學生投入更多的時間,更有效地學習。由於學習量的增多,學習的投入時間自然也就更長了,但這並不足以達到有效的學習成果。學生們必須尋求和掌握更適合自己在大學學習的學習技巧或戰略。
第六,大學並不經常舉辦測驗或考試。由於大學不再像中學時期那樣經常舉辦大大小小的測驗或考試,所以學生們不能僅依賴著考試的結果來判斷自己的能力,而是必須時時刻刻自覺地檢視個人的進度和能力的掌握情況。
第七,大學在給予大學生更多自由的同時也要求他們負起更多的責任。責任與自由是密不可分的,學生們在獲取更多自由的同時,必須為自己以及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起更多的責任,為了取得最大的成效,學生們必須學會哪些事情須優先處理,哪些是他們想要做的事情。
第八,大學讓更多人成為匿名士。由於大學學生的數量龐大,要突出自己並不容易,教師與學生接觸的時間遠不如中學時那么頻密,因此有人說大學讓人變成了匿名士。但其實,一個學生是否在大學成為一名隱士,完全是他個人的選擇。大學鼓勵學生通過參加協會或任何活動(特別是那些有大學教師參與的活動)來讓教師對學生有更多的認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