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

《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

本書記錄了榮格1935年在倫敦塔維斯托克診所作的五次講座及與與會者的討論,內容涉及:心靈的結構和內容;對心靈進行探索時所採用的方法;對轉移的心理學及其處理的看法。

基本信息

內容介紹

封面封面

C.G.榮格教授於1961年逝世,享年八十六歲。在1935年——也就是他滿六十歲的時候,在倫敦的塔維斯托克(Taristock)診所給大約兩百名醫生作了一個系列講座,一共連續五個晚上。這個講座及其討論曾由瑪麗·巴克和瑪格麗·格姆列印成冊,現在編成本書正式出版。
榮格的著作是廣為人知的,但親自聽到他講演的人並不多。被他的系列講座所吸引的,不僅有各個流派的具有代表性的精神病學家和精神治療學家,還有精神病醫院的人員和大量普通開業醫生。他的習慣是先講一個小時,然後用一個小時來進行與聽眾的討論。從講座一開始,他的新穎材料、隨和的態度、流暢圓熟的英語表述,就創造了一種輕鬆而又激勵人心的氣氛,討論大大超過原先預定的時間。榮格教授不僅具有演說家的魅力,還精於選詞用字,準確地表達出他的意思,他的話清晰易懂,完全沒有行話或學究腔。榮格教授主要闡述的那些原理,也是他的獨特的理論貢獻。他將這些原理歸在兩個大的範疇之內,即:心靈的結構和內容;對心靈進行探索時所採用的方法。
他在這二十多年期間著述甚豐,表現出向縱深的發展,特別是對無意識的研究不斷深化,探討了我們對精神的健康或疾病所持的理解與我們的無意識之間的關係。作為一本介紹榮格理論的主要原理的指導,這些講座的記錄是極其珍貴的。它們既有嚴密的系統,又顯得隨便、親切;這些記錄下來的口頭用語使人永遠感受到他的非凡的人格。
在本書所載的討論中,聽眾要求榮格解釋他所用的術語“主動想像”,榮格作了全面而完整的回答。他描述了主動想像在分析過程中的目的性和創造性,並顯示了怎樣結合起自發的畫圖行為就可以將這種主動想像用於治療神經症。有的聽眾很吃驚地聽到他講起怎樣常常勸病人用畫紙和筆墨來表達他們自己。這一作法已被證明有極大的價值,尤其對那些無能力用話語來表達自己的想像的病人是如此。不僅如此;這種方法還使病人能夠積極地參與治療。

作者介紹

卡加·古斯塔夫·榮格(CarlGustavJung,1875-1961),瑞士精神病學家,是與弗洛伊德齊名的當代心理學家
榮格生於圖爾高州.1895年入巴塞爾大學學習.1900年獲醫學博士學位.1902年獲蘇黎世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07年與弗洛伊德相識,參加精神分析運動.1911年任國際精神分析學會主席.1912年發表<力比多的變化與象徵>後,與弗產生分歧.
他在許多方面修正、豐富和發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論,幫助奠定了精神分析在現代西方文化中的突出地位,影響所及不限於心理學而包括哲學、美學和文藝。由於缺乏研究和介紹,對於他的全部學說應如何估價,目前國內學術界尚無定評,有關他的專門研究至今仍是空白。這裡我想就真與文藝有關的思想,作一嘗試性的分析。

作品內容概述

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主要匯集了榮格於1935年在倫敦塔維斯托克診所發表的5次講座和討論,主要分為3個主題:(1)心靈的結構和內容;(2)探索心靈所採用的方法,即語詞聯想法、夢的解析方法和主動想像法;(3)轉移的心理學及其處理。
一、心靈的結構和內容
意識
榮格認為心理學是一門關於意識,即被人們稱為無意識心理的產物的科學。意識指的是“精神事實對於自我的一種關係”,意識的核心是自我,它由個體對自身存在的意識、記憶材料和對已有的記憶的觀念組成。自我也是一種情結,它總是處於人們注意和欲望的中心,並且是意識絕對撇不開的中心。自我一旦分裂,心理的各個部分就分散於自我和其它碎片之中,在精神分裂症中通常表現為人格急速的轉變。
意識從無意識和外部世界中吸取內容,當這些內容與自我發生聯繫時即成為意識。由此,意識源於無意識領域。無意識分為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它的內容是廣泛而未知的,並且處於持續的運動中,要通過意識並且運用意識的術語才能表達出來。
在意識中有很多功能,這些功能把意識分為內、外兩個精神領域。意識的外部功能包括:(1)感覺,即感官的功能,它告訴人們某物的存在,而非該物是什麼或與他物的關係是什麼。(2)思維,它告訴人們這個事物是什麼,給事物以名稱。也就是理解和判斷,給出關於事物的概念。(3)情感,它告訴人們事物的價值。賦於事物價值是一種重要的心理功能,情感和思維一樣都是理性的功能。(4)直覺,它告訴人們事物從何處來,向何處去,是一種預見。直覺是一種知覺,但不是在感官的支配下精確動作,而是通過無意識起作用。它能彌補人的一種缺陷,即不能知覺到、想到或感到的缺乏現實感的東西。它和感覺同屬於非理性的功能。這四種外部功能存在於每一個體,占主導地位的功能給個體以特有的心態。當思維成為主導或至上的功能時,情感則處於次要的地位。這一規則也適用於其它三種功能。思維占主導地位的人,情感很難被發覺,因此反而會受情緒的影響,為情緒控制;只有當個體完全激動起來的時候個體才因對它的知覺而擺脫受它的無意識的支配。情感占主導地位的人則相反:個體不允許自己被思維擾亂,但思維卻以無意識的強制性的形式出現,這種思維是不活躍的、不會推理的,結果他便會陷入某些思想中不能自拔。直覺型的人總是為事物的真實困擾,因為他總是力圖把握生活的可能性;如果一直生活在既定的現實中,他會千方百計地衝破它,以便走向新的可能性。而感覺型的人則只在給定的現實中生活;當這一現實的存在被打破,他則懨懨欲病,無法生活。
意識的外部功能幫助我們在與外部環境聯繫時進行意識的定向;而要與處於自我之下的事物聯繫,則需要依靠意識的內部功能。它們可作為媒介物,無意識內容通過他們達到意識表面。這些功能有:(1)記憶功能(或復現功能memory),它將我們與那些已從意識中消失、進入閾下或丟失、被壓抑的東西聯繫起來。它是人們能夠清楚地識別的第一個功能。(2)意識功能的主觀因素(thesubjectivecomponentsofconsciousfunction),它通常是指一種以某種方式進行反應的傾向,這種傾向並非總是令人愉快的。意識功能的運用,無論對象如何,總會帶有主觀反應,而這種反應或多或少是不能被接受的,或者不公正、不正確的;然而這些反應確實發生著,只是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受制於它們。需要強調的是,這些因素在把我們與自己的內在一面相聯繫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儘管這些內在的東西正是我們討厭,不願承認的。這種主觀因素使人們不喜歡往自己的陰暗面看。有一種人是例外的,那就是被人們稱為“倒霉鬼”的人,他們總是生活在自己的陰影、自己的否定面中。(3)情緒,這裡的情緒榮格用affect表示,不同於情感,它們是一些帶有感染性的事件。榮格就情感(feeling)與情緒(affect)的區別和聯繫作了進一步闡述。他認為兩者的區別在於情感沒有生理性表現,而情緒則以生理狀況的變化為徵兆,情感處於個體的控制之下。但這裡的區別只是一個程度問題,當一種價值對個體具有支配性的力量,它在某一點上(即當其強烈到足以引起生理性神經支配的程度時)就會變為一種情緒,這正是兩者之間的聯繫所在。(4)侵犯(invasion),一些此前從未有過的思想,甚至是恐怖和妄念作為情緒襲來,這種現象是無意識的侵犯所致。侵犯中,無意識具有完全的控制作用,它能撞入意識狀態,當其進入時,意識的控制將處於最低點。藝術靈感與侵犯絕對沒有區別,它們是同一個東西。
(二)個人無意識
那些來源於個人的、可被認識的材料;被遺忘或被壓抑的內容;創造性內容,我們稱之為個人無意識(thepersonalunconscious)或下意識(subconscious)。
個人無意識具有相對性,它的範圍可被限制。由於民族、經驗等的不同,一些人能意識到的內容,另一些人卻未必能意識到。比如東方人對於事物的意識,西方人不一能全能理解;而長年生活在農村的人,對於都市的生活未必有意識。對於個人而言,個人無意識的內容在某些方面是完全可以被意識到的;但在另一些方面,或在特定的時刻、情景下,個體不知道它們的存在。
情結是個人無意識的重要內容,將在語詞聯想測試方法中提及。
(三)集體無意識
這部分內容屬於一般人類的模式,具有一種集體的性質,突出的特點就是神話特徵。對於他們是否屬於遺傳,可否用種族遺傳來解釋,榮格在美國研究了純種黑人的夢,發現這些夢的意象與血緣或種族遺傳無關,也不是個體通過經驗獲得的,它們屬於一般人類。
榮格借用古希臘基督教神學家聖•伊里奈烏斯(SaintIrenaeus)的話把集體無意識稱為“原型”。它們不從屬於任何專斷性意圖並且不受意志的控制,從形式和內容上都包含有神話主題,比如英雄、求世主、龍等。英雄和龍的主題常常以“下洞儀式”的形式和內容在夢中呈現,這個“下洞”主題實際上是全世界共有的現象,在古代宗教、文化中普遍可見。它所表現的正是意識的心靈沉潛入無意識的深處這一內向心理機制。看起來集體無意識似乎不存在,但它卻實際上發生著作用,人們可以在他人身上看到它的存在。在美國對黑人的夢的研究可以說明這種集體無意識的象徵。
其實我們的心靈和身體一樣是有歷史的,是“一間堆放過去遺蹟和記憶的倉庫”。孩子一生下來他的心靈並不是一塊白板,而是刻有歷史的痕跡,儘管還沒有意識。我們研究無意識心靈所能達到的最深層次,就是這種沒有個體區分的人類心靈。原始人心靈的重要特徵就是缺少個體差異。
治療中,病人疾病掩藏著的某種原型一旦被揭示,就能被治癒;一種感人的、適當的象徵很可能將無意識充分調動起來,產生強大的力量作用於神經系統,從而使機體重新作出正常的反應。
總體上看,人的心靈的結構看起來很複雜,其實也很簡單。在心靈結構中,感覺是最外層的功能,人們依靠它知道事物的存在;通過思維給事物以名稱;接著人們對事物產生情感,使其對它觀察帶有某種情調;並且依靠直覺對事物的發展產生預見。這四個部分構成心靈的外層領域。再往裡,就到了與這些外部功能相關的有意識的自我情結(ego-complex),這裡屬於內部系統。首先是記憶,它為意志支配,受情緒控制;接下去是主觀因素,它雖不受意識的嚴格指導,但仍能為意識壓抑、排斥或強化;然後是只有強力才能控制住的情緒和侵犯。再往縱深到達最底層,便是無意識。首先是具有相對性的個人無意識,它包含著正好也能成為意識的全部內容;然後是最核心的部分,也就是我們不可能意識到的層次——集體無意識,它所包含的是人們具有的一般人類的意象(images),要理解它們必須將其與歷史上的相似情況作比較。通常,當集體無意識在廣大的社會團體內積聚起來,就會使大眾瘋狂,導向革命、戰爭或類似事物的精神瘟疫。這時處在當中的個體就不再是原來的自己,而是運動本身。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心靈的不同層次與種族形成的歷史相對應,不同種族的人在集體無意識中具有相同的原型,但是心靈所具有的歷史層次有的可能比較豐富,有的則可能比較貧乏。研究北美、德國、法國等不同種族的人,會發現他們對人處事上存在許多不同,如對於同一句話他們有各自不同的理解,這些都是他們在無意識狀態下表現出來的,只有以開明、理智的態度才能理解和適應。
二、探索心靈所採用的方法
榮格認為,要接近、了解人的無意識通常有3種方法:
(一)語詞的聯想測試法(word—associationtests)
準備一份寫有一百個單詞的表,告訴被試在聽到和理解了刺激單詞後儘可能快地對進入心中的第一個單詞作出反應。確定被試理解測試方法後,開始測試。實驗者用秒表記下每次反應所用的時間;結束後,再將一百個刺激單詞重複念一遍,讓被試重複他先前的回答。記錄下他第二次作出的不準確回答或錯誤,這些錯誤及反應時間長短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榮格在罪案而不是病員中進行了這種測試。測試中,一個緊要的刺激單詞引起個體不可遏制的情緒反應,當下一個緊要的單詞正好出現在這個復發性的情緒反應範圍內時,那么,假如先前的反應是一連串無關痛癢的聯想,這時的反應便容易產生比人們期待的更為強烈的效果。我們稱之為復發性情緒的敏感效應(thesensitizingeffectofaperseveratingemotion)。在處理罪案中,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敏感效應將這種緊要的單詞(即那些與其罪行相關的單詞)安排在可能出現復發性情緒的地方。那些反應時間過長,回答不準確或錯誤的單詞正擊中了某種稱之為“情結”的東西。情結是一種經常隱匿的、以特定的情調或痛苦的情調為特徵的心理內容的團集物。這個刺激單詞就像一枚炮彈,穿透厚厚的人格偽裝層而打進暗層,即無意識之中。如當提出“購買”、“錢”等刺激單詞時,具有“金錢情結”的人就會被擊中。
情結類似於自我,有某種意志力,在精神分裂的狀態下可以超越意識的控制,以幻象的形式出現。如幻聽、幻視,患者似乎真的看到了或聽到了某種事物。在夢中情結則經常以人格化的形式出現。
情結也是聯想的凝聚,它有時具有創傷的特徵,有時具有痛苦和不同凡響的特徵。它有著自己運動的傾向,力圖在我們意圖之外獨立生活。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正是由一些不確定(因為不知道)的情結或人格片斷所構成。可以說,情結就是不完整的、片斷的人格。
此外,對一些家庭運用這一方法進行調查,也會發現很多有趣的事實。
(二)夢的解析方法
夢在心理治療中是信息的客觀來源,因此為了讓病人完全地在醫生面前顯露自己的病情,掌握豐富的材料,醫生最好佯裝出一種遲鈍的樣子,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醫生要在病人面前完全隱匿自己。
在夢的分析過程中,弗洛伊德運用自由聯想探尋情結,榮格則強調個體的無意識對自身的情結做了些什麼、為何種目的做準備,而並不關心情結本身是什麼,這也正是我們要從夢中辨認出的東西。
與弗洛伊德將夢看作一種隱秘的、不被承認的欲望的偽裝表現不同,榮格認為夢是無遮蔽的,只是我們不理解它的語言。夢就象一篇拉丁文或希臘文,很多字我們不認識,文章中還有些文本聯綴不起來;它本身展露無遺,只是我們讀不懂。為了尋求一種可以理解它的方法,可以借鑑語言學家的方法,運用一種稱為“擴充(amplification)”的邏輯原理,它是著名的邏輯程式,在此用來作為發現夢的上下文的特殊手段。“擴充”就是一種尋找類似物的方法,竭力用已知的類似的材料套在新的陌生的材料上,遵循聯想實驗的原則,發現夢的上下文,藉此解讀夢。
在夢的分析過程中必須仔細調查一場夢的前因後果,勿需用理論,只要詢問病人自己對夢境的感受。因為夢是病人自己特別的問題,而他對這個問題又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對於那些具有原型意象的夢,尤其是在分析的後期,可以向病人解釋,他的病並非他個人獨有,而是他的心理狀態接近一般人類的水平,是人之常情。這樣,那些恥於自己病患的人,在得知自己的問題是普遍性的而不是他所特別具有的,感受則會完全兩樣。
同時,夢也是自我調節性精神系統的自然反應,就象我們以不同的方式損害自己身體時,機體會作出相應反應一樣,夢是我們的意識態度所產生的反應。並且,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夢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樣,是多方面的、不可預料的和深不可測的,所以我們不可能作出一個關於夢的總的理論。
3.主動想像方法
這個方法可以表現為一場夢,或一個印象,而這個夢或印象具有催眠性質,可以引發主動想像。“想像”(imagination)不同於“亂想”(fantasy),亂想通常有悖於常理,只是一種稍縱即逝的印象,停留在純屬個人的事物表面;而想像是主動的、有目的的創造活動。主動想像中的意象有自己獨立的生命,象徵性事件的發展也有自己的邏輯根據。它只是在我們的意識和理性不加任何干預的條件下才有可能發生。
主動想像開始於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起點上,通過主動想像,所有的意象都產生在有意識的思維中,它們比夢更加完整、豐富。在這過程中,病人常常感覺自己能夠看見這些意象,他們有的通過文字、圖畫,有的通過捏塑像,或編織、舞蹈等形式把這種無法用理性表達出來的激情呈現。在這其中也顯示出大量的原型材料。如果病人真正看到自己的原型意象,那么他的無意識也能被他所理解了。此外這個方法還能使原型內容反作用於病人,使病人的態度產生變化。
當然每個病人對醫生來說就是一個新問題,要治好他的神經症,醫生只有幫助他找到他自己特有的方式,才能解決他的衝突。
三、轉移的心理學及其處理
(一)轉移
轉移包含的心理過程是一般投射過程的一種特定形式,即轉移是一種特殊的投射。投射作用的發生並非出於個體自願的行為,轉移也是如此,有時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投射,但是不知道其範圍,這個不知道的部分就屬無意識;兩者的區別在於,投射作用一般延及物的客體;而轉移則通常發生在兩個人之間,並且具有情緒的、強制的性質。
轉移指的是,作為投射內容的情緒在主體和客體之間形成一種關聯,一種能動關係。這種關係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當病人投射到分析醫生身上的心理內容與分析醫生自己的無意內容相同時,病人的情緒就極富感染力,兩者都會陷入無意識的黑洞,形成一種消極的關係,弗洛伊德稱之為反向轉移(counter—transference)。在這種狀態下,分析醫生和病人都將迷失方向。
轉移不僅僅只有性慾的轉移,無意識中被激發的內容都可能出現在投射中,任何被激發的原型都會被投射在外物或他人,甚至某種情景當中。
轉移關係的強弱,取決於轉移的內容對於主體的重要性。轉移的強度是一種強烈的情緒,當轉移失敗時,它的強度,一種相應的能量將在其它地方顯現出來;如果轉移未能完成,全部被投射的能量又返回主體,成為主體的占有物。
(二)轉移的原因
轉移可以是完全自發的,一種“一見鍾情”,但轉移不是愛,它只是對愛的一種誤用。一些病人和缺少經驗的分析家會將其錯當作愛,其實並沒有愛。轉移跟醫生的人格毫無關係。
1.非誘發而產生的轉移。當醫生與病人之間難於進行接觸,難於保持感情的的協調時,就產生了這種轉移。在分析療法中,如果醫生與病人之間由於性格差異等問題不能形成良好一致的關係,病人就會用一種激情或性幻想去填補與醫生間的裂隙。常發生這種轉移的人一般在心理上都很孤立,因害怕失掉自我與他人的關係而在感情上作出巨大的努力,力圖依附分析醫生。所有這類補救性現象同樣也會發生在分析醫生身上。他只有真正把自己與病人放到同一平面,抱著正確的態度,對病人做科學正確估計,才能少受轉移之累,陷入轉移的惡性形式。
2.相互無意識和相互感染。當分析醫生和病人一樣缺乏自我調節的能力、患有神經症時,兩者就會通過相互無意識發生感染。即分析醫生暴露出一扇打開的門且無法控制,最後任由病人進入而受到感染。因此,分析療法的一條重要原則就是:分析者要儘可能認識自己。
3.病人受到分析者的挑逗。認為轉移是有用的,甚至是必需的治療手段,病人應該發生轉移的觀點是錯誤的。轉移的結果通常是分析醫生所不能控制的,有無轉移其實與治療本身毫無關係,因此分析醫生不應挑起轉移,比如對病人過分親熱等等。而且精神治療專家面臨的典型職業危險就是心理上受病人的感染,被病人的投射擊中。
(三)轉移的治療
分析家必須象取消病人的其它投射一樣,瓦解病人的轉移。
第一步,要使病人認識到靠投射解決問題,還只是以孩子的眼光看待世界;要獲得真正成熟的態度,必須從那些似乎給自己造成麻煩的意象中見出主觀價值。在分析過程中必須使病人明白,他將自己卑劣的一面投射了出去,因為他更欣賞樂觀、片面的自我圖象。
第二步,區分個人的和非個人的兩種轉移。個人的投射、轉移,當病人的意識認識到它們,就自然瓦解了。而非個人的投射是難以瓦解的,它具有目的性、補償性的功能,作用甚大。難度在於,分析醫生只能取消病人的這種非個人投射的行為,而不可能也不應該取消這種投射的內容。這部分內容屬於集體無意識,各種原型可使人在危險或不知所措的情形下本能地自我調節,作出相應的、人類一般的反應。集體無意識隨時都在起作用,人必須與之保持聯繫。人的心理和精神健康也有賴於非個人意象的作用。由此,人總是有宗教信仰。宗教本身是一種精神治療體系。
第三步,區別病人對醫生的個人關係和非個人因素之間的不同。受到醫生的精心治療,病人喜歡醫生,醫生喜歡這個病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必須充分認識到非個人因素的重要性。如果病人不能把自己關於集體無意識的體驗納入特定的宗教形式,使得非個人因素沒有受體,病人就會陷入轉移,而破壞與醫生之間的正當的人際關係。
第四步,非個人意象的對象化,它是個性化(individuation)過程的一個主要部分。它的目的是將意識從客體上分隔出來,使個人不再把自身的幸福或生命保障寄託於自身以外的因素上,而是把重心落在他自己身上。這樣的一種分離狀態,我們把它界定為一種個人精神的中心,這箇中心不處於自我之內,而是一種非自我的中心。

簡要評介

《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記錄了榮格教授1935年在倫敦塔維斯托克診所給約兩百名醫生所作的系列講座與討論。全書共分五講,每講後附榮格教授與聽眾之間的熱烈討論,對講演內容做進一步的澄清。由於是記錄稿,文中清晰可見榮格流暢的語言、隨和的態度和對分析心理學理論的精闢闡述。整個講演中他還套用了豐富的臨床案例及神話、宗教故事,在他看來每一種新的事實就是一種新理論,他渴求新的事實更甚於對這些事實進行思索。全書顯示了他豐富的學識和非凡的人格魅力。雖然此後,榮格對於這些問題還有更深刻的探討,但由於這本書所涉內容廣泛、案例豐富,因此對於我們了解榮格的理論思想和研究方法有著重要的意義。
講演一開始榮格就希望聽眾能和他一樣充分理解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長處,表現出他對於其它心理學家及其研究成果的尊重。整個講演中榮格對於分析心理學的基本理論:意識、意識的內外部功能、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作了系統的闡述;對於情結、原型和轉移等概念也作了深刻的詮釋;他還提供給聽眾豐富的個案和自己寶貴的研究資料,尤其在談及語詞聯想測試方法、夢的分析和主動想像三種探求心靈的方法時,詳細舉例展示了測試、分析、想像的過程,使人能從生動的材料中窺見他精闢、獨到的理論和方法。此外,他還提及了其它一些重要理論,如共時性和非自我中心等等,遺憾的是因為時間限制沒有展開。在討論中他更是不厭其煩地應聽眾要求,對情緒和情感、情緒和侵犯、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等難理解的概念作了理論闡釋和舉例說明;同時也將自己的理論,如無意識、夢和夢的分析方法等,與弗洛伊德的理論進行了比較分析。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理論是心理學流派中的一朵奇葩。榮格生前和1961年去世後至今,世界各地成立了很多分析心理學學會、社團以及分析者的培訓機構,分析心理學家的身影一直活躍在心理學的世界舞台上。這些後榮格學者在繼承榮格理論的基礎上,又積極借鑑其他心理學派的思想,特別是精神分析的對象關係理論和自我心理學,將分析心理學不斷推向完善。分析心理學歷史功績在於:首先是它提出了新的人格觀,即由意識、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組成心靈(人格),豐富和加深了人們對心靈結構和實質的理解;二是它極大地推進了心理學對各種神秘現象如精神病現象、占卜、鍊金術、飛碟、靈感、創造性和巧合等的探索;三是促進了民族心理學、人格類型學、宗教學和象徵學等的研究。當然榮格對於神秘現象的探索,因為大多還缺乏科學的實驗和實證依據,特別是與傳統的科學觀念和理性精神有一定的隔閡,也引起了很多爭論。對此榮格是這樣解釋的,應對“神秘主義”一詞加以界定:“讓我們假定你指的是那些具有神秘經驗的人。神秘主義者是這樣一些人,他們具有集體無意識過程所特有的那些生動的經驗。神秘的經驗就是有關原型的經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