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輝歲月:我們的新中國記憶》

《光輝歲月:我們的新中國記憶》

《光輝歲月:我們的新中國記憶》,為新中國成立60周年奉獻的特別製作,北京日報紀事采寫組著,作家出版社出版。收錄於本書的20篇專題報導,原刊於《北京日報》“紀事”版面,是為新中國成立60周年而奉獻的特別製作。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光輝歲月:我們的新中國記憶》《光輝歲月:我們的新中國記憶

收錄於此的20篇報導,原刊於《北京日報》“紀事”版面,是為新中國成立60周年而奉獻的特別製作。在“易碎”平台上創製較為耐久的產品,是近年來我們的一種努力。2007年推出“紀事”,為其中重要一步。這樣做的動機,並非單純出於應對傳媒變局的自身需要,更多地還是源自報紙、報人作為時代守望者、歷史記錄者的職業使命感。

今天的新聞是明天的歷史。昨天的歷史反過來又構成今天的新聞。從這意義上,媒體擁有天然便利,來提供一種將新聞與歷史對勘的機制。當信息紛紜,新聞里呈現的世界因瞬息百變而使人感到迷亂困擾,此時,歷史給出的坐標系可以幫助人們沉靜下來,界定方位,檢視自己由何處出發、已走出多遠,並再次確認行進的方向。尤其是處發展變革之世,面對希望與矛盾共生的局面,回望一路艱辛、一路輝煌,有助於人們從中汲取繼續披荊斬棘的信心和力量。

歸根結底,鑒往是為知今,回顧意在前瞻。

本書特點

自2009年5月19日刊出以來,讀者好評如潮。其特點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選材上另闢蹊徑,以小見大。此20篇專題,並未如同市場上很多同類作品一般採取編年紀事的方式,而是從新中國的發展過程中,為讀者萃取那些具有重要意義,影響深遠且極具可讀性的20個故事呈現給讀者,盡力從截面上還原歷史,以小見大地反映60年是如何改變了一個貧窮落後的古老國家。其二,將史料和人物的現身說法相結合。每篇文章在寫作上都儘可能全面完整地將歷史真實還原在讀者面前,史料儲備充足,讓文章有了厚重感,同時作者還採訪了許多歷史事件的當事人,通過他們的回憶讓歷史事件的細節更加豐滿,增加了文章的生動性和趣味性。

媒體評論

“船開了,貨放在船長房裡,英姑娘沒有來送行,請大老闆放心。”1948年12月27日,一封發自香港的密電擺在了毛澤東的案頭——看似毫無頭緒的言語卻傳達了一個重要的信息:李濟深動身了。——《奔向光明》 

散會後,別人都走了,梅貽琦把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馮友蘭留下,對他說:“我是屬牛的,有一點牛性,就是不能改。以後我們就各奔前程了。”馮友蘭知道,這是最後的告別了。——《清華拂曉》

11月12日晚,陳雲葷擬了一份電報,並連夜上報中央。周恩來看後,當即在電文上做了一個突破常規的批示:“如主席未睡,請即送閱。如睡,望先發,發後送閱。”電報上,有12道密令。——《經濟第一役》

一雙眼珠完全脫落,布德血流滿面。叛亂分子仍不肯罷休,又用燒得滾燙的酥油澆進他的眼眶,布德瘸得滿地打滾,“明天剁你一個手指,後天再剁一個,十天剁你十個手指,叫你慢慢死……”——《農奴翻身》 

一天溥儀剛從公共汽車上下來,站台上忽然跪倒一片,還口稱“皇上”!溥儀向同事們講了這件事,非常生氣地說:“解放都這么多年了,還來這一套!”——《溥儀新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