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學會聽話再學會說話:做一個會聽話的溝通高手》

《先學會聽話再學會說話:做一個會聽話的溝通高手》

《先學會聽話再學會說話》教我們做一個會聽話的溝通高手,真正聽明白別人說話,是生活中十分有趣的藝術。我們很多人不會說話,根源在於不會聽話,中國人說話有太多的玄機與微妙,有太多的話中話、話外音、潛台詞……俗話說的“聽話聽音兒,鑼鼓聽聲兒”就是這個意思。所以要學會說話,先要學會聽話。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先學會聽話:聽:專心致志、有技巧、完完整整、辯證分析、理解同情、謙卑低調、有素質、警惕小心、冷靜克制;再學會說話:說:準確無誤、有講究、明明白白、低調寬容、含蓄委婉、讚賞有加、有選擇、三緘其口、得體有度。

內容簡介

在人們溝通的過程中,把話講好固然重要,但把話聽好是把話講好的前提。要把話講好,首先要能夠充分理解對方話中的真實意圖。中國話較之其他一些語種,比較獨特和複雜。所以學會聽話有時比學會說話更重要。《先學會聽話再學會說話》針對這一情況,告訴人們如何用心體會他人講話的真正用意,準確無誤地聽懂他人講話的實質。綱目詳盡,內容樸實,語言流暢,希望廣大讀者能從中獲得一些實際的幫助。

目錄

前言
一聽:專心致志說:準確無誤
1.聽話要一心一意,說話要一針見血
2.聽話要隨聲附和,說話要直奔主題
3.聽話要交流眼神,說話要尋求共鳴
4.聽話要懂得反饋,說辯要懂得發問
5.聽話要懂得用心,說話要做好準備
6.聽話要虛懷若谷,說話勿高高在上
7.聆聽之時不詭辯,說服他人善誘導
二聽:有技巧說:有講究
1.聽出別人的弦外之音,說出自己的言外之意
2.昕出別人的藉口之辭,說出自己的推託之語
3.聽懂別人的客套話,說出自己的禮貌語
4.聽懂別人的試探,迴避難答的問題
5.從措辭聽出個性,投其所好說對話
6.聽出別人的拒絕,學會給自己圓場
7.聽懂別人的進退,說出自己的想法
8.站在對方角度去昕,站在自己角度去說
9.從話題聽出心理,指點要抓住人心
10.聽話聽出對方情緒,說話說到對方心裡
三聽:完完整整說:明明白白
1.聽話不要聽一半,說話不能說半句
2,不要輕易打斷別人,不要輕易暗語傷人
3.聽話不能太隨便,說話要吸引注意
4.滿足對方的表達欲,控制自己的表現欲
5.擺正態度好好聽,調整語速慢慢說
6.不放過肢體語言.不放棄手勢表達
7.注重對方客體語言,依據性格來表述
四聽:辯證分析說:低調寬容
1.聽話不能偏聽則信,說話不能大誇海口
2.聽取觀點不能一刀切,說話要衡量分量
3.聽話不要自以為是,說話不能先吐為快
4.聽話要追尋證據.說話不能口不擇言
5.聽話要辨是非曲直,說話要懂得適時沉默
6.聽話要辨別意圖,說話不能花言巧語
7.聽話要辨清盈損之道,說話要講究忠言順耳
五聽:理解同情說:含蓄委婉
1.傾聽時要表示理解讚賞,表達意願要委婉迂迴
2.聆聽之時要知心,提出批評要含蓄
3.傾聽抱怨要耐心,自嘲要懂得巧妙
4.聽話不能心不在焉,說話不能橫來直往
5.聽話要明確共鳴點,提出反對態度要婉轉
6.合理之處要肯定,說話不能揭人之短
7.接受點化要虛心,說話要懂得繞道而行
8.聽到不幸要同情,拒絕對方要委婉
9.聆聽之時多點微笑,敘說之時多些幽默
六聽:謙卑低調說:讚賞有加
1.誇張之贊不當真,誇獎之語要真誠
2.批評要虛心接受,讚美要投其所好
3.聽取意見有誠意,表達讚賞有尺度
4.面對否定要低調,讚美之詞要具體
5.誤解要努力克制,讚賞要不留痕跡
6.聽話要放低姿態,讚美要懂得迂迴
七聽:有素質說:有選擇
1.聽話要講究禮儀,說話要講究禮貌
2.聽話要觀察表情,說話要講究時機
3.聽話要評判能力,說話要講究對象
4.聽話要研究心理,說話要講究分寸
5.聽話要注意音調,說話要講究語調
6.聽話要注意氣氛,說話要講究場合
八聽:警惕小心說:三緘其口
1.小人之話要少聽,小人之語要免說
2.隱私之話不要聽,保密之事不要說
3.諂媚之話要拒絕,奉承之語不出口
4.挑撥之話要不理,離間之語要閉嘴
5.紛爭之話不要聞,閒言碎語不能提
6.牢騷話聽而不記,猜疑之話不可說
7.話到耳邊清三遍,語到嘴邊留三分
九聽:冷靜克制說:得體有度
1.聽話要察言觀色,說話要恰如其分
2.聽話要抓住要害,回擊要蛇打七寸
3.聽話要不動聲色,詰問要先聲奪人
4.聽規勸要耐心冷靜,勸別人知道輕重緩急
5.聽取意見要善意接受,讓人認錯要以理服人
6.非議之言要淡化,無理要求要拒絕

前言

很多人都在埋怨:這年頭事難做,話難說。從表面上看,這的確是一個事實,但是我們在對這些人進行觀察之後會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口才都不錯,甚至可以用滔滔不絕來形容。照理來說,這樣的人應該是交際場上的高手,為什麼還“事難辦,話難說”呢?因為他們不懂得如何先學會聽話,也就更談不上如何說話了。
這就是本書要解決的一個問題:交際辦事不僅僅要會說,首先要會聽,只有先學會聽別人的話,才能說好自己的話。即先學會聽話,再學會說話。這可以從三個方面去解釋:
首先,學會聽話有時比學會說話更重要。
在日常交際中,我們經常能聽到有人在反思自己“說過了頭”,卻很少有人會說“聽過了頭”。這是為什麼?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很難收回,而聽進來的話則可以選擇性地遺忘,留下對自己有益的,擯棄對自己不利的。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都證明了一個道理:聽,有時比說來得重要。
其次,要聽懂別人的話,做一個聽話的高手。
聽話,不僅僅要用耳朵去聽,還要用心去聽,聽懂別人的“話外音”,這一點很多人都做不到。常聽人說,某人“不知趣”、“不識相”,這個不知趣、不識相就體現在聽的方面,就是缺乏聽懂別人話裡有話的工夫。由於聽不懂“話外音”,就可能看不出眉眼高低,在不適宜的時候,說一些不適宜的話,做一些不適宜的事。人們要從說話者的口中聽出他們內心真實的意圖,就一定要用心去聽。
當然,要做一個聽話的高手,還得擁有正確的心態、養成良好的習慣。如應注意禮貌,專心致志,眼光要和講話者交流,用恰當的表情和姿態去呼應對方等。

最後,做一個說話的高手。
聽話是為說話和辦事服務的,聽好話的目的就是為了說好話,辦好事。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一 聽:專心致志 說:準確無誤
1.聽話要一心一意,說話要一針見血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許都碰到過這樣的情形:當我們和別人說話的時候,會發現對方根本沒有在聽,心裡就會產生一種非常失落的感覺。
產生這種心理是可以理解的,每個人都希望對方能認真聽自己講話,而且,還希望對方能夠了解、體會自己說的話。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做不到這一點。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在飛機上大難不死的美國男人回家卻自殺了,原因何在?
在國外,聖誕節是一個團聚的節日,一個美國男人為了和家人團聚,從異地乘飛機往家裡趕,一路上他不斷地幻想著團聚時的喜悅情景,可是老天爺似乎要和他開玩笑,在半途之中遭遇惡劣的飛行天氣,飛機脫離航線、上下左右顛簸,隨時有墜毀的可能,空姐也臉色煞白,驚恐萬狀地吩咐乘客寫好遺書放進一個特製的口袋裡,以備不測。可是就在這個萬分危急的時刻,異常冷靜的駕駛員逐漸控制了飛機,最後平安落地。
這個美國人回到家後異常興奮,不停地向妻子描述在飛機上遇到的險情,並且滿屋子轉著、叫著、喊著。可是,他的妻子和孩子似乎對他的“脫險經歷”不感興趣,而是興致勃勃地分享著節日的愉悅,對他的話根本就沒有用心去聽。
男人叫喊了一陣子,發現沒有人在聽他傾訴,頓時,死裡逃生的巨大喜悅與被冷落的心情形成強烈的反差。就在他妻子準備聖誕蛋糕的時候,他爬上閣樓,用上吊的古老方式結束了從險情中撿回來的寶貴生命。
這個男人的死是可惜的,這一點毫無疑問,但是更可惜的是,他之所以自殺,竟然是因為他的妻子和孩子沒有一心一意聽他傾述。心不在焉地聽,這在日常生活中或許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現象了,但是對於一個剛剛死裡逃生的人來說,一心一意的傾聽比任何言語都來得溫馨。
在現實生活中,不能一心一意地傾聽有很多原因,或許是周邊誘惑太強,或許是他們自認為自己能言善辯,根本用不著聽別人說什麼……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不能成為不專心傾聽的理由。
無法一心一意地傾聽還有一個“被迫”的原因:說話者所說之話沒有任何主題,沒有明確的目的,甚至說了半天也不知道他想要說什麼。
一個善於交際的人除了善於傾聽之外,還應該善於一針見血地說話。一針見血地說話就好比一支強弩射出去的箭,能更快、更準確地到達靶心——壓制住對方,讓對方屈從或者改變主意。
經過商鞅變法後的秦國,雖地處西陲,但由於實力大增,積極擴張,從而成為雄視中原的虎狼之國。戰國末期,秦加快了兼併六國的步伐。
呂不韋利用燕的弱小,脅迫燕王接受一個“協定”:燕太子丹前往成陽做人質,秦派張唐去燕當相國。泰國的目的是拆散燕趙聯盟,進而奪取趙國的河間之地。這是個使燕受制於秦的陷阱,盡管燕王不願意,但懾於秦國的淫威,只有硬著頭皮往裡跳。
對於這種安排,張唐有喜亦有憂,喜的是沙場血戰一生,終於圓了為相之夢;憂的是去燕國必須穿越趙國,而趙國上下對張唐恨之入骨。早在秦昭王時,張唐攻打趙國,那幾仗,趙國輸得很慘,趙王曾以“五百里之地”懸賞張唐的腦袋。要經過這樣的國家去上任,豈不凶多吉少!權衡之下,張唐只好割捨相國之職,但也不便向呂不韋吐露心聲。
呂不韋正處於權力頂峰,在秦國是說一不二的人,但在任命張唐的事情上卻碰了軟釘子,三番五次勸張唐都沒有結果,對此他又氣又急,整天變得怏怏不樂。
此時,一個名叫甘羅的門客見呂不韋坐在一邊生悶氣,便湊上前去問:“相國這幾天為什麼一直心事重重?”呂不韋平時對善解人意的甘羅就很喜愛,這時聽到他關切的詢問,露出了喜悅之色,對甘羅說:“用盡了軟的硬的,才取得了對燕國外交攻勢的極大成功。最合適的燕相人選是張唐,可沒想到張唐不願前往,這將打亂我們整個的計畫。先是我保薦張唐的,君王這些天幾次問我張唐赴任的事,我正感到左右為難呢!”
“讓我去勸勸他,您看如何?”甘羅聽完了呂不韋的話後,微笑著說,顯得十分自信。
“你?我親自跟他說過幾次,都說不動他,你一個小孩也能有辦法?”呂不韋不無詫異地上下打量著甘羅。
甘羅對呂不韋說:“您不是經常鼓勵我說:有志不在年高嗎?我已經12歲啦,再說,我還沒有去,您怎么就不看好我呢?”
呂不韋見甘羅機靈善辯,就答應讓甘羅去試一試。甘羅立即去見張唐。張唐並不把呂相國的年輕門客放在眼裡。甘羅進屋後,張唐只是抬了下眼皮,示意他坐下。甘羅開口就說:“我是特地來弔唁您的。”
張唐沒好氣地說:“小孩子滿口胡言。我和我的家人都好好的,您來弔唁什麼呀?”
甘羅接口問道:“您的功勞跟白起將軍相比,哪個大?白起是秦昭王時的名將,曾率秦軍擊敗過韓、趙、楚的軍隊,為秦國奪得大片土地,被封為武安君。”張唐一聽拿自己與白起相比,自然是比不上。於是就說:“武安君南征北討,戰必勝,攻必克,我的功勞怎么能與他相比呢?不能比,不能比!”
甘羅又問道:“昭王時的相國范睢,跟呂相國相比,誰更受到君王的信任呢?”張唐不加思索地說:“范相國當然不如呂相國了。”
甘羅接口說:“既然您知道自己的功勞遠不如白起,也知道呂相國的權力超過當年的范相國,那么,我明白地告訴您,您已經大難臨頭了。”甘羅頓了頓又說:“范相國當時決定攻打趙國,武安君不贊成,結果被逼而死。這件事您不是知道得很清楚嗎?如今,呂相國幾次請您去燕國掛相印,這是一件功在國家、利在自己的榮耀之事,而您卻推三阻四,抗命不去。呂相國一旦動了氣,您的下場還會比武安君好嗎?”
張唐頓時神色大變,冷汗涔涔,他連忙起身對甘羅說:“我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啊!多謝小先生對我的提醒,我現在就去找呂相國,然後馬上到燕國赴任。”呂不韋認為棘手的事,卻被甘羅輕鬆地處理好了。關鍵就在於甘羅的說辭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張唐如果抗拒呂不韋的想法將會得到的懲罰!
一開始,張唐並沒有靜下心來聽他講話,但他選擇了一針見血的說話方式,猶如五雷轟頂般地使張唐的神經崩到了最緊,接下來,張唐就不得不隨著,甘羅的思維來思考了。
當我們和對方交流或者談判的時候,對方並不一定願意聽我們說話,這時候,我們不妨採用刺激性的話語激起對方的逆反心理,讓對方有探尋究竟的好奇心。做到這一步,接下來就能順理成章了。
如歷史上著名的“燭之武退秦師”所採用的就是這樣一種說服方法:
秦、晉聯合攻鄭,勢如破竹,已把鄭國都城團團圍住。燭之武受命去說服秦穆公退兵。見到秦穆公,燭之武說:“秦晉兩國聯合攻鄭,肯定是贏定了。
可是贏了對秦國沒有絲毫好處,甚至還有壞處。因為秦在晉之西,與我們鄭國相隔千里,你們怎么可能越過晉國來占領鄭國的土地呢?相反,晉國和鄭國邊界相連,勝利之後鄭國的領土必然全部被晉國占領。現在秦晉勢均力敵,可晉國一旦得到了鄭國的土地,其力量就會大大超過你們秦國。晉國歷來是言而無信的,現在為了擴張它在東邊的領土,它想滅掉鄭國,到了有一天,它想擴張在西邊的領土的時候,它也必定會吃掉你們秦國的。相信大王不會忘掉歷史上晉‘假途伐虢’的教訓吧?假如大王你現在退兵的話,我們國王已願意同你的國家結為友好,這樣,將來大王如果有什麼事經過鄭國,鄭國是很願意做你的東道主的。假若鄭國被滅,將來秦國就再也不能遠涉東方各地了。”
燭之武通過對“秦晉伐鄭”的利害進行了一番分析,一針見血地指出“伐鄭”的結果是“弊大於利”,說得秦穆公連連稱是,隨即決定班師回朝,並且與鄭國結盟,留下三員大將和兩千精兵幫助鄭國守城。
同樣,蘇秦曾經長期為燕國服務。滯留在齊國期間,他實際上是做間諜工作,目的是把齊國的攻擊目標,轉移到燕國以外的國家去。
有一次當蘇秦回到燕國時,正好遇上齊國動員大軍攻燕,奪走了十個城邑。燕王大吃一驚,把蘇秦叫來對他說:“我一向偏勞先生居間斡鏇,但事不奏效,競演變成這樣的結局。希望你到齊國去疏通一下,設法阻止這意外事件。”
簡單地說,燕王認為這是蘇秦的責任,他應該去把城邑奪回來。蘇秦也覺得這是他的過失,就說:“好吧!”
領土被敵國奪走了,現在要毫無代價地奪回來,這種交涉的任務當然是很艱難的。
據《史記》記載,蘇秦到齊國被齊王召見時“俯而慶,仰而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