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

《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

《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外文書名: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作者是維克多·特納 (Victor Turner) (作者), 黃劍波 (譯者), 柳博贇 (譯者) ,由 中國人民大學 出版社於 2006 年出版。描述的是在《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中,特納通過在非洲恩丹布部落中的田野考察,將儀式在這個群體中的地位進行了詮釋。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1版(2006年4月1日)
外文書名:TheritualProcessstructureandAnti-structure
叢書名:當代世界學術名著
平裝:225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7300071538,9787300071534
條形碼:9787300071534
商品尺寸:23x15.2x2cm
商品重量:340g
ASIN:B0021J3XCU

內容簡介

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是人類學經典著作之一,堪與列維-史特勞斯和伊里亞德的偉大作品同列。在《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中,特納通過在非洲恩丹布部落中的田野考察,將儀式在這個群體中的地位進行了詮釋。特納拓展了“閾限”與“交融”的概念,發展了傳統的結構主義。與之同時代的范·傑內普、馬克斯?韋伯、涂爾幹等都曾經試圖把所有的文化行為統一在超級結構里,提出涵蓋全體的普遍化模式,特納則突破了傳統靜態的社會結構的研究,把儀式放在運動的社會過程中加以考察,他把社會看作是交融與結構的辯證統一,從而有“分化-閾限-再整合”的過程,是結構與反結構的相互作用的結果。

編輯推薦

《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媒體推薦

“特納的著作非常有獨創性和博學,其中充滿了激發人思考的創見。”
——《美國人類學家》
在其第一本關於儀式行為和象徵分析的著作出版十年之後,特納寫作了本書,並說:“它代表了我的一個努力,試圖解放我自己的思想,並希望也能對其他人有所幫助,得以從對‘結構’作為唯一的社會學維度的依賴中解脫出來。”社會人類學家以及其他學者逐漸認識到他如何巧妙地在部落儀式的領域之上成功構建了一些重要概念,比如“閾限”和“交融”等,儘管他開始時主要討論的只是部落儀式。在25年中,《儀式過程》儼然成為經典之作,堪與列維-史特勞斯(ClaudeLevi-Strauss)和伊里亞德(MirceaEliade)的偉大作品同列。
——本書英文版推薦語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維克多·特納(VictorTurner)譯者:黃劍波柳博贇
維克多·特納(1920-1983)20世紀六七十年代相當活躍和多產的人類學家。他在恢復人們對比較宗教學的興趣及開創“符號人類學”的研究方面扮演了主要的角色,是與格爾茲(CliffordGeertz)分庭抗禮的象徵人類學家。特納於1920年出生於蘇格蘭。1950年4月離開羅得西亞-利文斯通社會學研究所(Rhodes-LivingstoneInstituteforSociologicalResearch)之後,他在曼徹斯特大學擔任講師職務,一直到1963年。不過他著述最豐的那幾年是在美國度過的:最早是在史丹福大學,然後在康奈爾大學、芝加哥大學,最後是在維吉尼亞大學。1983年他在維吉尼亞大學逝世。其代表作有:《一個非洲社會的分裂與延續》(1957)、《符號森林》(1967)、《苦難的鼓聲》(1968)、《儀式過程》(1969)、《戲劇、場和隱喻》(1974)等。

目錄

前言
第一章生死儀式中的分類層次
摩爾根與宗教
非洲中部儀式的研究
對恩丹布儀式的初期田野工作
伊瑟瑪儀式
神聖地點的預備
藥物的收集
治療過程
分類結構:三重組合
分類結構:二元組合
場景與分類
儀式象徵的認知與存在
第二章恩丹布儀式中的雙胞胎困境
親屬和生活中的雙胞胎現象:一些非洲的實例
恩丹的雙胞胎儀式的結構
河流源頭儀式:藥物的收集
河流源頭儀式:水流和圓拱
在村莊裡建造雙胞胎神龕
性別間的對抗
性別之間和表親之間的玩笑
從夫居和母系制度之間的競爭:居住地的選擇
作為神秘荒謬的雙胞胎
恩丹布人對Wubwang'u的看法
腳趾夾箭跳躍
第三章閾限與交融
通過儀式的形式與性質
就職儀式的閾限
閾限實體的特徵
閾限與地位體系之問的對比
神秘的危險和弱者的力量
千禧年運動
嬉皮士、交融以及弱者的力量
親屬社會中的結構與交融
閾限、低下的地位與交融
第四章交融:模式與過程
交融的形式
空想的交融與自生的交融
聖·方濟各修道士的清貧與交融
交融和象徵思維
聖·方濟各與永恆的閾限
屬靈派與傳統派的對抗:概念化與結構
擁有財產與支配財產
末世啟示的交融
孟加拉的Sahajiya運動
宗教詩人:才檀雅和方濟各
獻身主義者與保守主義者之間的分離
sahajiya和聖·方濟各主義的共性
拉達、“我的清貧夫人”以及交融
鮑勃·迪倫和鮑爾斯人
第五章謙卑與等級:地位提升與地位逆轉的閾限
地位提升與地位逆轉的儀式
生命危機儀式與年度性儀式
地位的提升
地位的逆轉:面具的作用
地位逆轉儀式中的交融和結構
阿桑蒂人的Apo典禮
Samhain、萬靈節和萬聖節
性別、地位逆轉和交融
印度鄉村“愛筵”中的地位逆轉
謙卑和地位逆轉的宗教
南非分離主義中的地位逆轉
美拉尼西亞千禧年主義中的虛擬等級
地位逆轉和虛擬等級體系的一些當代實例
謙卑的宗教及其來自社會高位的創始人
地位提升和逆轉的一些問題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後記
附錄:特納的主要作品

序言

參與摩爾根講座的學者隊伍日漸壯大,而當他們回憶起在羅徹斯特大學度過的日子,內心一定仍然激動不已。阿爾弗雷德·哈里斯教授和他的夫人以及那些好客的同僚給了他們皇家級別的款待,並且還讓一群一群的學生(你所能見到的頭腦最敏銳的學生)對他們進行挑戰,有時還勝過了他們。那些學生和教師對我提出了許多極富啟發性的建議,我對此懷有深深的感激之情,這些建議我也收進了這本書中。
我在摩爾根講座中一共作了四次演講,其中的三次我收錄為《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的前三章。另外的那一次演講,我所談到的是恩丹布捕獵儀式的象徵意義,因此它自然是屬於另外一個正在寫作的單行本作品。為了替換這一段,我又增加了兩章的內容。這三章主要涉及的是“閾限”與“交融”,而這兩個概念是在第三章中提出的。這本書主要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講述恩丹布儀式的象徵性結構以及這一結構的語義,而第二部分從第三章的中間開始,探究的是儀式的閾限階段的某些社會屬性,而非象徵屬性。這一部分的著重點在於社會中彼此關係的“超結構”(extra-structural)或“超越結構”(meta-structural)的特性,而這一特性,我稱之為“交融”。我還會進一步探究在人類學的範疇外——其中包括文學、政治哲學,以及複雜的“普世”宗教的行為——被強調的交融、結構性局外人狀態(structlaralOutsiderhood)以及結構性低級地位(structuralinferiority)之間的聯繫。

後記

自踏入人類學的大門始,就一直聽人說起特納及其《儀式過程》,可謂心嚮往之已久。多年以後,我居然受託承擔此書中文本的譯事,甚以為慰。
記得數年前業師張海洋教授在我的碩士論文答辯會上曾笑稱各位答辯委員是在“超度”一個忐忑不安的新近從業者。儘管這不過是玩笑之語,但現在想來無論是佛教的超度,還是一個學生在幾年寒窗之後的最後一關,都可算是儀式之一種,只不過一個是宗教性的,另一個則屬世俗性的而已。隨著年歲漸長,我也越發感覺到儀式的廣泛存在,大至國家政治,小至個人日常生活,無不常常實踐著某種儀式。
就我個人的研究關注來講,這些年來主要關注宗教人類學,自然對特納的作品有了更多的興趣。事實上,特納的多數作品皆與宗教信仰有關係。除了《儀式過程》一書之外,特納的《符號森林》(TheForestofSymbols)和《苦難的鼓聲》(TheDrumsofAffuliction等書也主要是討論儀式、象徵、信仰等主題。
特納對於象徵、信仰、儀式的關注有幾個不同的淵源,其中他的演員母親對他的影響尤為重要。正是由於其母親的影響,他在18歲時進入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college,London)學習詩歌和古典作品,其後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不得不中斷學業。但他對戲劇和表演的關注一直沒有改變,事實上,幾乎可以說,在特納看來,戲劇和儀式具有類似的邏輯和規則。

文摘

第一章生死儀式中的分類層次
薩摩爾根與宗教
不得不承認,對於我和其他很多人來說,劉易斯。亨利。摩爾根是我們學生時代的巨星之一。他所有的著作都顯示出他所獨有的激情洋溢卻又條理清晰的風格。但是,在接手1966年摩爾根講座之後,我忽然發現,他有一個很嚴重的缺陷,而這一缺陷可能會造成深遠的影響。儘管摩爾根十分嚴謹地記錄下了很多宗教儀式,卻很明顯地傾向於把宗教研究放在與親屬研究和政治研究並不平等的地位上,沒有把很大的注意力投入到宗教研究之中去。但是在我看來,宗教信仰與宗教行為應該是主題。有兩段引自摩爾根的話,可以證明他的態度。第一段出自他1877年的經典著述《古代社會》(AncientSociety):“宗教理念發展之時,周圍的環境是如此的遍布著重重困難,而且這些困難本身就是環境的內在性質所導致的。這也就決定了做出令人滿意的說明性闡述幾乎是不可能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