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是一種藝術》

《傾聽是一種藝術》

《傾聽是一種藝術》告訴我們,懂得傾聽有進比會說更重要。善於傾聽,是一個成熟睿智之人最基本的素質。傾聽,不但是一種有智慧、有修養的表現,而且是一個自我修煉的過程。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傾聽,一個讓思想走向深刻純淨的好習慣;傾聽,一個讓我們受歡迎的最簡單方法。要想贏在職場就要學會傾聽,善於傾聽是邁向成功的捷徑,最有價值的人,不是那些能說的人,而是那些最善於傾聽的人。用心傾聽他人的聲音,就是對對方最好的關懷和體貼。人難以改變別人的想法,但是能夠贏得對方的心。

內容簡介

《傾聽是一種藝術》通過大量生動的古今故事、深入透徹的精闢分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繪讀者呈現出傾聽的力量和智慧,提供了傾聽的方法和技巧,可以使讀者成為一個直正深諳傾聽之道的交際高手。傾聽是一項技巧。是一種修養,更是一門藝術。懂得傾聽,有時比會說更重要。傾聽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它可以讓人獲得智慧和尊重,贏得真情和信任。

目錄

第一章會傾聽是有智慧的表現傾聽,是連線人心的紐帶善於傾聽是有修養的體現傾聽能促進相互間的溝通善於傾聽是贏得顧客的法寶善於傾聽的人不容易犯錯傾聽能夠發現機會傾聽可以給你帶來收益會傾聽之人離成功更近會說話的人最善於傾聽傾聽能讓你贏得談判多聽少說,不做饒舌之徒傾聽促進合作效率的提高第二章會傾聽才能更好地溝通傾聽是一個雙向交流的過程傾聽避免誤會的產生學會傾聽,能讓你受益匪淺能認真聆聽的人更受歡迎傾聽幫你解決矛盾與衝突提高傾聽效果,促進有效溝通第三章有效傾聽也需講究技巧“傾聽”不僅僅是“聽”傾聽的三個層次正確地理解對方談話的意圖對傾聽到的信息進行評估傾聽時不要遺漏任何信息從傾聽中分析對方從聲調傾聽對方的內心注意傾聽對方的言外之意善解人意有助於有效傾聽傾聽有助於問題的解決給別人說話的時間和機會三類主動傾聽的技巧要善於運用有效傾聽的技巧第四章幾個個影響傾聽效果的因素傾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影響傾聽的三個要素幾個影響傾聽的障礙環境因素影響傾聽效果性別差異造成的傾聽困難幾種不良的傾聽習慣語義障礙是如何產生的影響傾聽效果的心理障礙管理者應該是一個好的傾聽者要善於傾聽下屬的抱怨平心靜氣地傾聽下屬背後的議論在傾聽中弄清老闆的意圖第五章傾聽不可忽視肢體的語言肢體語言在口語中的作用“聽”懂手勢語儀態是個活招牌最具直觀性的肢體語言眼神讓你的交談更傳神了解肢體語言的隱含意義從坐姿了解他人內在心思從站姿看出他人的內心面部表情可透露人的內心從眼睛洞悉他人的內心通過服飾洞悉他人心意從肢體動作辨別語言的真偽“傾聽”形體語言需要注意的問題第六章與孩子溝通時的傾聽技巧傾聽,從孩子的心聲開始在傾聽中分享孩子的體驗在傾聽中理解孩子的感受要善於傾聽孩子說的話傾聽是了解的開始用心傾聽孩子怎么說用傾聽來改善親子關係父母應成為積極的傾聽者學會傾聽與孩子有效溝通傾聽,是對孩子們的尊重聰明的媽媽要善於傾聽不要忽視傾聽孩子的夢“彎下腰來”傾聽孩子的聲音傾聽孩子說話時要停下來教孩子改正不良的傾聽習慣在遊戲中培養孩子良好的傾聽習慣第七章工作中的傾聽技巧傾聽要及時以免出現誤解管理者應該是一個好的傾聽者要善於傾聽下屬的抱怨平心靜氣地傾聽下屬背後的議論在傾聽中弄清老闆的意圖

前言

信息化時代,人與人之間交往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它的互動性。在網際網路和其他現代化數字傳媒大踏步進入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的時代背景下,對話、溝通成為人們的趨向性選擇,思想和文化的教育方式也由注重單向灌輸變為重視雙向交流,傾聽自然也就成為這種互動交流的必要前提和條件。在學校里,教師的傾聽體現著對學生的接納和重視。在所有能讓學生感到被接納和重視的事件中,“傾聽”最為重要。傾聽是表達對他人尊重的標誌,是滿足學生被接納、受重視以及安全感需求的最重要途徑。在職場上,從傾聽中可以獲得信息。不會傾聽的管理者會使提供信息的下屬感到掃興,他們因此不再向管理者提供可能影響工作的重要信息。因此,管理者是否能有效地傾聽,將會影響這個單位的各方面的工作。管理者一旦掌握了這些傾聽藝術後,就會發現聽別人談話是有趣的。傾聽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溝通方式,只有能讓人願意,並且快樂地說出自己的觀點與特點,才能更好地贏得別人的信任。傾聽讓你了解別人,讓你了解你的合作者的性格與特長,從而做到各盡其才;傾聽更能讓管理者了解員工的才能,從而做到知人善任。因此,傾聽能夠讓人與人之間形成良好的溝通習慣,能夠有效促進合作效率的提高。傾聽不僅是一門與人有效溝通的藝術,而且是一個人的品德修養的具體表現。因為,傾聽不僅是聽別人說話,作出反應,而且,還表明傾聽者在真心聽別人講話,體現出他尊重對方,理解對方:我聽你說話,是因為我愛你。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人太在乎別人是不是在聽自己說話,而忘記了人際溝通的另一面是去傾聽。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總是一個永遠也說不完的事情,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總會出現很多讓人鬱悶的事情。這樣我們在溝通的過程中就更加需要耐心,我們需要耐心傾聽,讓事情更加具體化,相信定能減少很多的不愉快;我們需要耐心傾聽,讓公道與清白瞭然於心;我們需要用耐心來傾聽,減少不必要的誤會,促進和諧溝通。

精彩書摘

第一章 會傾聽是有智慧的表現傾聽,是連線人心的紐帶在網際網路和其他現代化數字傳媒紛紛進入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的時代背景下,對話、溝通成為人們的趨向性選擇。與此同步,思想租文化的教育方式也隨之由注重單向灌輸變為重視雙向交流,傾聽自然也就成為這種互動交流的必要前提和條件,成為連線雙方心緒的橋樑和紐帶。也正因此,有許多人,特別是有些做管理工作的人,必須從以前那種好為人師、 “我講你聽”、 “我打你通”的習慣中走出來,跟上時代的腳步,提高自己傾聽的素養和能力,掌握傾聽的技巧。而要學會傾聽,在當前至少有以下幾點是應該給予足夠重視和格外留意的:1.傾聽與耐心傾聽要耐心。耐心是使訴說和傾聽得以進行下去的基本保證。傾聽時不能急,急了,常常導致不讓人說話;傾聽肘不能躁,躁了,就會頻頻打斷別人說話;傾聽時不能煩,煩了,就會讓訴說者顧慮重重、欲言又止。總之,傾聽要有耐心,有耐心才能更好地傾聽。耐心是一種態度。傾聽的根本問題是態度問題,不是方法問題。毛澤東同志指出: “怎樣使對方說真話?各個人特點不同,因此,要採取的方法也不同。但是,主要的一點是要和民眾做朋友,而不魅做偵察,使人討厭。”管理者要想聽到民眾的心聲,首先要有尊重人、關心人、平等待人的根本態度,要把民眾當成無間親朋、良師益友。應該認識到耐心傾聽民眾的呼聲是堅持民主作風的體現,是貫徹民眾路線的基本前提,而這種態度就表現為面對民眾時的滿腔熱忱,傾聽訴說時的認真細緻,聽到問題時的讚許鼓勵,聞知困難時的關注關切。耐心是一種涵養。管理者從民眾中既能聽到讚美鼓勵,又能聽到逆耳之言;既能聽到簡短匯報,又能聽到嘮叨長談;既能聽到真知灼見,又能聽到風言風語。面對各種聲音,管理者需要有海納百川的氣度,要能聽得進千言萬語。法國著名作家雨果說過: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管理者就應具備寬廣的胸懷和容人的素質,要能控制得住自己去耐心傾聽不同的聲音,要能在聽的過程中耐心尋找他人思想的火花。耐心是一種習慣。秦末,楚漢相爭。初始,漢高祖劉邦處於劣勢,兵寡勢微,屢戰屢敗,但是他從諫如流,始終願意耐心聽取他人的意見,把傾聽意見作為習慣,變成個人風格,終於以弱勝強。而項羽則高傲自大,閉目塞聽,僅有一個謀士范增,還不願用,最終失去了優勢,無顏再見江東父老。同樣,管理者要為企業建設出謀劃策,要為廣大民眾解決實際問題,需要掌握各方面的情況。面對紛繁複雜的局面,管理者必須把傾聽變成自覺行為,內化為良好習慣,形成工作作風,才能耐下心性聽取八方來言,才能心平氣和聽完各種意見,也才會為做好工作打下紮實的基礎。2.傾聽與虛心傾聽要虛心。因為只有虛懷若谷,才能容納各種不同意見。傾聽,不論聽到什麼意見——正面的、反面的,料到的、意外的,好聽的、難聽的,都要“洗耳恭聽”。這樣,才會收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奇效。不自以為是。好為人師,自以為是,不由分說,拒人於千里之外,都是傾聽的大敵。管理者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認為自己有多高明,應該認識到高明是相對的,一個人不可能比一切人高明,也不可能在一切事上都高明,只有虛心聽取不同意見,做到耳聽八方,才能了解到真實情況,才能為民眾所認可。正如漢代桓寬在《鹽鐵論》中所講:“多見者博,多聞者智,拒諫者塞,專己者孤。”管理者只有謙虛好學,多聽多看,兼聽善擇,才能視野開闊,知識豐富。否則,自高自傲,夜郎自大,只能導致獨斷專行,陷於孤立。不拒絕批評。傾聽不只是聽好聽的話,更要聽難聽的話,難聽的話中有真相、真情、真理。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唐太宗李世民多次被諫臣魏徵尖銳的措辭激得面紅耳赤,但他能夠虛心納諫、容人諫言,反而從魏徵那裡受益匪淺,因此魏徵死後他痛哭流涕:“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歿,朕亡一鏡矣!”面對批評,人們不僅要能聽,還要善聽、願聽、愛聽。要以“聞過則喜”的胸懷對待批評,做到“言者無罪,聞者足戒”。只有這樣,才能聽得進逆耳良言,才會吃得下苦口良藥。不居高臨下。傾聽是發揚民主、集思廣益、融入民眾的有效途徑,是管理者禮賢下士、平易近人、禮貌待人的直接體現。三國時,劉備不以諸葛亮位卑而輕之,三顧茅廬問天下計,諸葛亮因感“先帝不以臣卑鄙”之恩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為千古佳話。雖然,人有大小、新老之分,言有長短、輕重之別。但是,管理者應該深知“微言”有大義、 “小計”含真情,放下架子、面子傾聽民眾的聲音,就會得到民眾的敬重,就會得來民眾的肺腑之言,就會贏得民眾的支持擁護。3.傾聽與誠心傾聽要誠心。心誠則靈。心不誠,如果只是表面上裝出傾聽的樣子,而實際上心不在焉,那么,就不僅聽不到真言,還會因此交不到諍友。傾聽要真誠。“人心換人心,五兩對半斤”,管理者只有真心誠意地去聽民眾的聲音,民眾才會從心裡接受你、感謝你、支持你。日本松下公司多年來有一項制度,就是每月發工資時,工資袋裡必須有一封總經理給職工的親筆信。信都寫得真誠感人,職工拿到工資袋,不數錢,先看信,還拿給家人看,看到感人處一家人都掉眼淚。正是因為公司這種真誠待人的態度,使得松下員工都盡心敬業、努力工作,也使得松下公司成為世界著名企業。“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管理者要想聽到真實的話語,必須抱有真誠的態度,做到用心去聽,用情去聽,而絕不能虛情假意,敷衍了事。要理解對方。民眾向管理者訴說衷腸,多半是因為心裡有了解不開的疙瘩或遇到了棘手的問題。因此,傾聽時必須要理解訴說者的心情和處境。要由人推己,站在當事人的角度來感知訴說者的困難和心境,理解他們的心情和需要。要通情達理,面對民眾的不滿之辭和偏激話語,瘦該理解他們、體諒他們,用自己的誠心來解開民眾的心結。要想人所想,對待民眾的事情和疾苦,應該急人所急、憂人所憂。只有這樣,才能與人交心,大家才不會把你當成外人。信任也很重要。“開心見誠,無所隱伏”。民眾只有感受到管理者的信任和誠意,才會毫無隱諱地講真話、說實情。同樣,傾聽時只有相信對方的人格品德,相信話語真實可靠,才會聽得到對方的心聲。戰國時,魏文侯不聽閒言碎語,用樂羊為帥討伐中山國,當征戰中流言四起時,魏文侯不僅不信,反倒多次派人勞軍,結果樂羊率軍取得大勝。正如常言“信人者,人亦信之”,管理者只有對民眾坦誠相見,相信民眾,依靠民眾,才會贏得民眾的信任,才能聽到民眾的實話。4.傾聽與細心傾聽要細心。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傾聽中,管理者只有心細如髮、見微知著,才能敏銳地感知民眾的心跡,才能迅速地抓住問題的端倪。要聽清。傾聽不是不動腦子地隨便聽聽,而是要集中精力:認真、用心地聽。管理者在傾聽民眾反映情況時不能“心不在焉”或“左耳進右耳出”,更不能還沒等對方講完就“先聲奪人”、“先入為主”。這樣,不但聽不清民眾的話語,而且還會影響民眾的情緒,“聽”還不如“不聽”。要聽清話語,必須聚精會神,心無旁騖,自始至終地認真聽民眾的每句話語。要記清話語,除過用筆去記外,還要用腦去記,用心去記,記清民眾的情緒態度,記住民眾的殷切期望。要聽準。 “差之毫厘,謬以千里”,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傾聽。聽不準民眾的話語,就弄不清民眾的想法,就不會清楚民眾的需要,也就會使後面的工作無的放矢,甚至出現偏差。要聽準話語,需要心隨耳動,切實弄明白群眾說的重點是什麼、心裡的想法是什麼、希望達到的目的是什麼,尤其對於重要、敏感的話語,應該有意再詢問訂正一下,確保準確無誤。要聽準話語,還需要聞百家之言。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只有傾聽多種聲音、徵求多種意見,並經過分析辨別、綜合衡量後,才能找出最準確的信息。要聽真。“說話聽聲,敲鑼聽音”。傾聽要辨識,沒有辨識怎能聽真?管理者要想把準民眾的思想脈搏,弄清事物的本來面目,就要會聽言下之意、真實之音。人們的經歷和環境不同,個性特徵、學識、修養和思維方式也會不同。有的人說話直接反映他的真實想法,有的人則常常用反話、氣話、怪話等曲折的方式來表現意見傾向。所以,相同的話由不同的人來說,其含義可能是不相同的。因此,管理者傾聽時一定要開動腦筋,對聽到的話進行具體分析、去偽存真,從而摸清民眾的真實想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