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新義》

《傷寒論新義》

《傷寒論新義》,傷寒著作。余無言撰於1939年。作者對《傷寒論》的條文,編次上有所變更;原文詮釋,除選取前人有關學說外,頗多個人見解。余氏認為張仲景只是沿用《素問》六經之名,而不襲其實;書中刪去燒褌散方,認為此方“不可恃”。由於作者受中西匯通觀點的影響,有些觀點也反映了方面的學術特色。現有上海中醫書局鉛印本,1949年後排印本。

基本信息

簡介

作者對《傷寒論》的條文,編次上有所變更;原文詮釋,除選取前人有關學說外,頗多個人見解。余氏認為張仲景只是沿用《素問》六經之名,而不襲其實;書中刪去燒褌散方,認為此方“不可恃”。由於作者受中西匯通觀點的影響,有些觀點也反映了方面的學術特色。

版本

現有上海中醫書局鉛印本,1949年後排印本。

作者

余無言(1900.11.20-1963.9.7),原名余愚,字擇明(一作“則民”),江蘇省阜寧縣益林鎮人。祖諱子靚,精於醫而通儒。父奉仙公,幼承庭訓,學驗俱富,與興化趙海仙、淮安張子平,並稱為“晚清蘇北三大名醫”,遺著有《醫方經驗彙編》
無言先生少習經史,後隨父學醫,悟性高而精勤不倦,耽於經典醫著,尤喜鑽研仲景學說。十八歲應診,鑒於當時西學東漸以及中醫界衷中參西派的影響,1920年至滬兼習西醫,內科師從俞鳳賓博士,外科受教於德籍名醫淮都富爾,開始對中西醫的融會貫通深感興趣。1929年定居上海,與張贊臣先生合辦《世界醫報》,共組聯合診所。1937年與張贊臣先生共同合辦“上海中醫專科學校”,並自任教務主任,為培養中醫後繼人才做出貢獻。1956年赴京,先後在中西醫研究院和北京學院任職,並主持中醫研究院編審工作,曾參與九種教材的編寫與審訂。
余氏是近代兼通中西之學者,主張“中醫科學化,西醫中國化”,善采中西之長,以匯通中西為己任。並宗仲景學說,認為“中國醫學之骨幹及精髓端在醫經。”著有《傷寒論新義》、《金匱要略新義》、《實用混合外科學總論》、《濕溫傷寒病篇》等,對醫界有較廣泛的影響。另有醫案《翼經經驗錄》,反映其臨床上辨治經審、善用經方的特點。
余無言先生整編醫經,精於仲景學說,崇尚經方,善治疑難重病。與曹穎甫、陸淵雷先生共譽為上海市研究仲景學說的“三大家”。他認為“仲景《傷寒》及《金匱》,其主方均有顛撲不破之價值,藥味少而配合奇,分量重而效力專,認證用藥,大法俱備,為世模範。蓋其處方精純,不似後世時方之蕪雜。對證用藥,有立竿見影之功,深合於科學之原理與原則。”(《金匱要略新義·自序》)。
而《傷寒論》“為中醫書之根本醫學,其立法之妥善,變方之多端,不獨為治傷寒之善本,並且開雜證治療變化之門。”他強調指出:“仲景之書,重在症候,依症立法,依法立方。”主張用科學的整理方法以發皇古義,融會新知,其註解《傷寒論》的方法,自稱從“四綱”立論,“一曰以經注經,即舉仲景原文,縱橫馳策以相互應也;二曰以精注經,即采諸家學說,擇其精英以相發明也;三曰以新注經,即引西醫之新說,矯正中醫之謬誤以資匯通也;四曰以證注經,即以予個人之心的及診療經驗以資參考也。”(《傷寒論新義·自序》)此四法並不隨時過境遷而被揚棄,至今仍為研習《傷寒論》之準繩和圭臬,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
譬如對陽明病提綱“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180年)的理解,尤在涇曰:“胃家實者,邪熱入胃與糟粕相結而成實,非胃氣自盛也。”(《傷寒貫珠集·陽明上篇》)方有執曰:“陽明經也;胃,府也。實者,大便結為硬滿而不得出也。”(《傷寒論條辨·辨陽明病脈並治》)尤、方二氏印定眼目,以胃實等同於陽明腑實。章虛谷言:“胃家者,統陽明經腑而言也。實者,受邪之謂也。經曰:‘邪氣盛為實,精氣奪為虛’也。”(《傷寒論本旨·陽明篇》)柯韻伯言:“此只舉其病根在實,而勿得以胃實即為可下之證。”(《傷寒論注·陽明脈證》)章、柯二氏之言,接近本旨,符合經義。余無言先生揆諸各家,發明精要,更明確指出:“‘胃家實’之‘實’字,約有二義,食腸積滯而實者,實也;表熱傳里而實者,亦實也。食滯而實者,為承氣湯證;熱入而實者,是為白虎湯證。故承氣、白虎,均為陽明病正治之方也。”(《傷寒論新義·陽明篇》)寥寥數語,要言不繁,提綱挈領,畫龍點睛,賅盡陽明胃實之大宗也,可師可從,足以破疑解惑。
余無言先生注書,“凡引古說,以不違背科學原理為原則;凡采新知,以能率中醫真理為前提。”他一貫反對隨文訓釋,其個人注文,大要能依據經義和個人識見予以充分闡析,頗多獨到的見解,又於原文有法無方者,悉依歷代注家意見補出方治。對“經文中有最牽強、最費解者,或決為偽文者,悉刪去之,附於每篇之末,另為評正。蓋刪之所以清本書之眉目,附之所以備學者之參考,使知所去取焉。”(《傷寒論新義·凡例》)當然限於當時的條件,書中在“以新注經”部分,難免雜有“哀中參西”,失之附會的觀點,白璧微瑕,在所難免,不必苛責前人。
謝觀先生為《傷寒論新義》作序曰:“折衷諸家注釋者十之三,發揚原文古義者十之三,匯通新醫學說者十之四,使三百九十七法成為一合乎科學之新書,與一般粗製濫造之作,竊取日人《漢醫學》而為之者,試不可以道里矣。”可謂最中肯允當的評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