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

概述

王安石作品,選自《臨川先生文集》。這是關於一個名叫“仲永”的神童,五歲便可指物作詩,天生才華出眾,因後天自己不要學習和被父親當作造錢工具而淪落到一個普通人的故事。文章中心思想:人的知識才能決不可單純依靠天資,必須注重後天的教育和學習,強調後天教育和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

概述
王安石作品,選自《臨川先生文集》。這是關於一個名叫“仲永”的神童,五歲便可指物作詩,天生才華出眾,因後天自己不要學習和被父親當作造錢工具而淪落到一個普通人的故事。文章中心思想:人的知識才能決不可單純依靠天資,必須注重後天的教育和學習,強調後天教育和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
一、全文瀏覽傷仲永 (shāngzhòngyǒng)
作者:王安石 選自:《臨川先生文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二、註解譯文編輯本段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從事農業生產。仲永五歲時,不曾認識筆墨紙硯等書寫工具,忽然放聲哭著要這些東西。他的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就近借來給他,仲永立即寫了四句詩,並且自己在詩後署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詩以贍養父母、團結族人為內容,傳送全鄉學識優秀的人士觀賞。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鄉的人對這件事感到驚奇,漸漸地用賓客的禮節款待他的父親,有人還用錢幣討取仲永的詩作。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是有利的,每天拉扯著仲永四處拜訪同鄉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從現在已經去世的父親到舅舅家裡見到了仲永,他當時已經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不能與以前的傳聞符合了。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又到了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仲永的特異之處消失淨盡,已成為普通的人!”
三、重點句詞編輯本段
一、句解
1.父異焉,借旁近與之。
譯:父親(對此)感到詫異,(於是)就近借來交給仲永。
2.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譯:並且自己在詩後署上名字,他的詩以奉養父母、是同宗族人按照輩分·親疏的宗法關係和諧地相處為內容。
3.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譯: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譯: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用對待賓客的禮節來款待他的父親,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譯: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鄉人,不讓(他)學習。
6.不能稱前時之聞。
譯:不能符合以前的傳聞了。
7.泯然眾人矣!
譯:仲永的特異之處消失殆盡,已成為普通人。
泯然:消失的樣子。指原有的特點完全消失。然:……的樣子
8.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
譯:他的(通達聰慧)是天賦予的,(所以)勝過一般有才能的人很多。最終成為普通人,就是(因為)他後天的教育沒有達到要求啊。
9.不能稱前時之聞
譯:不能與前時的名聲相稱了
字詞解釋
傷(哀傷、惋惜)仲永
金溪{今江西金谿縣}民(百姓、平民)方仲永,世(世代)隸(屬於)耕(耕種,這裡指農業生產)[.世隸耕:世代從事農業生產]。仲永生(出生)五年,未嘗(曾經)識(見識)書(書寫)具(工具),忽啼(啼哭)求(要求、懇求、要)之(它,代指書具)。父異(感到驚異)焉(兼詞,相當於“於之”,對方仲永的行為),借旁(旁邊)近(就近)[旁近:鄰近]與(給、給與)之(他,代指方仲永),即(立即、就)書(寫、書寫)詩四句,並(並且)自(自己)為(寫)其(他的,代指方仲永)名(名字、題名、署名)。其(他的,代指方仲永)詩以(把、用)養(奉養)父母、收族[收族:使同族人按輩分、親疏的宗法關係和諧相處而不離散]為(作為)意(內容),傳(傳閱、傳送)一(整個、全部)鄉秀才[秀才:指學識優秀的讀書人]觀(觀賞)之(它,代指方仲永的詩)。自(從)是(這)指(指定)物(事物)作(寫作)詩,立(立刻、立即)就(完成),其(它,代指方仲永的詩)文(文采)理(道理)皆有可(值得)觀(觀賞、欣賞)者(……的方面、……之處)。邑人[邑人:同縣的人、同鄉人]奇(對……感到驚奇、認為……值得驚奇)之(他,代指方仲永),稍稍[稍稍:漸漸]賓客[賓客:用賓客的禮節款待、把……看作賓客對待]其父,或(有的人)以(拿、用)錢幣乞(討取、求取)之(它,代指方仲永的詩)。父利(認為……有利可圖)其(這,代指“以錢幣乞之”之事)然(這樣)也,日(每天)扳(拉扯)仲永環(四處)謁(拜訪)於(對、向)邑人,不使(讓)學(學習)。
余(我)聞(聽說)之(這件事)也(強調的標誌,表示對後面的“久”強調)久(長久)。明道{宋仁宗的年號}中,從(跟隨)先人[指已經過世的父親]還(返回)家,於舅家見之(他,代指方仲永),十二三矣。令(讓)作(創作、寫)詩,不能稱(符合、相稱)前(以前)時(時候)之(的)聞(傳聞)。又七年,還(返回)自(從)揚州,復(又)到舅家問焉(它,代指方仲永的情況)。曰:“泯(消失)然(……的樣子)[泯然:消失的樣子]眾人[眾人:普通的人]矣。”
特殊句式一、省略句:(括弧內粗體字為句子省略的部分)
①不使(之)學 ②令(之)作詩 ③之(於)天也 ④(余)還自揚州
二、倒裝句:
還自揚州 現代語序:自揚州還(狀語後置
二、詞解
1.傷:哀傷,惋惜
2.民:老百姓
3.世:世世代代
4.隸:屬於
5.世隸耕:世代以耕田為業
6.未嘗:不曾
7.求:索要
8.異:對……感到奇怪
9.借旁近:借附近的。這裡指鄰居。
10.與:給
11.書:寫
12.為:題寫
13.以……為意:把……作為詩內容
14.觀:欣賞
15.自是:從此
16.是:這
17.立就:立刻完成
18.者:......的人
19.稍稍:漸漸地
20.或:有的人
21.賓客:用對待賓客的禮節來款待(名詞作動詞 )
22.邑人:同縣的人,鄉里人
23.乞:求取,這裡指花錢求仲永題詩
24.利其然:認為那樣有利
25.扳:拉扯,這裡有強要的意思
26.環謁:四處拜訪
27.使:讓,此解允許
28.從:隨著
29.稱:符合
30.聞:聽說;知道
31.泯然:消失的樣子。指原有的特點完全消失了。
32.不至:沒有達到(要求)。
33.王子:王安石的自稱。
34.通悟:通達聰慧
35.夫:句首發語詞,不譯。
36.固:本來。
37.文理:文采和道理。
38.利:認為......有利可圖。
39.可:值得。
40.秀才:這裡指讀書的人。
41.謁:拜訪
42.書具:書寫工具,這裡指筆、墨、紙、硯(“文房四寶”)
43.異焉:對此感到驚異。異,感到驚異
44.彼其:他
45.賢:勝過、超過
46.材人:有才能的人
47.自:從
48.金溪:地名,現在江西金溪
49.嘗:曾經
50.自為其名: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自,自己,為,題上
51.先人:指作者死去的父親
52.受之天:指先天得到的。受,承受
53.異:感到詫異
54.於:比(出自“賢於材人遠矣”)
55.於:被(出自“受於人者不至也”)
56.前時之聞:以前的傳聞
57.養父母:奉養父母
58.收族:使同族人按照輩分、親疏的宗法關係和諧地相處
59.父利其然也:利-以為……是有利的
其-與“然”連用,無其他意思
然-這樣
60.(復到舅家問)焉:指代仲永
61.(父異)焉:代詞,之(與之)兼詞
62.年:歲
通假字
【扳】:拉扯,這裡有強要的意思
【材】:通“才”,才能,有用的。
【視】:通“是”,確定,肯定
四、朗讀停頓編輯本段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五、文章理解編輯本段
題目理解
 “傷”,是“為......感到哀傷”的意思。流露出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強調後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傷仲永》選自《臨川先生文集》(中華書局1959年版)
文章的道理
 人是否能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後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要學習,強調後天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和對泯滅人才環境的批評。
六、作者簡介編輯本段王安石,生於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卒於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宋臨川人(現為 撫州 東鄉縣 上池自然村人),漢族。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杜得其瘦硬”,長於說理與修辭,善用典,風格遒勁有力,警辟精絕,亦有情韻深婉之作。著有《臨川先生文集》。
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王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曆二年(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鏇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諡號“文”。其政治變法對宋初社會經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時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他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學創作和政治活動密切地聯繫起來,強調文學的作用首先在於為社會服務。他反對西崑派楊億、劉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風,認為“所謂文者,務為有補於世而已矣。所謂辭者,猶器之有刻鏤繪畫也。誠使巧縣華,不必適用;誠使適用,亦不必巧且華。要之以適用為本,以刻鏤繪畫為之容也。”(《上人書》)正因為安石以“務為有補於世”的“適用”觀點視為文學創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具有較濃厚的政治色彩。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臨川先生歌曲》等。
王安石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簡練,奇崛峭拔,大都是書、表、記、序等體式的論說文,闡述政治見解與主張,為變法革新服務。這些文章針對時政或社會問題,觀點鮮明,分析深刻,長篇則橫鋪而不力單,短篇則紆折而不味薄。《上仁皇帝言事書》,是主張社會變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據對北宋王朝內外交困形勢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變法主張,表現出作者“起民之病,治國之疵”的進步思想。《本朝百年無事札子》,在敘述並闡釋宋初百餘年間太平無事的情況與原因的同時,尖銳地提示了當時危機四伏的社會問題,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利建樹,認為“大有為之時,正在今日”。它對第二年開始施行的政,無異吹起了一支前奏曲。《答司馬諫議書》,以數百字的篇幅,針對司馬光指責新法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四事,嚴加剖駁,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措詞得體,體現了作者剛毅果斷和堅持原則的政治家風度。安石的政論文,不論長篇還是短制,結構都很謹嚴,主意超卓,說理透徹,語言樸素精練,“只用一二語,便可掃卻他人數大段”(劉熙載《藝概·文概》),具有較強的概括性與邏輯力量。這時推動變法和鞏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成果起了積極的作用。安石的一些小品文,膾炙人口,《鯀說》、《讀孟嘗君傳》、《書刺客傳後》、《傷仲永》等,評價人物,筆力勁健,文風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給人以顯豁的新鮮覺。他還有一部分山水遊記散文,《城陂院興造記》,簡潔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游褒禪山記》,亦記游,亦說理,二者結合得緊密自然,即使抽象的道理生動、形象,又使具體的記事增加思想深度,顯得布局靈活並又曲折多變。
王安石的詩歌,大致可以罷相(1076年左右)劃界而分為前、後期,在內容和風格上有較明顯的區別。荊公少以意氣自許,故詩語惟其所向,不復更為涵蓄……後為群牧羊官,從宋次道盡假唐人詩集,博觀而約取,晚年始盡深婉不迫之趣”(葉夢得《石林詩話》)。前期的詩歌,長於說理,傾向性十分鮮明,涉及許多重大而尖銳的社會,問題注意到下層人民的痛苦,替他們發出了不平之聲。《感事》、《兼併》、《省兵》等,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描寫和提示了宋代國勢的積弱或內政的腐敗,指出了大地主、大商人兼併土地對於國家和人民的危害,提出“精兵擇將”的建議;《收鹽》、《河北民》等,反映了當時人民民眾備受統治者迫、害壓榨的悲慘遭遇;《試院中》、《評定試卷》等,則直接抨擊以詩,賦取士的科舉制度,要求起用具有經世濟國的人才;《元日》、《歌元豐》等,熱情地謳歌了變法帶來的新氣象和人民的歡樂;《商鞅》、《賈生》等,通過對歷史人物功過得失的價,抒發了自己的新的見解和進步意義。安石後期的隱居生活,帶來了他的詩歌創作上的變化。他流連、陶醉於山水田園中,題材內容比較狹窄,大量的寫景詩、詠物詩取代了前期政治詩的位置,抒發一種閒恬的情趣。但藝術表現上卻臻於圓熟,“雅麗精絕,脫去流俗,每諷味之,便沉沆瀣生牙頰間。”(《後山詩話》載黃魯直語)和《泊船瓜洲》、《江上》《梅花》、《書湖陰先生壁》等詩,觀察細緻,精工巧麗,意境幽遠清新,表現了對大自然美的歌頌和熱愛,歷來為人們所傳誦。
從詩體說來,安石的古體詩雖然多用典故,好發議論,但象《明妃曲》、《桃源行》篇,立意新穎,充滿著情感和豐富的想像。律詩則用字工穩,對偶貼切,但有時不免失於過多的雕刻。五絕和七絕尤負盛譽,“王半山備眾體,精絕句”(《寒廳詩話》),“荊公絕句妙天下”(《艇齋詩話》)。他的詩對當代和後世都有影響,被稱為“王荊公體”(嚴羽《滄浪詩話》)。
王安石的詞,今存約二十餘首。雖不以詞名家,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舊習”(劉熙載《藝概·詞曲概》)。《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通過描寫金陵(今江蘇南京市)壯景及懷古,揭露六朝統治階級“繁華兢逐”的腐朽生活,豪縱沉鬱,被贊為詠古絕唱。它同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一詞,開了蘇東坡豪放的先聲,給後來詞壇以良好的影響。
從文學角度總觀安石的作品,無論詩、文、詞都有傑出的成就。北宋中期開展的詩文革新運動,在他手裡得到了有力推動,對掃除宋初風靡一時的浮華餘風作出了貢獻。但是,安石的文學主張,卻過於強調“實用”,對藝術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計不足。他的不少詩文,又常常表現得議論說理成分過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韻味。還有一些詩篇,論禪說佛理,晦澀乾枯,但也不失大家風範,是我國詩歌史上的一顆明星。
七、歷史反例編輯本段一、莫扎特的父親也帶他兒子從小到全國各地巡迴演出,領略各地風光,陶冶情操,簽名拍照,其中不乏王宮貴族,達官顯貴,也結識了許多技巧高超的民間藝人,流浪琴手,在切磋中進步。
二、三國時期的孔融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吧,一天,一群客人來他們家作客,大家都夸孔融聰明伶俐,只有一個高官不屑,高官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就是暗指孔融長大後會不聰明,7歲的孔融反詰道:“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那高官羞窘交加,跑路了,後來和孔融成了好朋友,並因此成了孔融父親的晚輩,雖然他們原本是平輩。
八、讀後有感編輯本段小時候才華橫溢的方仲永,不到二十歲就“泯然眾人”了!
讀罷此文,我不禁為之而“傷”。
我“傷”愚昧無知、貪圖蠅頭小利的方父。由於他的“不使學”,間接地扼殺了一個英才。
我“傷”隨波逐流、整日“環謁邑人”的仲永。由於他“不受之人”,直接斷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文中所寫的方仲永五歲時的表現,儼然是一個神童,但他後來才能喪失,令人惋惜,令人警醒。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會落後”。道理再明白不過了──—即使一個人先天的條件再好,後天不琢不學不勤不練,也會成為一事無成的凡夫俗子,方仲永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如果方仲永立場堅定地變“不使學”為“我要學”,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人們不是“傷仲永”,而是“贊仲永”“學仲永”……
我想,假如我是方仲永,我一定會充分發揮自己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不斷充實自己,厚積薄發,使自己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假如我是方仲永,我會深知“業精於勤,荒於嬉”的道理,把“天才=99%的汗水+1%的靈感”當作座右銘,時刻提醒自己。即便小有成就,也不沾沾自喜,自我滿足,而是更加努力地學習,使自己能“更上一層樓”。
讀完《傷仲永》這篇課文之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即使一個人先天的條件再好,後天不琢不學不勤不練,也會成為一事無成的凡夫俗子。
強調了後天學習的重要性。
、整體把握
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的實例,說明後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兩部分:敘事部分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最終“泯然眾人”,變得平庸無奇;議論部分則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於“受於人者不至”,強調了後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過方仲永這一實例說明具有普遍借鑑意義的道理,給人以深長的思考。
本文的語言十分精當。敘事部分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敘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變化的過程,議論部分也不過七十餘字,文中的每一詞、句都有其確切的表達作用,而不是可有可無。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貫、身份、姓名、家世,這不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紹,而且“世隸耕”三字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託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不使學”三字,看似平淡,卻為方仲永的變化埋下伏筆,點出方仲永命運變化的關鍵。第二段敘事極為簡要,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後來的變化和結局。結尾的議論部分,言簡意深,說理嚴謹。對本文語言精當的特點,可以逐詞逐句體察、品味。
本文語言平實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傷仲永”為題,寫的是可“傷”之事,說的是何以可“傷”的道理,字裡行間流露著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對“受之天”而“受於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並以鮮明的態度表明作者的觀點。
二、問題研究
1.本文為什麼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
本文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這樣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圖的。
王安石寫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為反面的例子,來說明“受之人”即後天教育的重要性。題目中的“傷”字,就已經透露這一點。“傷”是哀傷、哀憐的意思。作者為什麼“傷”仲永?因為方仲永天資非凡而“受於人者不至”,最終“泯然眾人”。但這不是仲永自身造成的,不能怪仲永,因為他畢竟是個孩子,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這是他貪財短視的父親造成的。文章在首段敘事中詳寫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有兩條線索:一條從敘述方仲永才能的突然顯露到聲譽日隆;另一條敘述仲永父親從發現兒子才能到以兒子才能為謀利手段。這樣寫的用意:一是說明“仲永之通悟”確實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這個時期,就已經埋下才能衰退的種子,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說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後天教育。至於仲永長大後才能衰退以至喪失殆盡,則是“不使學”的必然結果,當然不必多說。敘事部分已經蘊含了所要說明的道理,因此議論部分也不必多說了。
2.“余聞之也久”這句話在本文敘事中有什麼作用?
本文敘事採用了見聞錄的方式,第一段是“聞”,第二段是先“見”後“聞”,依次寫方仲永五歲時才能初露時的情形、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時的狀況和又過七年後“泯然眾人”的結局,表明方仲永才能變化的三個階段。敘事一氣貫通而又層次分明,詳略有致而又結構緊湊,內容集中而又意旨鮮明。這種見聞錄的方式還使方仲永與“我”發生了聯繫,富有生活氣息,給人以真切之感。文章敘事部分按時間順序把“聞”“見”“聞”三個片斷結為一個整體,其中的過渡句就是“余聞之也久”這句話。此句中的“之”字承前,指仲永才能初露時期的情形;“聞”“久”二字則表明作者長期不在家鄉,僅從傳聞中得知,尚未見到仲永——這最後一點是暗含在全句話中的。如果把這一點意思明說出來,則全句應是“余聞之也久而未見其人”。這樣,下文再說“見”就十分自然了。由此可見,“余聞之也久”這句話,是用一明一暗的兩層意思來實現上下文的過渡的。
3.怎樣認識“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係?
結尾的議論部分就事說理。作者認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於人者不至”,並引發天賦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果將更不可構想的感慨。這段話論說事理,步步推進,辨明了“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係,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作者所說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資;“受之人”,是指後天教育。作者認為,二者之間,後者更為重要,即後天教育對一個人是否成才是至關重要的,這一觀點無疑是正確的。這裡要注意,“受之人”是說人所受到的後天教育,而不是說人自身的後天學習和主觀努力(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學”而根本無從學習,無從努力),這是兩個不同的問題,而後者並不在本文的議題之內。但我們卻可以從中受到啟發,對我們認識人的天資與後天學習和主觀努力的關係不無裨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