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從感恩開始》

《做人從感恩開始》

《做人從感恩開始》是辛友魚編著的作品,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在2008年11月出版。講述了感恩是每一個人所必需的生命之泉,因為這意味著感情的溫暖和心靈的慰藉,一如山間的小草需要雨水和陽光。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封面封面

做人從感恩開始》講述了感恩是每一個人所必需的生命之泉,因為這意味著感情的溫暖和心靈的慰藉,一如山間的小草需要雨水和陽光。冬天裡的陽光不要求冬天取暖的人們提供任何回報,只希望他們感受溫暖;沙漠中的雨水也許沒有綠色的希望,可這並不能阻止它遙遠的綠色期待。在這不斷的給予中,青山得以永駐,綠水得以長流;感恩得以不絕,大愛得以無限!一束芬芳四溢的感恩文字,在故事裡感念那些感動,讓溫情得以延續。

編輯推薦

《做人從感恩開始》由著名學者萬俊人先生作序,甘泉盡情浸潤著花草的清香,樹木的林蔭,竹葉的舞影。感恩承托著生靈的脈動,溫情與關切讓人世間春暖花開。

目錄

序 感恩,只因為愛
敬仰自然,善待生命——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里
生活在大白然的懷抱里
大自然
三十歲
面向落日
西西弗的神話
善待地球,善待生靈
熱愛生活
感恩與善待
生活態度
生活是美好的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血濃於水,親緣於情——親情止千無限
祭十二郎文
項脊軒志
祭妹文
風箏
背影
父親和我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緣分的天空
羅密歐與朱麗口十
愛是自我完成
與妻書
無情的多情和多情的無情
義薄雲天,友誼萬歲——那些浸滿感動的記憶
與書為友
只為那美妙的一瞬
我是幸運的
與山巨源絕交書
朋友
燭光之恩,園丁之情——點亮我們心智慧光的人們
最後的一課
夢想悠悠
人生的意義
高師精神
讀書的藝術
清華不是瀆書的好地方
讀書人的追求是覺醒
假如我有九條命
我的師承
感恩社會,寬容他者——有你,我便不再孤獨
在葛底斯堡的演說
信仰自由
我有一個夢想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幸福的秘訣
岳陽樓記
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
留學巴黎
……

序言

感恩,只因為愛
萬俊人

人們喜歡談論的人生主題大都集中於人生的目的和價值,這是自然而然的事。人活著,當然需要首先弄清楚“人活著是為了什麼”?可事實上,比這個問題更具體也更實在的是”人如何活著“?”活著的人需要些什麼“?”如何面對我們的生活世界“?在常生活中,這些問題似乎要比人生的目的問題來得更複雜、更多糾結、更需要嚴肅思考。在理論和觀念上,目的優先於手段,而在行動實踐中,手段和條件往往比目的更重要。

在我們這個小小的星球上,芸芸眾生生生滅滅,生情物景環環勾連,互依互動,自然天成。大自然的神奇令人讚嘆,更令人敬畏。在芸芸眾生之中,達爾文的物種進化論和許許多多類的科學理論證明,人類是最富靈性的高級生物。然而,許許多多的生命事實和歷史事實證明,人類也最為脆弱的生物之一。在我們這個星球上,生物的生命力並不完全取決於某一生物自身生命力量的強弱及求生放生之生命意願的強弱。恐龍的生命力不可謂不強,生存的欲望不可謂不勁,卻只能早早地作為化石標本“活”在生物博物館裡,“活”在比它弱小何止千百倍的人類的生命記憶中!堅強且智慧與脆弱且敏感奇妙地聚於人一身。

人類綿延不絕的生棲繁衍的確是個奇蹟!如果這奇蹟不能歸功於上帝的創造——上帝創造亞當和夏娃以及亞當和夏娃的造愛神話多么美麗動人!——或者其他神靈的創造,那一定歸功於人類自身某種或者某些獨特的活品質!細膩而纏綿的情感、敏銳而複雜的心理、無限生長的欲望和意志、以及高超的理性和慧,讓人類自詡為“情感的動物”、“理性的動物”、“道德和文化的動物”、“政治的動物”、“語言符號的動物”……如此等等。可儘管如此,人類並不因此而比其他動物更堅強。人的生命脆弱性似乎從一開始就已注定:人猿揖別之始,人開始直立行走,雙手的解放同時意味著雙腳的重負,人類艱難的生命之步由此邁出,沉重卻又豪邁。因為脆弱,人類選擇了以社會的方式求生求發展;因為有了社會,作為“依賴性的理性動物”(麥金太爾語),人類個體得以解除生存的孤獨,獲得了相互依存、相互支撐的人際力量;進而,也因為這種人際的相互性,人類不得不面對“他人”,不得不用心關注和料“他人問題”。人類因此明白,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個自然的世界,也是一個社會的生活世界,一個人與人相與共存的世界。

生命的血緣和親緣,使人有了親情和人倫,也使人意識到我生命的有限和無限:有限是個體生命的自然宿命,無限則是人類生命的“存在之鏈”和精神不朽;前者讓我們每一個人意識到,在偉大的生命世界和“存在巨鏈”面前,個體自我的生命和力量是如此渺小如此脆弱、如此短促、如此無助、甚至無能;後者又使我們對自己的同胞和同類、乃至我們生活於其間的群體、社會、廣袤無垠的世界充滿共生永續的生命期待、倫理情感、審美體驗和對於永恆與不朽的精神信念。面對逝者,生命的期待隨著人類悲歡離合的淚水湧出,在嬰兒嘹亮的啼哭聲中傳遞;面對親人和同胞,倫理在悲他人之所悲、樂他人之所樂的同情和共感中凝結,在愛中升華,在恨中毀滅。然而,即令是毀,也不會像無情的冷漠那樣令人無動於衷,因為除了因誤解和狹隘所滋生的仇恨,恨也可能緣於後悔而成為自我的悔恨,抑或由於相互期待的落空而生相互的怨恨。法國生命哲學家居友說,每一個有著健康生命的人,都有多於自己的痛苦所需要的眼淚,也都有多於自己的快樂所需要的微笑。們可以不信,但卻無法否認!

然而,如果僅僅憑藉人類的血緣和親緣,我們對生命的期待並不遠大,也不牢靠。因為在萬物競進的生命世界,沒有人可以擔保血緣的續和親緣的無限。如果說,在生命的世界裡,孤獨的生命個體只能是汪洋大海中的一隻小船,那么,繫於血脈親緣的親愛最多也只能是風勁雲重的天空中葉飄揚的風箏,永生的理想可隨之飄升,卻無法寄予堅定而永恆的期望。因此,人類的智慧賦予人以偉大的創之力——我們締結家庭、社群、社會、民族、國家,以此構築我們偉大的生命共同體;我們尋求不同社群、不同社會、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之間的相互性和依存感,以求我們生命活力的強大;甚至,經過漫長而曲折的人類文明真諦的探索,我們又開始重新認識我生活於其間的大千世界,尋求不同物種、不同生命形態之間的相互依存生命感通。於是,我們的愛不僅由自愛而進至親愛,繼之由親愛而擴至仁和大愛!這偉大的愛源於母親的乳汁卻能匯成滔滔江海,它如同人的生命卻又創造著無數生命的奇蹟!大愛無邊,大愛無底!它讓啼哭的嬰兒發出帶著乳汁溫馨的咯咯笑聲,讓爭鬥、仇恨和戰爭在鮮艷奪目的紅十字號前停止,讓陌生者之間握手問候,讓流浪者感受家的溫暖,讓沙漠獲得雨露,讓小草得到滋潤,讓瀕臨絕望的生命物種獲得救助,重新點燃生命的爝火之光!類霜天競自由,只緣共生此界中。

我們當然不會幼稚地想像,我們的生活世界已然純淨到只有愛而沒有恨,只有同情而沒有冷漠,只有依存而沒有競爭、甚至沒有爭鬥與怨恨。這不單單是因為人有欲望和理性,而且也因為我們親眼目睹過無數次仇殺、戰爭、還有道德漠:在希特勒納粹向猶太民族舉起屠刀的時刻,我們看到的只有仇恨沒有人類之愛;在此起彼伏的硝煙炮火中,我們看到的仍然只是仇恨沒有人類之愛;“5·12”汶川大地震在“范跑跑”出自求生本能的逃跑中,尤其是從他為自己的逃跑所做的自我申辯中,我們看到的只是道德冷漠,沒有哪怕是起碼的親情之愛。是的,人們可以用各種自以是的“充足理由”為自己的自私行為開脫辯護,比如,因為自己民族的生命高貴和生存權利,因為自己堅信不移的政治信仰,或者,因為自身生命的惟一性和頭等重要性,等等。然而,在所有這些理由中惟獨不見的蹤影,因為人類的愛總是無私的。我們當然不必把愛當成人類行動的惟一理由,愛的理由或許也並不足夠,但我們同樣也不能因此而用任何現實主義合理性的辯理由來否認人類的愛:“范跑跑”的母親在給兒時的他餵奶時,惟一的理由只是因為她是他的母親!可成人的“范跑跑”在發生地震災難的危機時刻選擇不顧母親的“充足理由”選擇的卻是自己的生命高於一切!在母愛與自愛之間,或者更確切地說,在愛與無愛之間,差別如此赫然!本能為所有生物和動物所共有,惟有愛才是特屬於人類的道德品質,因此,愛也成為們區分人類與非人類的一把鐵尺。

因為愛人,使愛人者變得高尚;因為被愛,理應讓被愛者充滿感激。早在17世紀,美國新英格蘭地區的“新來者”(the new comers)發明了一個具有偉大意義的節日:“感恩節”(Thanksgiving)。感恩是因為給予。或者說,給予是感恩的原因,而感恩則是給予的結果。於是,現代的經濟學家們會很自然地推出:愛實際上也是一種相互交換,即使這種相互交換並不一定是等價的。按照這種邏輯推理,母親的乳汁不過是兒女贍養的一種預付,而“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也可以歸於愛的範疇。然而不會有太多的人相信,這種基於“算計理性”或“經濟理性”的邏輯推理即是人類情感的邏輯,人們甚至會說,人類的愛的情感根本與邏輯和輯推理無關!印第安人在給那些冰凍中陷入饑寒交迫生存垂危的新英格蘭人送去火雞和其他食品、並教會他們種植技藝的時候,沒有任何契約,也不會考慮什麼回報和交換,他們給予的惟一理由大概只是為了拯救同類的生命。如果說,新英格蘭人發明感恩節並在獲得給予的幾百年後,決定給予印第安人以某種特殊的社會福利或特權,可以算作是一種對給予的回報和感恩,那印第安人的預付期也未免太漫長、太不合理了。很顯然,享受回報和感恩的已經是他們死後多年的後裔,非他們自己。而且,新英格蘭人回報和感激他們的大部分理由還在於,後者實施的工業化和現代化,讓那些被視之為“土居民”或“原居民”的印第安人付出了太大也太過沉重的生活代價,比如說,他們因此而失去了土地,失去了家園,甚至於失去了生命。

17世紀的荷蘭哲人斯賓諾莎在其名著《倫理學》中寫到:“感謝或感激是對愛的欲求或熱望,藉著它,我們努力有益於那從一種相似愛的情感中受益的它。”感恩的確緣起於感恩者得到了捐助者和幫扶者的無私給予。患難之際,這給予的價值是無法算計、無比珍貴的,無論是冬天裡的一火、一枝幹柴,還是飢餓時的一碗稀飯、一片麵包,抑或是痛苦和絕望中聽到的一句安慰、一聲問候,所給予寒交迫者的不僅僅是溫飽,還有心靈的溫暖和生活的勇氣與希望。因此,這給予才應該得到永遠的感激,才值得恩情與愛意的回報。無私的給予沒有任何附加的條件,它絕不以謀求回報和感激為前提,否則,給予就變成了有前提條件的賜予和預付。同樣,真誠的感一定發自良心的感動,它絕不附帶任何矯情和私心,否則,感恩就會變得近人情,變得虛偽而淺薄。唐山的農民兄弟自發地組織起來,千里迢迢趕湖南冰災現場和汶川地震災區的行動,賦予了感恩深刻而久遠的情感意義。三歲被救男孩忍著左手的傷痛微笑著向救出他的軍人們舉起右手敬致軍禮時,本真而令人感動地界定了什麼是感恩。那些倖存的小學生們向奔救災現場的人們自發地高舉“謝謝!”的標語時,生動而確切地詮釋了感恩的樸實意味。……所有這一切都根源於愛,表達著人類生命共同體的力量和希望!

幾乎無需任何解釋和教誨,行動本身就能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和明白什麼是愛,什麼是愛的感,什麼是基於愛且表達著愛的感恩!天塌地陷的瞬間,母親毫不猶豫地用瘦弱的身軀為嬰兒支撐起生的天空,她有足夠的信心用手機簡訊留下她人生最後的留言:“孩子,請記住媽永遠愛你!”因為她所期待的不再是感恩,而是愛的熱望;千鈞一髮之際,老師義無反顧地用護送學生求知之帆的搖櫓的手,為面臨滅頂之災的弟子們擋住死亡的驚濤駭浪,他有充分的理由為自己之為人師的職業而感到驕傲,因為他留給自己學生的不只是關於愛的知識,還有更深刻的愛的行動。

哪裡有災難,他們就在哪裡現身、甚至獻身,他們是中國軍人。作為中國軍人,他們還有著一種獨特的身份:人民子弟兵!這獨特身份的全部來由僅僅是:他們來自人民,服務人民,為人民的利益而英勇戰鬥,直至犧牲!這身份的獨特性在於,它不僅僅具國家政治的含義,如同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軍人那樣,而且更重要的還有著人民政治倫理的含義:他們同人民血肉相連,休戚與共,生死相依。因此,人民災難有如天命的召喚,他們不顧一切。參謀長告訴他的士兵,無論多么艱險,都必須儘快趕到汶川,搶回陷入死亡深淵的汶川人民,即使犧牲在趕往汶川的途中,屈死的頭也要朝向汶川!因此,他們的英勇和犧牲不僅被民族和國家授予最高的政治榮譽,還被人民——無論是家鄉的人民還是異鄉的人民,也無論是民族和國家的人民還是世界的人民——賦予最的道德榮耀!面對那些率先跳入洪水急流的人民子弟兵們,面對立下遺囑超高空跳傘救災的中國航空兵們、尤其是面對那些已然犧牲在救災戰場的英雄軍人們,面對那些在日以繼夜地救災救民的戰鬥中已然累得精疲力竭的中國軍人們,天地厚!情義無價!我們如何感激?如何感恩?“英雄兒女!”似乎是中國人民給予他們惟一的、肯定也是這個世界至高無上的軍人嘉獎!你甚至仍然可以挑剔地指正說,視軍人為兒女多少殘留著傳統儒家倫理的遺蹟。可我想告訴你,當人民在生死攸關的緊急關頭把他們生存的希望毫無保留地寄託給自己的子弟兵時,還有什麼比這種血脈相通的軍民倫理更值得信賴更為聖潔呢?“人民軍隊”是當代中國軍人的最值得自豪和榮耀的姓名,這一姓名的原始宗姓是“人”,而它的倫理取字則為“民”。如我們一定要表達對“人民軍隊”的感激,惟一可以啟用的語言也許只有“致敬,英雄的人民的兒女們!”而我們得到的回應一定是:“感謝人民!”

在這裡,我們分明聽到了綿延不絕的感恩的回音和呼應!人與人、群體與群體相互間的感恩在持續地相互呼應著,如同群山竹林間經久流淌著的春之溪流。這溪流喚醒了冬眠的花草,潤著茁壯生長的樹木森林,甚至撫摸著枯藤與落葉,帶著所有山的生靈和所有生的夢想,頑強地奔向遙遠的大海。在這不斷的給予中,春溪也盡情地浸潤著花草的清香,樹木的林蔭,竹葉的舞影,承托著一切生靈的生之歡笑和死之哭泣,以及匯入大海時歡樂的呼嘯。於是,青山得以永駐,綠水得以長流;感恩得以不絕,大愛得以無限!

愛,既彰顯人的偉,也因為人的渺小。是的,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愛和被愛,因為每一個人都難以孤獨地面對世界,無法單獨地料理好自己的生活。因之,每一個人都需要他人的幫助獨立自主的確是個體人格的尊嚴所系,然而人格獨立更多是一種政治承諾,潔身自好也只能是一種個人的道德理想。馬克思說,現實的人是社會的人。社會契約論者說,人之所以締結社會和國家,是因為只有社會和國家才能使人減少和免於單獨生存所不得不面對的風險,才能使人在社會分工和社會合作中各取所長並因之而創造出更多的財富。安寧與福寧是人類選擇以社會的方式生活和展的兩個基本目的。人類締結社會的契約並不是簡單的市場契約,即使是市場契約也不僅僅只是博弈,共存共生、合作互助也是人類相互交際的應有本義。況且,我們自身的生活經驗和生活世界不斷地提示我們,感恩和仁愛是每一個人所必需的人生資源。我們的生需要食物和住所,也需要感情的溫暖和心靈的慰藉,一如山間的小草需要雨水和陽光。愛是冬天裡的陽光,感恩是沙漠中的雨水。冬天裡的陽光不要求冬天取暖的人們提供任何回報,只希望他們感受溫暖;沙漠中的水也許沒有綠色的希望,可這並不能阻止它遙遠的綠色期待。明乎於此,我們便不只是靜靜地等待,而是積極地行動,去關愛他人,關愛你所屬的社會,在獲得感激的同時,用充滿愛心的行動表達我們的感恩。

睡在搖籃里的嬰兒說:“愛是媽媽的懷抱,媽媽的懷抱是生命的搖籃。”

媽媽說:“孩子,感恩才是輕搖著生命搖籃的手,有了輕搖著生命搖籃的手,寶貝的睡夢才會更安穩、更悠長。媽媽只是為了讓你睡得安寧,夢得甜蜜,才樂意每天為你唱著春天的歌,讓你伴著月亮、星星和夜鶯一起入眠,一起入夢。可媽媽不能同時給你搖著生命搖籃的手,那得靠你自己的造化。”
長大的子說:“母親,我明白:愛,不是為了感恩!感恩,卻只因為愛!”

寫於汶川地震災難尚未過去的靜夜
北京郊區悠齋

文摘

敬仰自然,善待生命——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里
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里

盧梭

為了到花園裡看日出,我比太陽起得更早;如果這是一個晴天,我最殷切的期望是不要有信件或來訪擾亂這一天的清寧。我用上午的時間做備種雜事。每件事都是我樂意完成的,因為這都不是非立即處理不可的急事,然後我匆忙用膳,為的是躲避那些不受歡迎的來訪者,並且使自己有一個充裕的下午。即使最炎熱的日子,在中午一時前我就頂著烈日帶著芳夏特(盧梭養的一條狗。一譯註)出發了。由於擔心不速之客會使我不能脫身,我加緊了步伐。可是,一旦繞過一個拐角,我覺得自己得救了,就激動而愉快地鬆了口氣,自言自語地說:“今天下午我是自己的主宰了!”從此,我邁著平靜的步伐,到樹林中去尋覓一個荒野的角落,一個人跡罕至因而沒有任何奴役和統治印記的荒野的角落,一個我相信在我之前從未有人到過的幽靜的角落,那兒不會有令人厭惡的第三者跑來橫隔在大自然和我之間。那兒,大自然在我眼前展開一幅永遠清新的華麗的圖景。金色的燃料木、紫紅的歐石南非常繁茂,給我深刻的印象,使我欣悅;我頭上樹木的宏偉、我四周灌木的纖麗、我腳下花草的驚人的紛繁使我目不暇接,不知道應該觀賞還是讚嘆;這么多美好的東西爭相吸引我的注意力,使我眼花繚亂,使我在每件東西面前流連,從而助長我懶惰和愛空想的習氣,使我常常想:“不,全身輝煌的所羅門也無法同它們當中任何一個相比。”

我的想像不會讓如此美好的土地長久渺無人煙。我按自己的意願在那兒立即安排了居民,我把輿論、偏見和所有虛假的感情統統驅走,使那些配享受如此佳境的人遷進這大自然的樂園。我將把他們組成一個親切的社會,而我相信自己並非其中不相稱的成員。我按照自己的喜好建造一個黃金的世紀,並用那些我經歷過的給我留下甜美記憶的情景和我的心靈還在憧憬的情境充實這美好的生活,我多么嚮往人類真正的快樂,如此甜美、如此純潔、但如今已經遠離人類的快樂。甚至每當念及此,我的眼淚就奪眶而出!啊!這個時刻,如果有關巴黎、我的世紀、我這個作家的卑微的虛榮心的念頭來擾亂我的遐想,我就懷著無比的輕蔑立即將它們趕走,使我能夠專心陶醉於這些充溢我心靈的美妙的感情!然而,在遐想中,我承認,我幻想的虛無有時會突然使我的心靈感到痛苦。甚至即使我所有的夢想變成現實,我也不會感到滿足:我還會有新的夢想、新的期望、新的憧憬。我覺得我身上有一種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填滿的無法解釋的空虛,有一種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