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的女兒》

《伽利略的女兒》由國際暢銷書作家達娃·索貝爾著,該書被列入美國最新暢銷書排行榜。伽利略是舉世聞名的天文學家,物理學家,然而他與大女兒瑪麗亞·切萊斯特的父女之情卻鮮為人知。作者將瑪麗亞·切萊斯特與其父的諸多通信由義大利文譯成英文並出色地編排到《伽利略的女兒——科學信仰和愛的歷史回憶》一書中來,重新改寫了伽利略偉大的一生。打開本書你將會看到一個迄今在歷史上不為人所知的人——伽利略的長女瑪麗亞·切萊斯特修女,這個被其父稱為心靈最高尚,為人特別善良,對其有著極度其深情依戀的女子,最能反映出其父的才華、勤奮和敏感。正上由於這些品質,她成為其父的知心朋友。無論伽利略身處逆境還是順境,瑪麗亞·切萊斯特對其父充滿深情的關心和支持是其父最出成績和在動亂不安歲月中的最大力量源泉。《伽利略的女兒》是一本科學信仰和愛交織在一起的傳記。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伽利略的女兒》《伽利略的女兒》

《伽利略的女兒》
作者:[美]達娃•索貝爾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27391
出版時間:2002-3-1

內容簡介

《伽利略的女兒》《伽利略的女兒》

布魯諾相比,伽利略是幸運的。儘管伽利略在病痛折磨的晚年依然難免羅馬教會的迫害,但是他畢竟沒有遭到極刑,而且在他艱難的科學探索道路上,伽利略有一位情真意切的女兒,成為他忠實的支持者、虔誠的崇拜者、最貼心的慰藉。她就是伽利略的大女兒,原名佛吉尼亞,於1600年8月13日——新世紀炎熱的夏天出生的私生孩子,也就是布魯諾奔赴火刑的那一年。佛吉尼亞十三歲的時候被送進了佛羅倫斯南部的一個修道院,取名瑪麗亞•瑟萊斯忒(Celeste),一個意味著“天空”的清靈名字,象徵了她的父親對於天文學的執著探索,卻在貧困、幽暗、肅禁的修道院裡,度過了隨後的二十年時光。瑪麗亞最大的快樂,就是和她的科學家父親通信,這些信有時是和衣服、點心或草藥一起放在籃子裡,由信使送到不遠處的伽利略手中,有時卻要在馬背上顛簸二百多英里,經過了長時間的耽擱,最後才抵達羅馬。瑪麗亞致父親的書信中倖存的124封,如今保存在位於佛羅倫斯的義大利國家中心圖書館,有些信紙的邊上還可以看出伽利略幾何運算的筆跡。本書作為科學家伽利略的歷史傳記,最為動人的依然是這些重見天日的、在書中穿針引線的家書。從這些書信中,我們看到一個鮮活的瑪麗亞,如此虔誠細心的為父親做著點滴小事(比如小點心)和對老人的關切之情,又如此小心翼翼的向父親提出小小的請求(比如寄一塊老人家富餘的白色床單,以及他的科學著作)……
全書包括六卷。第一卷《佛羅倫斯》敘述伽利略最鍾愛的女兒馬利亞的情況,說明馬利亞及妹妹進修道院的緣由,詳介伽利略發明望遠鏡並利用自製的望遠鏡觀察天體,帶來了天文新發現的經過,同時寫到伽利略《星際使者》一書引起的風波。第二卷《美景山》主要記述伽利略到羅馬後與教宗烏爾班八世建立的情誼,並詳述有關馬利亞的書信。第三卷《羅馬》主要寫《對話》一書的內容及出版情況,讀者從中可以了解到十七世紀教會對思想與出版的限制;同時提到黑死病的肆虐以及人們如何對付黑死病的情形。第四卷《托斯卡尼使館》詳介伽利略因《對話》一書受審的經過情形。《對話》被查禁長達兩百年。第五卷《西恩那》生動地描述了伽利略在皮可羅米尼總主教看管下的情景。第六卷《阿切特里》,寫伽利略晚年回到故鄉。這時,伽利略完成了《兩種新科學》一書,並把手稿傳到荷蘭去出版,此書奠定了他在物理學的地位。

書籍評價

《伽利略的女兒》是一本成功的學術普及著作。這本書較之一般科學史著作更勝一籌之處,在於它普及的是一種很重要的科學史研究方法,即運用第一手資料,從小處入手,分析具體事例,極力還原真實的歷史。 ——編者
美國作家達娃·索貝爾的《伽利略的女兒——科學、信仰和愛的歷史回憶》(以下簡稱《女兒》)一書,以伽利略的長女瑪麗亞·切萊斯特修女給她父親的124封信為線索,輔之於其他史料,引證有關學術成果,還原了伽利略曲折坎坷的一生,讓我們認識了一個有血有肉的伽利略。
伽利略的長女馬利亞十三歲便進入修道院當修女,三十三歲死於痢疾。她平時經常給父親寫信,在信里談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以及對伽利略的研究。馬利亞給父親的家書迄今仍存在的有一百二十四封,它們是歷經四百年才出土的。這些家書可以說是重鑄了「科學之父」伽利略傳奇的一生。科普作家梭貝爾為了把馬利亞這一百多封信翻譯出來,親自到佛羅倫斯國家圖書館去翻□B查證有關資料,並對每一封信作了詳析與解釋,介紹了伽利略的生活與科學成就,這就是《伽利略的女兒》的主要內容。
書名《伽利略的女兒》,但實際上它是透過馬利亞的一百二十四封信去描寫伽利略一生的事跡,包括介紹伽利略的思想、性格、際遇、科學成就以及對人類的巨大貢獻!所以說,《伽利略的女兒》 與其是寫伽利略的女兒,不如說是寫伽利略。 縱觀全書,作者把伽利略愛女的書信與伽利略一生的故事糅合在一起,從而栩栩如生地刻劃了馬利亞修女的形象以及伽利略科學家加慈父的形象。馬利亞的家書充分流露出父女之間深厚的感情,這也是親情的體現。《伽利略的女兒》 ,更進一步了解這位十七世紀的科學家偉大的一生。對伽利略這位傳奇人物的一生賦予新的意義。正如有的評論所說:「這是一部科學、信念與愛交織的傳記。」
這本書有一個副標題:“科學、信仰和愛的歷史回憶”,這個標題,和書的內容更切合。達娃·索貝爾以她絲絲入扣的筆觸,描繪出一個偉大科學家的人生軌跡和追求真理的道路。1600年2月17日,堅持日心說的義大利科學家布魯諾被燒死在羅馬的鮮花廣場,這是宗教法庭的無情判決。那一年,伽利略36歲。布魯諾的犧牲,並沒有使伽利略停止對真理的追求,他如同飛蛾撲火,繼續向那個禁區勇敢進擊。人類頭頂的星空,不是永恆不變的,有很多未知的秘密需要探索。他用自製的望遠鏡,看到了月球表面的凹凸,發現了環繞水星的四顆衛星,還發現了太陽表面的黑子運動,為哥白尼的日心說找到了科學的根據。在宣傳推廣他的科學發現時,伽利略充分展現了自己的智慧,他不是簡單地向那些權貴宣布自己的發現,而是同時贈送望遠鏡,讓他們自己觀察證實。在和教會和權貴們打交道時,伽利略表現出的機智和靈活,曾遭人貶低,但這是鬥士的智慧。然而他還是難逃教會的迫害,宗教法庭為他所定的罪名,幾乎和當年加害布魯諾的罪名差不多。書中非常真實地再現了宗教法庭對他的審訊和宣判,沒有渲染,沒有拔高傳主的虛構,對後人的想像作了科學的更正。伽利略的勇敢睿智堅忍,和他的困惑無奈悲涼,是那樣不可分割地交織在一起。他受困於黑暗的現實,卻遠遠超越了那個時代。這本書告訴讀者:這是一個偉人,也是一個凡人。

作者簡介

達娃·索貝爾達娃·索貝爾

達娃·索貝爾,美國久負盛名的暢銷書作家。曾擔任《紐約時報》科學專欄的記者,並長期為《奧杜邦》、《發現》、《生活》、《紐約客》以及《哈佛雜誌》等期刊撰稿。現居紐約東漢普頓。她出生於一個科學家庭,從小就對科學及科學家的生活很感興趣。她的《經度》風靡全球,榮獲“美國圖書館協會1996年度好書”、“英國年度出版大獎”等多項殊榮;

推薦理由

《伽利略的女兒》(上海譯文)是一部視角獨特的書。書名雖然叫做《伽利略的女兒》,但唱主角依然是伽利略。從伽利略的女兒瑪麗亞•切萊斯特修女寫給父親的一封封書信中,作者尋找著過去久遠年代的種種蛛絲馬跡,並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復原著那一段“科學信仰和愛的歷史回憶”。除了好看之外,作者這種寫傳記的方式,其實也給我們的作者提供了一種不同的思路。 一個偉大科學家的復活,一段令人著迷的歷史,一部感人至深的家庭戲劇,帶您走進17世紀加利略女兒的時代。
作者達娃·索貝爾。作為一位曾經做過30年《紐約時報》科學記者的她,對有關伽利略的史料和研究成果的把握是相當成功的,達到了專業水準。而她敘述故事的能力遠遠超出一般的科學史專業研究人員。所以《女兒》是一本非常成功的學術普及著作,它一方面普及了科學史知識;另一方面更普及了一種重要的科學史研究方法,即運用第一手資料,從小處入手,分析具體事例,極力還原真實的歷史。筆者希望這對於當前中國學者中存在的、尤其是研究生很容易犯的種種浮誇的研究風氣——譬如選題大而無當、論述空洞無物等等,能起到一定的鞭策作用。

書中人物

 伽利略  伽利略

伽利略,作為現代科學的奠基者,著名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是名流青史的。
1590年,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了“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著名實驗,從此推翻了亞里斯多德“物體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學說,糾正了這個持續了1900年之久的錯誤結論。
1609年,伽利略創製了天文望遠鏡(後被稱為伽利略望遠鏡),並用來觀測天體,他發現了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並親手繪製了第一幅月面圖。1610年1月7日,伽利略發現了木星的四顆衛星,為哥白尼學說找到了確鑿的證據,標誌著哥白尼學說開始走向勝利。藉助於望遠鏡,伽利略還先後發現了土星光環、太陽黑子、太陽的自轉、金星和水星的盈虧現象、月球的周日和周月天平動,以及銀河是由無數恆星組成等等。這些發現開闢了天文學的新時代。
伽利略著有《星際使者》 、《關於太陽黑子的書信》、《關於托勒玫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和《關於兩門新科學的談話和數學證明》。 為了紀念伽利略的功績,人們把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和木衛四命名為伽利略衛星。 人們爭相傳頌:“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伽利略發現了新宇宙”。
瑪麗亞·切萊斯特
伽利略的女兒瑪麗亞·切萊斯特只是書中插曲。切萊斯特是一個修女,在修道院中度過了一生,伽利略在世的歲月中,她不斷地給父親寫信,表達她的愛,敘述她的生活狀況,也和父親討論各種問題,她留存在世的一百二十多封信,是這本傳記中最真實最生動的文字,它們記錄了很多伽利略父女之間的情感交流,也展現了當時的社會風情。可惜的是伽利略給女兒的回信一封也沒有留下來。否則,傳記的內容也許會更豐富。光憑這些信件,要寫出伽利略的一生根本不可能。但達娃·索貝爾卻寫出了一本內容詳實可信的傳記,雖然傳主生活的年代已經過去了四百多年,但給人的感覺是,書中的每個細節,每個場景,每段對話,都有出處,決不是作者虛構的產物。可以想像作者為此付出的勞動,要查閱多少資料,要考證多少典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