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傳媒》

《今傳媒》

《今傳媒》創刊於1992年元月,2005年7月全新改版,是國內唯一一本報導傳媒運營和運營傳媒的傳媒商業雜誌。《今傳媒》雜誌全面、深度透析傳媒市場化、產業化過程中的相關現象、事件、課題,為中國傳媒業的發展提供經典案例與歷史影像;專注報導傳媒運營、運營傳媒,還原鮮活的案例與群體形象。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圖)《今傳媒》《今傳媒》

辦刊理念:關注今日傳媒,評論傳媒、推介傳媒、研究傳媒、服務傳媒,貼近傳媒人和傳媒市場,解讀傳媒現象和傳播行為。

讀者對象:全國範圍內的報紙、期刊、廣播電視、網路媒體及其記者站,圖書、音像、電子出版單位,新聞出版行業機構和組織,高校傳媒院系、傳媒研究所、圖書館、傳媒公司、企事業單位的宣傳策劃公關部門及傳媒愛好者等。

定位:用新(新理論、新觀點、新視角、新方法)解讀傳媒現象和傳播行為。

版塊組成:傳媒研討(主要欄目:本期主題會、博導論壇、前沿觀察、研究生學苑;

特點:緊密聯繫傳播實踐,探討新、難、熱問題,突出原創性、前瞻性、深刻性);

傳媒人物(主要欄目:本刊專訪、媒界人生、新聞背後;其中,封面人物專訪主要鎖定學界業界具有權威影響力的標誌性人物,其他人物則重點關注其業績、生存狀態,突出典型性、故事性);

傳媒批評(主要欄目:媒介批評與審讀探索、審讀閱評報告、審讀縱橫、審讀員風采、秦中隨筆——針對傳媒現象和行為的清新潑辣的隨感雜談);  

傳媒運營(企業與傳媒——企業精英、傳媒老總講述各類企業與傳媒如何合作共贏的競合之道;傳媒實務——推介具有操作性、案例性、啟發性的傳媒業務經驗;

經營管理——探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傳媒經營理念與具體實踐;

記者站專遞——講述駐站記者的生動經歷與切身體會

傳媒教育——展示學院教育的特色與成果,為傳媒院系搭建廣闊的交流平台,讓新聞教育走出書齋,面向社會);

傳媒資訊(主要欄目:媒中媒——傳媒界最新資訊輯錄;

媒中書——介紹研究傳媒理論與實務的新著;傳媒調查——對傳媒狀況的專題考察報告)。

主要內容

傳媒管理機構的政策法規信息發布及解讀,業界重大新聞動態及分析,傳媒產業與傳媒市場研究,傳媒界專業學術探討。重在選題策劃,突出權威解讀、專題報導和深度報導。具體涉及新聞學、傳媒學、立體與平面傳媒理論、技術手段與方式研討交流等,同時輻射其它交叉學科領域中具有創造性的研究成果。

雜誌簡介

(圖)《今傳媒》《今傳媒》

《今傳媒》雜誌的前身是《報刊之友》 。1991年,出於指導報刊審讀工作的需要,陝西省新聞出版局籌備創辦一份刊物,開始擬名為《陝西報刊審讀》,在請示主管副省長徐山林時,他認為這個刊名過於嚴肅,說管理就是服務,叫《報刊之友》親切些。就這樣,《報刊之友》於1992年元月創刊,由中共陝西省委宣傳部和陝西省新聞出版局共同主辦,其宗旨是:“宣傳黨和國家關於辦好報刊的方針、政策法律規定,從巨觀上、方向上對報刊實行正確引導,交流經驗,揚正匡謬,提高質量,團結報刊界同仁,促進我省新聞出版事業的繁榮和發展,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2003年,省貫徹落實中央關於治理黨政部門報刊散濫的要求,《報刊之友》劃轉到陝西人民出版社主管主辦,同時更名為《今傳媒》。辦刊宗旨隨之也變更為:“以積極向上的姿態對傳媒現象和行為進行理性而實用的分析、評介,幫助傳媒從業者和相關人員認識傳媒規律,掌握傳媒動態,提高傳播水平。”《今傳媒》的封面標識語也演變為:“一份用新解讀傳媒現象和傳播行為的期刊。”今傳媒網站和《今傳媒》網路版被載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21世紀新聞與傳播學系列教材《媒介批評》(雷躍捷著,2007年6月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並受到高度評價:“針對報刊的批評,最典型的就是由陝西省委宣傳部、陝西省新聞出版局主辦的《報刊之友》(現改為《今傳媒》)網路版,它於1999年開設‘報刊批評學’欄目,開展有關報刊審讀和媒介批評學理論的研究,如今經過對欄目的進一步完善,這個網站更加突出了報刊媒介批評的特色,彰顯審讀刊物的個性,關注報刊批評案例實踐。”

《今傳媒》以報導傳媒、服務傳媒、研究傳媒、評價傳媒為己任,為傳媒打造信息平台。對辦刊宗旨進行了確認:研究傳媒焦點、難點,關注傳媒人的精神世界與生存狀態,審視傳媒現狀與發展方向。比《報刊之友》覆蓋的空間廣闊但寬而不泛,仍以關注報刊為主,兼顧電子傳媒。改版方案的意義並不囿於方案的本身,其沉甸甸的分量在於“求變”觀念的強化。

《今傳媒》要達到的目的也是這個。“求變”觀念以不滿於現狀為心理基礎:對於今日的不滿足,才能創造明日的燦爛。這一觀念對於陝西一些滿足於現狀的報刊是個有力的撞擊,也對《今傳媒》的浮出是個巨大的促進。現有改版方案是諸多精英心血與“求變”觀念的凝結。

覓出新路

(圖)《今傳媒》《今傳媒》

《今傳媒》呱呱墜地於市場大潮中,但能否生存、能否發展,要看自身能否打造賴以生存的特色。特色,來自於創新。《今傳媒》在創新中覓出了一條 “雅”與“俗”結合的新路:即實務版與學術版交替推出。

多年前“雅俗共賞”口號的提出,在理念層面很對,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是魚與熊掌二者難以兼得,結果要么雅中欠俗,要么俗中欠雅,要么不雅不俗非驢非馬。《今傳媒》實務版與學術版的交替推出,在探索二者兼得上有著創新精神。

實務版設定了幾大板塊:主打品牌“主題策劃”關注傳媒本身的新聞,並對傳媒進行監督

“談天說地”推廣傳媒經典與評判新聞產品; 

“業界風浪”展示傳媒人物風采及其內心世界;

“傳媒教育”為新聞院系提供練兵場地與反映師生的人生情態; 

“信息連結”、“輕鬆時刻”均為過渡性小板塊,前者對國內外傳媒業新舉措進行薈萃性展示,並附以畫龍點睛式的評語;後者細品新聞三昧,以調節讀者閱讀情緒。

實務版以“貼近傳媒”而走進市場,短短時間內就在陌生的客群中受到青睞。首期以一篇重頭文章為主打、多篇短文為拱衛,對2003年西安報業的涌動作了盤點、回眸與反思;其他文章如《呼喚西安報業第二浪潮》等文對西安報業的又一次涌動發出呼喚;《掙扎在理想與卑微之間》 ,對陝西“新聞打工族”的苦衷在細細訴說。 

《該不該給讀者來點精神拷問》、《講好話一律不登》等文,則輻射向省外傳媒。這些篇目,引起陝西業內人士的注目。《今傳媒》在紮根於實際中,有一種對傳媒、傳媒人的親情撲面而來。《風暴過後無彩虹》以巨大的篇幅,贊陝西報刊風暴式的涌動,嘆“風暴過後五彩虹”的結局。第2期《總編訪談》 、《新聞故事》、《名記訪談》、《業內典範》、《時代檔案》等欄目中的各篇,已經穿越零距離而與傳媒、傳媒人的脈搏跳動在一起;情感上的貼近,與單純的言語貼近、行為貼近相比,屬於高層次的貼近,這正是《今傳媒》實務版的顯著特色。這一特色是對陝西一些報刊特色的吸納與提煉,這種吸納與提煉又對涌動的陝西報刊產生著熱的輻射。

即將面世的學術版,承傳《報刊之友》的特色,拓展著她的內涵。《今傳媒》走向市場時面臨著“雅”與“俗”的兩難選擇。單純以“俗”的面目投身市場,很容易丟了她的母體《報刊之友》的特色,即以報刊批評為主幹內容,將報刊審讀的外化形式——“報刊媒介批評”作為自己的招牌醒目地放在封面,引來業界與學界諸多人士的關注與支持。學術版設定“報刊縱橫”、“傳媒批評”、“傳媒與法”等欄目,作為探討“傳媒批評”理論的苗圃。在理論層面拒絕遠離實際的說教,為提高自身的學術品位而執著追求。實務版與學術版不是簡單切割下的“兩張皮”,是互促互補的關係:前者提供傳媒鮮活的案例,後者有針對性地進行深層次的解析,二者構成《今傳媒》的有機整體。兩種版的分別推出與各自功能的劃分,是創新精神的體現,在解決“雅俗”問題上覓出一條新路。

雜誌前途

(圖)《今傳媒》《今傳媒》

是陝西報刊的涌動引發了《今傳媒》的誕生,《今傳媒》在報導、服務、研究、評價包括陝西報刊在內的傳媒時,自身也在發展,形成一種相互促成性的發展。

《今傳媒》在發展中要避免自身的弱點之一是,某些地方略顯粗疏,欄目定位雖然準確,但個別內容同讀者定位仍有距離,缺乏市場的針對性;某些篇章的語言有著一般報刊普遍存在的“時尚症”:玩華而不實,玩文字遊戲,流暢可讀中夾雜著繁冗。弱點之二是,鮮活的語言中缺乏理性的蘊含、必要的深度。《今傳媒》已意識到脆弱之處。作為新面世的刊物,出現這些不足屬正常,她的發展是坎坎坷坷,還是坦途一條,最終的裁判者是市場。

《今傳媒》階段,站位更高,視野更廣,它雖然是辦給全國傳媒業界、學界的,但由於地緣關係和省內媒體訂閱比例較大,陝西報刊可以借近水樓台之便,成為學習借鑑全國傳媒改革創新經驗的一扇重要視窗。

《今傳媒》還把媒體交流的平台延伸到了全國。2006年2月25日,由今傳媒雜誌社主辦、廈華電子特別支持的“影響中國2005傳媒盛典”在北京舉行。來自政府、傳媒界、新聞傳播院校與企業界的200多位精英人士參加。會議設定三大論壇:“傳媒發展與奧運機遇”、“傳媒發展與風險投資”、“媒企雙贏”,評比表彰“2005年中國最具影響媒體”、“2005年中國最具影響力傳媒人物”等七項大獎。這次活動搭建了一個頂級的媒企交流互動平台,也是中國傳媒界與企業界第一次面對面全方位對話。2008年6月18日,由今傳媒雜誌社主辦、古井貢獨家贊助的“貢獻中國-中國傳媒百強年會”在安徽黃山舉辦。會議評選表彰“中國傳媒百強媒體創新貢獻獎”等9個獎項。《渭南日報》陝西電視台“今日點擊”欄目、西安報業報刊發行公司總經理王炳軍分別獲獎。

教科文藝期刊大全(八)

教科文藝期刊雜誌涵蓋了各國民俗文化、民間藝術、民間傳統手工藝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國際文化、藝術,且對其保護與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註:詞條中不要添加期刊雜誌的電話、信箱、網址等。

《課堂內外》
《晉中學院學報》
《考試》
《科技與管理》
《科教導刊》
《課程教材教學研究》
《解放軍文藝》
《今古傳奇》
《今日中學生》
《金劍》
《教育研究與實驗》
《景德鎮高專學報》
《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劇本》
《教育與教學研究》
《科技成果管理與研究》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
《科技文獻信息管理》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教育研究》
《科教文匯》

《科學對社會的影響》
《科學管理研究》
《科學技術哲學研究》
《科學決策》
《科學文化評論》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
《今傳媒》
《課堂內外·教師版》
《空中英語教室》
《科技管理研究》
《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晉圖學刊》
《科技英語學習》
《教育學文摘卡》
《精武》
《井岡山師範學院學報》
《教育學報》
《教育與經濟》
《教育與職業》
《鵑花》
《決策諮詢通訊》
《科學學研究》
《軍事記者》
《科學與財富》
《科學與文化》
《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
《教苑薈萃》
《考試周刊》
《教育研究與評論》
《開封教育學院學報》
《教育與現代化》
《教育藝術》
《科學和生活》
《科技編輯研究》
《教育信息技術》
《科技檔案》
《教育學術月刊》
《科技管理諮詢》
《教育與考試》
《科學與管理》
《科學與生活》
《津圖學刊》
《科研管理》
《喀什師範學院學報》
《科技與出版》
《開放教育研究》
《開封大學學報》
《科技智囊》
《課外閱讀》
《科技進步與對策》
《科學英語學習》
《荊楚理工學院學報》
《科學·經濟·社會》
《凱里學院學報》
《金田時代精品》
《金迪》
《科海故事博覽·高考作文素材》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今日教育》
《課外生活》
《金沙江文藝》
《劇作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