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脈是畫出來的》

《人脈是畫出來的》

《人脈是畫出來的》最大的貢獻在於它把所有處理人際關係的技巧及維繫人脈這兩種平常人都知道很重要,但是往往無從下手的事情,由人類智慧的結晶,曼陀羅思考模式,很有系統地歸納整理出來。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曼陀曼,為梵語的音譯,在佛教中其圖式如“井”字,又稱“九宮圖”,曼陀羅圖式幫助你條分縷析人脈系統,提升你經營和拓展人脈能力

《人脈是畫出來的》人脈是畫出來的

要有均衡成功的人生,人際的和諧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層面。人生與事業的快樂,往往是一個人享有豐沛人脈與尊重的直接結果。自古至今中國人一向認為:“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以現代角度來看,“人脈就是錢脈”,一個人事業經營得成功與否,絕對和他所經營的人際網脈有密切的關係。

本書最大的貢獻在於它把所有處理人際關係的技巧及維繫人脈這兩種平常人都知道很重要,但是往往無從下手的事情,藉由人類智慧的結晶——曼陀羅思考模式,很有系統地歸納整理出來。郭騰尹先生利用各種用心設計的曼陀羅表格,為我們提供可以依循及思考的方向,並將其細分到每一個我們可以直接落實的步驟,使之成為行動的指南。
——實踐家知識管理集團董事長林偉賢

內容簡介

一滴水難成大海,一個人難成大事,唯有善用他人的力量才能增加成功的幾率。那么,怎樣才能擁有廣泛的人脈呢?
郭騰尹先生這本以曼陀羅圖式來闡釋、解讀和動作人脈的書,把人脈系統化、圖式化、條理化,運用曼陀羅智慧將使您找到提升人脈經營能力的法門。
郭騰尹先生其書如其人,博大精深卻又舉重若輕,恰如拈花示眾,曼陀羅人脈精義自現其中,讀過此書的您定會會心微笑。

目錄

推薦序

前言

第一章 曼陀羅——視覺思考的九宮圖
第二章 中國人性中潛藏的人情世故
第一節 比出生命大格局
第二節 心底無私天地寬
第三節 朋友一生一起走
第四節 親疏遠近各不同
第五節 心心相印傳真情
第六節 言而有信為君子
第三章 掌握生命中的曼陀羅
第一節 DISC行為特質
第二節 家庭狀況
第三節 興趣、偏好
第四節 重要經驗
第五節 價值觀

第六節 理想、目標
第七節 關心的事
第八節 專業領域
第九節 備忘錄
第四章 打開現有的人脈網路
步驟一:分析現有的人脈
步驟二:確立人脈中的關鍵人物
步驟三:繪製關鍵人物的曼陀羅基本資料表
步驟四:延伸你的曼陀羅人脈
第五章 規劃未來的人脈網路
步驟一:分析未來的目標人脈
步驟二:尋找未來人脈中的關鍵人物
步驟三:把握拓展人脈的契機
第六章 曼陀羅人脈的黃金十問

附錄

一、曼陀羅的其他功能
二、曼陀羅基本圖形
三、曼陀羅個人基本資料表
四、曼陀羅人脈延伸表

精彩書摘

第一章曼陀羅——視覺思考的九宮圖
曼陀羅所強調的是一個空間的概念,通過圖形我們可以減少直線性思考所造成的局限,並且在思考上與行動上讓我們更有效率。在中國商周時期所制定的井田制度,也是一種九宮圖,公田在中心,而私田在四周圍繞,天子要分封土地給諸侯,天子在中間,諸侯在旁鞏固領導中心。到了現代,我們學習書法,在臨摹的字帖上,每一個字也襯著九宮格,來協助我們運筆,以掌握字的平衡與神韻。在日本有些考驗運動選手的節目也會用到九宮圖,例如棒球投手要考驗其投球的準確度,會在本壘上方畫上九宮圖,籃球選手會在籃筐上畫九宮圖,足球選手會在球門上標上九官圖,這些都是隨處可見的曼陀羅圖。而我們常見的街道地圖是一張更大的曼陀羅圖,上面標記著英文字母A、B、C、D及數字1、2、3、4,這些都有助於我們節省時間,用最快的速度找到我們的目的地。
還有一種體驗式的曼陀羅圖形,就是小朋友常常在玩的“圈叉遊戲”,在白紙上隨意劃出一個井字,其中一人先在九格位置中擇一畫一個“O”,另一個人選擇在另一個格子畫上“×”,誰能在九格中不論橫豎或斜的先連成一線,誰就是贏家。這個遊戲奇妙的是你要下決策時,你一定會權衡整體後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位子。這種思慮就由點到面,讓我們的思考更為周詳縝密,而可視化的作用能刺激我們的聯想,使每個空間可以記錄,不讓好的信息一閃即逝。
在曼陀羅圖形(圖A)呈現出的九個區域,能有效超越直線性思考所可能造成的褊狹,因為它所創造的是有無限可能的視覺空間與想像空間。在過去的教育體制下,我們所接受的一元化教育,使我們著重於問題的分析與解決,這種慣用左腦的思路,讓人更加理性且注重於文字的精準、語言的邏輯等,最後的結果,往往會因如此直線性的思考,而對凡事只尋求一個答案。
而右腦是憑感覺的,它往往呈現出一閃而過的念頭;它是想像力豐富的,以外張式的思考追尋可能的答案。這就仿佛在我們的大腦中有一個主要核心,我們可以以此為中心形成一個視覺化、放射性的心靈圖像。
依科學家的發現,腦子裡的記憶的百分之八十五來自視覺,百分之十一來自聽覺,剩下的則是通過其他的感覺器官來完成。
人類的潛能不只要讓人有鋼鐵般的意志,更要讓人有溫柔包容的胸懷,這是左腦與右腦完美和諧的配合。
曼陀羅的運用充分結合了這兩大潛能,讓我們用視覺來發現問題、想像問題,也讓我們分析問題、推論問題,用最好的方式來找到問題與解決問題。曼陀羅賜予我們智慧,更帶給我們智慧背後的喜悅。
在曼陀羅的九塊區域裡,每一格都是平等的,在思維運作上它有兩種基本方式:第一種是放射狀(圖B),第二種是如日本字“の”的順序(圖C)。這兩種均是以中心為主軸而延伸,就像有一個主尊佛在中心,而其他諸神佛在外守護一般。曼陀羅式的人脈擴張,就是扣住這個精髓,讓每一個護法可以再成為另一個曼陀羅的核心,持續發展(圖D),生生不息;當核心衍生出某個有意義的世界時,有限的事物會從中創造出無限的力量。
如果填不滿這八個區域怎么辦?過去我們在課程中常常會碰到這個問題。其實,在填這八個區域時,我們會產生“有些壓力,又不會有太大壓力”的感覺。壓力來自我們有個目標要完成,而壓力又不會太大,是因為這個目標非常明確,並且只要用心努力,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得好。人類就在這緊張與緩和的情緒調適中,大腦的潛能得以發揮最大的功效。
曼陀羅的功能不只可以運用於人脈的經營,更可以結合
——生涯規劃
——目標設定
——時間管理
——月計畫
——周計畫
——日計畫
——會議記錄
——決策上的創意思考
——演講大綱
——行動計畫配置
——其他
本書的最後,我們會列出一些參考表格供每一位讀者使用。當然你可以修正裡面的內容,讓它更接近你的生活,更符合你的需要。
在此我們也想邀請你一同來感恩先人智慧的結晶——我們在數千年後依然可以享用,且造福自己以及周圍的人。
用一顆謙遜的心,讓我們進入曼陀羅的殿堂吧!
第一節比出生命大格局
朋友之間最常發生的情緒反應是什麼?
擁有房子、車子、鋼琴就是優越的象徵,而這種物質金錢所帶給我們的快感,來自於人類與生俱來的“比較”心理。
參加過同學聚會嗎?參加這種聚會,常會有很複雜的心情,既期待又怕受傷害。不論何時何地,我們都喜歡通過比較找到我們要的東西,不論是心靈上的滿足或是物質上的擁有。人的自尊心又何嘗不是通過比較而產生的呢?看到同學或朋友開了部價值百萬元的名車,會覺得他事業有成,而在心中不自覺產生酸葡萄的心理。男性除了比車子,還會比職位、比孩子、比太太的打扮;女性則比身材、珠寶、老公的成就……在同學聚會裡,人們習慣於報喜不報憂,好像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的精英人物,好像這社會或公司少了他就會完蛋一樣。
然而,回到了家,每個人都仍念著自己的那本經:有的在為房貸傷腦筋,有的人為孩子不學好而鬱悶,有的還在與配偶冷戰,有的人則為職位的升遷而氣結……所以中國人說:“人比人,氣死人。”

《三國演義》中,當周公瑾三十六歲命喪黃泉之時,一句“既生瑜,何生亮”道盡了人生的無奈。
想想看,一個人快樂,有成就感,或感到失敗與沮喪,是不是都是與人比較而來的呢?
比較決定了一個人的IQ,更影響了EQ。
跟別人比,我們的心都越比越小;只有跟自己比,找出自己的特質來,才能比出自己生命的大格局。 《史記》中有一個知名的故事:
劉邦平定天下後舉行酒宴,詢問席間諸將,請他們談談他為什麼能得天下,而項羽為什麼會失去天下。
漢高祖劉邦自答:“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張良);治理國家,安撫百姓,調運軍糧,使糧道暢通無阻,我不如蕭何;運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傑出的人才,但我能用他們,這是我得天下的原因。項羽只有一個賢才范增都不能用,所以項羽為我所敗。”
眾臣嘆服。
劉邦即使自己力不如人,但是他了解每一個人的才華與能力都是獨一無二的,只要善加運用,終能成就漢室天下。一個領導者要結合每一個人的才智與賢能來制定目標,同時給予適當的激勵,就能建立一支可攻可守的精英團隊。
可曾聽過一句話“好漢不提當年勇”?一位耄耋老者,只要一提起陳年往事,比如他當年當兵衝鋒陷陣的故事,立刻眉飛色舞,仿佛成了天下第一勇夫。所以這句話若稍微調整一下會更為傳神:“提起了當年勇,通通是好漢!”如果一個人願意聽對方的當年勇,對方是會把他當作自己人的。
因為這個當年勇,讓我們在與人比較的過程中贏得了自尊;因為自尊的維護,我們的臉頰泛起了燦爛的笑容,仿佛找到了生命中的知音。它就如同深植在人意識中的心錨一樣,是一種永久性的經驗,只要受到了引導與刺激,就會立即反應,讓你擁有積極的自信。
作為一位領導者,若遇到部屬不順心的時候,可以與他共同回憶這段當年勇,讓他重拾信心。因為了解這當年勇,我們對於激勵有了著力點。作為一位業務高手,若了解客戶的當年勇或獲獎記錄,客戶會喜歡與你在一起,會與你分享更多,讓你更了解他。
如何發現對方的當年勇呢?
去看看對方辦公室或家中有哪些獎狀、匾額、獎盃、獎牌或是照片吧。想一想,為什麼這些東西會放在顯眼之處?
沒錯,就是等你來問的。
第二節心底無私天地寬
唐朝時期,狄仁傑是武則天時代的功臣,因功高遭人嫉妒。有一天有人寫了一封密函,說狄仁傑有意謀反,這封信送到了武則天手上。武后把狄仁傑找來告訴他這件事,並要把密函親自給狄仁傑看。
狄仁傑拒看,並且說:“陛下若是相信這封信,那我看了也沒用,最後也是死路一條;若您不相信這密函所言,那我更沒有看這封信的必要。”武則天聽了這番話後,更加欣賞狄仁傑的胸襟。密告者知道自己的信被武則天公開,嚇得半死,接著又聽到對方不計較是誰寫的,這才放心,心中慚愧萬分,也對狄仁傑佩服不已。
人生難免遭遇“怨憎會”卻又不得不面對,總會遭遇一些對你誤解的人,能夠不在意不是因為要忍耐,而是因為心頭能夠真正地放下。有時我們也會遇到朋友的直言陳諫,甚至聽到不禮貌的話,但靜下來想想,如果對方所言十分有理,用意是善的,是站在關心我們的角度提醒我們的,我們真的應該感謝他們的直言勸諫,畢竟這樣的人已經不多了。
周聯華牧師有一則名為《知人》的祈禱文:
良善的主宰,
求您使我能知人。
求您使我只看人的優點,不看人的缺點。
求您使我看到別人在犯錯的時候,
想到也許他的本意是好的,只是執行時有偏差。
求您使我看到別人在對不起我的時候,
想到也許是我先得罪了他,
也許我阻礙了他的發展,
也許我無意中傷害了他。
當我自私的時候,看到我心中的一點惡,
當我知人的時候.
求主使我看到別人心中的一點善。
阿門!
要建立完整的人脈系統,我們應該要有開放的襟懷去面對每一位相知的朋友,不要因為一些小事而影響情誼的發展。
決定人際關係的因素首先是溝通的品質。常常是這樣,溝通產生了不良的結果,我們會把責任歸結在對方身上,認為是對方固執己見,於是彼此的間隙也越來越大,再要彌補恐怕就不容易了。其實大多數的溝通不暢都來自誤會,因為彼此無法坦誠地說出自己的感受,在不信任之下我們產生了過多的“臆測”,最終導致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一位樵夫到山上砍柴,不小心將斧頭遺失在山裡,在下山時看到鄰居正興高采烈地下山,心中暗想:“莫非我的斧頭被這鄰人所竊?”回到家後,特別觀察這鄰人的言行舉止,怎么看都像是小偷,心中更確定對方是小偷。
隔日清晨,樵夫又到山裡,準備來個人贓俱獲的時候,突然在路旁的草叢裡發現自己昨日遺失的斧頭,心中一凜,驚覺昨晚真的錯怪了鄰居。傍晚回到家裡,看到鄰居一家和樂的情景,又覺對方是個老實人了。
身體上,我們都希望有一個可以生活的廣闊空間,心靈也是如此。唯有捨去羈絆思想的苦悶與煩惱,才能真正擁有廣闊的心靈空間。唐太宗能開創貞觀之治,因為他有一個可以直諫的大臣魏徵。如果有人規勸進言,不論他是朋友或是顧客,請想像他的出發點是善的,他的建議無一不是讓你智慧更為增長。我們若希望自己的人生也能貞觀盛治,便要學習用寬容的心接受逆耳忠言,察納雅言,如此才能成為一位成功的領導者。
人脈金言
罪己責窮不可無,但亦不當長在心胸為悔。
——(宋)程伊川
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孔子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不夠。
——證嚴法師
弟子請示:“如何才能寬容他人?”
師言:“普天之下,沒有我不愛的人,也無我不信任的人,無不原諒的人。如果我們能俱足此‘三無’,則能使心理健康並正常發展,而自然會寬容人、愛人、信任人。”
——證嚴法師
第三節朋友一生一起走
一九八四年我便認識了林偉賢先生,林偉賢是華人世界知名的演講家及培訓師。若知偉賢的家庭、求學、感情、社團經歷,以及他在慈濟會共同參與的濟貧救災等活動,真會覺得他的人生是個傳奇。
一九八四至一九八六年間,我們都在東吳大學念書,共同參與學校的社團活動。對我而言,那是一段令人振奮與懷念的生命時光。偉賢在社團中具有高知名度和影響力,這段期間,偉賢充分發揮他的活動力、企劃力、表達力和舞台主持的魅力。
每當有空翻開苛時相簿的時候,這些在年輕時共同為社團打拚的夥伴們的臉龐又浮現在眼前。因為工作不同,我們無法如往常一般常伴左右,但是這份長長久久的情感是人生非常重要的養分。
記得有一次,學校的一門重要考試偉賢因故無法參加,但是這一科若沒有過,他極有可能會高唱從軍樂。要再申請一次補考機會,就必須有當天的病假證明。他老兄一通電話打到社團里,恰好我在,在了解事情的嚴重性後,兩肋插刀地沖向了東吳城區附近的一家公立醫院,自己在病歷表填上“林偉賢”的大名後,對急診室的大夫說,從早上起來已經上了十幾次的廁所,還裝作兩眼呆滯無神,嘴巴半開,四肢無力的樣子。表演的水平應該不錯,醫生要我住院觀察,但我以明日尚有考試而婉拒,最後很順利地拿到病假證明。
十多年後,偉賢與我都常會在演講或課程中提到這段往事,除了感謝學校社團暨老師、學長給我們的訓練外,亦會提及社團對於人際關係發展的重要。人與人之間的互助,是情感升華的力量源頭。
一九九四年我結婚時,請偉賢擔任攝影,從一早的迎娶到喜宴結束,他都陪同在側,隨時捕捉最美的剎那。一九九七年歲末,偉賢結婚,也請我拍照,我從早上九點半一直待到了晚上宴會結束。
祝福的話固然讓人快樂,可是在人生的重要時刻,有好友的護駕與伴隨,更是讓人感到驕傲。
利奧·巴斯卡力在《愛、生活與學習》一書中有一段令人感動與深思的話:
“我真正覺得,在世界上,只要有一個人,不管男人或女人,可以與之無拘無束地坦誠相見,肝膽相照,我們就不會被寂寞困死。只要一個人,不用百人或千人,我們可以毫不掩飾、毫不隱瞞地走向他,告訴他你的挫折、你的苦惱、你的感受、他能接納你、了解你,並安慰你‘沒關係,一切都會過去的’,這樣的人可說是我們的知己。”
天涯雖大,如何找到知己呢?要有朋友,自己先要夠朋友!你夠朋友嗎?
你有哪些朋友或客戶因為你的協助而擁有更好、更快樂的生活呢?管理學者史蒂芬·柯維曾有一個生動的比喻,他認為當我們從與顧客或朋友首次見面的那刻起,就好像替他開了一個感情賬戶,你可以在其中存放及提取。如果你使顧客滿意或朋友信任,那就如同你在他的賬戶中存放下一筆可預見將來的資金,在你有需要的時候,你可從他的賬戶中連本帶利地提出。
相反的,如果你讓對方懷疑或感到不快,那就有如增加了自己的信用危機;若是提取的次數多於存放的次數造成透支時,最終將成為他的拒絕往來戶。
對每一位重要的朋友或是客戶,我們應隨時檢視我們的存款與信用額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