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朵紅雲》

《五朵紅雲》是一部向新中國成立10周年獻禮的作品,榮獲全軍第二屆文藝會演優秀舞劇獎。

基本信息

《五朵紅雲》

內容

《五朵紅雲》是一部向新中國成立10周年獻禮的作品,榮獲全軍第二屆文藝會演優秀舞劇獎。

《五朵紅雲》敘述了1943年生活在海南島五指山的黎族人民反抗國民黨反動派血腥屠殺、舉行武裝暴動的故事。作品表現了黎族人民於水深火熱中尋找民族救星共產黨、謀求翻身解放的主題思想,謳歌了黎族人民英勇頑強、誓死不屈的鬥爭精神。它贏得成功的主要緣由,是在形象創造中力求把握戲劇情節集中、矛盾衝突尖銳、人物形象生動、舞蹈特色濃郁、伴唱聲情並茂等各個環節,完成其主題思想所賦予它的藝術使命。

一、戲劇情節集中。戲劇情節是揭示作品主題思想的主要載體。《五朵紅雲》的戲劇情節,始終圍繞著國民黨反動派對黎族人民殘酷壓迫和黎族人民奮起反抗,以及只有找到救星共產黨才能獲得新生這一中心事件。序幕《抓丁》,主人翁公虎被國民黨軍隊抓走。第一幕第一場《歸來》,柯英思念被抓走的丈夫,公虎被瓊崖游擊隊救起歸來。正當親人相聚之際,敵人又抓走了柯英、阿錦。第二場《劫籠》,柯英、阿錦被關在寫有“黎”字的鐵籠中,行將押赴各地展覽。公虎、阿爹趁機將他們救出。第二幕《暴動》,敵人前來報復,肆虐燒殺,將柯英的孩子投人火中,公虎在戰鬥中犧牲,柯英提議找瓊崖游擊隊,而阿爹面對福安團義旗決定暴動。第三幕第一場《初勝》,初戰告捷,人們沉浸在勝利的歡舞中。敵人偷襲洗劫,福安團退出村寨。第二場《血戰》,福安團敗退血淚嶺,陷人絕境。柯英攜血書去找共產黨。第四幕第一場《找黨》,柯英在公虎被救的岩石上發現鐵銬,敵人追蹤搜尋,柯英衝上岩頭,跳人大海。第二場《新生》,福安團在危急中,柯英帶瓊崖游擊隊解救了黎族兄弟。天空出現五朵彩雲,吉祥降到人間。戲劇情節緊張曲折,一目了然,為作品主題思想的深刻體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矛盾衝突尖銳。舞劇只有具備不同一般的矛盾衝突,才可能激發出情感的波瀾,產生動人的舞蹈形象。《五朵紅雲》的矛盾衝突,從序幕開始就定位在不可調和的當口,並由此一直延續至全劇結束。劇中矛盾雙方,實質是超越個人命運的水火絕不相容的階級對抗,並勢必涌動驚心動魄的殘酷鬥爭。於是,一次次衝突,一波接一波,一浪高一浪,直至置敵人於死地,這是一切正義之舉的必然結局。但是,這種生死衝突的尖銳性,只有在情節發展的過程中,通過主人翁的遭遇才能顯出它的重要價值。如第二幕《暴動》,人們迎來了被救回的柯英和阿錦,夫妻團聚了,戀人相會了,阿爹和村民們歡舞著。突然,敵人追來,亂戰中柯英的茅屋被點燃,她的孩子被敵人投人火中,丈夫又中彈犧牲,她毅然拔出公虎扎入樹幹的匕首,加人獵槍、長矛、鋼叉、鉤刀林立的暴動行列。頓時,復仇的吼聲震耳欲聾,一場挽救民族危亡的鬥爭揭竿而起。又如第三幕第二場《血戰》,在血淚嶺的激戰中,阿爹中彈跌倒,少女環娘為保護柯英獻出了生命,殘破的福安團旗在淒風苦雨中飄搖欲墜,阿爹祈求蒼天,只能在絕望中決一死戰。此刻,尖銳的矛盾衝突已發展到極致,柯英莊重提出去找瓊崖游擊隊,血淚嶺升騰起一縷生還的曙光。

三、人物形象生動。舞劇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段是舞蹈語彙。《五朵紅雲》依據不同的人物個性,運用不同的舞蹈語彙,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尤為突出的是公虎、柯英和阿爹這三個人物。主人翁之一公虎在劇中占有的篇幅雖不算多,但他的形象卻如同一顆火種,光照全劇。如他犧牲前的獨舞,他目睹孩子被活活燒死,妻子被蹂脯倒地,在身中數彈後仍咬緊牙,瞪大眼,一步一逼,拔出匕首,飛身向敵人撲去,匕首深深扎人木棉樹樹幹。這段舞蹈,動作強悍、姿態挺拔、造型威武,似猛虎撲食,如雄獅怒吼,形象地演示出頑強不屈、氣貫長虹的英雄氣概。又如柯英在第二幕中與公虎的雙人舞,表現了一個妻子與母親的善良、柔情和賢慧;當她失去丈夫和孩子時,由失神的獨舞轉變為剛毅地拔出匕首的舞段,以跳躍與鏇轉為主,表現了她復仇的憤慈;當敗走血淚嶺時,她主動提出去找瓊崖游擊隊,以簡潔而堅定的獨舞,揭示了她成長的過程。接著在找黨時與敵周鏇的舞段,顯示出她已成為一名自覺投人民族解放鬥爭的戰士。作為長者的阿爹,他忍無可忍號召暴動的舞段,表現了作為一位自發鬥爭組織者的氣質。這些生動形象,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四、舞蹈特色濃郁。舞劇中的舞蹈是否具有濃郁的特色,是舞劇民族屬性的體現。少數民族舞劇,惟有立足於本民族的舞蹈素材,才可能使劇中的各個舞段擁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五朵紅雲》在解決這一矛盾過程中做了有益的成功嘗試。一是確立一個基點,即以黎族舞蹈為基礎;二是把握兩種做法,即發展與吸收。如公虎的獨舞,以黎族舞蹈跳躍、奔放、強悍的特點為主線,同時吸收有關戲曲舞蹈素材,將其融解在黎族舞蹈的動律中,使之既符合人物情感的需要,又具有黎族舞蹈的特色;又如他與柯英懷抱孩子的雙人舞,運用了黎族舞蹈含蓄細膩、抒情緩慢、柔韌顫動的特點,使這對恩愛夫妻熱愛生活的情懷得到很好地表現;而柯英哄孩子的獨舞,則更多地吸收了苗族舞蹈中與黎族舞蹈相近的某些動作,特別是下肢的擺動與小腿的吸與踢,既豐富與發展了黎族舞蹈語彙,又抒發與體現了人物思想情感。另如阿爹擊鼓的獨舞,在把握黎族豪放風格的基礎上,採用了苗族舞蹈《拜四方》的動作,既突出了人物性格特徵,又強化了黎族舞蹈特色。尤其是舞劇中的群舞,如:黎族傳統舞蹈錢鈴雙刀舞、簧火舞、打柴舞、祭祀舞、織裙舞、狩獵舞、春米舞、盟誓舞、酒罈舞、鼻簫舞等。這些舞蹈,情緒不同,風格迥異,增添了舞劇濃郁的黎族舞蹈特色。

五、伴唱聲情並茂。《五朵紅雲》中的伴唱部分,從劇情的發展到主題的開掘,從人物的情感到氣氛的渲染,都顯示了它無可挑剔的藝術價值,是舞劇藝術民族化和中國化的一個創舉。??伴唱與渲染性伴唱。前者側重於特定情景的宣洩,後者則偏重於戲劇情節的轉化。如刺刀威逼下的春米舞。沉重的米柞一起一落,如訴如憤的歌聲伴隨著疲憊的動作,深沉地描繪出一幅人間地獄的景象。又如柯英在血淚嶺展出紅五星毛巾,以沉穩而堅毅的舞步和嚮往與期盼的組合,給人們以力量與希望。柯英隨即跪倒在地,阿爹把毛巾鋪在她身上,咬破手指,寫下找黨的血書,高亢激越的歌聲,’伴以一個個剛烈果斷的姿態造型,一方面使舞蹈形象更趨於豐滿與立體化,同時又使矛盾衝突走向了新的發展。就此可見,《五朵紅雲》的伴唱,是為人物情感而唱,是為舞蹈形象而唱,也是為劇情推進而唱,是調動各種手段創造藝術典型的一次成功實踐。郭沫若在觀看了此劇後曾賦詩一首頌《五朵紅雲》:“五指山上五雲紅,五角紅星在槍中。眾手擎天紅五指,翻天復地破牢籠!”《五朵紅雲》是我國第一部表現少數民族革命鬥爭生活的大型舞劇,它所提供的經驗,必將為促進與繁榮少數民族舞劇創作譜寫新的篇章。

配圖

《五朵紅雲》

所屬分類

中國近現代舞蹈
舞劇、舞蹈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