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閱圖》

《乾隆大閱圖》

乾隆大閱圖是郎世寧在宮廷的重要作品之一。此圖描繪了乾隆皇帝於京郊南苑舉行閱兵式時的情景。乾隆皇帝戎裝駿馬,英姿勃發,體現了清朝皇帝的尚武精神。畫中出現的騎馬形象,除反映了人與動物的關係外,還賦予了一定的政治含義。

簡介

乾隆大閱圖乾隆大閱圖

乾隆大閱圖是郎世寧宮廷的重要作品之一。此圖描繪了乾隆皇帝於京郊南苑舉行閱兵式時的情景。乾隆皇帝戎裝駿馬,英姿勃發,體現了清朝皇帝的尚武精神。畫中出現的騎馬形象,除反映了人與動物的關係外,還賦予了一定的政治含義。

《乾隆大閱圖》是一幅畫在絹上的繪畫作品,它長2.3米,高3.3米,畫中騎馬的這個人就是乾隆皇帝,他頭戴金盔、身穿鎧甲,騎在駿馬上,精神抖擻,表情中既帶有帝王的威嚴,又充滿著自信。整幅作品具有強烈的寫實風格,畫中的乾隆皇帝五官凹凸有致,立體效果明顯,他身上的盔甲也描繪得十分細緻,具有很強的金屬質感。

本幅是乾隆皇帝弘曆29歲時的戎裝像,頭戴盔、身著鎧,戎裝駿馬、英姿勃發,體現了清朝皇帝的尚武精神,應該是郎世寧的盛年佳作。毫無疑問,這是一幅形神畢肖的“御容”肖像畫,也是一幅非常成功的新體肖像畫。

作品十分寫實,人物相貌凹凸分明,富有立體感,盔甲亦描繪細膩,金屬質感逼真。全圖畫法細膩,色澤華麗,基本上以色塑形,不顯線條痕跡,具有濃厚的歐洲繪畫風格。這類紀實性質的繪畫作品,是清代宮廷繪畫中最富有特色的畫幅,它為我們留下了非常可靠、不可替代的歷史形象資料。

《大閱圖》共畫有四卷,分別為第一卷幸營、第二卷列陣、第三卷閱陣、第四卷行陣,現在存世的只有兩卷,其中第二卷列陣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另一卷則為第三卷閱陣,為清乾隆欽定補刻端石蘭亭圖帖緙絲全卷,全長達十七米,為十八世紀期內最大幅及頂級的緙絲捲軸,猶如王羲之的書法真跡,這種以緙絲技法來織作碑帖的形式也是罕見的,可以說是對緙絲工藝的一次挑戰。它代表了清代緙絲書法工藝的最高水平。

相關背景

 本幅是乾隆皇帝弘曆29歲時的戎裝像,頭戴盔、身著鎧,戎裝駿馬、英姿勃發,體現了清朝皇帝的尚武精神,應該是郎世寧的盛年佳作。毫無疑問,這是一幅形神畢肖的“御容”肖像畫,也是一幅非常成功的新體肖像畫。 本幅是乾隆皇帝弘曆29歲時的戎裝像,頭戴盔、身著鎧,戎裝駿馬、英姿勃發,體現了清朝皇帝的尚武精神,應該是郎世寧的盛年佳作。毫無疑問,這是一幅形神畢肖的“御容”肖像畫,也是一幅非常成功的新體肖像畫。

兩卷《大閱圖》 下落不明
香港蘇富比中國藝術部資深專家沈恩文告訴記者,根據宮廷檔案記載,《大閱圖》是共有四卷的系列作品。
這四卷分別為第一卷“幸營”、第二卷“列陣”、第三卷“閱陣”,以及第四卷“行陣”。如今,第一卷和第四卷下落不明,第二卷則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我們所看到的是其中的第三卷——《大閱第三圖閱陣》手卷。
這幅《大閱第三圖閱陣》手卷第一次出現在拍賣場是2001年,地點是法國。當時被一個亞洲收藏家買去,後來又流入另一個私人收藏家之手。所以,已知下落的兩卷《大閱圖》中,這是惟一在私人收藏家手上的手卷。
這卷原本收藏於清宮大內的巨作,是如何流散到了歐洲的?
據專家推測,清朝宮廷畫通常會藏於中南海紫光閣。但這卷《大閱圖》上面有乾隆皇帝的肖像,而清朝皇帝及后妃的肖像畫都存放於景山的壽皇殿中。
壽皇殿在1900年八國聯軍占據北京期間,曾經是法國軍隊的轄地和勢力範圍。一些清宮舊藏的帝後肖像畫,也被當時駐紮於此的法國官兵掠去,當成“戰利品”攜往歐洲。這也是為什麼相當多的此類圖畫,都是從法國首次出現而流向拍賣市場的原因。

捐贈儀式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陳麗華和馬鞍山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長汪永年在捐贈儀式上共同為 “洪濱絲畫 乾隆大閱圖” 揭幕本文來自安徽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原文地址:http://www.ahaca.cn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陳麗華和馬鞍山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長汪永年在捐贈儀式上共同為 “洪濱絲畫 乾隆大閱圖” 揭幕

2009年10月16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袁洪濱先生向故宮博物院捐贈“洪濱絲畫乾隆大閱圖”的儀式在故宮景仁宮隆重舉行。馬鞍山市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汪永年;馬鞍山市副市長陳蘇漢;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李紅光;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唐國建;馬鞍山市文化局局長王平;故宮博物院文物專家及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袁洪濱等出席了捐贈儀式。

捐贈儀式由故宮文物管理處處長婁偉主持,陳麗華副院長和陳蘇漢副市長分别致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袁洪濱發表了捐贈感言,故宮博物院陳麗華副院長向袁洪濱先生頒發了捐贈證書。陳麗華副院長指出:“故宮博物院是中國最大的藝術品寶庫,濃縮了光輝燦爛的中國古代文化。故宮博物院藏《乾隆大閱圖》是宮廷畫家義大利人郎世寧為乾隆皇帝精心繪製的宏幅巨作,藝術技藝高超,反映了乾隆年間的國力昌盛和中西文化的高度融合。但因為它尺幅巨大,為絹綾繪製,一直以來難以長期在故宮博物院展示,限制了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今天,“洪濱絲畫”的發明者——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袁洪濱先生用獨特的現代手工藝術的表現方式,以棉花、剪刀和精湛的手工技藝創造性地再現了這一曠世名作。“洪濱絲畫﹒《乾隆大閱圖》”經特殊技術處理,將可以長時間的保留在故宮博物院展示,它即體現了洪濱絲畫在我國手工藝術領域的獨特藝術成就和高度,又豐富了故宮博物院宮廷藏品的展示。

故宮博物院在已走過八十多年的歷程中,其收藏品在原清宮舊藏的基礎上得到不斷的充實,與社會各界人士的踴躍捐贈是密不可分的。為了彰顯捐贈者的義舉,我們特在景仁宮專門設定“景仁榜”,鐫刻捐贈者的姓名,以期千秋永志!我們高興地看到,景仁榜上又將多了袁洪濱先生的名字。

藝術創作是無止境的!衷心祝願袁洪濱先生在今後的藝術創作生涯中,不斷攀登新的高峰,以更多的優秀作品呈現給世人,為弘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做出更大的貢獻。”“洪濱絲畫乾隆大閱圖”是迄今為止故宮博物院景仁宮內收藏展示中最大的一幅作品。也是迄今為止故宮博物院收藏為數極少的當代藝術家作品。“洪濱絲畫乾隆大閱圖”經特殊技術處理,將長時間保留在故宮博物院展示,它即體現了洪濱絲畫在中國手工藝術領域的獨特藝術成就和高度,又豐富了故宮博物院宮廷藏品的展示。

“洪濱絲畫”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袁洪濱先生獨創,其製作採用的原材料為天然的纖維棉,僅以一把棉花、一把剪刀和一手精湛的手工技藝,就將世間萬物表現得淋漓盡致、出神入化,被譽為“東方一絕”。此次“洪濱絲畫﹒《乾隆大閱圖》”的製作,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袁洪濱領銜,率十餘名當今絲畫製作頂級的工藝美術師,經歷了長達6個多月的艱辛和精心製作而成。

作為安徽文化的傑出代表,馬鞍山地方特色,袁洪濱先生在新中國六十周年之際將“洪濱絲畫乾隆大閱圖”捐贈故宮博物院,作為獻給祖國的一份特殊禮物,表達感謝母親的哺育之恩,向世界展示洪濱絲畫民族手工藝術獨特的藝術魅力。

藝術特色

乾隆大閱圖乾隆大閱圖

作品十分寫實,人物相貌凹凸分明,富有立體感,盔甲亦描繪細膩,金屬質感逼真。全圖畫法細膩,色澤華麗,基本上以色塑形,不顯線條痕跡,具有濃厚的歐洲繪畫風格。這類紀實性質的繪畫作品,是清代宮廷繪畫中最富有特色的畫幅,它為我們留下了非常可靠、不可替代的歷史形象資料。

其作品採用西洋畫法,又適當揉合了中國的技法,並注重解剖結構和立體感,很受皇帝的讚許。郎世寧不但自己繪製了大量畫幅,還將歐洲的繪畫技法傳授給中國的宮廷畫家,使得清代的宮廷繪畫帶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呈現出既不同於歷代宮廷繪畫,又不同於文人繪畫和民間繪畫的新潁面貌。

郎世寧曾經為皇帝和后妃畫過不少的肖像,他在保持歐洲繪畫注重人物解剖結構長處的同時,又適當地吸取了傳統中國“寫真”技藝的表現手法,所畫人物均取正面光照,完全摒棄了歐洲繪畫中側面光照所產生的陰影,同時減弱光線的亮度,使人物面部五官都清晰地顯現出來;郎世寧還與若干中國的宮廷畫家一起,創作了很多描繪當時發生的事件和人物的紀實繪畫,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在這些紀實性質的畫幅中,郎世寧除了作總體構圖上的設計外,還自己動手繪製主要人物的肖像,故而使畫面具有很強的歷史真實感。

但此時畫家對傳統中國繪畫尚處在學習階段,圖中的表現技法基本上是採用中國傳統的繪畫工具和材料而取得了西方細筆油畫的藝術效果。作者減弱了對景物、人馬的素描手法,以平光處理明暗,線條在起到輪廓線的作用後幾乎被色彩隱去,天空中雲彩的畫法全出自西法,近景的草葉近乎西方的靜物寫生,只有遠山的結構保留了清宮寫實山水的一些程式。

乾隆大閱圖展八旗軍威
“大閱之日,八旗營伍既成列,屆時,兵部堂官奏請上御帳殿。武備院先期設黃幄帳殿於涼鷹台。上自行宮具吉服,御萬吉驦……”乾隆四年(1739年)十一月,皇帝即位後首次在南苑檢閱八旗兵將。這場聲勢浩大、盡顯武威的閱兵式,距今雖已近270年,卻仍在一幅長達15.5米的巨卷上栩栩如生地流傳下來。

軍隊人數超過1.6萬
這幅乾隆御製《大閱第三圖閱陣》手卷為設色描金絹本,由宮廷畫家金昆、郎世寧等十餘人合繪。在北京國際俱樂部飯店舉行的預展現場,記者看到,這幅長長的手卷獨占了一排展台,但限於展示空間,觀眾可見的仍只是其中部分畫面。
“它的規模非常大,全長是15.5米。我們現在看到的只有兩三米長,才一小部分而已。”香港蘇富比中國藝術部資深專家沈恩文在接受《世界新聞報》記者專訪時介紹,在該手卷的最後,專門有一段關於所繪內容的文字記載。包括畫上列陣軍隊的位置,如驍騎、護軍、前鋒、火器諸佇列於何處,每隊多少人,由何人負責;列陣之時,各位大臣、將校、侍衛等如何進退;乾隆閱陣時的程式等等,都非常詳細地被記錄下來。“我們數過,上面大概有超過16000人的軍隊。”
因為所繪人數眾多,加上每個細節都非常仔細,整幅手卷繪畫時間很長。可以說,宮廷畫家們在對待畫中人物的精心程度上,普通士兵獲得了和皇帝一樣的“待遇”。其實,這也非常可以理解。畢竟是記錄皇帝檢閱的手卷,“皇帝自己會很小心,而且每個事件都會追查”,又有哪個畫家敢不使盡看家本領?

乾隆大閱圖乾隆大閱圖

乾隆御馬不一般
《大閱圖》最讓人震撼之處,就是八旗軍隊所表現出來的威武氣勢。從畫卷之中,後人可以清晰感受到當時軍隊的盛況、乾隆皇帝的威嚴。
雖然整幅手卷人數逾萬,但人們最關心的還是此次閱陣的主角——乾隆。從畫卷上可以看到,身穿戎裝的乾隆皇帝騎在一匹渾身雪白的高頭大馬上,佩帶腰刀,掛著弓袋箭囊,威風凜凜。
《閱陣》卷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即負責繪畫乾隆皇帝肖像和他所乘馬匹的畫家是郎世寧。雖然在圖中所註明的畫家名單中,沒有郎世寧的名字,但這一觀點已被有關權威專家研究認定。
據介紹,郎世寧是最有名的清朝宮廷畫家。皇帝跟大部分后妃的肖像,都出自他的手筆。仔細觀察這張畫上的乾隆像,雖然尺寸不大,但非常精美。人物和坐騎造型準確,比例恰當,線條多為短線,講究質感,有很強的肖像畫特徵。

值得一提的還有乾隆的坐騎,就是前述的“萬吉驦”。這可不是一匹普通的馬,它身高四尺二寸,長七尺一寸五分,郎世寧和傳教士畫家王致誠都專門為它畫過肖像。

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聶崇正說過,清朝宮廷繪畫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就是宮廷畫家描繪同時代人物和事件的紀實性繪畫作品,《大閱圖》卷就屬於此類繪畫中的精品。可以說,在沒有照相機的年代,生動、如實再現當時盛況的繪畫作品,無疑是真實記錄歷史事件的最佳手段。

雖然從題材上說,描繪古代皇帝閱兵圖可能並不只有這一張,但大部分都深藏於各大博物館。而且,從卷長及完整度來看,此卷《大閱圖》也非常難得。“在私人手上,同類型的、保存特別好的、有關這一題材的作品,我們知道的這是惟一一卷。”

相關新聞

。《大閱圖》由當時十餘位宮廷畫家繪製,長達15米,全部四卷共繪有1.6萬名士兵;此次拍賣的雖然只是四卷中的一卷,但因為該畫存世僅剩兩卷,另一卷被故宮收藏,專家為《閱陣》給出的估價依然高達8000萬港元。《大閱圖》由當時十餘位宮廷畫家繪製,長達15米,全部四卷共繪有1.6萬名士兵;此次拍賣的雖然只是四卷中的一卷,但因為該畫存世僅剩兩卷,另一卷被故宮收藏,專家為《閱陣》給出的估價依然高達8000萬港元。

中國買家巨資拍下乾隆玉璽和《乾隆大閱圖》

法國南部城市土魯斯最近拍賣了一方乾隆玉璽和中國清朝宮廷畫精品《乾隆大閱圖》第四卷《行陣》,兩件文物均被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買家以創紀錄高價拍走。
據法國媒體報導,這方乾隆玉璽被中國買家以1240萬歐元的高價拍走,刷新了印章類拍品價格的世界紀錄。《行陣》也被中國買家以2205萬歐元的高價拍走,刷新了亞洲藝術品在法國的拍賣價格紀錄。
這方雙龍鈕玉璽質地為和田白玉,略帶紅棕色紋理,高7.5厘米,邊長9.85厘米,撰文“乾隆御筆”,以1000萬歐元成交。加上佣金和稅費,買家將支付總計1240萬歐元。
《行陣》起拍價為400萬歐元,共有8位買家參與競拍。當叫價高達1400萬歐元時,仍有3位買家競逐。這幅畫卷最終以1780萬歐元落錘,加上佣金和稅費,買家將總計支付約2205萬歐元。
《乾隆大閱圖》第四卷《行陣》是一卷長24米、寬69厘米的巨幅絹本設色手卷,圖中所繪人物多達9000個,雖不及半截指長,卻面貌分明、神情宛然,所繪衣飾、車馬槍炮、儀仗旗鼓等也十分精細,一絲不苟。
最近拍賣的《行陣》打破了亞洲藝術品在法國的拍賣價格紀錄。此前紀錄是由佳士得拍賣行2007年創造的,當時一對中國掐絲琺瑯瓶以650萬歐元的拍賣價格成交。

相關人物

乾隆大閱圖乾隆大閱圖

宮廷西洋畫家郎世寧
郎世寧原名GiuseppeCastiglione,於公元1688年出生於義大利米蘭,公元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由歐洲耶酥會葡萄牙傳道部派到中國,於康熙末年進入宮廷供職,起郎世寧作為漢名,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中國宮廷藝術家的生涯。

郎世寧青年時期受到過嚴格系統的繪畫訓練,為教堂畫過耶酥和聖母像。公元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郎世寧二十七歲時,由歐洲耶酥會葡萄牙傳道部派到中國。

康熙末年進入宮廷供職,起郎世寧作為漢名,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中國宮廷藝術家的生涯。公元1766年7月16日(清"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郎世寧在北京病逝,終年七十八歲。乾隆皇帝特地下達諭旨,追賜郎世寧侍郎銜,並賞銀二百兩為其料理後事。郎世寧的遺體被安葬在北京阜成門外的外國傳教士墓地內。

郎世寧擅長畫人物肖像、走獸、花鳥等,在擔任宮廷畫家期間,奉皇帝之命畫有眾多作品,內容包括人物肖像、歷史事件和花鳥走獸等,成為中國皇帝所倚重的宮廷畫師之一。他在宮中創作的許多以當時重大事件為題材材的紀實繪畫,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價值。郎世寧還曾參加過圓明園、長春園西洋風格建築物的設計與施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