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食》

之:往。 輒:就,總是。 子:對人的尊稱。

作者

魏晉 陶淵明

詩詞正文

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
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
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
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
感子漂母意,愧我非韓才
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


注釋

⑴驅我去:逼迫我走出家門。竟:究竟。何之:往何處去。之:往。

⑵斯:這。里:居民聚居的地方,指村里。拙言辭:拙於言辭,不知該怎么說才好。這裡表現一種羞於啟齒、欲言又止的複雜心理活動。

⑶解余意:理解我的來意。遺(wèi位):贈送。豈虛來:哪能讓你(指詩人)白跑一趟。

⑷談諧:彼此談話投機。觴至輒傾杯:每次進酒總是一飲而盡。輒:就,總是。

⑸新知:新交的朋友。言詠:吟詠。

⑹感:感激。子:對人的尊稱。漂母惠:像漂母那樣的恩惠。漂母,在水邊洗衣服的婦女。事見《史記·淮陰侯列傳》:當年韓信在城下釣魚,有位漂母憐他飢餓,給他飯吃,韓信發誓日後報答此恩。後來韓信幫助劉邦滅了項羽,被封為楚王,果然派人找到那位漂母,贈以千金。非韓才:沒有韓信的才能。

⑺銜戢(jí集):謂斂藏於心,表示衷心感激。戢:藏。冥報:謂死後在幽冥中報答。貽:贈送。

譯文

飢餓驅我出門去,不知究竟去哪裡。

前行來到此村落,敲門卻難致詞語。

主人理解我心意,慷慨相贈來不虛。

暢談終日話投機,斟酒即飲不客氣。

新交好友心歡暢,即席賦詩表情意。

感你恩深似漂母,無韓信才我心愧。

牢記胸中如何謝,死後報答君恩惠。

作品簡析

此詩當是陶淵明晚年所作。詩中記敘了詩人一次由於飢餓而出門借貸,並得人遺贈、留飲的活動。前四句通過具體的動作和內心狀態,形象地傳達出詩人複雜的心情;中間六句寫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由“談諧”而“情欣”,由酣飲而賦詩的情景;末四句對主人表示感激之情,寫得悲憤而寄慨遙深。這首詩不僅比較真實地反映了陶淵明晚年貧困生活的一個側面,而且也真實地反映出陶淵明樸拙真率的個性。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東晉開國元勛,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於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公元393年(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歲到公元405年(晉安帝義熙元年)41歲。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公元406年(義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歸田後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田園詩一體。陶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準則”。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後人編為《陶淵明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