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劍道》

《九天劍道》

《九天劍道》,瀟湘追夢劍著玄幻小說。

基本信息

簡介

九天劍道九天劍道

故事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太古時期洪荒大陸。武唐建朝2000年後,王室威懾力大大減低,四大家族、七小世家、六大門派以及魔宮等各方勢力蠢蠢欲動。天劍門四代弟子、四大家族南家子弟南若風得天劍認主,從而開始了一段與眾不同的修煉之旅。南若風用他的行動、選擇詮釋著他的人生,改變著整個洪荒大陸……

內容

還在襁褓之中,他便注定要背負一切——
本是天真的童年,他卻要明白何謂天下——
十年一磨劍,他卻要忍受不見天日的孤獨——
他是一柄劍,一柄霜刃未曾試的天劍——
他是一柄劍,一柄默默守護眾人的天劍——
他是一柄劍,一柄承受悲傷與痛苦的天劍——
為伊人,他斷劍謝知音——
為家族,他揮劍斬情絲——
為天下,他一劍破蒼天——
南若風,他的一生將會如何?
一切的一切,只能感嘆命運使然——
一柄天劍,改變了他的一生——
不一樣的精彩!不一樣的劍俠!
《九天劍道》期待你的支持!

作者

瀟湘追夢劍

武唐勢力分布之四大世家與六大門派

四大家族
武唐朝建朝兩千年,建朝之初,武唐皇分封諸人,其中與武唐皇一同起家的四大氏族南、白、莫、傲四家得封最大。

南家,得封洪江中下游以南的領地,稱為:天南。並有兩人得封:天南王、鎮南王。
莫家,得封洪江上游以北的領地,在中原西南方(包括呼倫貝爾草原南部)。並有兩人得封:西平王,西寧王。
白家,得封中原以西北的領地(包括呼倫貝爾草原北部)。並有兩人得封:北平王、北定王。
傲家,得封中原以東的領地(包括東海及其沿海諸城和海上諸島)。並有兩人得封:海寧王、鎮東王。
除此之外,之後又因南家平亂有功加封江南王。
2六大門派名稱

天劍門、海神殿、聖靈教、仙雲谷、廣寒宮及光明神宮。
3六大門派與四大家族的關係
天劍門可以說是南家的一個附屬,但也可以說是南家的一個大後方。天南的實權派大都出自天劍門,一是便南家掌控天南;二是為了天劍門弟子歷練以增加閱歷,便於以後修煉。而南家子弟都是出自天劍門,天劍門的創派祖師也是當時南家家主的胞弟。南家子弟在山下歷練幾十年之後就會到山中靜心修煉。兩者關係如同一個整體,可以說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海神殿和傲家的關係,聖靈教和白家的關係,仙雲谷和莫家的關係,都有些類似於天劍門和南家的關係。
至於其他兩大門派廣寒宮和光明神宮則和天劍門交好,但從不介入四大家族的紛爭。光明神宮居於西域,不理世事,只是發展信徒、傳播教義。廣寒宮則全由女子組成,其宮主則受封為“公主之師”,教受皇室女子禮儀、舞技、茶藝、女紅等。

關於書中的劍

三尺:劍的別稱。因通體長三尺,故以之為劍的代稱。《漢書·高帝紀》:“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唐·顏師古註:“三尺,劍也。”
三尺劍:劍的泛稱。唐·杜甫《重經紹陵》詩:“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
七尺:古代長劍的代稱。李益《再赴渭北使府留別詩》:“平戎七尺劍,封檢一丸泥。”《北堂書鈔》卷一百二十二:“長劍七尺。”
利劍:名劍的泛稱。《公羊傳》魯宣公六年:“子之劍,蓋利劍也。”
寶劍:劍的泛稱。唐·韋應物《廣陵行》:“歸來視寶劍,功名豈一朝。”
吳粵劍:泛指春秋時代所制名劍。《周禮·冬官》:“鄭之刀,宋之斤,吳粵之劍,遷平其地而弗能為良,地氣然也。”
七星劍:古代名劍。劍身近柄處飾有北斗七星文,故名。《吳越春秋》:“伍子胥過,解劍與漁夫曰;“此劍中有北斗七星文,其值百金。”
十字短劍:屬雙兵短器械。劍長兩尺四寸有餘,通體為鐵制。劍身有脊。呈棱形,兩邊有,劍尖向上17厘米處,另有一字形劍尖橫貫於劍身之中,呈“十”字形。橫突之劍,一側略向下彎,另一側向下彎曲而略向外折出,橫劍有脊,兩邊鋒利。劍柄呈扁平狀,上覆半圓硬木,使握手處為圓形,劍柄末端有鐵環可系彩綢,握手兩側有護手刃,在護手處略朝上翹。用時兩手各執一把,十字劍兼有刺、勾、割的功能。
乾越之劍:指古代吳越所制之善劍。《莊子·刻意》:“有乾越之劍者,押而藏之,不敢用也,寶而至也。”
上方寶劍:“尚方劍”的俗稱。指皇帝的御用寶劍,可授於大臣,掌先斬後奏之權力。
子午鴛鴦劍:雙劍的一種。劍長三尺,劍身為扁平狀,下部寬一寸半,上部寬八寸,劍身兩側為向上傾斜的尖劍,渾體如鋸條,二劍之劍尖形式不一,一為半圓環形,如月牙狀,月牙尖向外;另一雖也為月牙狀,但其中部有一突出槍刺狀槍頭,劍把為扁平形,上扎布帶,劍把上有圓盤鐵護手,劍把一側有月牙形護手,薄而鋒利,劍把末有雙棱狀槍刺,此器四面有刃,甚是鋒利。
昆吾劍:古劍名。原稱“錕”,亦作“琨”。屬此劍。劍身原為一有刃,一側無刃,前有尖鋒。後來演變為前半身有鋒有脊,兩側有刃;後半身無脊無刃,僅呈平板形狀。其劍柄較長,可用兩手握持。
木劍:用木製作的劍。又名:“班劍”、“象劍”。晉代開始用於朝服佩帶。《南史·陳始興王叔陵傳》:“及倉卒之際,之命左右取劍。左右不悟,乃取朝服所佩木劍以進。”
玉頭劍:劍首用玉裝飾之劍。參見“玉具劍”條。
玉具劍:劍首和劍柄部分用玉製成的劍。《漢書·匈奴傳》:“賜冠帶衣裳……玉具劍。”唐·顏師古註:“孟康曰‘標首鐔衛盡用玉為之也。’鐔,劍口旁橫出者也;衛,劍鼻也。”
奪命龍:五代時軍中稱劍的專門隱語。據宋《清異錄·武器·小逡巡》載:五代前蜀王建初起兵時,軍刀用隱語稱刀曰:“小逡巡”,劍曰“奪命龍。”
楊家山鐵劍:我國現存最早的鐵劍。系湖南長沙楊家山春秋後期墓出土文物。劍通體長38.4厘米,劍寬2-2.6厘米,劍脊厚0.7厘米。
尚方斬馬劍:“尚方”亦作“上方”。指皇帝贈予臣屬的寶劍,為最高權力的象徵。《漢書·朱雲傳》:“成帝時,丞相安昌侯張禹,以帝師位特進甚尊重。雲曰:臣願賜尚方斬馬劍,斬臣2人以厲其餘,上問誰也?對曰:安昌侯張禹。”唐·顏師古註:“尚方,少府之屬官也,作供御器物,故有斬馬劍,劍利可以斬馬也。”可簡稱為“尚方劍”或“上方劍”。
尚方劍:皇帝御用劍的代稱。為最高權力的象徵。參見“尚方斬馬劍”。
服劍:古人隨身佩帶的劍。《戰國策·齊》:“遣太尉黃金千斤,文馬三駟,服劍一,封書一,謝孟嘗君。”
齒鋏:劍的一種。指帶齒形的鋏器。左思《吳都賦》:“毛群以齒角為矛狹。”亦稱“角鋏”。
神劍:①指靈異之劍。《晉書·劉曜載記》:“嘗夜閒居,有二童子入跪獻劍一口,置前再拜而去。以燭視之,劍長二尺,背上有銘曰:‘神劍御,除眾毒。’曜遂服之,劍隨四時而變為五色。”②古代名劍。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孝武帝昌明,以大元元年,於華山頂埋一劍,銘曰‘神劍’,隸書。”
袖裡劍:短劍的一種。其柄長大,而劍身稍短,總長不及一尺二寸,劍身藏於劍柄之末。柄為中空,內有彈簧。袖裡劍平時可藏於袖筒之內。用時取出劍柄,按動按鈕,劍身即從劍柄中彈出傷人。
班劍:古代飾有花紋的木製儀仗用劍。盛行於西晉。至南朝稱為“象劍”。《宋書·樂志四》:“雄戟辟曠途,班劍翼高車。”《宋史·袁桀傳》:“太宗臨崩,桀與褚淵並受顧命,加班劍二十人,給鼓吹一部。”
棠溪:古代名劍。因戰國時期棠溪(今河南舞陽縣西南)地方出利劍。故以之名劍。《楚辭·九嘆·怨思》:“執棠溪以蓬兮,秉干將以割肉。”劉勰《新論》:“棠溪之劍,天下之銛也。”亦作劍的代稱。
越劍:指古越所制之利劍。劉勰《新論》:“越劍性銳,必托槌砧以成鈍鈞”。
象劍:“班劍”的別稱。南朝時用作儀仗的劍,稱象劍。參見“班劍”條。

短劍:劍的一種。劍身較短,劍盤小,握柄由生鐵鑄成,柄端有一圓環。
逸龍劍:劍的一種。劍身有龍形圖案,因而得名。無劍穗,其劍術套路的主要擊法有劈、刺、扎、撩、點、崩、擊、截、抹等。
短鋏:劍的一種。鋏的別稱。張協《短鋏銘》:“亦有短鋏,清暉載爛。”參見“長鋏”條。
楚劍:指古楚所制之利劍。《說苑》:“秦昭王中朝而嘆曰:夫楚劍利,倡優拙。夫楚劍利則士多悍,倡優拙則思慮遠,吾恐楚之謀秦也。”張東:“吳鉤明似月,楚劍利如霜。”

腰品:唐代供佩帶用的短劍名。宋《清異錄》:“唐劍具稍短,常鏇於脅下者,多腰品。”
具:古代劍名。木柄上有蓓蕾形的玉飾等,古稱櫑具。《漢書·雋不疑傳》:“不疑冠進賢冠,帶櫑具劍。”晉灼註:“古長劍首以玉作井鹿盧形,上刻木作山形。如蓮花初生未敷時。今大劍木首,其狀似此。”
彝族波長劍:短劍的一種。源於清代。刃體寬大,近尖處略窄。劍體作火焰形或波浪形,左右曲折,刃之下部尤為彎曲。刃長二尺余,柄長五寸五分,柄與鞘之形式無定製。莖與護手略為十字形,護手之一邊另有一直形護手。劍柄首作圓盤形,上有小塔形之尖頂。全柄為鋼製,刃上深刻三獸形,或蹲或馳,相間刻有一顆星形花紋。
少林長劍:全長三尺四寸,把長六寸二分。明代悟華,清代清倫、清蓮、清雲精劍術。
少林青龍劍:全長三尺三寸。歷代寺僧和武士用於習武、防身之用。
雙劍:雙兵器之一,兩劍合攏似一劍。雙劍的劍格(護手盤)各為一半,對合的一面為平面,使兩劍合為一體。劍身與單劍不同之處為單劍兩面有脊,而雙劍僅一面有脊,對合面為平面,兩劍柄首分別各配一根單劍穗。雙劍同歸一鞘。

少林子母鴛鴦劍:少林雙兵之一。全長三尺,為歷代少林僧徒習武防身之用。
龍鳳雙劍:雙兵器之一。浙江龍泉出此劍,在兩劍有脊的一面分別配有龍(為右手所使之劍)、鳳(為左手所使之劍)圖案。兩劍柄首各配一根雙劍單穗。雙劍同入一鞘。

雌雄劍:古代雙兵之劍。舞練技法與其他雙劍同。但制此劍之材料甚是高級。雌劍為左手使,雄劍乃右手使也。
指塵劍:古代異樣雙兵之一。乃道家所使之失械也。由一把拂塵與一把單劍組成。
萬仞:古代名劍。郭於章《劍記》:“西晉寮有旌陽令許遜者,得道於豫章山,江中有蛟為患,旌陽沒水投劍斬之,後不知所在,項漁人網得一石匣,鳴擊之聲數十里,唐朝道王為洪州否刺史,破之得劍一雙,視其銘,一有許旌陽字,一有萬仞字。”
龍劍:古代名劍。劉禹錫《武陵觀火》:“晉庫走龍劍,吳室盪燕雛。”柳宗元《聞歌》詩曰:“翠帷雙卷出頃城,龍劍破匣雙月明。”

照膽:古代劍名。南朝·梁·陶弘景《刀劍錄》載:“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歲次午鑄一劍,長三尺,銘曰‘照膽’,古文篆書。”

金劍:古劍的一種。《刀劍錄》:“章帝建初八年,鑄金劍令投於伊水中,以壓人膝之怪。”

王氏劍:古代名劍。《五代史·馮暉傳》:“吾聞王氏劍,天下利器也。”
大劍:古代劍名。《五代史·史弘肇傳》:“周太祖出鎮魏州,弘肇議帶樞密以行,蘇逢吉場鄰以為不可,弘肇恨之,明日會飲竇貞固第,弘肇曰:‘安朝庭定禍亂,直須長劍大劍,若毛錐子安足用哉。’”

大梁氏劍: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命陶弘景所造神劍13口,稱大梁氏劍。《劍記》:“梁武帝命陶弘景造神劍十三口,以象閏月。”又引《水經注》:“梁國多沼,時池中出神劍,至令其民像而作之,號大梁氏劍。”

隋刃:亦名浪劍。劍身用毒藥煉鑄,傷人即死。《新唐書·南詔傳》:“隋刃,鑄時以毒藥並冶,取迎曜如星者,凡十年用成,淬以馬血,以金犀飾鐔首,傷人即死。浪人所鑄故亦名浪劍。”(註:浪人,指行蹤不定之人)。

浪人劍:古代名劍。為浪人(行蹤無定者)所鑄。《會要》:“貞觀元十年九月辛卯,南詔獻鋒槊、浪人劍。”亦名“浪劍”。

玉柄龍:古代名劍。《事物異名錄·武器·劍》:“汾陽王(郭子儀)誕日,裨將以父所寶玉柄龍奉之。”

青龍劍:唐代名劍。唐·殷成式《酉陽雜俎》:“唐開元中,河西騎將宋青春每陣,常運劍大呼,……吐蕃曰:‘嘗見青龍突陣而來,兵刃所及,若叩銅鐵,謂為神助將軍也。”

疥癆賓:古代劍名。《唐書·顧彥輝傳》:“養子瑤,尤親信,彥輝以所佩劍號疥癆賓佩之。”

青霜:古代名劍。此劍之劍光青凜若霜雪,故名。唐·王勃《騰王閣序》:“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

鴉九劍:唐代鑄劍師張鴉九所造之劍。唐·白居易《鴉九劍》詩:“歐治子死千年後,精靈暗授張鴉九,鴉九鑄劍吳山中,天與日時神借功。”

靈寶劍:古代名劍。宋·沈括《夢溪筆談》:“錢塘聞人紹,一劍削十大釘皆截,劍無纖跡;用力屈之如鉤,縱之鏗鏘有聲,復直如弦。古之所謂靈寶劍也。”

裴(上日下文)劍:古代利劍。宋·文同:“交柯揮電裴(上日下文)劍,亂蔓漓張曉笑。”

鞘劍:古代劍名。《元史·何實傳》:“實來歸,大將木華黎與論兵事,奇變百出。遂引見太祖,獻軍民之數帝大悅,賜鞘劍。命從木華黎選棄前鋒。”

破山劍:古代劍。《珊瑚鉤詩話》:“有農夫耕地得劍,磨洗適市,值賈胡售以百千,未可,至百萬,約來日取之。夜歸語妻子,此何異而價至。是庭中有石,偶以劍指之,立碎。詰旦,胡人載鏹呈,則嘆叱曰:劍光已盡,不復買。農夫苦問之。曰:是破山劍,唯一可用,吾欲持之破寶山耳。”

青蛇劍:古代劍名。《萬花谷》載:“龜文、龍藻、白虹、青蛇……皆劍名也。”
火精劍:古代名劍。《杜陽雜編》:“火精劍,建中二年大林國所貢。雲其國有山,方數百里,出神鐵。其山有癉毒,不可輕為採取。若中國之君有道,神鐵則自流煉之為劍,必多靈異。其劍之光如電,切金如泥。以朽磨之,則生煙焰;以金石擊之,則火光流起。唐德宗時,上將幸奉天,自攜火精劍出內殿,研檻上鐵狻猊,應手而碎,乃乘輿夜,待從皆見上仗數尺光明,即劍光也。”

作品相關之十大名曲

高山流水
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曰:“善哉,子之心與吾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斷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種譜本。有琴曲和箏曲兩種,兩者同名異曲,風格完全不同。
古代琴曲。戰國時已有關於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傳,故亦傳《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樂譜最早見於明代《神奇秘譜(朱權成書於1425年)》,此譜之《高山》、《流水》解題有:
“《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來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兩千多年來,《高山》、《流水》這兩首著名的古琴曲與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間廣泛流傳。
隨著明清以來琴的演奏藝術的發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變化。《傳奇秘譜》本不分段,而後世琴譜多分段。明清以來多種琴譜中以清代唐彝銘《天聞閣琴譜》(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張孔山改編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滾、拂、綽、注”手法作流水聲的第六段,又稱“七十二滾拂流水”,以其形象鮮明,情景交融而廣為流傳。據琴家考證,在《天聞閣琴譜》問世以前,所有琴譜中的《流水》都沒有張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與《神奇秘譜》解題所說相符,但張孔山的傳?滓言鑫喔危笄偌葉嗑荽似籽葑唷?
另有箏曲《高山流水》,音樂與琴曲迥異,同樣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現有多種流派譜本。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則是浙江武林派的傳譜,鏇律典雅,韻味雋永,頗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東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四個小曲的聯奏,也稱《四段曲》、《四段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則是取自於民間《老六板》板頭曲,節奏清新明快,民間藝人常在初次見面時演奏,以示尊敬結交之意。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間毫無共同之處,都是同名異曲.
下載地址:/2550/zheng/gaoshanls.mp3

中國古代名曲鑑賞之二

廣陵散琴曲
據《琴操》記載:戰國聶政的父親,為韓王鑄劍,因延誤日期,而慘遭殺害。聶政立志為父親報仇,入山學琴十年,身成絕技,名揚韓國。韓王召他進宮演奏,聶政終於實現了刺殺韓王的報仇夙願,自己毀容而死。後人根據這個故事,譜成琴曲,慷慨激昂,氣勢宏偉,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漢魏時期嵇康因反對司馬氏專政而遭殺害,臨刑前曾從容彈奏此曲,現有琴譜最早見於《神奇秘譜》。

廣陵散:古琴曲。又名《廣陵止息》,據《戰國策》及《史記》中記載:韓國大臣嚴仲子與宰相俠累有宿仇,而聶政與嚴仲子交好,他為嚴仲子而刺殺韓相,體現了一種“士為知已者死”的情操。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看法,《神奇秘譜》關於此曲的標題就是源於這個故事。

東漢蔡邕的《琴操》談到與該曲相關的歷史故事:聶政是戰國時期韓國人,其父因為韓王鑄劍,違了期限,被韓王所殺。聶政為父報仇行刺失敗,但他知道韓王好樂後,遂毀容,入深山,苦學琴藝10餘年。身懷絕技返韓時,已無人相識。於是,找機會進宮為韓王彈琴時,從琴腹內抽出匕首刺死韓王,他自已當然也是壯烈身亡了。近代琴家楊時百,其所編《琴學叢書》的《琴鏡》中就認為此曲源於河間雜曲《聶政剌韓王曲》。

下載地址:/2550/in/guanglingsan.mp3

中國古代名曲鑑賞之三

平沙落雁

明朝此曲稱《落雁平沙》。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盤鏇顧盼的情景。
《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有多種流派傳譜,其意在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
平沙落雁:古琴曲,最早刊於明代《古音正宗》(1634),又名《雁落平沙》。自其問世以來,刊載的譜集達五十多種,有多種流派傳譜,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譜,關於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陳立昂之說;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說,又有說是明代朱權所作。因無可靠史料,很難證實究竟出自誰人之手。
《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種琴譜的解題不一。《古音正宗》中說此曲:“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通體節奏凡三起三落。初彈似鴻雁來賓,極雲霄之縹緲,序雁行以和鳴,倏隱倏顯,若往若來。其欲落也,迴環顧盼,空際盤鏇;其將落也。息聲斜掠,繞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應,三五成群,飛鳴宿食,得所適情:子母隨而雌雄讓,亦能品焉。”這段解題對雁性的描寫極其深刻生動。全曲委婉流暢,雋永清新.……

下載地址:/2550/guqin/pingshaly.mp3

中國古代名曲鑑賞之四

梅花三弄

曲中泛音曲調在不同徽位上重複了三次,故稱“三弄”。相傳晉恆伊作笛《梅花三弄》,後人移值為琴曲。樂曲通過歌頌梅花不畏寒霜、迎風斗雪的頑強性格,來讚譽具有高尚情操之人。

梅花三弄:古琴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國傳統藝術中表現梅花的佳作。《神奇秘譜》記載此曲最早是東晉桓伊所奏的笛曲。

郭茂倩《樂府詩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鮑照(約414~466)《梅花落》解題稱,“《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聲猶有存者”。今存唐詩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說明南朝至唐間,笛曲《梅花落》較為流行。

關於《梅花三弄》的樂曲內容,歷代琴譜都有所介紹,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現怨愁離緒的情感。

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潔不屈的節操與氣質為表現內容,“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後人入於琴。”“梅為花之最清,琴為聲之最清,以最清之聲寫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韻也”“三弄之意,則取泛音三段,同弦異徵云爾。”(明《伯牙心法》)從這裡可看出,它首先是一首笛曲,後來才改編成古琴曲(作者究竟何人,難以定論)。

今演奏用譜有虞山派《琴譜諧聲》(清周顯祖編,1820年刻本)的琴簫合譜,其節奏較為規整,宜於合奏;廣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譜》(清秦淮瀚輯,1868年刊本),其節奏較自由,曲終前的轉調令人耳目一新。

此曲結構上採用循環再現的手法,重複整段主題三次,每次重複都採用泛音奏法,故稱為《三弄》。體現了梅花潔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1972年王建中改編成鋼琴曲,音調取自此曲,表現的主題則是毛澤東詞《詠梅》。

下載地址:/2550/music/download/guqin/meihua3n.mp3

中國古代名曲鑑賞之五

十面埋伏

樂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在亥下最後決戰的情景。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取得勝利。
十面埋伏:著名琵琶傳統大套武曲。描繪了楚漢相爭中垓下之戰的情景,故事性極強。

曲譜最早見於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華秋萍的《琵琶譜》,而在此譜之前,只有描繪同樣題材的《楚漢》。

明代王猷定《湯琵琶傳》中,記有被時人稱為“湯琵琶”的湯應曾彈奏《楚漢》時的情景:“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瓦屋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俄而無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淒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余騎蹂踐爭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恐,終而涕泣之無從也。”從這段描述可看出,湯應曾彈奏的《楚漢》與《十面埋伏》在情節及主題上一致,由此可見早在16世紀之前,此曲已在民間流傳。

《楚漢》在明代嘉靖、萬曆前後流行一時,深受琵琶演奏家的喜愛。

自公元1818年華秋萍編的《琵琶譜》問世以來,其後各個琵琶譜集都載有《十面》樂譜。各個版本在分段與分段標目都有所不同:

《華氏譜》稱《十面》,由直隸王君錫傳譜,凡十三段;

《李氏譜》名《淮陰平楚》,隋秦漢子作;金山周瑞清厚卿校,凡十八段;

《養正軒譜》稱《十面》,一名《淮陰平楚》,凡十八段;

瀛州古調》名《十面埋伏》,凡十段。
下載地址:/2550/music/download/pipa/shimianmf.mp3
中國古代名曲鑑賞之六

夕陽簫鼓

是抒情寫意的的樂曲,1925年前後,上海大同樂社根據經曲改編成絲竹樂曲《春江花月夜》。

談起《春江花月夜》,相信許多人都知道這首著名的民樂合奏曲。它那富有江南絲竹音樂特點的鏇律,委婉優美;節奏流暢多變,極具東方的詩情畫意。《春江花月夜》歷來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曾經改編為各種中西樂器的獨奏、合奏曲,亦有將其填詞用於戲劇之中,可謂是最廣為人知的中國傳統音樂。但大家又是否知道,《春江花月夜》原來是改編自一首著名的傳統琵琶文曲《夕陽簫鼓》。

《夕陽簫鼓》又名《潯陽琵琶》、《潯陽夜月》。為琵琶曲文曲中代表作品之一。此曲最遲在十八世紀就流傳在江南一帶。《夕陽簫鼓》是一首抒情寫意的文曲,樂曲原分有10段,分別為:

一、夕陽簫鼓

二、花蕊散迴風

三、關山臨卻月

四、臨水斜陽
五、楓荻秋聲
六、巫峽千尋
七、簫聲紅樹里

八、臨江晚眺
九、漁舟唱晚

十、夕陽影里一歸舟樂曲以柔婉的鏇律,安寧的情調,描繪出人間的良辰美景:暮鼓送走夕陽,簫聲迎來圓月的傍晚;人們泛著輕舟,蕩漾春江之上;兩岸青山疊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蕩月,槳櫓添聲……
下載地址:/2550/music/download/pipa/xiyangxg.mp3

中國古代名曲鑑賞之七

漁樵問答

此曲表現漁樵在清山綠水之間自得其樂的情趣。

《漁樵問答》是一首流傳了幾百年的古琴名曲,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嚮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音樂形象生動,精確。

漁樵問答:古琴曲,曲譜最早見於《杏莊太音續譜》(明蕭鸞撰於1560年):“古今興廢有若反掌,青山綠水則固無恙。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此曲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嚮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音樂形象生動,精確。

《漁樵問答》是一首流傳了幾百年的名曲,現在的譜本有多種。《琴學初津》雲此曲:“曲意深長,神情灑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聲之?乃,隱隱現於指下。”由於音樂形象準確、生動,因此近幾百年來在琴家中廣為流傳。

樂曲開始曲調悠然自得,表現出一種飄逸灑脫的格調,上下句的呼應造成漁樵對答的情趣。主題音調的變化發展,並不斷加入新的音調,加之滾拂技法的使用,至第7段形成高潮。刻劃出隱士豪放無羈,瀟灑自得的情狀。其中運用潑刺和三彈的技法造成的強烈音響,應和著切分的節奏,使人感到高山巍巍,樵夫咚咚的斧伐聲。第1段末呈現的主題音調經過移位,變化重複貫穿於全曲,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下載地址:/2550/music/download/guqin/yuqiaowd.mp3

中國古代名曲鑑賞之八

漢宮秋月

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

《漢宮秋月》原為崇明派琵琶曲,現流傳有多種譜本及演奏形式,樂曲表現了古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及一種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漢宮秋月》原為崇明派琵琶曲,現流傳有多種譜本,由一種樂器曲譜演變成不同譜本,且運用各自的藝術手段再創造,以塑造不同的音樂形象,這是民間器樂在流傳中常見的情況。《漢宮秋月》現流傳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箏曲、江南絲竹等。主要表達的是古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及一種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二胡《漢宮秋月》:由崇明派同名琵琶曲第一段移植到廣東小曲,粵胡演奏,又名為《三潭印月》。1929年左右,劉天華記錄了唱片粵胡曲《漢宮秋月》譜,改由二胡演奏(只以一把位演奏)。

蔣風之整理並演奏的《漢宮秋月》,作了很大刪節以避免冗長而影響演奏效果。其速度緩慢,弓法細膩多變,鏇律中經常出現短促的休止和頓音,樂聲時斷時續,加之二胡柔和的音色,小三度綽注的運用,以及特性變徵音的多次出現,表現了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極富感染力。

江南絲竹《漢宮秋月》:採用的原為“乙字調”(A宮),由孫裕德傳譜。原來沈其昌《瀛州古調》(1916年編)絲竹文曲合奏用“正宮調(G宮)。琵琶仍用乙字調弦法,降低大二度定弦,抒情委婉,抒發了古代宮女細膩深遠的哀怨苦悶之情。中段運用了配器之長,各聲部互相發揮,相得益彰,給人以追求與嚮往。最後所有樂器均以整段慢板演奏,表現出中天皓月漸漸西沉,大地歸於寂靜的情景。

琵琶曲《漢宮秋月》:又名《陳隋》。以歌舞形象寫後宮寂寥,更顯清怨抑鬱,有不同傳譜。目前一般是據無錫吳畹卿(1847-1926)所傳,但劉德海加上了許多音色變化及意向鋪衍的指法,一吟三嘆,情景兼備,很有感染力
下載地址:/2550/zheng/hangongqy.mp3

中國古代名曲鑑賞之九

陽春白雪

相傳為春秋時期的晉國師曠或齊國劉涓子所作。“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蕩滌之意,“白雪”取懍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

《陽春白雪》是由民間器樂曲牌儀《八板》(或《六板》)的多個變體組成的琵琶套曲。
陽春白雪:由民間器樂曲牌儀《八板》(或《六板》)的多個變體組成的琵琶套曲。“八板頭”變體的循環再現,各個《八板》變體組合在一起形成變奏的關係,後又插入了《百鳥朝鳳》的新材料,因此它是一首具有循環因素的變奏體結構。《陽春白雪》流傳有兩種不同版板,“大陽春”和“小陽春”,《大陽春》指李芳園、沈浩初整理的十段、十二段樂譜。《小陽春》是汪昱庭所傳,又名《快板陽春》,流傳很廣。這裡介紹的是《小陽春》……

《陽春白雪》表現的是冬去春來,大地復甦,萬物欣欣向榮的初春美景。
《陽春白雪》表現的是冬去春來,大地復甦,萬物欣欣向榮的初春美景。鏇律清新流暢,節奏輕鬆明快,分七段:1、獨占鰲頭2、風擺荷花3、一輪明月4、玉版參禪5、鐵策板聲6、道院琴聲7、東皋鶴鳴小標題出自李芳園之手,與樂曲內容並無多大關係。
全曲七段可分成起、承、轉、合四個組成部分,是一首具有循環因素的變奏體樂曲.
起部:(一)《獨占鰲頭》。曲首出現長達十七拍的“八板頭”變體,它在以後三個部分的部首循環再現。原《八板》的鏇律以“隔凡”和“加花”等技法加以潤飾,運用“半輪”、“夾彈”、“推拉”等演奏技巧,音響效果獨物有趣,使花簇的鏇律充滿活力。
承部:(二)《風擺荷花》、(三)《一輪明月》。這兩個《八板》變體,在頭上循環再現《八板頭》之後,鏇律兩次上揚,在高音區上活動,表現情緒較為熱烈。
轉部:(四)《玉版參禪》、(五)《鐵策板聲》、(六)《道院琴聲》在這三個段落中出現了不少展開性的因素。首先是樂曲結構的分割和倒裝,並出現新的節拍和強烈的切分節奏。其二是運用“摭分”、“板”和“泛音”等演奏指法,使音樂時而輕盈流暢,時而鏗鏘有力。特別是《道院琴聲》,整段突出泛音,恰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晶瑩四射,充滿生命活力。
合部:(七)《東皋鶴鳴》。是本部的動力性再現,在尾部作了擴大,採取突慢後漸快的速度處理,採用強勁有力的掃弦技巧,音樂氣氛異常熱烈。
下載地址:/2550/music/download/pipa/yangchbx.mp3

中國古代名曲鑑賞之十

塞上曲
《塞上曲》是一首琵琶傳統大套文曲,樂曲通過描寫王昭君對故國的思念,表達了哀怨悲切之情。塞上曲:琵琶傳統大套文曲。曲譜最早見於李芳園的《琵琶譜》,是他根據華秋萍的《琵琶譜》中的五首獨立小曲《思春》、《昭君怨》、《泣顏回》、《傍妝檯》、《訴怨》綜合而成一曲,起名《塞上曲》,且偽托是王昭君所作。
全曲五段:
1、宮苑春思2、昭君怨3、湘妃滴淚4、妝檯秋思5、思漢
此曲描寫王昭君對故國的思念,哀怨惆悵,淒楚纏綿,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在彈奏上強調左手的推、拉、吟、揉及擻音、帶起等技法,使鏇律更顯得委婉柔美。描述此曲最貼切的一句詩莫過於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聲聲。

廣陵散
《廣陵散》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至少在漢代已經出觀。其內容向來說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將它與《聶政刺韓王》琴曲聯繫起來。《聶政刺韓王》主要是描寫戰國時代鑄劍工匠之子聶政為報殺父之仇,刺死韓王,然後自殺的悲壯故事。關於此,蔡邕《琴操》記述得較為詳細。
今存《廣陵散》曲譜,最早見於明代朱權編印的《神奇秘譜》(1425年),譜中有關於“刺韓”、“衝冠”、“發怒”、“報劍”等內容的分段小標題,所以古來琴曲家即把《廣陵散》與《聶政刺韓王》看作是異曲同名。
《廣陵散》樂譜全曲共有四十五個樂段,分開指、小序、大序、正聲、亂聲、後序六個部分。正聲以前主要是表現對聶政不幸命運的同情;正聲之後則表現對聶政壯烈事跡的歌頌與讚揚。正聲是樂曲的主體部分,著重表現了聶政從怨恨到憤慨的感情發展過程,深刻地刻劃了他不畏強暴、寧死不屈的復仇意志。全曲始終貫穿著兩個主題音調的交織、起伏和發展、變化。一個是見於“正聲”第二段的正聲主調,
另一個是先出現在大序尾聲的亂聲主調。
正聲主調多在樂段開始處,突出了它的主導體用。亂聲主調則多用於樂段的結束,它使各種變化了的曲調歸結到一個共同的音調之中,具有標誌段落,統一全曲的作用。
《廣陵散》的鏇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國現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殺伐戰鬥氣氛的樂曲,直接表達了被壓迫者反抗暴君的鬥爭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藝術性。或許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廣陵散》的這種反抗精神與戰鬥意志,才如此酷愛《廣陵散》並對之產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廣陵散》在歷史上曾絕響一時,建國後我國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據《神奇秘譜》所載曲調進行了整理、打譜,使這首奇妙絕倫的古琴曲音樂又回到了人間。

2010年熱門小說

小說是文學體裁四分法中的一大樣式。它是通過塑造人物、敘述故事、描寫環境來反映生活、表達思想的一種文學體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