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龍鳥》

《中華龍鳥》

中華龍鳥,故事發生的地質年代是中生代侏羅紀,距今一億多年。故事發生的地點是中國遼西地區。一億多年前的遼西地區,陸相地層連續沉積,氣候溫暖,植被繁茂,河流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火山爆發頻繁,這些都給生物的發生、發展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華龍鳥》講述一億多年前的遼西地區,陸相地層連續沉積,氣候溫暖,植被繁茂,河流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火山爆發頻繁,這些都給生物的發生、發展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毫不誇張地說,當時的遼西地區,是各類生命繁育、毀滅、演化、突變的壯麗而恢弘的舞台。故事開篇的兩個主人公,一個叫澄,一個叫岫,都屬於長著雙弓型頭骨的槽齒類爬行動物。那個時候,地球上還沒有人類,由眾多的爬行動物主宰世界。雙足行走的裸猿——人類,要到一億多年以後才姍姍來遲地出現在這蔚藍色的地球上。

內容提要

故事發生的地質年代是中生代侏羅紀,距今一億多年。故事發生的地點是中國遼西地區。一億多年前的遼西地區,陸相地層連續沉積,氣候溫暖,植被繁茂,河流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火山爆發頻繁,這些都給生物的發生、發展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毫不誇張地說,當時的遼西地區,是各類生命繁育、毀滅、演化、突變的壯麗而恢弘的舞台。故事開篇的兩個主人公,一個叫澄,一個叫岫,都屬於長著雙弓型頭骨的槽齒類爬行動物。那個時候,地球上還沒有人類,由眾多的爬行動物主宰世界。雙足行走的裸猿——人類,要到一億多年以後才姍姍來遲地出現在這蔚藍色的地球上。

作者介紹

沈石溪,原名沈一鳴,上海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享有“動物小說大王”的美譽。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從事兒童文學創作,已出版五百多萬字的作品。所著動物小說將故事性、趣味性和知識性融為一體,充滿哲理內涵,深受少年兒童讀者喜愛。其作品連續四次榮獲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多次榮獲冰心兒童文學獎、宋慶齡兒童文學獎、陳伯吹兒童文學獎。作品多次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並被譯成英、法、日、韓等國文字。

編輯推薦

《中華龍鳥》故事發生的地質年代是中生代侏羅紀,距今一億多年。不可一世的恐龍突然銷聲匿跡,備受欺凌的弱者卻獲得了翱翔的翅膀。為什麼強者滅絕而弱者興盛?這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驚人秘密?……“動物小說大王”沈石溪全新力作,演繹遠古叢林的生命傳奇。

後記

《中華龍鳥》是我迄今為止唯一一部寫遠古動物的長篇小說。

我對古生物的興趣由來已久。讀國小三年級時,我就迷上了恐龍,收藏了厚厚一本介紹各種各樣恐龍的圖冊。望著這些曾經統治地球的龐然大物,我總也想不明白,這些橫行霸道的傢伙,這些處在大自然食物鏈頂端的超級動物,為什麼會突然滅絕,從而變成了考古學家研究的化石。
關於恐龍滅絕的原因,科學家們眾說紛紜。

有人認為,六千萬年前一顆巨大的隕星撞擊地球,相當於爆炸了兩萬枚氫彈,強大的衝擊波和遮天蔽目的放射性物質,使絕大多數物種死於非命,恐龍就是在這場災難中滅絕的。

有人認為,地球具有寒暑周期,白堊紀氣候突然變冷,冰川像白色惡魔,吞噬了大片植被,樹木枯萎,牧草消亡,食草恐龍因食物嚴重匱乏而紛紛倒斃,由此而產生的連鎖反應,讓食肉恐龍也葬身於冰川雪域。

有人認為,那個時期,地球上生長著一種恐龍特別愛吃的植物,這種植物類似於罌粟,含有某種讓食用者上癮的生物鹼,而這種生物鹼能殺死雄性恐龍的精子,相當於特效避孕藥,結果,整個恐龍家族的生育行為停止了,種群內只有死亡,沒有新生,這個物種當然也就被無情地淘汰了。
到目前為止,恐龍滅絕的原因,仍然是個謎。

不過,科學家們有個最新發現——龐大的恐龍家族雖然滅絕了,但恐龍家族中有一個最弱小的分支,卻躲過了那場六千萬年前的滅頂之災,成功地活到現在,它們就是在天空中自由飛翔的鳥類!

科學家們據解剖學所提供的證據認定,鳥類就是恐龍的後裔。

人們普遍認為,世界上最早出現的鳥類是德國巴伐利亞州出土的始祖鳥,它生活在約一億多年前的侏羅紀後期。從化石形態上看,始祖鳥身體的大小與現今中等大小的鳥相近,它有著闊及末端的圓形的翅膀,有著較長的尾巴。通常,始祖鳥可以長到半米長。它的羽毛與現代鳥類的羽毛在結構上相似。不過,始祖鳥有細小的牙齒,可以用來捕食昆蟲及其他弱小的無脊椎生物,有長而骨質的尾巴,腳有三趾長爪,這些特徵與恐龍極為相似。

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中國遼西地區的大量古生物群的發現,動搖了德國始祖鳥的"始祖"地位。遼西的北票市、凌源市、朝陽縣和龍城區已陸續出土了聖賢孔子鳥、三塔中國鳥、燕都華夏鳥、菠羅赤鳥、嬌小遼西鳥等珍貴鳥類化石,1993年中生代早期鳥類化石的發現,更引起了國內外古生物學界的極大震驚和強烈反響。在眾多的古鳥類中,中華龍鳥尤其令人矚目。它保有一些鳥類的特徵,例如叉骨、羽毛、翅膀及部分相反的首趾。它亦有一些恐龍的特徵,例如長的距骨升突、齒間板、坐骨突及"人"字形的長尾巴。據測定,中華龍鳥出現在一億多年前的侏羅紀的啟莫里階,與德國始祖鳥屬於同一地質年代的生物。毫無疑問,中華龍鳥是中國鳥類的始祖,或者說是中國的始祖鳥。

由於中華龍鳥有著鳥類及恐龍的雙重特徵,所以它一般被認為是恐龍與鳥類之間的聯結點,是鳥類誕生和進化的一個關鍵環節。

許多科學家推測,中華龍鳥是由某種小型獸腳亞目恐龍演化而來的。

如果這個推測成立,那么現代鳥類的祖先,在恐龍時代,就是恐龍大家族中最不起眼的小不點兒。如果把梁龍比喻成巨人的話,那么後來進化成鳥類的那個恐龍分支的成員,就是誰都瞧不起的侏儒。可以想像,那些懦弱的小不點兒,命中注定就是各種食肉恐龍捕食的對象,它們就好像大自然盛宴中一道精美的甜點,誰都想來咬一口。它們整日東躲西藏,在夾縫中求生存,整日提心弔膽,處境艱難,活得很累很累。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恐龍大家族中最弱小的一個分支——今天鳥類的祖先,能在六千萬年前那場萬劫不復的大災難中存活下來呢?

持隕星撞擊說的科學家認為,這些小不點兒因為身體瘦小,所以當隕星撞擊地球而引發大爆炸時,它們能及時鑽入岩穴或地洞,等到災難過去後,它們再從岩穴或地洞裡鑽出來,因此躲過了放射性物質的侵害。

持地球寒冷說的科學家認為,這些小不點兒因為體形小,所以它們維持生命所需的熱量也就少,當冰川襲來、天寒地凍之時,它們躲在山洞裡,只需少量食物便能苟延殘喘,所以存活的幾率比那些龐然大物要大得多。

持繁殖中斷說的科學家認為,那些恐龍家族中的龐然大物憑藉武力,蠻橫地霸占了那些能殺死雄性恐龍精子的植物,而後來進化成鳥類的小不點兒們,雖然也對這種植物感興趣,卻因為體小力弱,無法與巨型恐龍競爭,所以只好躲在一邊悄悄流口水,結果,它們因禍得福,避免了種群滅亡。

為什麼強者滅絕而弱者興盛?這也是千古之謎。
我喜歡猜謎,而且喜歡另闢蹊徑去尋找離經叛道的解釋。

我閱讀了大量有關恐龍的書籍,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絕大多數恐龍的腦袋的重量與身體的重量簡直不成比例!以梁龍為例,成年梁龍體重達30噸以上,而它的腦袋只有100公斤,二者的重量約為1比300,這在地球上的動物中,是極其罕見的。這100公斤的腦袋的重量還包括耳朵、鼻子、嘴巴、舌頭和牙齒的重量在內。梁龍真正的大腦僅重100多克。人的腦袋的重量與人的身體的重量,大概是1比20;棕熊的腦袋的重量與棕熊的身體的重量大概是1比50;大象的腦袋的重量與大象的身體的重量大概是1比35。用"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來形容這些恐龍,是最恰當不過了。就物種而言,腦袋小,便意味著腦功能弱。眾所周知,大腦主管生物體的感覺、語言、思維和情感。因此,絕大多數恐龍感覺遲鈍,無法與同類進行交流和溝通,思維遲滯,情感世界更是一片荒漠。據專門從事恐龍研究的專家介紹,恐龍的體形越大,其感覺系統越有問題。還是以梁龍為例,假如它的腿被荊棘劃破了,大約10秒鐘後,它的大腦才會產生疼痛的感覺。

對恐龍來說,它們生活的年代是一個不需要用腦子的年代。恐龍在地球上稱王稱霸,所向披靡。可以一點也不誇張地說,在遠古蠻荒時代,腦袋越小,生存空間就越大,腦子越糊塗,活得就越開心。

與絕大多數恐龍不同的是,後來進化成鳥類的小不點兒們,雖然也是恐龍家族中的成員,但這些小不點兒的腦袋的重量與身體的重量約為1比50。這在恐龍大家族裡是絕無僅有的,它們在當時極有可能被其他恐龍視為怪物和異類。科學家們在解剖現代鳥類時發現,凡是能在天空翱翔的鳥,它們的腦袋的重量與身體的重量一般為1比30。在恐龍時代,動物們相互比拼的是力量而不是腦子,腦大身小的動物絕對是受嘲弄、受欺凌、受侮辱、受迫害的倒霉鬼。看起來,它們仿佛就是造物主的敗筆。更讓它們傷心的是,它們不僅腦袋奇大,而且感覺也特別敏銳。它們一旦受傷,就立刻會感到疼痛,危險一旦來臨,它們便會害怕得發抖。它們的情感世界更是複雜得要命。更致命的是,在它們繁殖的第一個環節似乎就出現了問題。眾所周知,恐龍是卵生動物,也就是說,母恐龍產下恐龍蛋,然後再由恐龍蛋孵化成小恐龍。恐龍家族中的絕大多數成員,採用的是"天然孵化法",即母恐龍找一塊溫度適宜、地點隱蔽、質地鬆軟的沙土,將蛋產在裡頭,然後就揚長而去,恐龍蛋只需要依靠太陽光的熱量便能孵化出小恐龍。小恐龍一出世就會奔跑覓食。這種"天然孵化法"的優點是:母獸無須為繁殖承擔風險,也不必為養育子獸而勞心費神,只要將蛋產出就算完成了繁衍生命的全部任務,母獸產完蛋後該乾什麼就乾什麼去,輕鬆自在,優哉游哉,子獸的生死禍福一概聽天由命,無須牽掛,也無須關懷,母獸接下來就可以很快發情交配並產下另一窩蛋。這樣的繁殖方法,使種群的繁殖速度很快,生育成本極低。可是,後來進化成鳥類的小不點兒們,不知道哪根腦神經出了問題,它們產下蛋後竟然捨不得離去,而是日夜守護在這些寶貝蛋旁邊,還用自己的胸脯捂在蛋上,就像現代鳥類那樣,用自己的體溫代替太陽光來進行孵化。這樣做,不僅耗時、費神,而且它們長時間趴在一個地方孵蛋,也大大增加了自己遇害的可能性,極有可能被天敵連母獸帶蛋一窩端了。同時,它們的子獸出殼後,有的連眼睛也睜不開,脆弱得連站也站不起來,需要母獸悉心餵養和照顧才能活下來。這些子獸總是形影不離地跟隨著母獸,母獸也時時刻刻牽掛、惦記著子獸,整個餵養周期短則兩個月,長則半年有餘。在此期間,母獸所有的心思都在子獸身上,無暇顧及其他,不再有興趣擇偶交配,種群的繁殖速度自然也就降低了。這種黏黏糊糊的感情,還會加大母獸和子獸遇害的機率。子獸離開母獸活不了,一旦母獸發生意外,子獸必死無疑;同樣,母獸濃烈的情感都傾注到子獸身上,一旦子獸夭折,母獸便會悲慟欲絕,心理遭受重創。此外,為了生存,這些小不點兒們不得不從地面遷居到樹上,不得不不辭勞苦地在樹枝上築能孵卵的巢,不得不合辛茹苦地養育後代,以提高后代的存活率。

與體形龐大的恐龍比較起來,那些小不點兒的身上確實有許多令人遺憾的缺陷。就連它們自己,也一定會因自身的種種不合時宜的行為而感到苦惱與失望。

命運真的很難捉摸,誰也想不到,一億多年前,當地球頻頻發生地質災變時,不可一世的雷龍、劍龍等巨型恐龍成了生命舞台上的匆匆過客,而處在大自然食物鏈末端的那些卑微的小不點兒們,卻成功地躲過了一場場劫難,永久地占據了廣袤的天空,在生命舞台上扮演著輝煌的角色。

終於,六千萬年前那場史無前例的大爆炸,讓恐龍永遠退出了歷史舞台,讓鳥類贏得了永恆的輝煌
強大的未必是永久的,弱小的未必是短暫的。

這就是生命進化的辯證法。

某種"缺陷",也許就是進化的契機,也許就是特殊才能的"導火索",也許就是成就事業的跳板。

我覺得,恐龍滅絕和鳥類新生的這段生命演化史,對現代人,尤其對處在經濟轉型期的中國人來說,仍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假如善良是缺陷,假如誠實是錯誤,假如儉樸是罪過,假如溫情是弱點,那么人類要一大堆財富又有何用呢?對生命來說,綠洲非常重要,鬱鬱蔥蔥的綠洲,滋潤生命,養育生命,庇護生命,綠洲是生命的搖籃。假如綠洲消失,大地變成一片荒漠,生命也將隨之而消亡。其實,還有一種綠洲,也亟待保護,那就是人類精神生活中的綠洲。親情、友情,還有廣義上的愛,就是我們精神生活中的綠洲。如果這片綠洲消失了,那么生命同樣會枯萎。
苦難催生智慧,善良淨化靈魂,愛永遠是最寶貴的、不可替代的生存技能!

沈石溪

2008年8月13日寫於上海閔行梅隴

書籍評價

“沒有絕對的強和弱,只有相對的強和弱。”——讀過《中華龍鳥》後,最強烈的感覺。

《中華龍鳥》講述了一個古老的故事,一個關於雙弓型頭骨的槽齒類爬行動物的故事。

澄、岫本是“遠親”,卻在小行星撞地球之後走上完全不同的兩條路,澄成為了恆溫動物,在進化中逐漸弱小、衰敗,但子孫終成一代“中華龍鳥”。

而岫的子孫,在進化中強盛,曾經是一代霸主。但最終在同類的互相殘殺中自取滅亡。

在這本書里,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同樣出現在人類身上的醜陋、貪婪,當然也有溫情、美好的一面。在這裡,你更可以切身體會到大自然殘酷的淘汰法則:“弱肉強食、優勝劣汰”。在這裡,你還可以領悟到生存之道“強者稱霸,弱者謹慎”;處世之道“生命的最高就是和別人達到平衡,打破平衡就將走向滅亡”。

這是一個平鋪的、真實的社會,反映著人的方方面面。

在“澄”家族的進化史中,情感成為主導因素。因為彼此的愛,交配的雙方將攜手共度;因為彼此的依戀,爭巢的雙方拒絕殺戮與血腥;因為彼此的感情,母親可以為了孩子能活下去而主動犧牲;因為彼此的相連,一家人可以同仇敵愾、一致對外,沒有一個人先行逃竄。

在愛的推動下,澄的後代由地面到了樹上生存,再到飛翔在空中。它們或許弱小,或許在提心弔膽中度過一生。但它們,卻本承著“不拋棄不放棄”的理念,勇敢的面對與相擁,並最終成為了強者。

它們沒有相信“留的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它們堅守愛。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愛如陽光,溫暖心靈,是一種不應該放棄的信仰。

更印證了:優劣隨環境而改變。也許情感為自然所不容,是牽絆。但關鍵時刻,會助你一力,成為最大的優點。

澄家族,因愛飛翔。

相反的,岫的後代義無反顧地在冷血動物這條路上走下去,它們選擇了競爭,從一出生就開始。

一代又一代的進化,使它們變得無比強大,它們可以圍捕獵殺一頭成年梁龍,它們站到了食物鏈的最頂端。成正比的,它們變得殘忍無情,麻木不仁。因為競爭,它們選擇了無情;因為無情,它們選擇了殺戮同類;因為殺戮,它們選擇了互相猜疑、利用;因為利用,它們選擇了滅亡!

它們的欲望膨脹到無限,它們不斷地想要變得更強大,於是,其中的一隻開始食吃死去的同類,拉開了末位淘汰制的序幕。有了第一次,別指望沒有第二次。相互淘汰,相互殺戮,為了生存和強大,它們什麼都可以做得出來。它們打破了強盛的平衡,最終親手將自己送上絕路。

競爭本身沒錯,但沒有原則的競爭大錯特錯!

相同,它們物種的滅亡也印證了,盛久必衰,衰久必盛。強大並不等於一切,哪怕是以力量為主的侏羅紀,相互六親不認也並不能得到好結果。

岫家族,為爭而亡。永遠不知道,愛和適可而止。

這本書寫的不僅是遠古的故事,更是人類生存的寶典,書中就是微縮的社會。抱著不同心態去讀,收穫自然不同,但相同的是,獲益匪淺。
《中華龍鳥》,絕非僅僅是一部動物小說。

第八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

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是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全國性重要文學獎項,是我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第八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通過多輪無記名投票產生了54部(篇)備選作品進入終評。其中:小說19部、童話12部、詩歌4部、散文5部、幼兒文學3部、寓言1部、報告文學2部、科學文藝2部、理論批評2篇,青年作者短篇佳作獎備選作品4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