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鱉綠毛龜烏龜》

《中華鱉綠毛龜烏龜》

《中華鱉綠毛龜烏龜》這是三個不同名字,但大類一樣的物種。 1、基枝藻或龜背基枝藻是生活在水體中的藻類的植物,因此,必須具有電源。 1、基枝藻或龜背基枝藻是生活在水體中的藻類的植物,因此,必須具有電源。

《中華鱉綠毛龜烏龜》

《中華鱉綠毛龜烏龜》《中華鱉綠毛龜烏龜》
這是三個不同名字,但大類一樣的物種。

中華鱉

學名:Trionyx Sinensis

中華鱉屬爬行綱、龜鱉目(Testudinata)、鱉科(Trionychidae)、鱉屬(Trionyx)。

俗名:鱉、甲魚、元魚、王八、團魚、腳魚、水魚

英文名:Soft-shell Turtle

日文名:スツホン 。

中華鱉沒有有效的亞種分化,卻存在著地理變異。日本的鱉曾被稱為T.japonicus。舟山群島上的鱉種群也曾被稱為T.tuberculatus。現在常把這些種名作為中華鱉的同物異名。Meylan et al.。研究了斑鱉Rafetus swinhoei模式標本,認為它是區別於中華鱉的有效種,該種與中華鱉分布不同,僅局限於華東地區,模式產地為上海,但尚未得到廣泛承認。

中華鱉在我國廣泛分布,除新疆西藏青海外,其它各省均產。國外分布於越南,人們將它引入到了日本、帝汶島(Timor)和夏威夷群島。

在我國分布的鱉屬動物中,除中華鱉外,過去認為還有另外一種——山瑞鱉(T.steindachneri)。它與中華鱉的主要區別是:頸基部兩側各有一團大瘰粒,背甲前緣有一排粗大疣粒,裙邊很發達,僅分布於雲南、貴州、海南、廣東和廣西等省。1991年,周工健等[8]發現了鱉屬另一種——砂鱉(T.axenaria)。它與中華鱉更加相似,但個體較小,不超過500g,在外形、骨骼、繁殖習性和血清蛋白的電泳帶譜、乳酸脫氫酶同工酶的電泳帶譜等方面,沙鱉與中華鱉都有明顯的差異。近年,唐業忠報導了鱉科又一新種——小鱉(Pelodiscus parviformis)。該種分布於廣西桂東北及其接壤的湖南部分縣市的湘江上游江段,棲息於清澈透明的水中,底質為沙礫石。小鱉體型大小與砂鱉相似,體背的疣狀突起與中華鱉相似,腹面白色或淡黃色,被捕捉時變淡紅色。伍惠生報導在湖北省發現紅色鱉和白色鱉,是中華鱉的變異型。中華鱉化石發現於我國的上新世地層中。

形態特徵

體軀扁平,呈橢圓形,背腹具甲。通體被柔軟的革質皮膚,無角質盾片。體色基本一致,無鮮明的淡色斑點。頭部粗大,前端略呈三角形。吻端延長呈管狀,具長的肉質吻突,約與眼徑相等。眼小,位於鼻孔的後方兩側。口無齒,脖頸細長,呈圓筒狀,伸縮自如,視覺敏銳。頸基兩側及背甲前緣均無明顯的瘰粒或大疣。背甲暗綠色或黃褐色,周邊為肥厚的結締組織,俗稱“裙邊”。腹甲灰白色或黃白色,平坦光滑,有7個胼胝體,分別在上腹板、內腹板、舌腹板與下腹板聯體及劍板上。尾部較短。四肢扁平,後肢比前肢發達。前後肢各有5趾,趾間有蹼。內側3趾有鋒利的爪。四肢均可縮入甲殼內。

生態習性

中華鱉屬爬行冷血動物,生活於江河、湖沼、池塘、水庫等水流平緩、魚蝦繁生的淡水水域,也常出沒於大山溪中。在安靜、清潔、陽光充足的水岸邊活動較頻繁,有時上岸但不能離水源太遠。能在陸地上爬行、攀登,也能在水中自由游泳。喜曬太陽或乘涼風。民間諺語形容鱉的活動是“春天發水走上灘,夏日炎炎柳蔭棲,秋天涼了入水底,冬季嚴寒鑽泥潭”。夏季有曬甲(曬蓋)習慣,我國北方地區10月底冬眠,翌年4月開始尋食;喜食魚蝦、昆蟲等,也食水草、穀類等植物性餌料,並特別嗜食臭魚、爛蝦等腐敗變質餌料,如食餌缺乏還會互相殘食。性怯懦怕聲響,白天潛伏水中或淤泥中,夜間出水覓食(“瓮中捉鱉”或“瓮中之鱉”就是指的利用鱉的這一習性,將缸埋於水邊地下,缸口平於地面成一陷阱,鱉覓食爬行時跌入缸內被捕獲);耐飢餓,但貪食且殘忍。4-5齡成熟,4-5月水中交配,待20天產卵,多次性產卵,至8月結束;通常首次產卵僅4—6枚。體重在500克左右的雌性可產卵24—30枚。5齡以上雌鱉一年可產50-100枚;雌性在繁殖季節一般可產卵3—4次。卵為球形,乳白色,卵徑15—20毫米,卵重為8—9克。其選好產卵點後,掘坑10厘米深,將卵蛋產於其中,然後用土覆蓋壓平偽裝,不留痕跡;一次產卵10枚左右,經過40-70天地溫孵化,稚鱉破殼而出,1-3天臍帶脫落入水生活;卵及稚鱉常受蚊、鼠、蛇、蟲等的侵害。產卵點一般環境安靜、乾燥向陽、土質鬆軟,據研究觀察,其距離水面的高度可準確判斷當年的降雨量。壽命可達60齡以上。

分布

中華鱉在野外廣泛分布於除寧夏、新疆、青海和西藏外的我國大部分地區,尤以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產量較高。另外在日本、朝鮮、越南等地也有分布。

經濟價值

中華鱉是一種珍貴的、經濟價值很高的水生動物。我國普遍把中華鱉作為食用上選的珍品,且用作食療的滋補食品。食鱉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周代甚至更遠。中華鱉的肉味鮮美,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尤以裙邊更是膾炙人口的美味佳肴。據測定,100克鱉肉中蛋白質含量達16.5克。此外,還含有豐富的鈣、磷、鐵、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維生素A等多種營養成分。

中華鱉又是珍貴的藥材,其成分含動物膠、角蛋白、維生素D及碘等,具有滋陰清熱、平肝益腎、破結軟堅及消淤功能。鱉甲、頭、肉、血、膽等都可人藥。據《本草綱目》記載:鱉肉可治久痢、虛勞、腳氣等病;鱉甲主治骨蒸勞熱、陰虛風動、肝脾腫大和肝硬化等;鱉血外敷可治顏面神經麻痹、小兒疳積潮熱,兌酒可治婦女血癆;鱉卵能治久瀉久痢;鱉膽汁有治痔瘺等功效。鱉頭乾制入藥稱“鱉首”,可治脫肛、漏瘡等。用活鱉、鱉甲或鱉甲膠做原料配製的中成藥有二龍膏烏雞白風丸化症回生丹、史國公酒、鱉甲煎丸等。

中華鱉也是我國重要的出口創匯水產品,輸往國家和地區有日本,香港、澳門。出口口岸:山東、湖南、廣東、天津。

人工養殖

由於中華鱉具有較大的食用及藥用價值,全國各地已廣泛開展人工養殖。進行人工繁殖和養殖,養殖方式主要有魚鱉混養、池塘單養、工廠化溫室養殖等。在人工飼養環境中,中華鱉喜食屠宰場的廢棄物、蠶蛹、昆蟲等動物性餌料,也能食瓜果、菜葉以及人工合成的硬質顆粒餌料。通過提供豐富的餌料,保持適宜的生長溫度使中華鱉不進入冬眠,以及科學和工廠化的飼養,中華鱉的繁殖率、孵化率都大大提高,幼體經過一年多的生長即可重達500克左右,使中華鱉這一自然資源可以得到很好的保護與利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外市場對中華鱉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加速中華鱉的人工繁殖和養殖已成了必然的趨熱。

養鱉場地一般選擇在近水源,水質清新無污染,水量充足,進、排水方便的地方。水源一般為河流、湖泊或水庫、池塘的地面水,最理想的水源是既有地面水,又有水質良好的工廠餘熱水或溫泉水,這樣能自由調節水溫。底土以保水性良好、滲透性較差的壤土或粘土為佳,底土上層鋪15—30厘米厚的淤泥和細沙的混合土,以利於中華鱉棲息和冬眠。但沙粒宜細不宜粗,否則易使中華鱉的皮膚受傷而染病。酸性土壤或鹽鹼土不宜建養鱉池。鱉池應建造在光照良好、環境安靜、背風向陽的地方。此外,還要看交通是否方便,電源、能源和飼源供應是否充足等。

中華鱉的生長發育一般可分為稚鱉、幼鱉和成鱉三個階段,而這三個階段對養殖環境的要求也不相同。按其體重劃分,剛孵化出來的為稚鱉;11—50克的為幼鱉;51—200克的為種鱉;200克以上的為成鱉;750—1000克以上的為親鱉。由於中華鱉的生長速度不同,又有同類相殘的習性,因此宜將不同生長階段、不同規格的中華鱉分池飼養,需分別建造親鱉地、稚鱉池、幼鱉池、種鱉池、成鱉池。一個完整的養鱉場,除要有上述5種鱉池外,還要有產蛋房、蓄水池、病鱉隔離池;倉庫、加工間、泵房、配電房等。露天池鱉養殖場的親鱉池、稚鱉池、幼鱉池、種鱉池、成鱉池的面積配套規格比例應為4:1:2:4:5。

稚鱉對飼料的要求較高,要求飼料精、細、軟、鮮、嫩,營養全面,適口性好。通常在稚鱉出殼一個月內以投餵紅蟲、小糠蝦、絲蚯蚓、搖蚊幼蟲等,也可投餵雞、鴨蛋黃、動物肝臟等,以後逐步改投蠅蛆、蚯蚓、小蝦,以及切碎的魚糜、動物內臟、大魚蝦、河蚌、螺等。幼鱉的飼料投餵要求雖不如稚整嚴格,但因攝食能力較強,需要量比較大,除了投餵高蛋白質的動物性飼料外,還應在飼科中混以等量的新鮮魚或豬脾、髒糜,並適當加些菜葉漿汁;將飼料攪拌成具有粘性、彈性和伸展性的團塊飼料。對幼鱉一天投餵2—3次,通常上午8—9時投餵1次,下午2—3時投最1次,日投餵量約占鱉體重的5%—10%,飼料投在固定的飼料台上。同時要控制水溫、水質、水位,防止病害及防逃設施的檢修,並做好飼養情況的記錄。

成鱉的飼養過程一般從放養100克左右的種鱉起,到養到500克以上出售為止。此過程主要在室外完成,有條件的可開展工廠化養鱉。放養密度因鱉的規格不同而不同。要注意的是應根據鱉的大小分檔、分級飼養,避免相互撕咬,影響生長;在溫室移入露天池塘時,兩者的水溫差調節到上下不超過3℃,否則易使中華鱉患病。中華鱉的體重為100克的,每平方米放養3—5隻;體重約200克的,每平方米放養2—3隻。成鱉的飼料投餵方法、數量、次數及種類與幼鱉基本相同,在飼養過程中使用配合飼料比使用各種單項飼料效果更好。在生長適溫期內.可採用以下配方:魚粉(或蠶蛹粉、血粉等)30%、豆渣30%、麥芽3%、麥粉30%、土粉3%,另加植物油、骨粉、蚯蚓粉各1%,維生素0.1%。

繁殖和發育生物學

與大部分龜類不同,中華鱉的性別由性染色體決定,而不受孵化溫度的影響。在我國,中華鱉4齡可達性成熟。Lofts研究了我國南方中華鱉雄性的性周期,發現輸精管和間質組織的功能活動有極顯著的季節差異。在繁殖時期間質細胞增大,精子從附睪中排出後,附睪的重量下降約48%。在這一時期,精巢重量較輕,沒有很大的變化,精子不成熟。精子發生從5月份開始,5月中旬生精上皮出現不同發育時期的精子。6、7、8月份精子繼續產生,9月份精子形成更加旺盛,10月份生精上皮主要由精細胞和精子組成,精子大量湧入曲細精管腔內,精巢此時的尺寸最大,而附睪管的直徑減小。可認為,曲細精管的精子生成和間質組織的激素生成之間有相反的關係。11月至翌年2月份,精子進入附睪而停止生成時,精巢的重量迅速下降,生精上皮僅含精原細胞和足細胞。Licht報告了相似的附睪和生精上皮的周期,精巢在10~11月達最大重量,12月份精子釋放到附睪中後,精巢重量迅速下降。然而,Licht以直接測定血漿睪丸酮水平為基礎,不支持Lofts提出的激素分泌和精子發生相分離的觀點。事實上,血漿睪丸酮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甚至包括春季繁殖季節都不能測到,僅11月血漿睪丸酮達到峰值時才能測到。中華鱉交配後,精子幾乎可在雌鱉輸卵管記憶體活半年。

在雌性中華鱉體內,完全成熟的卵細胞直徑達17~20mm,而卵原細胞僅8~10μm。雌鱉性周期可分為四個時期:卵原細胞期、初始卵泡期、生長卵泡期和成熟卵泡期。雌鱉每年產卵2~5次,每次產8~30枚卵,加溫養殖的中華鱉在冬季亦可產卵。卵白色球形,直徑約20mm,最大可達24mm。

長江流域一帶中華鱉於4~6月份進行交配,交配在水下或水面完成,可持續5~30分鐘,雄性用前肢抱住雌性的背甲,有時咬住雌性的頸部、頭部或四肢。中華鱉交配約兩周后營巢。營巢於5月末開始,到8月中旬結束。營巢由後肢交替進行,後腳具有發達的爪,從一側挖向另一側,將沙土堆在巢旁,身體隨著腿的運動面左右搖擺,後肢的力量很大,有時能將沙土扔出3米多遠。巢圓形、巢口直徑約7~10cm,深和寬均有10cm以上,卵產出後無序地堆在巢中,產卵在20分鐘內完成,然後中華鱉仍用後肢將巢旁的沙土扒入、直到填滿為止。

孵化期取決於土壤溫度,一般60天左右(23~83天)。卵對溫度的耐受範圍是22~36℃,恆溫孵化條件下,最適孵化溫度在32.5℃左右。與野外自然孵化相比,在28℃恆溫孵化時,孵化期可減少10天。中華孵的胚胎髮育過程可分成30個時期。稚鱉背甲長約27mm、寬約25mm,體重3~5g,背甲茶綠色,有一些小型黑色眼狀斑。

另外,中華鱉染色體由66條組成,16條大染色體(8條中央著絲粒染色體,2條亞中央著絲粒染色體,4條頂端著絲粒染色體和2條近端著絲粒染色體)和50條小染色體。另外,對中華鱉不同組織LDH同工酶,血液中性激素的季節變化及其與性腺發育的關係等也有一些研究報導。

展望:中華鱉是古老的、次生性水生爬行動物,在動物界占有獨特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在生物學理論研究方面,目前研究較多地集中在形態、區系分類、生態和繁殖、發育等方面,其它學科的研究還很少。

在形態學研究中,超顯微結構及其與生理、生態學的結合有助於揭示許多生命現象的機理。生態學在個體、種群生態方面的深入研究是生產實踐急需的,特別是有關冬眠、種群行為的研究,具有明顯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生態因子和內分泌對繁殖的影響和調節也是重要的研究課題。

隨著中華鱉養殖業向著產業化的方向發展,生物化學和營養學及其相關學科在開發中華鱉深加工產品方面將大有作為。遺傳育種、飼料問題和疾病防治仍然是中華鱉養殖業的主要研究方向。

綠毛龜

綠毛龜,古稱神龜,是綠藻和龜的有機結合體。正宗的綠毛龜系將龜背基枝藻接種在黃喉擬水龜或平胸龜、眼斑

《中華鱉綠毛龜烏龜》《中華鱉綠毛龜烏龜》
水龜等龜體體表上,綠毛長度在4~5厘米以上。綠毛龜的“綠毛”就是綠纓叢毛狀的基枝藻。

基枝藻:基枝藻屬綠藻門、綠藻綱、剛毛藻目、剛毛藻科。基枝藻植物體直立呈絲狀,基部分枝。植物體由多個細胞構成,細胞圓柱形,細胞壁較厚,近細胞壁四周生有網狀葉綠體。細胞核一個或多個,有一個大液泡。基細胞末端有假根狀突起,藉此可附著寄生在龜背上生活,從而形成“綠毛”。基枝藻為多年生藻類植物,性喜溫暖水域,分布在江河湖泊、溪溝和井邊,一邊固著生活在富含鈣質的物體上,如龜背。

一、可供選擇的龜種

在我國自然界中,淡水龜類有23種,一般來說,只要能夠滿足綠藻生長的條件,所有淡水龜均可用培育綠毛龜,但必須具行以下兩個條件:

1、基枝藻或龜背基枝藻是生活在水體中的藻類的植物,因此,必須具有電源。

2、龜生活的水中必須有基枝藻或剛毛藻的遊動孢子。

我國常見培育的綠毛龜,一般選用的龜種有:烏龜、黃喉擬水龜、平胸龜、四眼斑龜和金頭閉殼龜等,其中黃喉擬水龜為常用的龜種。

二、藻種的選擇

藻種選擇的正確與否,是確保培育綠毛龜成功的關鍵,因此,在培育綠毛龜之前,首先要了解綠毛龜身上的“綠毛”是何物。經科學工作者研究,發現綠毛龜身上的“綠毛”是基枝藻Basicladiacrassa、和龜背基枝藻Basicladia chelonyun、。它們隸屬於綠藻門、綠藻綱、剛毛藻目、剛毛藻科。基枝藻藻色碧綠,似水中翡翠,藻絲是一種絲狀體,厚實,不易斷裂,在野外通常分布於江、河、湖、溪、潭及澗中,但數量較少,而山區溪流的石塊上,井壁、船壁等處附著較多的基枝藻。自然界中生長著大量的各種各樣的藻,它們也能附著在龜的背甲上,但有的藻絲細而脆,有的幼體時附著生長,生長後期過漂浮生活,這些藻均不宜培育綠毛龜,因此,在選擇藻種過程中,正確地鑑別藻種是關鍵的一環。

三、藻種培育羊的準備工作

1、容器

可用陶質缸、瓷缸等,但無論選用何種容器,其內壁應光滑,不宜有疵結或其他裝飾物,以避免操作綠藻,容器的大小以龜能在其中自由活動為宜。

2、龜的挑選與飼養

用於培養綠毛龜的龜,要求龜體健壯,主動吃食,背腹甲無破損,放入水中能迅速沉入水底。龜的大小依需要而定。若先把烏龜,則應選擇雌性,因雄性有腥臭味,不宜選用。龜在接種前,先將龜甲清洗乾淨,尤其是背甲、腹甲上的雜藻,可用8毫克/升硫酸銅溶液浸泡30分鐘,然後再用清水徹底沖刷乾淨。最後,用2毫克/升高錳酸鉀溶液浸泡30分鐘。刷洗後的龜需進行強化飼養,每天投餵2次食物,在接種前停食1~2周,使龜排盡糞便,以免在接種過程中污染水質。

3、龜甲的處理

接種前需對龜的背甲,腹甲進行處理,用砂輪或砂紙將龜的殼打磨粗糙,但不能將龜的表層損傷過度,避免引起炎症而千萬不良後果。

4、接種用的水

接種用的水,最好是飼養綠毛龜換下的水,經沉澱後,濾去污物再使用,若沒有,也可用井水、經曝曬的自來水,水的適宜PH為7.5~9.5。

5、藻種的清洗

在接種前,需將基枝藻上的雜藻清洗乾淨,將纖毛蟲,車化蟲及搖蚊蟲用鑷子撿出。因為,有些基枝藻是無根的基枝藻段、有根基枝藻的殘段及基枝藻鮮綠色的幼體,它們不形成孢子囊,而是出芽生殖。

四、接種的時間

基枝藻屬水生植物,生長速度與光線,水溫等因素有關,基枝藻孢子散放在最低水溫為13.5攝氏度,最高水溫為28.5攝氏度,最適宜水溫為20~24攝氏度,因此,培育綠毛龜的接種時間最好在春、秋兩季。

五、接種方法

國內有關接種基枝藻的方法較多,現選擇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介紹如下:

1、天然接種法

天然接種方法是將綠毛龜和待培育的毛放在一起,藻釋放出的孢子在水中遊動,有機會附著的待培育龜的背甲上。

具體操作方法為:將較大的容器用金屬網分割成4~5個小方塊,將綠毛龜、待培育的龜放入其中,經過2~3個月的培育,若待培育的龜背上將長出短小的綠絨毛,應立即分開培育,這種方法的缺點是時間長。

2、營養液浸泡法

將培育綠毛龜的水留存,沉澱24小時後,用膠管抽吸底層污物,倒掉2/3的上層水,將待培育的龜放入人工調配的營養液中浸泡24小時,促使綠藻回憶生長。

營養液的配製方法為:取白草根1株,白糖1克,白參1克,魚鱗烏魚鱗最好、5克,研磨粉碎,加入水攪拌均勻,在容器內加入一團與龜背大小相近的綠藻,在此期間,不換水,不餵食。10天之後,每2~3天換水1次,水溫差不超過3攝氏度。用此方法1個月內可培養出綠藻。

3、奈乙酸溶液浸泡法

奈乙酸簡稱NAA、是一種植物生長調節劑,地培育綠毛龜的過程中,在培養的水中中入一定濃度的奈乙酸,對基枝藻孢子的形成有促進作用。將處理後的待培育的綠毛龜放入有孢子水的容器中,加入0.1~5毫克/升的奈乙酸溶液,培育方法同營養浸泡法,加入奈乙酸可使“冒絨”時間提前4倍。

一般從基龜接種基枝藻的遊動孢子到綠毛長到4~5厘米長,成為合格的商品綠毛龜約需6~8個月,而如下技術可提前3~4個月即育成。在我國自然界中,淡水龜類有23種,一般來說,只要能夠滿足綠藻生長的條件,所有淡水龜均可用培育綠毛龜,但必須具行以下兩個條件:

1、基枝藻或龜背基枝藻是生活在水體中的藻類的植物,因此,必須具有電源。

2、龜生活的水中必須有基枝藻或剛毛藻的遊動孢子。

我國常見培育的綠毛龜,一般選用的龜種有:烏龜、黃喉擬水龜、平胸龜、四眼斑龜和金頭閉殼龜等,其中黃喉擬水龜為常用的龜種。

藻種的選擇

藻種選擇的正確與否,是確保培育綠毛龜成功的關鍵,因此,在培育綠毛龜之前,首先要了解綠毛龜身上的“綠毛”是何物。經科學工作者研究,發現綠毛龜身上的“綠毛”是基枝藻Basicladiacrassa、和龜背基枝藻Basicladia chelonyun、。它們隸屬於綠藻門、綠藻綱、剛毛藻目、剛毛藻科。基枝藻藻色碧綠,似水中翡翠,藻絲是一種絲狀體,厚實,不易斷裂,在野外通常分布於江、河、湖、溪、潭及澗中,但數量較少,而山區溪流的石塊上,井壁、船壁等處附著交多的基枝藻。自然界中生長著大量的各種各樣的藻,它們也能附著在龜的背甲上,但有的藻絲細而脆,有的幼體時附著生長,生長後期過漂浮生活,這些藻均不宜培育綠毛龜,因此,在選擇藻種過程中,正確地鑑別藻種是關鍵的一環。

A、基枝藻及其處理和強化培育

采自南寧、無錫等水域中的龜背基枝藻(Basicladia chelonum),收集採回後先用清水漂洗幾遍,置於不透光的瓷罐等容器內,做全黑殺雜處理,再放入24℃~26℃清水中漂洗,用1500勒克斯的光照射,同時加入特種營養鹽,強化培育20天左右,備用。

B、特種營養鹽

每1000毫升清水中加入藻甲0.5克,藻乙0.6毫克,藻丙0.5克,藻丁1.5克及適量VB12、VB1、鐵鹽、奈乙酸(NAA)2.5毫克,植物激素"2003植物動力"等,配好備用。

C、基龜及其處理

許多龜類都可做為基龜(著生"綠毛"的龜),但以黃喉擬水龜最合適,每隻龜重0.15~0.5千克為宜,入選基龜的條件是體形完整無損傷,活潑,膽較大,雙眼有神,肢體健壯。選好的基龜需經一月左右的強化培育,用龜專用飼料精心餵養,再停餵一周,使龜排空糞便後即可。此後,用高級香皂和紗布細心洗拭龜背、腹、四肢等各部;以清水清洗基龜,放入0.01%的高錳酸鉀藥水內浸泡整個龜體半小時。把龜體晾乾後,用80號砂紙在龜背(腹)面由前而後順向擦拭數次,用軟毛刷拂去龜體體表塵粉,放入當歸浸出液中(當歸與水的比例為2.8∶100),務使浸出液沒過龜背以上2厘米。經1天的浸浴,將龜撈出晾乾,準備接種。

D、基龜接種

先鏡檢龜背基枝藻,有大量遊動孢子時,立即接種。把基枝藻搗碎或剪碎,全部倒入綠毛龜培養容器中(一般每隻重0.3千克的龜需用5~6克基枝藻),該容器應透光且敞口,每隻基龜用一個容器培養,也可把數隻接種基龜分別放入分格式同一容器內,容器應使龜能自由寬鬆地在其中遊動。接種完畢,將龜置於光照強度1500~2000勒克斯、水溫22℃~24℃的環境下培育,並且每5~7天追施一次營養鹽和1%的光合細菌菌液。

E、接種基龜的飼養管理

從接種後第14~16天起,用黃粉蟲或串吊著的蚯蚓餵基龜(蚯蚓需事前漂洗乾淨),以後每2~3天餵一次;注意及時觀測水溫、水位,有無蚊蟲等。經1個月的培育,基龜體表即可長滿1~2毫米長的"綠毛",3~4個月即長至4~5厘米,成為商品綠毛龜;在1個月後即可換注新水,一般每5~7天換等溫新鮮水一次(注意應在追加營養鹽之前換水);每周用軟毛刷梳理一次綠毛;忌烈日直曬綠毛。

F、病害防治

綠毛龜主要疾病有膚霉病、白眼病、腐甲病、綠毛斑禿症、綠毛衰敗症。膚霉病、白眼病、腐甲病的防治方法同烏龜一樣。

綠毛斑禿症:病龜部分背甲沒有絲狀藻類,並非脫落而像被割除,有時絲狀藻類叢中,當中禿了一塊。在禿斑處或絲狀綠藻叢中粘有呈長條形的髒物。實際上髒物是搖蚊幼蟲脫下的外皮,其上粘附著水中的雜屑,搖蚊幼蟲就藏在其中。

防治方法:應注意飼養綠毛龜的用水,最佳用井水,用其他水時應防止搖蚊的卵和幼蟲進入容器中;用水蚯蚓作為飼料時,事先要充分洗淨,仔細檢查,防止搖蚊幼蟲進入容器;清理綠毛龜的絲狀綠藻時,要仔細檢查,一旦發現搖蚊幼蟲,隨時用鑷子除掉。

綠毛衰敗症:病龜體的綠毛由墨綠、翠綠色逐漸褪色成為黃綠色、淡綠色甚至黃色。嚴重地絲狀綠藻大量死亡脫落。病因是光照不明和水質偏酸性或鹼性過強所致。

防治方法;調節水質至綠毛龜能適應的中性或微鹼性的水中,pH值在6.8—8.0之間,以7.0—7.5為最適酸鹼度水。

遇到長期陰雨的天氣,應該在室內採用人工補充光照的方法,增加光照強度和時間。

烏龜

烏龜與陸龜是群以「甲殼」為中心演化而來的爬蟲類動物。烏龜最早見於三疊紀初期,當時即有發展完全的甲

《中華鱉綠毛龜烏龜》《中華鱉綠毛龜烏龜》
殼。早期烏龜可能還不能夠像今日一般,將頭部與四肢縮入殼中。簡單的說,烏龜為水棲動物,陸龜則為陸棲動物烏龜已經在地球生存了幾萬年,和恐龍系同時期的動物。

烏龜別稱金龜、草龜、泥龜和山龜等,在動物分類學上隸屬於爬行綱、龜鱉目、龜科、龜亞科,是最常見的龜鱉目動物之一。我國各地幾乎均有烏龜分布,但以長江中下游各省的產量較高;廣西各地也都有出產,尤以桂東南、桂南等地數量較多;國外主要分布於日本、巴西和朝鮮。價格:3~10000元一隻。

烏龜殼略扁平,背腹甲固定而不可活動,背甲長10一12厘米、寬約15厘米,有3條縱向的隆起。頭和頸側面有黃色線狀斑紋,四肢略扁平,指間和趾間均具全蹼,除後肢第五枚外,指趾末端皆有爪。

烏龜一般生活在河、湖、沼澤、水庫和山澗中,有時也上岸活動。在自然環境中,烏龜以蠕蟲、螺類、蝦及小魚等為食,也吃植物的莖葉。烏龜是一種變溫動物,到了冬天,或者是當氣溫長期處在一個較低情況下,烏龜就會進入冬眠,各種烏龜的種類不同,開始冬眠的溫度也不相同,不過通常都在10~15℃。這個時候烏龜會長期縮在殼中,幾乎不活動,同時它的呼吸次數減少,體溫降低,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的速度減慢,所消耗的營養物質也相對減少。這種狀態和睡眠相似,只不過這是一次長達幾個月的深度睡眠,甚至會呈現出一種輕微的麻痹狀態。

此外,烏龜還具有如下特性:繁殖率低且生長較慢,一隻500克左右的烏龜經一年飼養僅增重100克左右。但烏龜的耐飢能力較強,即使斷食數月也不易被餓死,抗病力亦強,且成活率高。所以烏龜是較易人工飼養的動物,也是比較受人們歡迎的寵物。

有以下三個方法可以計算龜的年齡

1. 隨大自然的周期性變換,烏龜有明顯的生長期和冬眠期,生長期背甲盾片和身體一樣生長,形成疏鬆較寬的同心環紋圈,冬眠期烏龜進入蟄伏狀態,停止生長,背甲盾片也幾乎停止生長,形成的同心環紋圈狹窄緊密。如此疏密相間的同心環紋圈同以樹木的年輪推算樹齡相似,當經歷一個停止發育的冬天,就出現一個年輪。依此可以判斷烏龜的年齡,即盾片上的同心環紋多少,然後加1(破殼出生為一個環紋),等於龜的實際年齡。這種方法只有龜背甲同心環紋清楚時方能計算,龜的年輪在10齡前較為清晰,在稚龜出生不久,其背殼中央的盾片外堅皮膚上就看到一些放射狀紋,並無圓輪狀,有幾個輪圈的龜背甲紋,就是龜齡幾歲,年齡愈長愈難用肉眼辨認,只有依據龜的重量來推算,人工養殖除外,野生的龜每500g重的龜齡,在我國南方約20年,北方的龜約40年。

2、烏龜的生長較為緩慢,在常規條件下,雌龜生長速度為:一齡龜體重多在15克左右,二齡龜50克,三齡龜100克,四齡龜200克,五齡龜250~250克,六齡龜400克左右。雄龜生長慢,性成熟最大個體一般為250克以下。

齡計算以龜背甲盾片上的同心環紋(生長年輪)多少計算,一個環紋為一年的生長期。當然,不同龜種、環紋清晰度和孵出時存在環紋等因素也會影響年齡的準確度。龜的壽命一般較長,可活數十年,據記載有一種陸龜的壽命達到50年以上,故有“千年烏龜萬年鱉”的長壽美譽佳話。

3、大概年齡可從龜殼的紋路觀看,顏色越深,紋路越清晰就越老,反之則嫩,如果是實際年齡,則不好判斷。識別烏龜年齡的方法。是看龜背部的甲殼上的紋路,也就是圈數,每塊甲殼上都有圈,圈數多少代表年齡大小。圈數越多年齡越大。龜的年齡計算方法,一般以龜背甲盾片上的同心環紋的多少來推算,每一圈代表一個生長周期,即一年。盾片上的同心環紋多少,然後再加1(破殼出生為一年)即是龜的年齡。這種方法只有龜背甲同心環紋清楚時,方能計算比較準確,對於年老龜或同心環紋模糊不清的龜,只能估計推算出它的大概年齡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