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

《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

《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是馮契馮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初版於1983-198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收入《馮契文集》四、五、六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這次是著作的第三次出版。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著名哲學家和哲學史家馮契先生的著作《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上、中、下)被收入“中國文庫”,最近由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再次出版。三卷本的《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是馮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初版於1983-198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收入《馮契文集》四、五、六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這次是著作的第三次出版。

基本信息

《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

書名: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套裝上中下冊)(中國文庫·哲學社會科學類)
作者:馮契
出版社: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00619
頁碼:864頁
版次: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32
出版日:2009年09月
定價:56.00元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套裝上中下冊)》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方法,梳理了中國古代哲學從先秦到清末鴉片戰爭之前的邏輯發展軌跡,並對中國古代哲學的歷史特點作了深入剖析。全書不僅重在揭示歷代哲學思想的邏輯演變,而且描述了中國古代哲學中知識與智慧、理論與方法、觀念與德性之間的轉化,能夠深刻地啟迪人生。《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套裝上中下冊)》使用的是東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本。

作者簡介

馮契,著名哲學史家、哲學家。曾任上海哲學學會會長、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國辯證邏輯學會會長、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名譽主任。1915年出生於浙江諸暨。1935年考入清華大學哲學系,抗戰爆發後,曾赴延安,並輾轉山西、河北等地,參加抗日工作。1939年前往西南聯大復學,1941年畢業。1941年至1944年在清華研究院讀研究生期間,曾從學於金岳霖、湯用彤、馮友蘭等。離開西南聯大後,曾任教於雲南大學、同濟大學、復旦大學等,並在《哲學評論》、《時與文》、《展望》等雜誌發表學術論文與雜文。50年代初,開始在華東師範大學任教,並先後兼任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等,主編《哲學大詞典》、《中國近代哲學史》;個人的哲學著作是10卷本的《馮契文集》。

目錄

緒論
第一節哲學史研究的方法論
一、把握哲學歷史發展的根據
二、歷史的方法與邏輯的方法相結合
三、運用科學的比較法
四、站在發展的高級階段回顧歷史
第二節中國傳統哲學的特點
一、從近代哲學革命回顧傳統哲學
二、哲學史上的認識論問題
三、在邏輯學和自然觀上的特點
四、在考察人的自由問題上的特點
五、形成中國傳統哲學特點的原因
第一篇先秦
第一章中國古代哲學的誕生
第一節原始的陰陽說與五行說
第二節“古今”、“札法”之爭與“天人”之辯的開始
第二章儒、墨、道、法諸子的興起
第一節孔子的仁智統一學說
一、保守的政治態度和創造性的教育實踐
二、仁與忠恕之道
三、認識論與倫理學的統
四、“敬鬼神而遠之”與“畏天命”
第二節墨子以及儒墨之爭——經驗論與先驗論的對立
一、平民的哲學家
二、“兼愛”與功利主義
三、“名實”之辯的開始
四、“非命”與“天志
第三節《老子》:“反者道之動”——辯證法否定原理的提出
一、“禮法”之爭中的否定態度和復古主張
二、“天人”之辯上的“無為”
三、“名實”之辯上的“無名”
四、辯證法發展由上的一個重要階段
第四節《孫子兵法》以及法家之初起
第三章百家爭鳴的高潮
第一節《管子》和黃老之學
一、法家和黃老之學的合流
二、在哲學上對《老子》的改造
三、《管子》為“法”提供了哲學基礎
第二節儒法之爭與孟子性善說
一、儒法之爭與子思、孟子
二、“王霸”、“義利”之辯
三、性善說與先驗主義
四、“養浩然之氣”與天人合一論
五、“知言”
六、孟子對“性”(本質)範疇的考察
第三節莊子:“萬物一齊,孰短孰長”——相對主義反對獨斷論
一、道家學派的分化與“避世之士”莊子
二、具有泛神論色彩的天道觀
三、用自然原則反對人為
四、以相對主義作為認識論的基礎
五、對言、意(邏輯思維)能否把握道(宇宙發展法則)所提出的責難
六、莊子的相對主義是哲學發展的一個環節
第四節名家“堅白”、“同異”之辯
一、惠施:“契約異”
二、公孫龍:“離堅白”
三、相對主義和絕對主義的對立
第五節後期墨家論名實關係
一、繼承和發展墨子的功利主義
二、“以名舉實”的認識論
三、科學的形式邏輯學說
四、自然觀上的原子論和經驗論傾向
第四章先秦哲學的總結階段
第一節荀子對“天人”、“名實”之辯的總結——樸素唯物主義與樸素辯證法的統一
一、“古今”、“禮法”之爭中的進步立場
二、“明於天人之分”——天道觀
三、“明於天人之分”——社會歷史觀
四、“性偽之分”與“化性起偽”
五、“制名以指實”——關於認識過程的理論
六、“制名”以“辨同異”——辯證法是普通邏輯思維所固有的
七、“符驗”、“辨合”和“解蔽”——客觀地全面地看問題
……
第二篇秦漢—清代(鴉片戰爭以前)(上)
第五章獨尊儒術與對儒家神學的批判
第六章張衡和王符的宇宙論
第七章儒、道、釋的相互作用與合流
第二篇秦漢—清代(鴉片戰爭)(下)
第八章理學盛行與對理學的批判
第九章中古代哲學的總結階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