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抱怨工作》

《不要抱怨工作》

只有不抱怨工作的人,才是最快樂的人;只有不抱怨工作的員工,才是最優秀的員工。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停止抱怨,努力工作,世界將會更美好。只有不抱怨工作的人,才是最快樂的人,只有不抱怨工作的員工,才是最優秀的員工。

內容簡介

從閱讀本書開始,停止抱怨,努力工作吧!
工作太累,工資太少,很多人都在抱怨自己的工作,總想找一份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眼睛總是盯著別人的工作,覺得別人的工作總是輕鬆、高薪、體面的,工作稍有不如意,就不停的抱怨。可是,抱怨能解決問題嗎?抱怨能使你擺脫現狀嗎?抱怨能使你的工作越來越好嗎?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工作,與其抱怨,不如改變心態,命運不會因為抱怨而改變,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首先就是努力工作,不要抱怨。

作者簡介

周永亮,199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獲法學博士學位。著名管理諮詢專家、著名培訓導師、暢銷書作家。現任國富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國富創新管理諮詢公司董事長,中國企業聯合會管理諮詢委員會執行委員,北京大學MBA管理諮詢協會高級顧問,擔任數家股份公司獨立董事以及多家企業和地方政府的高級顧問。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管理學院、曼切斯特商學院中國管理髮展中心合作研究項目成員。是國際管理諮詢協會理事會(ICMCI)在中國的首批認證管理諮詢師。
出版著作包括《工作就是責任》《中國企業前沿問題報告》、《華立突破》、《溫州資本》、《理念方太》、《名牌競爭戰略》。其主持撰寫的“執行力三部曲”——《本土化執行力模式》、《GF06:組織執行力6項實務》和《中國企業的執行問題》等系列書籍開闢了本土化執行力研究的先河,深受企業界歡迎。

目錄

前言 抱怨,一種致命的職業傳染病
第一章 什麼樣的人在抱怨(分析篇)
第一類抱怨者:眼高手低型
抱怨,成為掩飾眼高手低的藉口
抱怨的惡習,毀掉了很多人成為優秀者的機會
才華橫溢的失業者
第二類抱怨者:推諉責任型
逃避責任者將抱怨當做擋箭牌
抱怨,令人喪失對責任的敏感
推卸責任的抱怨會形成一種病態
第三類抱怨者:吹毛求疵型
“雞蛋裡挑骨頭”的“婆婆心態”
牢騷滿腹讓人“斷腸”
吹毛求疵與追求完美南轅北轍
第四類抱怨者:消極思維型
抱怨源自消極思維
整天盯住陰暗面自然會抱怨
你看到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就得到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第五類抱怨者:發泄情緒型
發泄情緒型的抱怨“害死”人
現實不總是玫瑰色的
正視現實,抓緊時間生活而不是抱怨
第二章 命運不會因抱怨而改變(心態篇)
人生難得味辛苦
太順利可能是人生的大敵
品嘗過辛苦才能走向成熟
豐厚的賞賜是獎勵辛苦的
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工作
改善自己,從享受工作開始
享受工作,讓痛苦變成快樂
工作著,就是幸福的
合理的是訓練,不合理的是磨鍊
不平坦的職業經歷是人生財富的積累
正是由於存在不合理,才有顯示能力的機會
要得到先付出
想要獲得,先學會付出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尋找到付出的意義,這會成為工作的巨大動力
常懷感恩之心
抱怨太多往往是缺乏感恩之心的結果
感恩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品質
你對人生的看法塑造了你的人生
世界上沒有“正常的工作環境”
完美的世界源自完美的內心
第三章 與其抱怨。不如努力(方法篇)
不能改變事情就改變對事情的看法
天氣很難改變,但我們可以換衣服
思維決定人的命運
自助者天助
做個敢於擔當的人,就會擁有更多的機會
愛抱怨的人一般都是不願承擔責任的人
逃避責任,是一種讓人變得無用的習慣
承擔責任,才有機會
把問題看成機會
問題是打開機會之門的鑰匙
把問題變成機會,才能從優秀變為卓越
帶著至誠之心工作
專注幫你贏得成功
偷懶的“機靈鬼”,職場損失最大
懷至誠之心,則天下無不可為之事
從腳下的路開始走
學習巴菲特的“滾雪球”之路
從小事做起,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穩紮穩打勿冒進
李嘉誠的告誡:你準備好了嗎?
第四章 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修煉篇)
無路可走的人總是那些不下工夫找路的人
不向糟糕的命運低頭
命運是一個主觀詞,而不是一個客觀詞
命運在自己手中
奮鬥,就是用一生的努力去爭取
良好的機會是自己創造的
你需要成長,不能永遠是兒童!
成長,就是學會掌握自己的人生之舵
巴菲特眼中的成長之路
丟掉速成的幻想,輝煌是長期積累的暴發
耐心、執著,造就巴菲特的超級成就
華為的告新員工書:丟掉速成的幻想
永不言棄,絕望就會變成希望
失敗只有一種,那就是半途而廢
真誠之靈,不欺之力
後記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一章 什麼樣的人在抱怨(分析篇)
各位讀者,像小王這樣的同事,你是不是覺得很熟悉?是不是有的時候有點同情他,同時又覺得他有些可氣?如果你是一位主管,你會如何看待這樣的下屬?如果你是一位新員工,又會如何看待如此表現的老員工呢?
細細分析一下,我們發現,經常發牢騷、喜歡抱怨的人大概可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類抱怨者:眼高手低型
抱怨,成為掩飾眼高手低的藉口我的母校北京大學曾經有過這樣一樁事情:
一位學中文的老兄畢業以後沒有如願就業,後來開始擺攤賣豬肉,不知道怎么讓記者給“抓著了”,結果成了全國性的新聞人物。當地政府機構可能覺得不好意思了,就把賣肉的老兄安排在了當地的一個檔案室工作;無獨有偶,北大校友中又出了一位賣豬肉的,是經濟類專業畢業的。他把豬肉賣到了一定規模,在廣東搞了個很大的肉製品加工公司。某電視台的記者分別採訪了他們兩個,同樣是賣肉,為什麼會有這樣大的差別?擺攤賣肉的老兄說:“我是學中文的,他是學經濟的,當然會比我在經濟方面幹得更好了!”
這位老兄將自己擺攤賣肉沒有做到一定規模歸咎於自己沒有像那位校友一樣去學經濟。如果按照這樣的邏輯,那些沒有讀過經濟學院的人乃至沒有進過大學的人,就不要再想搞什麼經濟工作了,更不可能搞什麼大型企業了!
這種看法代表了一類人的態度,他們把自己不能做好的事情歸結為自己沒有系統地學過某種知識,其實是一種掩飾自己眼高手低的藉口。這些人眼光太高,卻無法做好具體的事情,不是抱怨社會的不公平,就是認為是某種教育害了他。
職場上、社會中,最愛抱怨的往往是眼高手低者,他們自視清高,不願意去做具體的事情,看不上那些做具體事情的人。一旦讓他們去做具體的事情,他們還常常做不好。一旦因沒做好受到上級批評,他們會覺得很委屈,甚至有點憤憤不平:
“我是一個做大事的人,這些小事怎么是我這樣的人做的?”
“這是一個小學生都能做的,我一個本科生(研究生)怎么還做這樣的小事情?”
然後,他們就開始抱怨社會的不公平和上級的有眼不識泰山,並發出這樣的慨嘆:這個社會的伯樂死光了!
接著,他的“一般套路”是:開始憤世嫉俗,對社會產生厭煩情緒甚至憎恨情緒!
抱怨的惡習,毀掉了很多人成為優秀者的
機會
我認識一位年輕的諮詢師,他畢業於北京某知名高校,獲得MBA學位,到我們國富公司來應聘的時候,曾經在一家諮詢公司工作了一年。乍一接觸,我覺得小伙子長相清秀、著裝職業、談吐機敏,對他的第一印象很好,就錄用了他。
我們公司的諮詢負責人先安排他參與了一個項目,在隨後的工作中項目負責人對他頗有微詞,覺得他喜歡指指點點而不太喜歡聽別人講話。我當時覺得可能是由於小伙子年輕氣盛,因此也沒有太在意。但後來發生的事才讓我對他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
項目經理暫時離開項目組期間,他擔任了項目的臨時負責人。這時他不僅與同組的另兩位諮詢師發生了嚴重的衝突(看不上別人寫的報告、不讓別人提意見),而且在與客戶交流的過程中,因為語言偏激、自己撰寫的報告幾處出現不應有的“硬傷”,讓客戶感到不滿意。
我去項目現場的時候,他向我大吐“苦水”。不是說客戶太刁蠻,就是埋怨其他諮詢師水平太差。
當我指出他報告中的幾處“硬傷”時,他辯解說:“這都是報告中的微小問題,關鍵還要看報告的內容品質。”
他進而埋怨客戶是“雞蛋裡挑骨頭”,故意為難他。
後來,他離開了公司,聽說之後又跳了好幾家,基本上每年都要跳一次。他最近和我說,對諮詢業已經失望了,問我能不能回國富公司從事培訓師工作,說:“乾脆講講課算了!”
我回答他:“那就到我們這裡試試吧,如果你過了試講關就可以!”
在他眼中,講課可能是一個很輕鬆的活計,只要兩張嘴皮子上下一碰,錢就到手了!
結果試講沒有通過,估計他又該埋怨了:“老天太不公平了,怎么就沒有人欣賞我呢?”
我的好友孫虹鋼在他的《你為什麼感到社會不公平》一書中有一個寓言挺適合提供給他們這類人參考。
一隻烏鴉打算飛往南方,途中遇到一隻鴿子,一起停在樹上休息。鴿子問烏鴉: “你這么辛苦,要飛到什麼地方去呀?為什麼要離開這裡呀?”烏鴉嘆了口氣,憤憤不平地說: “其實我不想離開,可是這裡的居民都不喜歡我的叫聲,他們看到我就攆,有些人還用石頭打我,所以我想飛到別的地方去。”鴿子好心地說:“別白費力氣了,如果你不改變自己的聲音,飛到哪裡都一樣,都不會受歡迎的!”
眼高手低的人經常感覺自己被老闆盤剝、替別人賣命、是別人賺錢的工具,因而在思想上產生了嚴重的牴觸情緒。聰明才智沒有用來思考如何十全十美地
做好上級交給的工作,而是整日抱怨,把大好的光陰和大把精力白白浪費掉了。
才華橫溢的失業者
牴觸情緒,在一些剛走出校園進入社會的人身上顯得尤為突出。他們總對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認為以自己的學識和才幹,應該從事體面的工作,並得到重視。但事實上剛剛跨人社會的年輕人,由於缺乏工作經驗,無法被委以重任,工作自然也不是他們所想像的那樣體面。當老闆要求他去做基礎性的工作時,他就開始抱怨起來:
“我被雇來不是要做這種活的。”
“為什麼讓我做而不是別人?”
長此以往,抱怨的惡習將他們卓越的才華和富有創造性的智慧悉數吞噬,使之根本無法獨立工作,成為沒有價值的員工。因此,一個人一旦被抱怨束縛,不盡心盡力工作,在任何單位里都是自毀前程。
不管走到哪裡,你都能發現許多才華橫溢的失業者。當你和這些失業者交流時,你會發現,這些人對原有的工作充滿了抱怨、不滿和譴責,要么怪環境條件不夠好,要么怪老闆有眼無珠、不識才,總之牢騷一大堆。抱怨的惡習使他們丟失了責任感和使命感,只對尋找不利因素感興趣,這使自己發展的道路越走越窄。以至於到後來,他們與公司格格不入,變得不再有用,只好被迫離開。如果不相信,你可以去詢問你所遇到的任何10個失業者,問他們為什麼沒能在所從事的行業中繼續發展下去。10個人當中至少有9個人會抱怨以前上級或同事的不是,絕少有人能夠認識到自己之所以失業是抱怨和失職的後果。
有人說,愛抱怨的人從來都是行動中的侏儒。自以為“懷才不遇”的人的普遍症狀是:滿腹牢騷、不停抱怨,激烈地批評別人,時常表現出一副鬱郁不得志的樣子。我們不否認,這類人中確有懷才不遇之士,由於客觀環境無法與之適應,於是龍困淺灘。但為了生計,他們又不得不屈就自己,所以他們生活或工作得十分痛苦——慢慢就養成了只願動口不願動手的壞習慣。
儘管存在千里馬找不著伯樂、趙本山遇不到“畢姥爺”的情況,但是,如果你真的是千里馬,總有一天是會遇到伯樂的!前提是,伯樂是找來的,而不是等來的,更不是用抱怨聲喚來的!
心中想著大事,手裡做好小事。
一個人的成功不是取決於他的眼界有多高,而是取決於他將事情做得有多好!
第二類抱怨者:推諉責任型
逃避責任者將抱怨當做擋箭牌
提及抱怨與責任,有一位企業領導者一針見血地指出:“抱怨是失敗的一個藉口,是逃避責任的擋箭牌。這樣的人沒有胸懷,很難擔當大任。仔細觀察任何一個管理健全的機構,你會發現,沒有人會因為喋。喋不休的抱怨而獲得獎勵和提升。這是再自然不過的喜了。想像一下,船上水手如果總不停地抱怨:‘這艘船怎么這么破,船上的環境太差了,食物簡直難以下咽,船長竟然這么愚蠢。’這時,你認為這名水手的責任心會強嗎?對工作會盡職盡責嗎?假如你是船長,你是否敢分配給他重要的工作?”
在這個世界上,人最容易原諒的是自己。
將事情做成不容易,但為做不成事情找理由,是天底下最容易的事情!
在職場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抱怨聲:
上班晚了,他抱怨“路上太堵了,公共汽車來晚了”、“捷運太擠,沒有趕上”、“我乘坐的車拋錨了”。
考試不及格,他抱怨“出題太偏”、“題量太大”、“判卷的人有問題”。
事情沒有做好,他抱怨“領導有偏向,交給我的任務比張三困難”、“某某部門不配合”、“市場情況發生了變化,這是人控制不了的”。
諸如此類,我們是不是很熟悉?
……
·查看全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