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閒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

我的第四本雜感《而已集》的出版,算起來已在四年之前了。 有些人們,每當意在奚落我的時候,就往往稱我為“雜感家”,以顯出在高等文人的眼中的鄙視,便是一個證據。 “雜感”之於我,有些人固然看作“死症”,我自己確也因此很吃過一點苦,但編集是還想編集的。

三閒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 內容簡介

魯迅親手編定的文集,從最早的《熱風》到最後的《且介亭雜文二集》,以及《兩地書》,總計十五種,一律按照初版本原貌收入。 書中文字以初版本為底本,錄入之時,凡有手稿存世的, 都據手稿(影印本)作了一次校勘,同時參校了部分最初發表的報刊,以校正錯訛。本版文字與時下各種流行印本不盡相同之處,詳見各輯末之校勘記。

三閒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 本書前言

序言 我的第四本雜感《而已集》的出版,算起來已在四年之前了。去年春天,就有朋友催促我編集此後的雜感。看看近幾年的出版界,創作和翻譯,或大題目的長論文,是還不能說它寥落的,但短短的批評,縱意而談,就是所謂“雜感”者,卻確乎很少見。我一時也說不出這所以然的原因。 但粗粗一想,恐怕這“雜感”兩個字,就使志趣高超的作者厭惡,避之惟恐不遠了。有些人們,每當意在奚落我的時候,就往往稱我為“雜感家”,以顯出在高等文人的眼中的鄙視,便是一個證據。還有,我想,有名的作家雖然未必不改換姓名,寫過這一類文字,但或者不過圖報私怨,再提恐或玷其令名,或者別有深心,揭穿反有妨於戰鬥,因此就大抵任其消滅了。 “雜感”之於我,有些人固然看作“死症”,我自己確也因此很吃過一點苦,但編集是還想編集的。只因為翻閱刊物,剪貼成書,也是一件頗覺麻煩的事,因此拖延了大半年,終於沒有動過手。一月二十八日之夜,上海打起仗來了,越打越凶,終於使我們只好單身出走,書報留在火線下,一任它燒得精光,我也可以靠這“火的洗禮”之靈,洗掉了“不滿於現狀”的“雜感家”這一個惡謚。殊不料三月底重回舊寓,書報卻絲毫也沒有損,於是就東翻西覓,開手編輯起來了,好像大病新愈的人,偏比平時更要照照自己的瘦削的臉,摩摩枯皺的皮膚似的。 我先編集一九二八至二九年的文字,篇數少得很,但除了五六回在北平上海的講演,原就沒有記錄外,別的也仿佛並無散失。我記得起來了,這兩年正是我極少寫稿,沒處投稿的時期。我是在二七年被血嚇得目瞪口呆,離開廣東的,那些吞吞吐吐,沒有膽子直說的話,都載在《而已集》里。但我到了上海,卻遇見文豪們的筆尖的圍剿了,創造社,太陽社,“正人君子”們的新月社中人,都說我不好,連並不標榜文派的現在多升為作家或教授的先生們,那時的文字里,也得時常暗暗地奚落我幾句,以表示他們的高明。我當初還不過是“有閒即是有錢”,“封建餘孽”或“沒落者”,後來竟被判為主張殺青年的棒喝主義者了。這時候,有一個從廣東自雲避禍逃來,而寄住在我的寓里的廖君,也終於忿忿的對我說道:“我的朋友都看不起我,不和我來往了,說我和這樣的人住在一處。” 那時候,我是成了“這樣的人”的。自己編著的《語絲》,實乃無權,不單是有所顧忌(詳見卷末《我和的始終》),至於別處,則我的文章一向是被“擠”才有的,而目下正在“剿”,我投進去乾什麼呢。所以只寫了很少的一點東西。 現在我將那時所做的文字的錯的和至今還有可取之處的,都收納在這一本里。至於對手的文字呢,《魯迅論》和《中國文藝論戰》中雖然也有一些,但那都是峨冠博帶的禮堂上的陽面的大文,並不足以窺見全體,我想另外蒐集也是“雜感”一流的作品,編成一本,謂之《圍巢集》。如果和我的這一本對比起來,不但可以增加讀者的趣味,也更能明白別一面的,即陰面的戰法的五花八門。這些方法一時恐怕不會失傳,去年的“左翼作家都為了盧布”說,就是老譜裡面的一著。自問和文藝有些關係的青年,仿照固然可以不必,但也不妨知道知道的。 其實呢,我自己省察,無論在小說中,在短評中,並無主張將青年來“殺,殺,殺”的痕跡,也沒有懷著這樣的心思。我一向是相信進化論的,總以為將來必勝於過去,青年必勝於老人,對於青年,我敬重之不暇,往往給我十刀,我只還他一箭。然而後來我明白我倒是錯了。這並非唯物史觀的理論或革命文藝的作品蠱惑我的,我在廣東,就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兩大陣營,或則投書告密,或則助官捕人的事實!我的思路因此轟毀,後來便時常用了懷疑的眼光去看青年,不再無條件的敬畏了。然而此後也還為初初上陣的青年們吶喊幾聲,不過也沒有什麼大幫助。 ……

三閒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 本書目錄

本閒集
序言
二心集
南腔北調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