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曾國藩七分胡雪岩》

《三分曾國藩七分胡雪岩》

曾國藩是中國古代從政者的楷模,胡雪岩是中國古代生意人的典範。曾、胡二人的智慧相得益彰,有互補之效。即使是在今天,他們的做人做事之道也有借鑑意義。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做人做事,如何把握好時機,拿捏準火候?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若能吸收曾、胡二人的智慧精華,定能遊刃有餘,收放自如,立於不敗之地。做人做事,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真正的成功者都是善於靈活變通的人。

目錄

第一章老成練達的處世心法
一、三分曾國藩:做人要厚道
為人不要精明得露骨
改掉自欺欺人的毛病
待人以誠,容人以恕
做人心機太重不是好事
天道忌巧,奸猾不如厚道
與人為善,利人利己
二、七分胡雪岩:做事要老道
做事一定要照規矩來
生意人不可無端樹敵
失去信用會毀了自己
與同行結怨的錢別賺
給人活路,就是給自己財路
拒絕燙手的錢
三、曾、胡處世心法借鑑之道
做人要守規矩
奸詐之人不足道
人品是立身之本
互惠互利才是長久之道
不能為錢丟了情義
同舟共濟,共奔“錢”程
第二章涉危蹈險的謀事膽略
一、三分曾國藩:夾著尾巴做人
人生充滿不可測知的風險
為官公道,首在言行謹慎
得意時小心“高處不勝寒”
事事檢點,三思而行
二、七分胡雪岩:壯起膽子做事
敢於自立門戶
刀頭上的血也要去舔
壯起膽子闖一闖
凡事總要有個退路
三、曾、胡謀事膽略借鑑之道
做人過慎會喪失良機
大商人敢為天下先
剛愎自用,是“無知者無畏”
說話辦事貴有自知之明
大事可做但不可吹
量力而行,不逞匹夫之勇
第三章從容大度的心態修煉
一、三分曾國藩:榮辱放得下
對看不慣的事情要閉眼
做官要有些胸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人不要跟命過不去
把名利看得淡一些
二、七分胡雪岩:輸贏看得開
大人有大量,得理也讓人
拋開得失之心
贏得起也輸得起
為人要做有臉面的事
三、曾、胡心態修煉借鑑之道
想出頭,但不要強出頭
心態平和者是處世高人
心胸狹隘做不大生意
暫時吃虧不算虧
成功商人的真正樂趣
第四章義利兼施的人脈攻略
一、三分曾國藩:靠情義攬人心
用心編織關係網
交友先要看品行
人際往來重同鄉情誼
講仁守義,恩信帶兵
以誠心善待追隨者
二、七分胡雪岩:憑“利”字走天下
徽商精通人緣經
大樹底下好乘涼
“利”字是最大的誘餌
摸準對方的軟肋
三、曾、胡人脈攻略借鑑之道
借人之力,成己之實
尋找自己的靠山
人情要做在節骨眼上
感情投資,“義、利”兩手都要用
生意場人情投資三原則
在人際關係中尋找機遇
第五章進退自如的顯隱哲學
一、三分曾國藩:精於韜光養晦
大隱隱於市
順利時切忌高興過頭
功名太盛時要善於隱身
諳熟人生進退之道
二、七分胡雪岩:擦亮金字招牌
名氣一響,生意就會熱鬧
場面上的事情要做好
守住面子和招牌
商人要學會舍財揚名
“身價”可以增強競爭力
三、曾、胡顯隱哲學借鑑之道
人怕出名豬怕壯
藏身待時者多是江湖老手
適當地露一露、爭一爭
懂得自我包裝
學會“炒作”自己
第六章別開生面的用人智術
一、三分曾國藩:練就識人慧眼
知人善任,慎用人才
用心明辨誠偽
曾國藩選人五標準
輕薄之人不可重用
表現欲過強的人不可久用
百試不爽的觀人智慧
二、七分胡雪岩:用人不拘一格
看人不能拘泥於一點
用人關鍵是要“靠得住”
用人不要光看面子
大才要大用,小才要小用
三、曾、胡用人智術借鑑之道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知人識人,自古為難
去掉障礙才能看清人
靈活慎用識人八法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第七章洞悉時局的機會眼光
一、三分曾國藩:把握時局的高手
謀大事要穩中求成
先觀大局之變
機會到來,乘勢而上
邀功請賞,把握良機
二、七分胡雪岩:銳利的生意眼光
發達的機會無處不在
從變化中找到機緣
一次機遇能叫你如願以償
與其待時,不如乘勢
盤算整個局勢
三、曾、胡機會眼光借鑑之道
多遠的眼光做多大的生意
賺大錢靠的是膽識和氣魄
以戰術眼光找財源
確保握有七成勝算
第八章通權達變的融通智慧
一、三分曾國藩:韌性、堅忍、“挺”住
做人不可缺少剛強之氣
骨骼硬才能站得穩
剛毅強挺為忍
打脫牙和血吞
善於打持久戰
二、七分胡雪岩:機智、變通、做“活”
生意一定要做得活絡
頭腦靈活,辦法就多
八壇七蓋,翻轉錢眼
在錢眼裡面盪鞦韆
三、曾、胡融通智慧借鑑之道
碰到困難絕不言退
成功需要忍耐與堅持
別一條道走到黑
做人既講規矩又講變通
保持頭腦靈活
做生意要應時而變

前言

中國近代史上,誕生過兩位奇人,他們比肩而立,一個在政壇叱吒風雲,一個在商界呼風喚雨。他們所創造的人生傳奇,即使一個多世紀過去,仍令人回味無窮。這兩個人,一位是曾國藩,一位是胡雪岩。
曾國藩身處晚清亂世之中,憑藉過人的智慧,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再造滿清“中興”大業。毛澤東說他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胡雪岩則為晚清商界的領軍人物,以“紅頂商人”名揚天下,被譽為“曠世不遇的商賈奇人”。
曾國藩、胡雪岩作為成功的政客和商人,建立了不朽的功業,聚斂了巨大的財富。然而,他們二位的出身並不高貴:曾國藩由一介布衣起家,為官之路歷經風霜、無比兇險,但還是達到了一種很少有人能企及的輝煌,贏得了顯赫的功名;雪岩最初不過是個錢莊的學徒、跑街的夥計,在短短數年間便迅速發跡,成為呼風喚雨的富商大賈。
曾、胡二人之所以能夠在虎狼相爭、你死我活的官場、商場中游三,J有餘,人生步步走高,最終登峰造極,憑的是過人的智慧。這種做人做事智慧,是許多歷史人物成功的重要途徑。所以說,曾、胡二人的成功經驗,很值得中國人學習和借鑑;他們發跡起家的歷史,很值得普通人研究和模仿。

精彩書摘

第一章 老成練達的處世心法
一、三分曾國藩:做人要厚道
為人不要精明得露骨
俗話說,聰明反被聰明誤。人若精明,確能占得不少便宜,但太過精明,別人也必定會以精明加以防範,精明的人往往看不到這一點。精明的人,可以精明一次,也可以精明兩次,但很少有人能精明過三次的。因為別人領教了你一次精明,會受到啟發,別人領教了你兩次精明,會受到教訓,別人領教了你三次精明就會提高警惕!
人們在交往中,常常喜歡與單純的人交往。與單純的人交往輕鬆、自然不用費盡心機,提高警惕;這倒不是說單純的人是傻子,是可以隨意欺騙與作弄的,而是說他心地純淨、平和、淡泊。這樣的人也懂得很多,想得很深,看得很透,但他把心智放在更有價值和更有意義的事情上。這就是荀子所說的那種人:“溫和如玉,完美純正。”
而與精明的人交往,就得時時小心,處處提防,稍有不慎就會落人泥淖和陷阱中。交往得越久,相處得越深,就越是感到被欺騙、被愚弄,當然也就越不自在。如果還不得不與他交往,那么就只能以精明手腕去對付他。這正應了鄭板橋的一句話:“試看世間會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別人一點,真是算儘自家耳!”
曾國藩是一個精明的人,他弟弟曾國荃也是一個精明的人,他們就因為精明吃過不少虧。
對於讀書人,曾國藩還能以誠相待,他說:“人以偽來,我以誠往,久之則偽者亦共趨於誠矣。”但是對於官場的交接,他們兄弟倆卻不堪應付。他們懂得人情世故,但又懷著一肚子的不合時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軟,所以到處碰壁。這是很自然的,你對人誠懇,人也對你誠懇;你對人詭詐,人也對你詭詐;你對人一肚子不合時宜,人也會對你一肚子不合時宜。
而曾國藩的朋友迪安有一個優點,就是全然不懂人情世故,雖然他也有一肚子的不合時宜,但他卻一味含渾,永不發露,所以他能悠然自得,安然無恙。而曾國藩兄弟卻時時發露,總喜歡議論和表現,處處顯露精明,其實處處不精明。曾國藩提醒曾國荃:這終究不是載福之道,很可能會給我們帶來災難。
到了後來,曾國藩似乎有所領悟,他在給湖北巡撫胡林翼的信中寫道:“唯忘機可以消眾機,唯懵懂可以祓(消除)不祥。”但很遺憾,他未能身體力行。
所以,為學不可不精,為人不可太精,還是糊塗一點的好。
然而讓精明的人糊塗,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非他經歷很多人和事,受過很多挫折和磨難,否則他是不會糊塗的。鄭板橋不是已經說過了嗎?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返糊塗更難。但也只有進到這一境界,才能明白人生是怎么一回事。
改掉自欺欺人的毛病
誠信,是人立身之本。俗話說,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說的就是做人要誠實無欺。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蘇武也說:“天不容偽。”可見,誠信,是人賴以生存的靈魂。也許你能欺騙一個人,但你不能欺騙所有的人;即使你詭計多端,欺騙了所有的人,但你能欺騙自己嗎?
然而,做到誠信,並不單單是不說假話,假話太容易被識破了。如果你的第一句假話被人識破了,那么你的第二句真話也將被人懷疑,所以人不到迫不得已是不會說假話的。曾國藩在日記中反覆譴責和歸咎自己的不是說假話,而是比假話更隱秘,又以更冠冕堂皇的面目出現的不誠實。
有一天,好友竇蘭泉來拜訪曾國藩,兩位學人相見,自然商討理學,然而曾國藩並未能真正理解竇蘭泉所說的意思,便開始妄自發表見解。事後曾國藩就指責自己,這就是心有不誠;不僅自欺,而且欺人,沒有比這更厲害的了。由於不誠實,所以說話時語氣虛偽強辯,談文說理,往往文飾淺陋,以表示自己學理精湛,這不過是表演而已。這難道有什麼好處嗎?
曾國藩雖然意識到了自己的毛病,表示悔改,可事到臨頭,又身不由己了。沒過幾日,朱廉甫前輩偕同邵惠西來訪,這兩個人都是孔子所說的正直、信實、見聞廣博的人。尤其是朱廉甫前輩屈尊來訪,不就是把曾國藩視為志同道合的人嗎?沒想到曾國藩故伎重演,說了許多大言不慚、沽名釣譽的話。
還有一次,好友陳岱雲來訪,想看曾國藩的《饋貧糧》,結果曾國藩以雕蟲小技不值一看為由深閉而固拒。一時掩飾笨拙,文飾淺陋,巧言令色,種種複雜的情形交織在一起,難以言表。事後曾國藩反省,這都是虛榮好名的心理在作怪啊!這些都是不誠實的表現。
經歷了內心的這幾次折磨與爭鬥,曾國藩開始給自己約法三章:
“大凡往日遊戲隨和的人,性格不能馬上變得孤僻嚴厲,只能減少往來,相見必敬,才能漸改徵逐的惡習;平日誇誇其談的人,不能很快變得聾啞,只能逐漸低卑,開口必誠,才能力除狂妄的惡習。”
曾國藩就是這樣逐漸成熟起來的。
待人以誠,容人以恕
曾國藩初辦團練時,手中無一兵一勇,腳下無一寸土地,身無一分一文,雖然是個京官,實際上等於一個普通鄉紳。而當時在湖南,已有江忠源的楚勇,羅澤南的湘勇和王鑫的湘勇,各有一定的勢力。其中江忠源的楚勇出境至廣西,有著名的蓑衣渡之戰。後來保衛長沙、轉戰江西均有戰功。可是,曾國藩照樣能成為他們的精神領袖,協調各部的行動。後來雖與王鑫關係破裂,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而且江忠源戰死後,接領其部隊的劉長佐、蕭啟江等,羅澤南戰死後,接領其部隊的李續賓、李續宜、蔣益灃等,也都接受曾國藩的指揮調度。在逐漸發展過程中,一些非湘籍將領也陸續來到曾國藩身邊,如滿族人塔齊布、蒙古人多隆阿、河南人李盂群、廣東人褚汝航、四川人鮑超、福建人沈葆禎等。
是什麼力量,使這些英雄豪傑、仁人志士聚到了曾國藩的旗下?除以保國安民、維護名教、立志殺賊為目標這些共同點使他們心心相印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曾國藩的人格力量。這人格力量產生於他所極力倡導並實踐的“誠”、“恕”二字,即“待人以誠,容人以恕”兩條。所謂“以減恕加天下,則群倫影從”。
關於“誠、恕”二字,曾國藩說:“馭將之道,最貴推誠,不貴權術。”又說,“吾輩總以誠心求之,虛心處之。心誠則志專而氣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終有順理成章之一日;心虛則個動客氣,不挾私見,終可為人共諒。”
為官為將更應遵循“誠”這一項基本品德。待人以誠,則人也可能待己以誠,這叫做以誠換誠;即使少數人不以誠待己,也終會遭到輿論的譴責,使之悚然省悟。如果待人以權術,恃盛氣,挾私見,也可能得勢於一時,但最終會遭到歷史的唾棄。曾國藩洞悉世情,明徹史實,深有感觸地對諸弟說:“管子云:‘斗滿則人概之,人滿則大概之。’余謂天之概無形,仍假手人以概之。霍氏盈滿,魏相概之,宣帝概之;諸葛恪盈滿,孫峻概之,吳主概之。待他人來概而後悔之,則已晚矣!”這真是促人猛省的真知灼見!
曾國藩所提倡的“恕”,中心內容是《論語》所說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如果想到什麼,就要考慮到別人也會想到什麼,推己及人。曾國藩說:“人孰不欲己立己達?若能推以立人達人,則與物同春矣!”反過來說,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不欲人以虛偽待我,我便應不以虛偽待人;不欲人以權術待我,我便應不以權術待人,如此等等,都是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
曾國藩說:
“聖門好言仁,仁即恕也。日貧,日賤,日成,日榮,日譽,日敗,日逆,此數者,我之所惡,人亦皆惡之……吾兄弟須從‘恕’字痛下工夫,隨在皆設身以處地。我要步步站得穩,須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謂達也。今日我處順境,預想他日也有處逆境之時;令日我以盛氣凌人,預想他日人亦以盛氣凌我之身,或次我之子孫。常以‘恕’字自惕,常留餘地處人,則荊棘少矣。”
曾國藩強調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不怨天,不尤人。認為如果“無故而怨天,則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則人必不服。……凡遇牢騷欲發之時,則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氣?猛然內省,決然去之”。凡不能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人,最終也不能立己達己,歷史上的無數事實充分地證明了這點。所以,曾國藩一向主張“以能立能達為體,以不怨不尤為用”。
做人心機太重不是好事
因為講求“誠、恕”,曾國藩又提倡人際關係中的“去偽而存拙”,認為唯天下之至誠,可以破天下之至巧。他訓誡曾國荃說:“左季高待弟極關切,弟亦宜以真心相向,不可常懷智術以相迎拒。凡人以‘偽’來,我以‘誠’往,久之則偽者亦共趨於誠矣。”如果“偽”來“偽”去,必然兩敗俱傷,更傷風敗俗。
虛偽奸巧,是人人所不喜歡的,但不少人又偏偏在言行中把這四個字揀了起來。鹹豐八年,曾國藩在家守喪,寂靜的鄉間生活,使他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反省自己的過去。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