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對照)二十四史精華(全四卷)》

評價《二十四史》 人物春秋 毛澤東讀《南史》

(文白對照)二十四史精華(全四卷) 內容簡介

二十四史是世界上惟一一部連續修造1800餘年,記載4000餘年悠久歷史的輝煌巨著。這一巨著凡3301卷,分裝820冊,約4000萬字,卷帙之浩繁,規模之宏大,都使其具有無與倫比的史料價值,版本價值和收藏價值。

然而,也因為如此,給喜愛讀史的朋友帶來了閱讀上的許多困難。這套文白對照二十四史精華本正是針對這一問題出版的,它選錄出二十四史中的精華部分,並輔以毛澤東對每部史書的精彩點評,令其更增史學價值,是讀史、研史的朋友不可多得的好版本。

(文白對照)二十四史精華(全四卷) 本書前言

……

總結歷史經驗

毛澤東讀《二十四史》時,帶有明顯的傾向性,注意聯繫實際,總結歷史經驗,深深注入自己的感情、觀點,通過批語和圈畫表明自己對歷史事件的獨到見解。

《史記》卷四十八《陳涉世家》記敘了秦末陳勝、吳廣領導和趙議。毛澤東在研讀《陳涉世家》時,認為陳勝、吳廣主要有"二誤",在讀到記述他們功成忘本,殺了舊時夥伴,脫離本階級的地方,他批了"一誤",在讀到記述他們任用朱房、胡武等人不當,偏聽偏信,脫離了共過患難的部將處,他批了"二誤",正是這"二誤"導致他們眾叛親離,本來在軍事上占有很大優勢的陳勝、吳廣農民起義,其政權卻僅僅維持了6個月便夭折了。

陳慶之是梁武帝時名將,受封武威將軍。在對魏作戰時,他英勇有計謀,屢立戰功。曾在由春至冬數月之內,作戰數十百次。魏以7萬人次築九壘抗拒,陳慶之半天之內攻下三壘,魏敗退。魏以40餘萬兵馬據城死守,陳慶之以精丘三千大破之。又在14天內平32城,作戰47次。《南史・陳慶之傳》對其作戰過程有較詳細的記載。毛澤東十分愛讀這篇文章,在天頭和封面上都標有"陳慶之傳"的鉛筆字,還畫有三個圈圈,文內也加了圈點,1969年6月,他老人家在武昌,深夜"再讀此傳,為之神往"毛澤東的一生中,經歷過無數威武雄壯的戰爭場面,他親自領導過多次反蔣介石圍剿的戰鬥,取得了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勝利,他親自領導過二萬五千里長征中的搶險奪關,突破敵人的圍追堵截,震驚中外,他領導和組織全國人民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入侵者的八年抗戰,取得了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他運籌謀策,領導和組織淮海、遼瀋、平津三大著名戰役,最後打垮了蔣家王朝,取得了全國解放的勝利,等等,毛澤東在緊張工作一天之後,於萬籟俱靜的深夜裡,把卷讀史、以自己豐富的戰爭經歷,看一千多年前叱吒風雲鏖戰古戰場的陳慶之,難免產生"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強烈感情,共鳴,從而心潮起伏,心馳神往這。

《新唐書・徐有功傳》記載,徐有功剛直重法,"為政仕,不忍杖罰,民服其恩"武則天稱帝時,任用來俊臣、周興等佞臣,羅織謀反罪名,誣陷忠良,酷刑懲治,多冤獄。徐有功前後為數十百家平反冤案,常與武則天爭議,無所畏懼。後遭周興誣陷,被罷官。"臣聞鹿走山林,而命系庖廚者,勢固自然。陛下以法官用臣,臣守正行法,必作此死矣!"在武則天堅持下,徐有功復職,"天下聞有功復進,洒然相賀"。對徐有功這種消極的宿命論同點,在作者歐陽修筆下顯然是讚賞的,毛澤東讀到這裡卻不以為然,他認為"命系庖廚,何足惜哉"言之不當。他說,岳飛、文天祥、戴名世、瞿秋白、方誌敏、鄧演達、楊虎城、聞一多等,"以身殉職,不亦傳乎?"毛澤東敬佩歷史上各個時期的仁人志士及為共產主義事業英勇獻身的人們,對他們為國為民雖死猶生的精神給予極高的評價,緬懷敬佩之情是何等深沉。

1958年12月武昌會議期間,毛澤東在讀《三國志集解》卷八《魏書・張魯傳》時,於12月7日和12日分別寫下了兩大段共一千四百一十四字的批語。這兩大段批語當時曾鉛印出來給了與會同志學習。批語中寫道:"歷代都有大小規模不同的眾多的農民革命鬥爭,其性質當然與現在馬克思主義革命運動根本不相同。但有相同的一點,就是極端貧苦農民廣大階層夢想平等、自由、擺脫貧困,豐衣足食。""我國從漢末到今一千多年,情況如天地懸隔。但是從某幾點看起來,例如,貧農、下中農的一窮二白,還有某些相似。""中國從秦末陳 大澤鄉(徐州附近)民眾暴動起,到清末義和拳運動止,二千年中,大規模的農民革命運動,幾乎沒有停止過。同全世界一樣,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階級鬥爭史。"毛主席這兩大段批語中重申並發展了他關於"在中國封建社會裡,只有農民的階級鬥爭、農民的起義和農民的戰爭,才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的重要觀點。在中國很多古書里,歷代農民起義及其領袖人物,大都被當作"賊"、"匪"、"盜"、"寇"加以貶斥,但毛澤東則給他們以很高的歷史評價。正如毛澤東在《賀新郎・讀史》中所讚頌的,盜跖、陳王領導被壓迫人民進行武裝鬥爭,他們才稱得上推進歷史的風流人物。"而沉迷於所謂"五帝三皇神聖事"的舊史家,不過是沒有真正把握歷史實質而為虛飾的假象所欺騙的"無涯過客"。這是毛澤東一貫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他是用這一觀點去研究,認識和總結歷史上的農民起義鬥爭的經驗教訓的,總之,毛澤東讀史很重視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他不但注意從政治、軍事方面總結經驗教訓,而且很注意從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幹部作風、為人操守乃至養生之道等多方面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

評價《二十四史》

毛澤東高度評價《二十四史》認為它是一部好史書,是中國史學的珍貴文獻,所以毛澤東說:研究中國歷史,"必須要扎紮實實把二十四史學好。"毛澤東讀《二十四史》不光注意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本身,也注意史家的敘述,從而給以史學上的評論。他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說:"像《史記》這樣的著作和後來人對它的注釋,都很嚴格、準確。他在讀《後漢書》時,在22冊封面上批道:"後漢書寫得不壞,許多篇章,勝於前漢"。(即《漢書》在《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第17�D�D18頁上,他批道:"李賢好。"(指唐章懷太子李賢注)《後漢書》注得好)李賢賢於顏師古遠甚,確然無疑。(指李賢《後漢書》注勝於唐顏師古)《漢書》注)

《二十四史》中他特別愛讀裴松之注的《三國志》,《三國志》是西晉陳壽著。東晉以後,不斷又有陳壽未用過的史料發現,宋裴松之的注使這本書內容更加充實。一般注釋古書都以訓詁為主,裴松之的注釋重點則在於事實的增補和考訂。他的注釋多過陳壽本書數倍,引用魏晉人著作,竟有200多種,這些書現多佚失。裴松之所引材料大都首尾完整,單就保存古代資料這一點說,裴松之的注釋也是十分值得重視的,所以毛澤東對裴松之的注批註說:"裴松之注三國,有極大好處,有些近於李賢,而長篇大論蒐集大量歷史資料,使讀者感到愛看!"從這裡我們看到,毛澤東之所以愛讀《二十四史》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由於這部巨著史料極其豐富。

毛澤東還從思想政治高度評價過《二十四史》。他說:《舊唐書》比《新唐書》寫得好,《南史》、《北史》的作者李延壽有傾向統一的思想,比《舊唐書》寫得更好些。毛澤東不但評價過這部書的整體,而且對這部書的局部和某些章節也通過批語作出自己的評價。他在《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五《竇參傳》第21頁上批道:"此篇寫得不錯",在卷一百四十五《吳通玄傳》第21�D�D22頁上批道"這一篇寫得好"

此外,毛澤東還非常重視《二十四史》的標點出版工作,全國解放不久,他就提出要組織史學家從事《資治通鑑》和《二十四史》的標點。首先指定標點出版前四史。即《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1959年後,劉燕銘、范文瀾等同志建議將其餘二十史,加上《清史稿》,全部加以整理,毛澤東深表贊同。在他的支持下,有關部門集中全國專家學者的力量,對這部史書加以標點、分段、校字。最初階段比較順利。完成了《晉書》、《周書》、《南齊書》、《陳書》、《北齊書》、《梁書》,不久因發生"文革"而擱淺。

1971年春,《二十四史》整理準備恢復工作。周恩來總理親自詢問《二十四史》的點評工作。在階級觀點問題上,總理說:"不要搞這個了吧,標點只能反映原文的意思,怎么能體現點校者的階級觀點!"並批示"由顧頡剛總其成"1978年春,最後一種�D�D�D上海點校的《宋史》出版工作完成。

《二十四史》的點校出版,歷時20年之久,日本學者吉川幸次郎在《訪華余錄》中評價它"可以肯定超過乾隆殿本"將成為今後研究者的標準本點校出版《二十四史》這一巨大工程的完成,大大便利了歷史研究工作,有很大的學術價值。

總之,毛澤東是一位具有深厚歷史素養的政治家、正如周恩來所說:"讀史更增添了他的偉大"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劉大年在談到毛澤東讀《二十四史》時,頗有感觸地說:"歷史學家學的史書不比毛主席少,但是任何一個歷史學家都無法與毛澤東相比。毛澤東作為一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他是帶著他固有的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去審讀歷史,他不囿於前人已有的結論,而注意在大量史料中去蕪存精,去偽存真、分析研究,得出自己獨到的精闢見解。這是毛澤東特色的讀史"毛澤東之所以鍾情《二十四史》等文史古籍,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他通過讀史,透過歷史的滄桑,去尋找解決現實問題的鑰匙,以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因此,他閱讀《二十四史》的目的,是為了了解中國的昨天,把握中國的今天,以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

(文白對照)二十四史精華(全四卷) 本書目錄

(一) 史記
毛澤東讀《史記》
《史記》概論

文史英華
政略
 秦國統一天下
 張良諫阻復六國
 高祖封功臣
 武帝遠慮殺夫人
 軒轅黃帝定華夏
 堯禪讓天下與舜
 樂工優孟說楚王
 皋陶論天子之德
 為綱為紀 一代公僕
御人
 天下明德自虞帝始
 毛遂自薦
 孔子會齊候
 馮唐舉賢
 蕭何月下追韓信
 五�l大夫百里奚
 漢文帝好德
法制
 寬民省禁廢肉刑
 商鞅立木示信
 蕭規曹隨
軍事
 司馬穰苴軍紀嚴
 孫武演兵
 馬陵之戰
 田單復國
 信陵君竊符救趙
 蕭何鎮國撫民
 韓信陷於死地而後生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周亞夫治軍
理財
 武帝興農治水
 魯相不"吃"魚
德操
舜帝以善報惡
漢武帝長陵認姊
代王難辭眾請
張良拾履
傳世故事
 政略
趙武靈王變法
匈奴王大破東胡王
劉邦瞞天過海騙項羽
呂不韋避禍
勾踐臥薪嘗膽
齊桓公論身後事
楚成王立而復絀
齊景公身後之亂
周成王臨終託孤
劉邦封仇平
……
御人
 管鮑相知
 晏嬰知人善任
 免相楚欺
 獻妾固寵 身死非命
趙王聽讒不用廉頗
趙高因人成事
……
法制
 石奢之死
 齊威王重賢斥奸
 張釋之持議平允
軍事
 韓信奇襲三秦
 閼與之戰
 圍魏救趙
 衛青空襲匈奴
 勾踐滅吳
 雞父之戰
 彭城之戰
 齊晉太行之戰
 破燕復齊之戰
 ……
理財
 東方朔詼諧取財
 子貢富而不驕
 外戚暴富 物極必反
 變法富國 奮發圖強
 管子的"輕重學"
 ……
德操
 殺豬誠信
 周公教子
 陸賈教子
 陳仲子辭相歸隱
 孟嘗君以理服父
孔夫子教兒
趙簡子寶符試子才
 人物春秋
縱橫捭闔並六國�D�D秦始皇
布衣提劍取天下�D�D劉邦
仁義禮賢治天下�D�D孝文皇帝
一代名相�D�D李斯
千古奇才�D�D孫武與孫臏
(以下略)
漢書
毛澤東讀《後漢書》
《後漢書》概論

文史英華
傳世故事
人物春秋

三國志
毛澤東讀《三國志》
《三國志》概論
文史英華
傳世故事
人物春秋
晉書
毛澤東讀《晉書》
《晉書》概論
文史英華
傳世故事
人物春秋
宋書
毛澤東讀《宋書》
《宋書》概論
文史英華
傳世故事
人物春秋
南齊書
毛澤東讀《南齊書》
《南齊書》概論
文史英華
傳世故事
人物春秋
梁書
毛澤東讀《梁書》
《梁書》概論
文史英華
傳世故事
人物春秋
陳書
毛澤東《陳書》
《陳書》概論
文史英華
傳世故事
人物春秋
魏書
毛澤東讀《魏書》
《魏書》概論
文史英華
傳世故事
人物春秋
北齊書
毛澤東讀《北齊書》
《北齊書》概論
文史英華
傳世故事
人物春秋
周書
毛澤東讀《周書》
《周書》概論
文史英華
傳世故事
人物春秋
南史
毛澤東讀《南史》
《南史》概論
文史英華
傳世故事
人物春秋
北史
毛澤東讀《北史》
《北史》概論
文史英華
傳世故事
人物春秋
隋書
毛澤東《隋書》
《隋書》概論
文史英華
傳世故事
人物春秋
舊唐書
毛澤東《舊唐書》
《舊唐書》概論
文史英華
傳世故事
人物春秋
新唐書
毛澤東讀《新唐書》
《新唐書》概論
文史英華
傳世故事
人物春秋
舊五代史
毛澤東讀《舊五代史》
《舊五代史》概論
文史英華
傳世故事
人物春秋
新五代史
毛澤東讀《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概論
文史英華
傳世故事
人物春秋
宋史
毛澤東讀《宋史》
《宋史》概論
文史英華
傳世故事
人物春秋
遼史
毛澤東讀《遼史》
《遼史》概論
文史英華
傳世故事
人物春秋
金史
毛澤東讀《金史》
《金史》概論
文史英華
傳世故事
人物春秋
元史
毛澤東讀《元史》
《元史》概論
文史英華
傳世故事
人物春秋
明史
毛澤東讀《明史》
《明史》概論
文史英華
傳世故事
人物春秋
附錄:清史稿
毛澤東讀《清史稿》
《清史稿》概論
文史英華
傳世故事
人物春秋

(文白對照)二十四史精華(全四卷) 文章節選

仲治國 國富民強

管仲又名夷吾,後世稱為管子。他雖是周朝王族的後裔,但年輕時貧窮,只好以經商為業,與自己的朋友鮑叔一起販賤賣貴。因為他窮,所以在與鮑叔分配利潤的時候,他總是得的多一些,鮑叔也不與他計較。

那時,人們把經商視為"末業",商人是很受歧視的。管仲和鮑叔也不甘心一輩子經商。當時,齊國正處在政治危機這中。齊襄公與自己的妹妹、魯恆公的夫人私通,並謀害了魯恆公。因此,與魯國的矛盾很尖銳。並且,襄公又與自己的堂兄公孫無知爭奪王位,兩人之間的矛盾一觸即發。在這種情況下,襄公的兩個異母弟弟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紛紛逃往外國。管仲和鮑叔覺得這是個機會,便想投奔他們兩個人中的一個。鮑叔覺得,從當時的實力和排行位次上看,公子糾是次子,如果長兄襄公死了,公子糾即位的可能性則更大一些,因此建議他們去投奔公子糾。管仲說,小白雖然是三子,為王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他建議腳踩兩隻船。經過商議,鮑叔投奔了公子小白,同小白一起逃到莒國,管仲投奔了公子糾,同公子糾一起逃到了魯國。

不久,襄王被殺,自立為王的公孫無知也死於內亂。

魯和莒都得到了公孫無知被殺的訊息,都派兵護送他們回國爭奪王位。魯國還派管仲帶兵堵截小白。管仲迎到小白後,一箭射去,正擊中小白的衣帶鉤,小白應聲倒下裝死,管仲以為小白白已經被射死,便派人送信給公子糾,公子糾覺得沒了競爭對手,也就放慢了速度。小白搶先一步到達首都臨淄,被支持他的人擁立為齊王,就是後世所說的劉恆公。不久,齊國又打敗了魯國,逼使魯國殺了公子糾。

齊恆公當然也想殺管仲,特別是還有那一箭之仇,但鮑叔對他說,如果想稱霸諸侯,沒有管仲是不行的。桓公求賢若渴,不計前嫌。聲稱要親自處死管仲,要求魯國把管仲送到齊國。

當管仲被押回齊國的時候,齊恆公親自迎到郊外,給他解下刑具,非常謙恭地向他請教說:"我國先君襄公耽於享樂不問國政,搞得國家無法發展,這樣下去,我們國家就會危險,不知先生有什麼良策?"

管仲說,周昭王穆王的時候,曾經遵從文王武王的辦法,把老人們請到一起,讓他們選撥出類撥萃的人才,還把律令寫得高高的門闕上,讓百姓都能知道。他們注意發展農業這樣的根本,也注意發展工商這樣的末業。用獎勵來鼓勵百姓的積極性。用刑罰來糾正他們的過錯。還使長幼有序,綱紀分明。

恆公又急著問他:"我到底該怎么辦呢?"

管仲說,士、工、商、農這四種人,不能混雜,士是作官的人,就要讓他們有一個安靜的環境,工都是官奴,他們都得到官府來幹活,商人就得在市場上交易,農民就要在田野上勞作,這樣才能保證他們不見異思遷。

為工的人在一起,他們就能從早到晚鑽研技術,教導子弟,使他們的孩子也永遠務工。讓經商的人經常在一起,他們就可以觀察四時的變化,了解市場行情,調動人力車馬,調濟四方的物產,用他們的所有換取他們的所無,買賤賣貴,並且從早到晚讓他們的子弟學習贏利的方法,使他們的後代永遠經商,讓務農的人集中在一起,他們就可以注意節令的變化,注意維護和合理地使他們的各種農具,不誤農時的播種耕耘,精耕細作,他們從早到晚勞作的田野,不怕髒累辛苦,盡心盡力,他們的孩子也會在口教目染之中學會農耕,世世務農,不會萌生惡習。

為了使自己的這一主張得以實現,管子還向恆公提出了建立城鄉居民組織和軍事組織的建議。

恆公愉快地接受了管子的建議,並任他為齊國的國相,從而使管仲的主張得以實現。

管仲利用齊國在海邊的自然條件,充分發展漁業和鹽業,又大力發展商業流通,注意對鑄造貨幣的規劃和管理,這樣,齊國的經濟飛快地發展起來,他還注意聽取民間的意見,廣大百姓願意的事,就積極的辦下去,廣大百姓不願意的事,就改掉,從而使得百姓樂於聽從國家的命令。

經濟實力的增強,也帶來了軍事實力的增強,齊國終於在恆公的時代發展成天下最富足的國家,齊恆公也成了歷史上有名的霸主。

管仲自己的家也成了同公室一樣富有的家族。


勾踐滅吳

春秋末年,長江中下游的吳、越兩國經過十餘年的相互討伐,越國有吞吳之勢。

周敬王三十八年,越國乘吳王夫差率軍北上與晉爭霸、國內空虛之機攻入吳都,因夫差急率大軍來救,乃暫與之議和而罷。

時過四年,吳國大旱,人民紛紛移民海邊捕撈魚蚌以就食,國勢益虧,這使一直念念不忘滅吳報仇的越王勾踐感到,滅吳的機會終於來到了!

是年三月,勾踐令大夫文種留守國內,他親自與大將軍范蠡統領五萬越軍伐吳,吳王夫差忙率六萬吳軍迎敵,兩軍在笠澤江兩岸紮營對峙,誰也不敢輕易渡江主動進攻。

入夜後,"越子為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譟而進,"卒"即左右兩隊相互配合、相互接應,於夜深之時,兩隊鼓譟而進,殺聲震天,渡至江中而止。

吳王夫差突聞越軍乘夜來攻,見越軍分左右兩路渡江,不敢怠慢,也分兵兩路沿岸列陣以待之。

勾踐的"左右句卒"不過是誘敵之兵,越之三軍卻在吳軍忙著列陳應付鼓譟而進的"左右句卒"的時候,偷偷地從另一地點銜枚渡江,至江北後,潛至吳軍營前,吳軍正全神貫注地計畫迎擊呼喊著渡河的越兵,一點沒有發覺越軍的主力已偷偷渡江逼近自己的營地。

越軍潛至吳中軍營地,猛然發動了進攻,吳之中軍措手不及,陣腳大亂,一敗而不堪收拾。吳之左右軍也顧不得防禦正面渡河的越軍,調頭來救中軍,又遭到了越軍主力與已渡河參加戰鬥的左、右兩隊越軍的夾擊,馬上也落敗了,夫差只得帶著殘兵敗將退至二十里外的沒溪。

越軍在范蠡的率領下追至此地,夫差忙奔向吳都,一路上在越兵的追擊下傷亡無數,殘兵退入吳都,越軍則窮則至此,展開了對吳都的攻堅戰。

因為吳都城防甚固,越軍改變戰術,將吳都圍困起來,築越城於吳都的西門外,計畫長期圍困吳都,使之不戰自破。

這一圍即是兩年多。直至公元前476年,越軍才設計使夫差突圍,在姑蘇山將其殲滅,夫差自殺,至此,越終得滅吳。

而笠澤之戰,實為越滅吳之關鍵一役。勾踐一面派少數兵力作為正兵,從正面喊叫著進攻,以引起吳軍的注意。而以主力部隊作為奇兵,乘夜悄悄渡江,潛至吳軍陣地,也其不意,攻其不備,一戰即將吳軍擊敗,並乘勝追擊,將窮寇圍困於吳都城內,再徐徐圖之,直至將吳國滅掉,由此可見,勾戰與范蠡深得"兵者詭道也"的真諦,以少數兵力為正兵,卻以主力為奇兵,奇正結合,卒成大功。

值得指出的是,越王勾踐雖臥薪嘗膽、勵精圖治,但終非雄才大略之君主,滅吳之戰的所有謀略,實乃盡出之於范蠡,范蠡看出勾踐"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便像孫武那樣,功成之後飄然引退,泛舟五湖,成了一代富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