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關古道”

“藍關古道”是在藍田縣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一處古棧道棧橋遺址,認為其應屬藍關古道的一部分。這對認識藍關古道的歷史狀貌提供了一定實證。

“藍關古道”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從古詩中可以想見古代藍關道的崎嶇艱險。

近日,西安市文物工作者在藍田縣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一處古棧道棧橋遺址,認為其應屬藍關古道的一部分。這對認識藍關古道的歷史狀貌提供了一定實證。

(圖)“藍關古道”“藍關古道”

古遺址簡介

該遺址位於藍田縣藍橋鄉窄峪口河道兩岸,東南距藍小公路500米。文物工作者在長約1000米、寬約1.5米範圍內,發現棧孔遺蹟多處(包括有棧孔、棧橋遺蹟等),大致高於窄峪河水面約0.5-2米。南部山崖上發現有棧孔3個,呈橫向單排分布;棧橋遺蹟位於窄峪河谷的一塊巨石上,有棧孔4個呈雙排分布。

文物考證

從現存的棧橋孔遺蹟估計,橋寬約0.9米,橋長約5米。文物工作者認為,該古棧道遺址是西安市藍田縣南部山區較為重要的棧道遺址之一,屬於藍關古道的一部分,對研究藍關古道的歷史沿革、古代交通狀況和築路修橋技術等有重要價值。

藍關古道

歷史上藍關古道既是防衛來自東南威脅的最後一道關隘,也是爭奪天下,發兵東南必經的第一要塞,具有極其重要的軍事戰略意義。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五次出巡,有兩次經過這裡。歷代在西安建立王朝的統治者,無不把藍田視為溝通秦嶺南北,促進東西經濟、文化、商貿交流和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樞紐。唐代大文學家韓愈被貶潮州,途經藍關時留下“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的詩句,至今仍膾炙人口。

藍關古道早在商周時已有雛形。秦統一六國後,大修以鹹陽輻射天下的馳道,藍關古道是當時通往荊楚的東南馳道上最接近鹹陽的一段險道。從藍田縣城南七里火燒寨村上嶢山、登七盤,經亂石岔、蟒蛇灣、雞頭關、風門子、六郎關、下十二箏坡到古藍橋,再由藍橋經新店子、牧護關入商洛、出武關到達秦嶺東南各地,這就是藍關古道的路線。

藍關古道從嶢山到藍橋段是一道綿延起伏的山嶺脊樑,古稱“青泥嶺”,因此也把古藍關稱為“青泥關”。藍關古道雄偉險峻、氣勢吞雲變幻。唐時皮日休曾在《藍關銘》中描寫:“天輔唐業,地造唐關。千岩作鎖,萬障為栓。難圖其形,莫狀其秀。雙扉未開,天地如斗。軋然副啟,人濟入濟。似畫秦國,鋪於馬底。險不可侵,唯王之心,矧夫茲關,獨可規臨。”

氣象萬千的藍關古道,沿途每一處都流傳著美麗的傳說:七盤古道南面有個蟒蛇灣,相傳是神仙斬蟒除害,死蟒化形而成的地方;山谷中有一個分成兩半的卵形巨石,傳為斬蟒時的試刀石。古道旁的雞頭關上有一形似雞頭的山崖,傳說是天上的神雞私自下凡在此消滅了危害人類的蠍妖,後因違反天規而不能上天被永鎮於此,化為石雞。青泥嶺最高處的風門又稱“封門”,這裡兩山對峙,形如雙扉,其口多風,故稱“風門”,又因為從嶢山登古道後,一路皆可以回頭眺望秦川,但過此門後就再也看不到了,故又稱“封門”,古時東去的客人到此,無不落下思鄉懷親之淚。六郎關,傳說是北宋名將楊六郎駐過之地。

(圖)“藍關古道”“藍關古道”

古時的藍橋是當時古道中最重要的驛站,因此千百年來的藍橋便成為秦嶺深山中最負盛名的地方。藍橋距藍田縣25公里,北面是藍田八景之一的“玉山並秀”,杜甫“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的詩句便指此處;南面是藍田八景之一的“藍橋仙窟”,現叫“碧天洞”,也叫“湘子洞”,傳說韓湘子在此修道成仙。山青水秀的藍橋自古被譽為人間仙境和世外桃源。明李本固的《藍橋道中》詩云:“不盡青山綠水,都來鳥語花香。攬轡,藍橋幽處,渾忘身在他鄉”。就連一些準備去長安應試的舉子也在藍橋發出“藍橋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嶇上玉京”的慨嘆。

1958年,為適應大煉鋼鐵的需要,曾在藍關古道上修建一條可通汽車的簡易公路至藍橋,稱嶢山公路。1974年又從古道左側的古棧道沿藍水修建了一條從水陸庵至藍橋的公路,從此永遠結束了“雪擁藍關馬不前”的歷史,古道只作為歷史遺蹟供後人憑弔

五律·藍關古道 

文 / 王國棟文集

(圖)“藍關古道”“藍關古道”

秋風攜葉飛,溪畔染餘輝。
彎月枝稍掛,伊人古道回。
雲中清笛遠,樹下古箏微。
盈袖桂香伴,繁星催我歸。

藍關古道賦 [肖重聲]

逶迤高聳的秦嶺群峰斷裂了,錯出了昏暗幽深的藍谷。置身其間,仿佛掉進了莫測其深的枯井。抬頭仰望,周圍全是崢嶸的險峰,壁立的峭崖,冷漠冰涼的面孔,淒清陰森的氣氛,不禁讓人驚悸心寒。何處是山巔?悠悠雲霧,緩緩飄浮,偶爾從空中跌下幾道細細的水流,推出幾棵斜掛的蒼松。假若這兩岸峭崖稍稍靠攏,踟躊凝望的我,眨眼之間便有被研成粉末的危險。

潺潺的藍溪,似乎沒有這樣的擔擾,只顧淙淙地涌流著。那跳澗越石的倩影,給這閉塞鬱悶的峽谷帶來清新;那婉轉悠揚的歌吟,給這清冷寂寞的古道帶來歡愉;這活力的沖刷,這生氣的流淌,洗去了崇山峻岭投在心中的陰影,使我終於能夠興味盎然地尋覓古道的遺蹟了。

那潔淨白亮的崖腳,顯露出一溜溜碗口大的圓孔,斷斷續續,高高低低。當年,那裡栽過一根根木樁,鋪過一塊塊木板,那便是祖先在這無法落腳的峽谷中所架設的棧道了。它像凌波踏浪的浮橋,在碧綠清澈的藍溪中,印下單薄而飄逸的身影;它像挽雲披霧的階梯,攀過了險坡懸崖,越過了幽澗深溝,在崎嶇坎坷的峽谷中,留下激盪而堅毅的意志。她更像一匹無盡的絹帶,從藍關飄向商洛,飄向武關,飄向襄陽,將古城長安和江漢湘淮聯結起來。

暴雨洪水的恣意進攻,它曾像破碎的繩頭,隨枯樹廢草一起,被急流大浪吞沒;崩崖飛石的無情襲擊,它曾像長蛇一樣遍體鱗傷,血肉模糊地蜷縮在那裡。更何況,多少次烽火狼煙,曾將它將得灰飛煙滅。那座座危崖絕壁,也露出了焦黑的骨架,嶙峋的筋絡。西古道曾經哭泣過,痙攣過,梗塞過。但是,從來沒有癱瘓過,也沒有輕易丟棄過。它是神州軀體內一根盤曲粗壯的脈管,日夜涌流著殷紅的血液,緩慢而沉重地搏動著。

遙想當年,背井離鄉的百姓,腰纏萬貫的商旅,落魄失意的文人,躇躊滿志的官吏……南來北往,行色匆匆,若雲霞之欲斷還續,若鳥雀之欲飛還棲。蜿蜒崎嶇的古道喲,可錄下他們的聲聲悲嘆?悠悠涌流的藍溪,可拍下他們疲憊不堪的身影?古木芳草,可曾為他們遮擋風雨的抽打?崖楞石縫,可曾容他們躲雷電的轟擊?那滿山遍嶺拳頭大的核桃,毛拉拉的板栗,以及酸冽的五味子,苦澀的青柿子,曾經充塞過轆轆飢腸,而那清澈甘甜的溪水也曾被視作解渴止乏的玉液瓊漿。他們中有些人,也許曾被狼蟲虎豹嚇得魂不附體,也許曾被強盜毛賊攔路搶劫,甚至變成了無頭冤鬼。那悲慘的故事,恐怖的陰影,讓後來的跋涉者提心弔膽。古道喲,以它的艱難險阻,驚心動魄,在無數古人的心中,留下難以咀嚼的記憶。

在幾千年漫長的歲月中,多少次,歷史曾打這裡匆匆而過,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足跡,那飛劍決浮雲、掃六合的秦始皇,在巡視天下之後,便從這裡威風凜凜地回到鹹陽。古道喲,目睹了氣蓋山河,不可一世的景象。曾幾何時,那提三尺長劍振臂疾呼的劉邦,又率領千軍萬馬,從這裡翻山越嶺,打進關中,接受子嬰跪地求降。古道喲,又目睹了金戈鐵馬,威武雄壯的進軍。至於東晉桓溫討伐前秦,劉裕誅滅後秦,又無一不是經由這條古道艱苦跋涉。古道喲,仿佛大自然遺落的一柄又長又大的鑰匙,多少風雲人物憑藉它的迴旋轉動,扭開了長安城厚重沉閉的大門。古道喲,這歷史面額上的皺紋,該藏匿著多少神秘的文字、珍貴的資料啊!

至於那些騷人遷客,告別長安,南下湖廣,登臨古道,回道帝京,自然思緒如麻,感慨萬端,少不了唏噓喟嘆,情凝筆端。他們“欲過一回首,踟躕無限情”。特別是遭遇坎坷之人,心情本來沉鬱悲涼,又遇高山險道,觸景生情,更是愁苦淒哀。那韓愈一封朝秦,夕貶潮州,剛踏上古道,便發出了“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的悲嘆。他眼中的古道千層松蓋,五出雪飄,山鳥暗落,驛路渾迷,充滿高寒幽暗、蔭蔽淒涼的韻味。那被貶江州的白居易,竟然在古道中的悟真寺“一游五晝夜,欲返仍盤桓”。他登臨山巔,下視如浪濤奔涌的千山萬峰,想到迢迢潯陽,也不禁心煩意亂。更有甚者是司空曙,去國別友,愁腸百結,“從此思鄉淚,雙垂不復收”了。這些孤孤單單的文人傳神寫照,情溢古道,盡抒胸中不知,家國之憂;古道也因這些飛雪難掩、湍流難洗的文字,而增光添彩,為後人所津津樂道。

然而,這畢竟是些古老的故事、遙遠的話題。如今,時代在古道那艱險幽深、荒涼冷寂的底色上,添上了暖融融的色彩。古道遺址的對面,隔水而望,便是新修的平整光潔的公路。南來北往的車隊,轟轟隆隆呼嘯而過,那昂奮驚心的喇叭,代替了昔日寒猿哀鳴。山民們的手扶拖拉機,嘟嘟撒歡,像活蹦亂跳動的游魚。而騎著新車的姑娘小伙,不時地像衝刺一樣飛馳而去。不見了,一步一顛的孤騎瘦馬;不見了,彎腰駝背的腳夫……這嶄新閃光的公路,將險阻化為坦途,將迢遙拉到眼前,又將明媚的希望載進了深山野壑。栽在公路旁邊的路碑,一座、二座、三座……十里、二十里、三十里……仿佛在清點著古道變遷的腳步,計算著深山前進的歷程。

哪怕藍關古道日後鋪上了錚亮的鋼軌,任鐵龍飛騰而過;甚至開闢了空中航線,任飛鷹眨眼而逝;但祖先雙手刨出的古道,卻應該永遠地珍存下去它是歷史的見證。歷史的陳跡,它太累了,在背負了幾千年的歷史重荷之後,已經完成了神聖的使命,精疲力竭地睡去了,仿佛失去了知覺,卻能啟迪人們不盡的聯想,勾起人們深沉的思緒....

 新聞回放

藍關古道因唐代大詩人韓愈的千古名句“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而家喻戶曉,但該地在1958年炸山修路時不慎被毀,藍關石門的多個石橋柱也不知去向。曾有不少學者前往該地尋找當年舊址,但均未找到。直到12月中旬,藍田縣藍橋河村兩位村民樊民政和范有奇在藍橋河挖沙時,才在河邊發現了這兩個柱形石塊。石條長約1米,重達千斤,雖久經河水沖刷,但其上凹痕仍十分清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