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遠”號穹甲巡洋艦

“濟遠”號穹甲巡洋艦

“濟遠”號穹甲巡洋艦是北洋水師的主要艦艇之一.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俘獲。

基本信息

簡介

“濟遠”級穹甲巡洋艦“濟遠”級穹甲巡洋艦
“濟遠”艦。管帶:方伯謙。
艦型:穹甲巡洋艦,北洋水師稱其為穹甲快船。
排水量:2300噸。
動力裝置:蒸汽機,馬力2800匹。
航速:14.5節。
編制:定員180人
武器裝備:
A)火炮:火炮18門,主炮口徑為210毫米。
B)魚雷:魚雷發射管4具。
建造時間和地點:1883年由英國建造下水,1885年回國。

描述

“濟遠”號穹甲巡洋艦“濟遠”號穹甲巡洋艦

1894年7月22日“濟遠”號巡洋艦和“廣乙”號巡洋艦在完成護送“愛仁”號、“飛鯨”號運兵船前往朝鮮牙山任務後返航時,在豐島海面與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相遇,在激戰中“濟遠”艦望台被榴霰彈擊中幫帶大副沈壽昌和天津水師學堂見習學生黃承勛犧牲,“濟遠”艦管帶方伯謙怯戰逃跑導致“廣乙”艦被日軍包圍遭受重創,在十八島附近擱淺自沉。在濟遠逃跑後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又攻擊了誤入戰區的“高升”號運兵船和“操江”號炮艦,“高升”號被日軍擊沉,船上1100名中國官兵和洋員,只有252人被路過的外國海軍軍艦救起(法國海軍遠東艦隊的“利安門”號救起42人,德國海軍“伊利達斯”號救起120人英國皇家海軍“播布斯”號救起87人),“操江”號炮艦被俘。豐島海戰後“濟遠”艦的水兵送個方伯謙一個外號“滿海跑的黃鼠狼”。
在1894年9月17日的中日黃海大東溝海戰中“濟遠”艦在開戰不久後再次逃跑,並在逃跑時撞上本來就受到重創的揚威”號巡洋艦導致“揚威”號巡洋艦沉沒。大東溝海戰結束後,“濟遠”艦管帶方伯謙被斬首。1895年2月17日“濟遠”號隨北洋水師剩餘官兵向日軍投降,被編入日本海軍。

被俘

1895年3月下旬,被俘後到達吳港的“濟遠”,艦體塗裝還保留著北洋海軍時代的特徵。
1896年11月25日在橫須賀參加明治天皇海上閱艦式的“濟遠”,已經改成了日本海軍的白色塗裝。

沉沒

“濟遠”艦管帶由原“廣乙”艦管帶林國祥接替,1895年2月17日,“濟遠”在威海被日軍俘獲,編入日本海軍,仍保留“濟遠”艦名,英文譯名則轉變為Tsi Yuen,日俄戰爭時於1904年11月30日在旅順口爭奪戰中炮擊旅順的203高地時觸雷沉沒,地點在今旅順新港(羊頭窪)西北大約2海里之處。

打撈

打撈出水的“濟遠”穹甲巡洋艦打撈出水的“濟遠”穹甲巡洋艦

20世紀80年代,先後經山東煙臺救撈局與江蘇靖江海洋工程公司打撈,出水了部分武器、艦材等遺物,現保存在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對外展出。這些出水遺物,默默地訴說著那艘被扭曲了的利刃——“濟遠”號的故事。

北洋海軍的穹甲巡洋艦“濟遠”被日軍俘虜後沿用了原艦名,於1895年3月16日正式編入日本海軍軍籍,仍列為巡洋艦,1898年3月21日根據當時日本海軍的標準又改為三等海防艦類別。日俄戰爭中,“濟遠”艦與被同是甲午俘的中國軍艦“平遠”一起編制在日本第三艦隊的第七戰隊序列內,參加了旅順口之戰,1904年11月30日,在炮火支援日本陸軍進攻旅順203高地時觸水雷沉沒。
新中國成立後,上世紀80年代初,海軍某部意外打撈獲得“濟遠”艦艦尾150毫米克虜伯炮等文物(現保存在旅順萬忠墓紀念館對外展出),使得沉沒了近百年的“濟遠”艦重新進入現代人的視野。為打撈文物紀念歷史,同時也為發展旅遊經濟,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國家旅遊局撥款人民幣300萬元,計畫將“濟遠”艦整體打撈出水,用於修復展出。
經過前期準備,1986年,由威海市文物、旅遊部門委託山東省煙臺市煙臺救撈局救撈工程隊開始打撈工作,這次打撈活動自當年的7月18日開始,至8月23日結束,期間煙臺救撈局救撈工程隊共出動了“煙撈一號”、“煙撈五號”2艘救撈船、27名潛水員,對沉沒在海中的“濟遠”艦進行了初步探撈,潛水員總計潛水123人次,潛水時間3870分鐘24秒,每次人均水下操作31分28秒,共出水文物28件組,其中即包括“濟遠”艦艦首的2門210毫米火炮(火炮下炮架未出水)。然而此次打撈由於打撈工作船噸位小,軍艦沉沒位置水深過深,並未能實現整體打撈的目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