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爸爸造就好孩子

“壞”爸爸造就好孩子

本書講述的是作者跟他兒子一起成長中的近百個小故事,生動有趣地描繪了他兒子從出生到獲得博士學位的成長曆程,全面介紹了他獨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作者引導教育孩子的方法獨具一格,崇尚引導教育,實施父親教育,尊重孩子的天性,激發孩子內心的動力,培育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引導孩子自主成長。

內容簡介

《"壞"爸爸造就好孩子》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鄭正輝,男,湖南永州人,1950年代出生。1966年國小肄業,1978年考上大學,現在湖南省永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任職,永州“正非親職教育工作室”創辦人、首席專家。湖南作家協會會員,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對決》、《博士生》;親職教育長篇紀實《國小肄業上大學》等。
鄭芳,鄭正輝之子。1982年11月出生,2000年考上西安交通大學,2007年考上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全額獎學金博士研究生。現為IBM沃森研究中心研究員。

媒體推薦

《“壞”爸爸造就好孩子》是一部鮮明地體現新教育理念、概括人們追求的理想教育、有很強的可讀性的長篇教育敘事,講述作者自己教育孩子成才的故事。這個歷時20多年的“教育—成長”的精彩故事的基本底蘊,反叛了當下許多教育異化現象,對無數望子成龍的家長們,對無數從事教書育人工作的教師們、校長們,乃至對於那些正在開展新教育研發工作的教授、博士,均具有促人反思、催人改革的啟迪意義。
——劉海濤

圖書目錄

序言:回歸教育的本義與原點/1
自序:“壞”得還不夠/1
幼兒時期引導自我意識/1
日行萬步路/3
一起講故事/23
樹立好榜樣/40
越玩越出色/52
帶孩子下廚/70
不教孩子識字/83
飼養小動物/93
一起做玩具/107
不上學前班/120
少年時期引導自我教育/133
父母要放手/135
堅守每天一小時/146
不鼓勵考第一名/156
理性鼓勵孩子/166
藝術懲處孩子/182
尊重孩子的興趣/201
青春時期引導自我管理/219
性的話題/221
誤入迷途/238
尊重孩子的選擇/247
巧解父子誤會/264
無奈的哀鳴/273
成年之後引導思考人生/285
活得很累/287
討論人生/299
忍耐,再忍耐/308
飛往美國/315
愛的月亮/322

序言

回歸教育的本義與原點
劉海濤
鄭正輝沒讀過教育學博士,但是他20多年來精心實施有創新意義的“引導教育”、“父親教育”,就是一部優秀的“教育學博士論文”;他孩子的成長和成功,就是他實施自己的理論所取得的成功案例。他推崇的是人人都能理解的教育理念,實施的是人人都可作為的教育方法,造就的是人人都稱讚的棟樑之材,天下父母都可以效仿。
《“壞”爸爸造就好孩子》是一部鮮明地體現新教育理念、概括人們追求的理想教育、有很強的可讀性的長篇教育敘事,講述作者自己教育孩子成才的故事。這個歷時20多年的“教育一成長”的精彩故事的基本底蘊,反叛了當下許多教育異化現象,對無數望子成龍的家長們,對無數從事教書育人工作的教師們、校長們,乃至對於那些正在開展新教育研發工作的教授、博士,均具有促人反思、催人改革的啟迪意義。
首先,需要正確詮釋“壞”爸爸的“壞”。鄭正輝的“壞”,並非一般字義的“壞”,而是從他孩子一歲時就開始實施的不符合當前流行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的特殊性。他推崇“引導教育”和“父親教育”。所謂“引導教育”,就是以孩子為主體,通過觀察,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和稟賦、潛質,引導和培育孩子自我教育能力的教育方法。所謂“父親教育”,就是以父親為主體的親職教育模式。鄭正輝“壞”就“壞”在他所推崇的“引導教育”和“父親教育”,“壞”就“壞”在不按常理出牌。在孩子上國小之前不教孩子識字;帶孩子“日行萬步路”四處遊玩;每天和孩子一起講故事、編故事;帶孩子下廚房、做玩具、養小動物;不讓孩子上學前班;不鼓勵孩子考第一名;孩子有了過錯不但不批評,反而給予獎勵;對孩子的興趣、愛好和選擇,不是“堵”而是“疏”,任由孩子放棄到省城一流的師大附中的就讀名額;任由孩子14歲閱讀《性的知識》,用常人不敢想的方式開啟對孩子的性啟蒙和性教育;毫無父親的權威,跟孩子相互稱呼“夥計”……這樣的教育理念和引導方法,在一般人看來,絕對是不負責任、不顧孩子的美好前程的壞爸爸所為。
當下,還有誰這樣當爸爸?
當下,在“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偽科學口號推動下,教育“功利化”已成為常態,天天在發生見怪不怪的“拔苗助長”的怪現象,孩子被累得苦不堪言。幼稚園和學前班就對孩子灌輸國小的教育內容,還要上“繪畫班”、“鋼琴班”、“外語班”等五花八門的所謂特長班;以學習成績為唯一標準衡量孩子,小學生與國中生被家長趕去學奧數,有人考上少年班就被樹為全體學生的追趕榜樣……諸如此類的違反教育規律的教育行為讓孩子失去了應有的快樂和幸福,把中國的教育生態活生生地異化了,異化現象觸目驚心!
鄭正輝不按“功利常理”出牌的“引導教育”,是對當下被扭曲的、充滿個人功利的教育生態的撥亂反正。《“壞”爸爸造就好孩子》講述的是充滿個性化的故事,概括的是今天人們特別需要的帶普遍意義的一個回到本義和原點的教育改革夢。
《“壞”爸爸造就好孩子》分“幼兒時期”、“少年時期”、“青春時期”和“成年之後”四個部分,講述作者鄭正輝與孩子一起成長經歷中的近百個小故事,貫穿全書的是“引導教育”理念和方法。孩子幼兒時期,引導自我意識;少年時期,引導自我教育;青春時期,引導自我管理;成年之後,引導思考人生,構築了一部獨樹一幟的“鄭正輝教育故事”。
鄭正輝所推崇並實施的“引導教育”,除了反叛在孩子幼兒時期“拔苗助長”的教育異化之外,還反叛在孩子少年時期和青春時期以父母意志為主宰的“主觀控制型”的教育方式,以及當前因“父親教育缺失”帶來的教育異化現象。這是“鄭正輝教育故事”中最出彩的地方和能讓教育回歸原點和本義的地方。讓人深思鄭正輝所推崇的“引導教育”、“父親教育”的內涵是什麼?“鄭正輝教育故事”能給我們帶來哪些方面的啟示?
透過書中所講述的近百個小故事,我們至少會有兩方面的啟示:第一、鄭正輝摒棄以父母意志為主宰的“主觀控制型”的教育方式,真正地放下身段,創造了一個與孩子平等相處、互相尊重的生活環境,實現了親密無間的相互信任;第二、鄭正輝努力挖掘教育對象本身已具有的、或者說處在萌芽狀態的成長要素,有效地引導這些成長要素,用自己或別人的“人生精神營養”去滋潤這些成長基因,讓它能自由舒暢地發育、生長直至長成參天大樹。
中國當代的中國小教育不缺乏生活教育、知識教育,缺乏的是人文素質教育(有人稱之為人格教育),特別缺乏鄭正輝這樣的激發孩子內心的潛能,引導孩子自主成長,並以自身的人格發展來影響孩子的成長的“父親式的人文素質教育”,缺乏鄭正輝所推崇的“引導教育”、“父親教育”,缺乏這種“鄭正輝教育故事”。這就需要我們揭示“鄭正輝教育故事”的真正內涵,只有這樣,才能讓中國的教育真正回到它的本義和原點。《“壞”爸爸造就好孩子》所講述的“鄭正輝教育故事’,不僅為眾多家長父母提供了一個人人皆可效仿的學習榜樣,還為中國當代的教育研究提供了一個鮮活的樣本,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震撼力和啟迪性。
除了教育上的啟迪意義,《“壞”爸爸造就好孩子》值得一說的還有教育敘事文體的文學性。可以說,這部長篇教育敘事的可讀性,來自它採用了長篇小說的敘事策略和敘事技巧。第一人稱主角敘述視點的確定,使這部由近百個生活小故事串連成的長篇故事贏得讀者的閱讀信賴感;充滿智慧和幽默的個性化敘述語言增添了長篇故事的可讀性,那種夾敘夾議的既有感性也有理性的特定語言,非常睿智地將思想內涵點破而讓讀者產生頓悟的閱讀快感;有起有伏的故事敘事節奏,緊扣住讀者的閱讀興趣。這些敘事技巧和敘述策略的調用,使得一部長篇教育敘事具備了一部優秀的長篇小說的藝術元素,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理想追求送進了文學的神聖殿堂,創立了在第三次教育革命來臨時一個“寫作創客”的典型榜樣。給萬千讀者樹立了一個這樣的榜樣——把自己獨特的教育經歷和生涯故事變成一部可讀性強、創新意義深的“教育敘事+長篇小說”的新文體暢銷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