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分類
機槍通常分為輕機槍、重機槍、通用機槍和大口徑機槍。根據裝備對象,又分為野戰機槍(含高射機槍)、車載機槍(含坦克機槍)、航空機槍和艦用機槍。輕機槍裝有兩腳架,重量較輕,攜行方便。可臥姿抵肩射擊,也可立姿或行進間射擊,戰鬥射速一般為80~150發/分左右,有效射程500~800米。重機槍裝有穩固的槍架,射擊精度較好,能長時間連續射擊。全槍較重,可分解搬運。其戰鬥射速為200~300發/分,有效射程平射為800~1000米,高射為500米。通用機槍,亦稱兩用機槍,以兩腳架支撐可當輕機槍用,裝在槍架上可當重機槍用。大口徑機槍,口徑一般在12毫米以上,可高射2000米內的空中目標、地面薄壁裝甲目標和火力點。
結構與性能
機槍由槍身、槍架或槍座組成。自動方式多為導氣式,少數為槍管短後坐式或槍機後坐式。槍管壁較厚,熱容量大,有的槍管過熱時還能迅速更換,適於較長時間的連續射擊。閉鎖機構一般強度較高,能承受連續射擊時的猛烈撞擊和振動。供彈方式以彈鏈供彈為多,也有採用彈匣或彈鼓供彈的。發射機構一般採用連髮結構。坦克機槍和航空機槍多採用電控發射機構。為了射擊活動目標或進行風偏修正,多數機槍還有橫表尺。高射機槍裝有簡易機械瞄準裝置或自動向量瞄準具。槍架用於支持槍身,並賦予槍身一定的射角和射向。槍架上有高低機和方向機,有的還裝有精瞄機,並有高低、方向射角限制器,可實施固定射、間隙射、超越射、縱深或方向散布射。重機槍和高射機槍採用三腳架或輪式槍架,三腳架較輕,適於在不平坦地面上架槍射擊;輪式槍架適於在平坦地形上機動作戰。車載機槍、航空機槍和艦用機槍一般安裝在槍座上。為了提高火力密度,通常採用提高射速或多槍聯裝的方法。用多管轉膛原理的航空機槍,射速可達6000發/分以上;高射機槍和艦用機槍通常採用雙槍或者四槍聯裝。發展簡史
19世紀80年代前,為提高槍械的發射速度,許多國家都研製過連發槍械,英國人J.帕克爾發明的單管手搖式槍械,1718年在英國取得專利,由於槍身太重,且裝彈困難,未引起普遍重視。
世界上第一挺機槍由一名比利時工程師於1851年設計。由於這挺槍是在蒙蒂尼工廠監製的,被定名為“蒙蒂尼”機槍。此種機槍當時還屬手動機槍,該槍發明之後不久,法軍又把它改為手動曲柄操縱、由25個擊發裝置進行擊發的第一挺機槍。該槍曾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使用過,因故障太多被淘汰。 美國人理察·傑丹·加特林
世界上第一支以火藥燃氣為能源的機槍,是英籍美國人H.S.馬克沁發明的,1883年他試驗成功了槍管短後坐自動原理,1884年套用這種原理的機槍取得了專利。這是槍械發展史上的一項重大技術突破。這種機槍的理論射速約為600發/分,槍身重量27.2千克,後人稱為馬克沁重機槍。它在英國對南非的殖民戰爭(1893~1894)中被首次使用。此後,其他國家也相繼研製成了各種重機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索姆河會戰中,1916年7月1日英軍向德軍發起進攻,德軍用馬克沁重機槍等武器,向密集隊形的英軍進行了猛烈持續的射擊,使英軍一天之中傷亡近6萬人。這個戰例足以說明重機槍的密集火力對集團有生目標的殺傷作用。為了使機槍能緊密伴隨步兵作戰,1902年丹麥人W.O.H.麥德森設計了一種有兩腳架帶槍托可抵肩發射的機槍,全槍重量9.98千克,稱為輕機槍。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軍用飛機和坦克問世,要求步兵有相應的防空和反裝甲的能力,為了提高機槍威力,出現了大口徑機槍。1918年德軍首先裝備了大口徑機槍,隨後法國、英國、美國也陸續裝備了大口徑機槍。軍用飛機和坦克也裝備了航空機槍和坦克機槍。軍艦則在機槍剛出現時就裝備了艦用機槍。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設計了MG34通用機槍,槍身帶兩腳架全重12千克,1934年裝備部隊,配備彈鼓和兩腳架可作輕機槍用,配備彈鏈和三腳架可作重機槍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研製的新型通用機槍相繼出現,如美國的M60機槍,蘇聯的ПΚΜ/ПΚΜС機槍,中國的67-2式機槍等。
中國機槍的發展
使用外國機槍
中國在19世紀晚期開始使用機槍。1885年(光緒十一年),中法戰爭之後,中國清政府的洋務派首領李鴻章出訪英國,在倫敦觀看了馬克沁機槍的射擊表演,併購置了幾挺樣品回來進行仿製。
除了使用馬克沁重機槍外,還有德國MG08重機槍,以及法國生產的機槍。從1888年(光緒十四年)開始,到清政府垮台以及民國時期,中國仿製了多種類型的馬克沁機槍,國民黨軍隊還仿製過美國的重機槍以及德國的MG15重機槍。其中尤以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定型的二四式最為有名。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抗日武裝還繳獲過很多日本的92式重機槍。
中國最早使用的輕機槍是丹麥產麥得森輕機槍,抗日戰爭中又繳獲大批日本大正十一式輕機槍(俗稱“歪把子機槍”)。而其中使用最廣泛的應是當時捷克生的ZB-26輕機槍,及英國根據ZB-26改進生產的布倫機槍。
仿製外國
1953年,中國開始仿製蘇式德普式機槍,產出53式輕機槍與此同時還仿造蘇式SG-43重機槍生產了53式重機槍,並逐步成批裝備部隊。
1954年為增強部隊的野戰防空能力仿製前蘇聯德什卡M36/46式高射機槍,生產了54式12.7毫米高射機槍並大量裝備部隊。
1956年,參照蘇聯提供的圖紙、技術資料及樣槍,生產出56式7.62毫米班用輕機槍。該槍最大射程2000米,有效射程800米,全槍重7.4公斤,戰鬥射速150發/分。
1958年定型生產了58式機槍。
自主研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十幾年的機槍仿製時期。1967年,北京工業學院、人民解放軍軍械研究所與有關軍工廠於聯合研製成功一種輕重兩用機槍,命名為1967年式7.62毫米通用機槍。它是中國自行研製並大量裝備軍隊的第一種機槍。在該槍基礎上,又推出性能更優的67-1式和67-2式通用機槍。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的自主研發的機槍有:77式12.7毫米高射機槍、81式7.62毫米輕機槍、85式12.7毫米高射機槍、95式5.8毫米輕機槍等。
77式12.7毫米高射機槍
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種高射機槍,1977年設計定型,1980年生產定型,大量裝備部隊。該槍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氣管直吹式導氣裝置;短閉鎖片強制閉鎖和滑脫開鎖式閉鎖機構;採用卡將機身與槍架連線;採用60發開式彈鏈節/箱供彈,實施連發射擊;平射瞄準具為準星照門式,立框式標尺,高射瞄準鏡為間易光學縮影環形瞄準鏡,放大倍率為2倍。
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個班用槍族中的輕機槍,它與81式自動步槍構成班用槍族,有65個零件通用。1981年設計定型,大量裝備部隊,是中國的主力輕機槍。該槍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閉鎖方式為槍機迴轉式;採用擊錘迴轉式擊發機,可以半自動單發和連發射擊;採用75發彈鼓供彈,其攻彈具能夠與81式自動步槍的30發彈匣互換。
85式12.7毫米高射機槍
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二代高射機槍,1985年設計定型,大量裝備部隊。該槍是在77式高射機槍的基礎上簡化機構,進一步減少質量而成的,兩者的核心部件和性能基本不變。
95式5.8毫米輕機槍
95式班用槍族中的輕機槍,它與95式自動步槍構成班用槍族,已陸續裝備部隊。槍族內自動機組件完全通用,步槍與輕機槍之間通用件占很大比例。該槍採用無托式結構;自動方式為導氣式,機頭迴轉閉鎖,可單、連發射擊,供彈具有30發塑膠彈匣和75發快裝彈鼓兩種,機械瞄準裝置照門為覘孔式。配有降噪音、降火焰的膛口裝置。
實戰使用
1851年,比利時工程師設計了世界上第一挺機槍,該槍曾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使用過。美國的加特林機槍則是大規模用於實戰的機槍。19世紀60年代初,加特林機槍發明後經相應改進。1865年以後,加特林機槍由4管改為6管,到1867年~1868年增加又增加到了10管。1866年開始裝備美國陸軍和邊防部隊。1870年,英國政府經過對比試驗後,在英格蘭建廠生產加特林機槍。與此同時,沙俄政府也購買了加特林機槍,更名為戈洛夫機槍。 史料稱,俄土戰爭中曾有8個連的俄軍使用加特林機槍,每連50挺。1879年的祖魯戰爭,英國軍隊藉助加特林機槍,占據戰場上的主動權。另一支英國海軍部隊開始在其船隻上安裝加特林機槍。 1883年,美國人海爾曼·S·馬克沁發明了操作更為方便的馬克沁機槍。英文版《武器裝備百科全書》道:“馬克沁機槍的出現,標誌著一個
時代的結束。”1887年,英國政府訂購了3挺馬克沁機槍進行了試驗。隨後,英國將其改進後的機槍稱為維克斯·馬克沁機槍,1891年正式裝備英國部隊。 1887年冬,俄國、日本先後訂購併裝備軍隊。馬克沁機槍成為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基本武器,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仍配備不少。 1912年,由希臘、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等國組成的巴爾幹聯盟軍隊,一律裝備馬克沁機槍。1916年,美國陸軍再次試驗馬克沁機槍,一次訂購馬克沁機槍4600挺。 1893年,羅馬尼亞警察使用4挺馬克沁機槍,擊退了5000名祖魯人士兵的猛烈進攻,擊斃其中的3000餘人。 1898年,蘇丹名城恩圖曼之戰,2萬名伊斯蘭教托缽僧被英侵略軍屠殺,估計其中的四分之三死在馬克沁機槍陣地前。 1904年~1905年,日俄戰爭中,俄軍使用馬克沁機槍,日軍則使用哈其開斯機槍。前者的威力和可靠性優於後者。特別是在鴨綠江附近的一戰,俄國人首次使用帶防盾的索科洛夫低輪架馬克沁機槍射擊,在戰場上發揮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1916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法聯軍在法國索姆地區40公里正面上發動了一次大規模進攻,遭遇裝備有馬克沁機槍的德軍埋伏,一天內英法聯軍死傷5.7萬餘人。 除馬克沁機槍外,另一種著名的機槍是丹麥騎兵1902年使用的輕型機槍,叫作“麥德森”,曾被全世界34個國家使用過,這種機槍的最大特點是槍管短,後坐輕。 機槍在作戰中的重要性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顯現出來的。當時戰場上幾乎80%~90%的傷亡都是由機槍造成的。那時,美國的馬克沁、白朗寧機槍,英國的維克斯、路易士機槍,法國的哈其開斯機槍等,都曾在戰場上大顯神威。著名機槍
加特林機槍
美國柯爾特公司從1872年開始向中國出口先進得多的加特林手搖機槍。它是美國著名機械師理察·傑丹·加特林的傑作。他把6-10根槍管焊接在一個鏇轉的圓筒上。手柄每轉動一圈,各槍管依次完成裝彈、射擊、退殼等動作。一個熟練的射手可在一分鐘裡打出400發子彈,這在當時簡直是個奇蹟。加特林機槍廣泛用於美國南北戰爭和西部拓荒運動,成為僅次於大口徑榴彈炮之後的“殺人機器”。加特林機槍的降臨使中國如獲至寶。清政府相繼在上海、南京和天津等地建立生產線,進行大規模仿製。由於這種瞬間吐出大量彈藥的機槍發出類似火炮的聲響,於是清軍索性把它稱為“大炮”。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日軍曾多次遭到清軍攜帶的加特林機槍的重創。這些情景被日本隨軍記者一一記錄在案。另外在1900年義和團戰爭期間,清軍和義和團也曾用這種速射兵器保衛過北京和天津。據參加過八國聯軍的美國士兵回憶:“一挺加特林機槍可以封住寬闊的大街。它的殺傷效果相當厲害……我們必須頂著中國人射來的彈雨前進。”馬克沁機槍
李鴻章曾說“太快太貴”1883年,英籍美國人馬克沁發明出世界上第一種現代意義上的機槍。它利用火藥氣體壓力取代過去的人力,使槍枝開鎖、退殼、送彈、重新閉鎖等一系列動作自動完成,真正達到了“一扣扳機,子彈
捷克ZB26機槍
美國M60通用機槍
1958年裝備美軍,並為西方各國廣泛使用,是20世紀50-60年代世界四大著名機槍之一,有多種改進型供坦克、直升機使用,採用導氣式自動方式,更換槍管,可做輕、重機槍使用。其突出特點是結構緊湊、火力較強、用途廣泛、射速較低、易於控制。
性能參數:
口徑:7.62mm
全長:1100mm
重量:10.48kg
彈容:100,300發
三腳架重:6.8千克
彈頭初速:855米/秒
理論射速:550發/分
戰鬥射速:200發/分
中國54式重機槍
打直升機沒問題進入20世紀50年代後,中國建立起門類齊全、技術過硬的軍工部門,並逐步掌握了高性能機槍的製造工藝,54式重機槍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該槍外觀雖然粗糙,但非常結實耐用,能夠發射12.7毫米穿甲彈、燃燒彈甚至閃光彈,不光對士兵具有嚴重殺傷力,就連履帶車輛、低空偵察機乃至內河渡船都能有效摧毀。越戰期間,54式重機槍成為越南游擊隊對付美軍直升機的絕密武器。游擊隊故意在伏擊地域四周搭設假的營地,引誘美軍直升機來襲,而在直升機必經之路上架設數挺54式重機槍,組成交叉火力。當美軍直升機群來襲時,游擊隊以機槍的密集火力,專門掃射防護脆弱的直升機懸翼、座艙側面等部位,取得顯著戰果。美軍士兵驚恐地把54式重機槍稱為“龍的詛咒”。
發展趨勢
在現代戰爭條件下,要求提高機槍的機動性和殺傷、侵徹能力。有些班用輕機槍已減小口徑,並與突擊步槍組成小口徑班用槍族,如蘇聯的5.45毫米АΚ74自動槍和РПΚ74輕機槍槍族。重機槍在一些國家的機械化部隊中已讓位於車載機槍,在普通步兵分隊中則趨於為通用機槍所取代。大口徑機槍的重量已大幅度下降,為了提高穿甲性能,配用了次口徑高速脫殼穿甲彈等新的彈種。機槍還正在研究配用無殼彈以增加攜彈量,提高持續作戰的能力。普通光學、雷射和光電夜視瞄準裝置正在不斷改進,將進一步提高機槍的精度和全天候作戰能力。相關歷史
丹麥炮兵上尉烏·歐·赫·麥德森,在馬克沁發明重機槍後不久,即開始研製輕機槍。在18世紀90年代,麥德森設計
製造了一挺可以使用普通步槍子彈的機槍,定名為麥德林輕機槍。該機槍裝有兩腳架,可抵肩射擊,全重不到10公用。麥德林機槍性能十分可靠,口徑和結構多變可適應不同用戶要求,因此是當時軍火市場上的熱門貨。在1901年,義大利的吉庇比·佩利諾也曾研製出一種性能非常出色的輕機槍,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義大利當局決定對其嚴加保密,為了不走漏風聲,竟下令不準生產佩利諾機槍,卻從國外訂購大批性能劣於佩利諾機槍的重機槍裝備義大利軍隊。直到1916年,義大利軍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吃到了缺少輕機槍的苦頭之後,才匆忙將佩利諾機槍投入生產裝備軍隊。輕重兩用機槍─輕重兩用機槍又稱通用機槍,它既可以成為輕機槍,因便靈活,緊隨步兵實施行進間火力支援;又可以成為重機槍,發揮射程遠,連續射擊時間長的威力。 德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在這次大戰中,水冷式重機槍顯示了很大威力。所以在1919年美、英、法等戰勝國強加給德國的凡爾塞和約中,明文禁止德國對任何水冷式重機槍的研製。希特勒建立德國納粹政權的初期,既要重整軍備,發展新武器,又要掩人耳目,避免列強的制裁。所以德國在發展輕機槍的幌子下,研製了一種新型的機槍。這種槍改水冷為空氣冷卻,槍管裝卸非常簡便,用更換槍管的辦法解決因連續射擊而發生的槍管過熱問題,供彈方式既可用彈鏈,又可用彈鼓,既可配兩腳架,又可裝三腳架。這種MG─34式機槍裝在兩腳架上,配上彈鼓,就是輕機槍(重12公斤);裝在三腳架上,配上彈鏈,就是重機槍;若在高射槍架上,又可作高射機槍用。並還能安裝在坦克和裝甲車上。這是世界上第一種輕重兩用機槍。它後來改進發展為MG─43輕重兩用機槍。帶有兩腳架、槍架或槍座,能實施連發射擊的自動槍械。機槍以殺傷有生目標為主,也可以射擊地面、水面或空中的薄壁裝甲目標,或壓制敵火力點。通常分為輕機槍、重機槍、通用機槍和大口徑機槍 。根據裝備對象,又分為野戰機槍(含高射機槍)、車載機槍(含坦克機槍)、航空機槍和艦用機槍。輕機槍裝有兩腳架,重量較輕,攜行方便。戰鬥射速一般為80~150發/分,有效射程500~800米。重機槍裝有穩固的槍架,射擊精度較好,能長時間連續射擊,戰鬥射速為200~300發/分,有效射程平射為800~1000米,高射為500米。通用機槍,亦稱兩用機槍,以兩腳架支撐可當輕機槍用,裝在槍架上可當重機槍用。大口徑機槍,口徑一般在12毫米以上,可高射2000米內的空中目標 、地面薄壁裝甲目標和火力點。參考文獻
1、 《世界輕武器手冊》2、 《兵器知識》
中國機槍的發展
使用外國機槍
中國在19世紀晚期開始使用機槍。1885年(光緒十一年),中法戰爭之後,中國清政府的洋務派首領李鴻章出訪英國,在倫敦觀看了馬克沁機槍的射擊表演,併購置了幾挺樣品回來進行仿製。
除了使用馬克沁重機槍外,還有德國MG08重機槍,以及法國生產的機槍。從1888年(光緒十四年)開始,到清政府垮台以及民國時期,中國仿製了多種類型的馬克沁機槍,國民黨軍隊還仿製過美國的重機槍以及德國的MG15重機槍。其中尤以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定型的二四式重機槍最為有名。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抗日武裝還繳獲過很多日本的92式重機槍。
中國最早使用的輕機槍是丹麥產麥得森輕機槍,抗日戰爭中又繳獲大批日本大正十一式輕機槍(俗稱“歪把子機槍”)。而其中使用最廣泛的應是當時捷克生的ZB-26輕機槍,及英國根據ZB-26改進生產的布倫機槍。
仿製外國
1953年,中國開始仿製蘇式德普式機槍,產出53式輕機槍與此同時還仿造蘇式SG-43重機槍生產了53式重機槍,並逐步成批裝備部隊。1954年為增強部隊的野戰防空能力仿製前蘇聯德什卡M36/46式高射機槍,生產了54式12.7毫米高射機槍並大量裝備部隊。
1956年,參照蘇聯提供的圖紙、技術資料及樣槍,生產出56式7.62毫米班用輕機槍。該槍最大射程2000米,有效射程800米,全槍重7.4公斤,戰鬥射速150發/分。
1958年定型生產了58式機槍。
1963年,對56式輕機槍進行了改進,生產定型56-1式輕機槍。
自主研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十幾年的機槍仿製時期。1967年,北京工業學院、人民解放軍軍械研究所與有關軍工廠於聯合研製成功一種輕重兩用機槍,命名為1967年式7.62毫米通用機槍。它是中國自行研製並大量裝備軍隊的第一種機槍。在該槍基礎上,又推出性能更優的67-1式和67-2式通用機槍。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的自主研發的機槍有:77式12.7毫米高射機槍、81式7.62毫米輕機槍、85式12.7毫米高射機槍、95式5.8毫米輕機槍等。
77式12.7毫米高射機槍
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種高射機槍,1977年設計定型,1980年生產定型,大量裝備部隊。該槍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氣管直吹式導氣裝置;短閉鎖片強制閉鎖和滑脫開鎖式閉鎖機構;採用卡將機身與槍架連線;採用60發開式彈鏈節/箱供彈,實施連發射擊;平射瞄準具為準星照門式,立框式標尺,高射瞄準鏡為間易光學縮影環形瞄準鏡,放大倍率為2倍。
81式7.62毫米輕機槍
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個班用槍族中的輕機槍,它與81式自動步槍構成班用槍族,有65個零件通用。1981年設計定型,大量裝備部隊,是中國的主力輕機槍。該槍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閉鎖方式為槍機迴轉式;採用擊錘迴轉式擊發機,可以半自動單發和連發射擊;採用75發彈鼓供彈,其供彈具能夠與81式自動步槍的30發彈匣互換。
85式12.7毫米高射機槍
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二代高射機槍,1985年設計定型,大量裝備部隊。該槍是在77式高射機槍的基礎上簡化機構,進一步減少質量而成的,兩者的核心部件和性能基本不變。
95式5.8毫米輕機槍
95式班用槍族中的輕機槍,它與95式自動步槍構成班用槍族,已陸續裝備部
隊。槍族內自動機組件完全通用,步槍與輕機槍之間通用件占很大比例。該槍採用無托式結構;自動方式為導氣式,機頭迴轉閉鎖,可單、連發射擊,供彈具有30發塑膠彈匣和75發快裝彈鼓兩種,機械瞄準裝置照門為覘孔式。配有降噪音、降火焰的膛口裝置。
QJZ89式12.7mm重機槍
89式12.7mm重機槍是解放軍現役步兵分隊遠層火力支援的主要武器。該槍以26.2千克的全重,成為世界上最輕的現役12.7mm重機槍。這樣輕的重機槍裝備部隊有效提高了部隊的機動性和靈活性。該槍不足之處在於射擊精度在長期使用後會出現下降。
89式重機槍首次採用槍管短後坐-導氣式混合式自動原理;機頭迴轉閉鎖機構,供彈系統採用環型槓桿傳動機構;槍架採用球形鉸鏈結構;配有白光瞄準鏡和微光瞄準鏡。供彈機構與槍架均為首創供彈系統採用環形槓桿作為傳動機構,結構簡單、新穎,工作平穩、隱蔽,使用方便,排除故障容易。槍架採用球形鉸座結構,搖架和托架為一體化設計,高低機和方向機可以同時緊定,結構簡單,體積小,操作方便。由於其重量輕、便於機動,因此可以裝備到營、連級,增強這些部隊的壓制火力。
口徑:12.7毫米
全長:1640毫米
槍管長:1003毫米
全重:26.5千克
槍身重:17.5千克
槍架重:8.5千克
初速:825米/秒
理論射速:450-600發/分
有效射程:1500米
彈箱容量:50發
槍彈:54式12.7毫米槍彈、84式脫殼穿甲彈、89式穿甲燃燒曳光彈、89式穿甲爆炸燃燒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