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畫

岩畫

岩畫是一種石刻文化,在人類社會早期發展進程中,人類祖先以石器作為工具,用粗獷、古樸、自然的方法——石刻,來描繪、記錄他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內容,它是人類社會的早期文化現象,是人類先民們給後人的珍貴的文化遺產。岩畫不僅涉及原始人類的經濟、社會和生活,同時,岩畫還作為人類的精神產品,以藝術語言打動人心。

基本信息

中國岩畫

賀蘭山岩畫賀蘭山岩畫

中國在黑龍江、內蒙古、甘肅、青海、新疆、西藏、廣西、雲南、貴州、四川及江蘇等地,都有古代岩畫。從內容來看,中國的岩畫可分為南方、北方兩大系統。北方地區的岩畫多表現動物、人物、狩獵及各種符號,以內蒙古陰山岩 畫為代表,與中亞、西伯利亞等地的岩畫有相似之處。南方地區的岩畫除描繪動物、狩獵外,還表現採集、房屋、村落、宗教儀式等。江蘇連雲港將軍崖岩畫並繪有農作物。中國境內岩畫的年代,還不十分確切,有待進一步研究。

中國北方的岩畫,主要分布在中國北部內蒙古自治區、中國西部的新疆、寧夏、甘肅和青海地區,作品風格寫實,技法主要是磨刻;中國西南地區的岩畫,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表現內容主要是宗教活動,作品技法以紅色塗畫為主;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岩畫,主要反映人類與出海活動有關的事件,內容以抽象的圖案為主,都採用鑿刻的技術。目前大多數發現在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岩畫,很多是古代少數民族藝術家的創造。

中國北方草原,自古以來就是遊牧民族活動的歷史舞台。根據古代文獻記載,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22--公元前221年),在中國北方草原上相繼居住過的少數民族有東胡、匈奴、烏桓、鮮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他們只留下一些岩畫的遺蹟,散落在懸崖峭壁和荒草之間。

岩畫是描繪在崖石上的史書。中國歷代的書籍,往往只記載各代帝王的生活情況,很少反映當時人民的日常生活。然而,在岩畫中卻可以看到:反映社會生產的,有狩獵、放牧、農業等;反映宗教信仰的,有祖先崇拜、祭祀儀式等;反映日常生活的,有村落、舞蹈等,岩畫中描寫日常生活的作品就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人面像岩畫在全世界都有發現,中國的人面像岩畫以數量豐富、風格多樣,在世界人面像岩畫中占有突出的位置。無論在內地或邊遠地區,都大量發現有這種風格的藝術品。中國岩畫中的人面像題材,揭示了古人的宗教意識。那些奇異的形象,反映了一個我們所不了解的精神世界。中國各地的岩畫都有幾何形組成的抽象符號,這些符號以抽象的形式表達某種思想,或記載某些事件。在眾多的符號圖形中, 有的圖形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如太陽符號、手印符號、腳印符號等。這些岩畫帶回了遙遠的古代,又仿佛把歷史的長河一瞬間縮短了距離。

中國岩畫分為南北兩個系統。南系除廣西左江流域,還有四川、雲南、貴州、福建等地。南系岩畫大都以紅色塗繪,顏料是以赤鐵礦粉調合牛血等而成的。製作年代在戰國至東漢期間。北系以陰山、黑山、阿爾泰山等為主,綿延數千里,氣勢宏闊。

北系岩畫

群虎群虎

大都是刻制的,刻制又包括磨製、敲鑿與線刻。製作時間的跨度很大,最早的可能在新石器時代,最晚的在元代。在黑龍江、內蒙古陰山山脈、賀蘭山北部烏蘭察布高原等地是北系岩畫集中的地區。北方岩畫多表現狩獵、遊牧、戰爭、舞蹈等,圖形有穹廬、氈帳、車輪、車輛等器物,還有天神、地祗、祖先、日月星辰、原始數碼以及手印、足印、動物蹄印等。賀蘭山的岩畫,形象古怪,面目各異。新疆岩畫多為生殖崇拜的內容。這些圖像大都鑿刻在深灰或灰藍色的岩石上,鑿刻或磨刻的圖像斑駁、稚拙、粗獷、簡潔、渾然而多變。連雲港的岩畫刻在深褐色的岩石上,岩畫的紋路和岩石的色彩既一致,又有微妙的變化。色彩的深淺交替,使圖像產生一種躍動的感覺。岩畫比較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有的表現狩獵、遊牧、戰爭、舞蹈等活動;還有的表現日月星辰、手印、腳印及各種原始符號。依題材劃分,北方岩畫主要分為類人面像岩畫、狩獵岩畫、生殖岩畫。

1、類人面像岩畫

以其數量的豐富,風格的多樣,在世界岩畫中占有突出的位置。我們將類人面像岩畫分為無輪廓型、半輪廓型、全輪廓型、頭飾型四種類型,其中頭飾型是指除鑿刻眼睛、紋面之外還包括帶有頭飾的人面像。

岩畫中的類人面像與各地出土的彩陶、陶塑和骨雕中的類人面像得以相互印證。我們從總體特徵上可分列出它們相似的輪廓型、相似的年代、又從相似的特徵中考證人類遠古文化的滋生、衍化過程及製作原始藝術品的文化動機。例如大量分布在原始藝術品之中的型類人面像,經過我們比較研究得出:它在原始時代首先是曆法冬至日的標誌,後來衍化為商族祖先崇拜的標誌;而內蒙陰山岩畫中的類人面像,除了有著祖先崇拜的含義外,人面像面部或額頭之上刻劃的直道,還有著古代先民“嫠面”習俗。運用民俗學、原始宗教方面的知識,看到隱匿在類人面岩畫背後的原始文化的奧秘。

類人面像是岩畫中的重頭戲,大約產生於新石器時代,也是中國國岩畫中出現最早的題材。現在還不能對所有類人面像岩畫作出較為符合情理的分析。對人面像的研究將是岩畫研究的一大課題。

2、狩獵岩畫

史前岩畫史前岩畫

即被表現的動物,它是被獵殺的對象,又是受敬畏的對象。在中國北方陰山烏拉特中旗發現的“獵鹿”岩畫,充分顯露出創作者的心理動機。整幅畫面突出野鹿的地位,它雖身中數箭,卻依然屹立不動,體現出遠古先民對野鹿存有的巫術情節。狩獵岩畫是狩獵者的藝術,其目的是為了狩獵的成功和動物的繁殖。新疆新源縣岩畫中,狩獵者手中的箭,已被意化為長長的一根線,表現出狩獵者對動物的占有欲。這種實例在中國北方岩畫中有很多。

3、生殖岩畫

產生與人類自身的繁衍有關,生殖是最令原始人感到神秘的主題。種的繁衍,是人類最古老而持久的渴望。在北方岩畫中經常有這樣的畫面:鼓脹的肚子上畫著小動物,這些動物往往是馬或鹿,好象她們“懷孕”了一樣;有些成對的動物被解釋為與交配有關;有些直接畫出人類或動物交媾的場面;新疆呼圖壁岩畫則直接表現了人類極度誇張的勃起的陽具。

南系岩畫

十幾個地點,共有圖形一千多個。這些岩畫表現了人們祭祀以及生產生活的場面。南系岩畫普遍用紅色塗染,這同原始藝術中習慣使用紅色的現象是一致的。原始人在他們頻繁的狩獵和戰爭活動中,鮮血不斷地刺激他們的視覺神經,導致紅色在視覺中的穩定性。紅色那熾熱的調子和生命之火相呼應,使岩畫獲得了無限的生命展現,當紅色置於某種祭祀儀式氛圍中,紅色和血色,使岩畫產生強烈的刺激效果,從而具有了一定的恐懼感、神秘感。隨著氣象變化,岩畫周圍的環境發生變化,從而使岩畫具有不同的整體效果。

博格達岩畫博格達岩畫

岩畫和巫術儀式的結合須要選定某個特定的季節和時間,更增加儀式的空間氛圍。內蒙古陰山磴口縣莫勒赫圖溝崖壁上刻有許多人面形,這裡巨石兀立,深谷蒼涼,容易使人產生敬畏感。江蘇連雲港將軍崖的岩畫,刻在錦屏山南面入口處凸出的巨石上,形似穹窿,灰濛濛的色彩給人造成神靈如在天上飄然而立的感覺,令人肅穆。繪於河流轉變處峭壁上的花山岩畫,由近兩千個紅色人形構成的巨大場面,造成隨時有可能壓迫過來的沉重感。岩畫對面是開地,高聳的畫壁同綠色植物形成強烈的對比,與江水的流動合成一種神秘而凝重的氛圍,在陽光或月光下呈現出奇異的色彩。可以想像,祭祀中人們的歌聲、水聲、鼓譟聲混合交織,響成一片,紅色岩畫也仿佛和人們一起躍動起來,產生了難以言喻的莊嚴神秘的效果。

南方岩畫以表現人物的活動為主要特徵,人物形象程式化。其中上舉雙臂、屈蹲雙腿、猶如蛙式的“蹲形”人物最為突出。不僅在南方出現成百上千個圖形,而且在北部岩畫、原始彩陶、甚至環太平洋地區的原始藝術品中都出現過這一形象。如果單一地就造型需要而言,似乎過於簡化了先民的創作本意。它應該有更深層的文化內涵,需要找到大量可以用來支持這一觀點的史料。南方岩畫的年代分析是可信的,與北方大部分地區以鑿刻為手段而製作岩畫的方法不同,南方岩畫大部分採用動植物顏料塗繪的製作方法,這樣為用碳14測定年代的方法提供了有利的依據。它與岩畫學者用當地出土文物花紋比較的結果是一致的。把雲南滄源岩畫與雲南出土的青銅器、銅鼓相比,把左江地區岩畫上的環首刀、人物紋飾等圖像與當地出土的文物相比,對岩畫斷代推測的結果,與碳14測定的結果一致。前者測定的年代為距今2500-3500年,後者測定的結果為距今2370年-2115年,即成畫的年代在春秋戰國至西漢。

西藏岩畫

2014年4月25日,西藏文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陳祖軍近日向記者介紹,去年西藏考古發掘取得三項新發現,涉及新舊石器時期人類遺蹟和古代西藏西部族群活動遺蹟。

這三項新發現為:日喀則地區拉孜縣廓雄遺址發現的青稞種遺蹟,阿里地區日土縣環洛布湖調查中發現岩畫分布,以及在那曲地區申扎縣發現娘木底史前石器遺址。

據介紹,廓雄遺址的青稞種遺蹟測年數據為距今約3200年左右。

“西藏雖然曾在山南地區昌果溝遺址中發現過青稞種遺蹟,但是此次在廓雄遺址發現的青稞種,標誌著雅魯藏布江上游高海拔地區首次獲得新石器時代晚期測年數據。”陳祖軍說。

阿里地區日土縣環洛布湖調查中發現了4個岩畫群、618組岩畫,其中大型石片圖案1組。從數據來看,這一地區的岩畫數量是目前經科學調查記錄所知的西藏境內岩畫數量最多的地點。圖案主要是氂牛、鹿、飛禽以及藏傳佛教六字真言等。

岩畫的題材與風格反映了從公元前至公元9世紀這一地區與周邊地區的交流與聯繫,表明這一地區是古代西藏西部族群的重要活動區域。

娘木底遺址的年代擁有嚴謹的地層學支撐,遺址中石器的製作方法與華北、華南地區相似,被確定為西藏為數不多的舊石器時期人類活動遺址。

其他地區

中國岩畫除了南北二大系統外,東南沿海地區的江蘇、安徽、福建、廣州、香港、澳門、台灣的岩畫卻也自成體系,它們都是抽象性的符號,用磨刻的方法製成。江蘇連雲港岩畫的製作時間較早,與六千年以前的東夷族有關。安徽淮北岩畫由於可用來論證的資料較少,它們的年代族屬還沒有最後定論。港、澳、台、廣州、福建的岩畫都與古代的越人有關,越人是在使用文字之前,站在自已的文化圈裡創造了這些岩畫。東南沿海的岩畫還可納入太平洋岩畫圈的範圍之內,這些岩畫點現在或過去都緊依海岸線,離海岸線較遠的岩畫點的分布明顯稀少,但也都傍依在入海的河流。近海的岩畫點大多分布於半山或山麓的岩面之間,也有的分布在山麓的沖積台地之上。全世界範圍內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很多內容豐富、具有海洋特色的岩畫點分布在大洋岸邊。其中“杯狀形”“同心園”“蹲形”人物及抽象線性符號都是這些岩畫點所共有的。這些岩畫是否可以幫助我們穿越時間、空間的隧道,掘開歷史之謎。

最後我們還要介紹西北高原的岩畫,包括甘肅、西藏、青海三個省區。由於它們具有自然環境、經濟形態、文化面貌和居民生活狀態的一致性,所以岩畫的文化內涵和特點肯定也是相近的。在西藏的日土縣、革吉縣、改則縣、文部縣、索縣、那曲縣、班戈縣、申扎縣、定日縣、當雄縣、貢嘎縣、巴宿縣發現了岩畫,其中日土縣任姆棟岩畫、魯日朗卡岩畫和當雄縣扎西島“納木錯”岩畫較為集中。在甘肅靖遠縣、永昌縣、玉門市、嘉峪關市、肅北蒙古自治縣、安西縣、瑪曲縣、甘南裕固族自治縣;青海省的剛察縣、天峻縣、德令哈市、都蘭縣、格爾木市玉樹縣等地也都發現了岩畫。

當雄“納木錯”岩畫是彩繪的,對它的碳14測定,將對這一地區岩畫的斷代有著重大的意義。西北其它所有岩畫都採用鑿刻的方法製作,內容涉及動物、人物、符號、日月星辰,與人類生產、生活有關。題材可分下列幾類的方法:狩獵、畜牧、爭戰、自然崇拜及神靈崇拜、舞蹈,其中狩獵、畜牧是主要內容。在較為荒僻、偏遠的西北高原,西藏岩畫最為重要。在與西藏周邊的地區印度高原、巴基斯坦的岩畫中,也發現有關相似的內容,對於研究西藏岩畫的年代、族屬、文化淵源等問題十分重要;在與北方系統的岩畫相比二者最為接近,反映在岩畫的題材、製作技法、岩畫中出現的動物群種等方面。尤其是部分動物身上出現的裝飾性紋樣,可以作為與北方其它地區岩畫進行比較研究的根據。西藏岩畫大致可以分為早、晚二期,早期大致為吐蕃王朝之前早期金屬時代,主要分布在西藏的西北包括阿里地區和藏北部分地區;晚期岩畫大致為吐蕃及以後時期,主要分布於包括藏北的大部分地區及藏南、藏東南地區。西北高原岩畫的作者很有可能是古代羌人,羌人在西北強盛以後,進入甘、青河西走廊一帶,後來到了西藏高原。對西北高原的岩畫做深入研究或許可以畫出古代民族的遷徙圖。

寧夏岩畫

寧夏岩畫寧夏岩畫

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位於中國西部的黃河上游地區,是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總面積6.64萬平方 公里,共有35個民族,618萬人口。屬溫帶大陸性半乾旱氣候,四季分明,乾旱少雨、多風沙、日照充足。寧夏雖有三分之二的面積處於黃土高原和荒漠區,但銀川平原卻因有賀蘭山的天然屏障,阻擋住了戈壁風沙和高寒氣流;古老的秦渠、漢延渠和唐徠渠長流不息,黃河哺育了塞上的千里沃野,使之牛羊成群,稻穀滿倉,故有“天下黃河富寧夏”的說法。

寧夏岩畫按照從北向南、由東至西的脈系規律,分布在石嘴山、賀蘭口、靈武東山、青銅峽、中衛等地,總計30餘處。內容多為動物、人面像、符號、狩獵、放牧、爭戰、舞蹈等,形象生動地反映了北方遊牧民族生活和生產的歷史場景和鄉風習俗,為了解和研究西北地區古代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民族宗教等,提供了大量翔實而形象的史料。寧夏岩畫產生的年代從原始社會直到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時間跨度大,至今尚無更確切的說法。

茫茫草原,悠悠萬世,寧夏岩畫雖然經過了歲月的長久磨蝕,但穿越時空的恆久魅力卻更加神秘誘人。

石頭的秘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