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pace公司

Myspace公司

MySpace服務是在2003年7月開始,由湯姆·安德森(TomAnderson,柏克萊加州大學和洛杉磯加州大學的校友)、目前的總裁與執行長克里斯·德沃菲(Chris De Wolfe,是南加州大學和馬歇爾商學院的校友),以及一個小型程式設計師團隊創立。原本由Intermix Media公司擁有MySpace的一部份,2005年7月魯伯特·默多克的新聞集團(福克斯廣播公司和其他媒體企業的母集團)以5.8億美元(約人民幣45.3億元)買下MySpace。在2006年7月,福克斯宣布計畫成立英國版本的MySpace,希望能藉此“進入英國的音樂市場領域”。該公司同時也計畫成立中國和部份其他國家版本的MySpace。2007年4月27日凌晨,myspace.cn測試版上線。美國時間2011年6月29日,數字媒體公司Specific Media宣布,以3500萬美元的價格從新聞集團手中購得社交網站MySpace,新聞集團只保留少部分MySpace的股權。

基本信息

Myspace歷史

MySpaceMySpace
2003年7月,由湯姆·安德森(TomAnderson,柏克萊加州大學洛杉磯加州大學的校友)、目前的總裁與執行長克里斯·德沃夫(ChrisDeWolfe,是南加州大學和馬歇爾商學院的校友),以及一個小型程式設計師團隊創立MySpace。原本由intermixMedia公司擁有MySpace的一部份,2005年7月基思·魯珀特·默多克新聞集團福克斯廣播公司和其他媒體企業的母集團)以5.8億美元(約人民幣45.3億元)買下MySpace。而根據財務分析師的意見,這次的併購金額讓MySpace的價值提升了約3.27億美元(約人民幣25.5億元)。MySpace公司的歷史和創辦人湯姆·安德森的個人情況也引起了一些公眾爭議。
2006年6月MySpace獨立訪問量4800萬,頁面瀏覽量274億。也許它的盈利程度趕不上GoogleeBayYahoo,但已一舉超越更早進入社會性網路領域的Friendster,成為全美訪問量前五名的網站。

MySpace成功的關鍵在於給用戶更多自由設計他們的MySpace主頁,讓用戶能高度地表達自我和與朋友交流。MySpace的早期成功開始於十幾歲的孩子的用戶群。這些孩子們用MySpace分享照片、交流、製作他們自己最棒的個人主頁。讓獨立製作樂隊來引領用戶發現音樂是一個很好的功能,但並不構成MySpace主要的訪問量。另外,不少用戶確實利用MySpace找對象,但這類活動主要發生在21-26歲的用戶中,而這不是MySpace的主要用戶群。分享照片的重要性怎樣強調都不為過。數位照相機和手機照相功能的普及是很多社會性網路發展的驅動力,不光是MySpace。MySpace讓它的用戶可以使用第三方服務如PhotoBucket和ImageShack在個人主頁中加入更多照片,這是MySpace超越Friendster的一個重要原因。

MySpace聯合創始人德沃爾夫(左)與新聞集團董事長默多克MySpace聯合創始人德沃爾夫(左)與新聞集團董事長默多克

在2006年7月,福克斯宣布計畫成立英國版本的MySpace,希望能藉此“進入英國的音樂市場領域”。該公司同時也計畫成立中國和部份其他國家版本的MySpace。
根據Alexa網路公司調查,MySpace是全世界第四受歡迎的英語網站,而在所有語言的網站中,受歡迎的程度則排名第六,並且也是美國第三受歡迎的網站,有許多星期MySpace的排名皆為第一名。MySpace提供的服務比起其他的小型網站更受歡迎,在所有社交網路網站的造訪次數中,MySpace就占了將近80%。在英語系的國家中,MySpace在現代流行文化中具有越來越大的影響力。該公司共有300名員工,由新聞集團(NewsCorporation)擁有,MySpace並沒有獨立公布營收和獲利,而是合併於新聞集團的總營收中。在2006年8月9日,第一億個帳號在MySpace創建,而據新聞指出在2006年9月6日該網站的帳號數量為一億六千萬個,MySpace表示每天增加約23萬個新帳號。2007年4月27日凌晨,myspace.cn測試版上線。
新聞集團收購後,MySpace的用戶數量繼續快速攀升,2008年底是其巔峰時期,每月大約7500萬名獨立用戶訪問,市場估值一度達到650億美元。但次年4月,Facebook用戶數量開始超越MySpace,之後兩者趨勢呈反向發展,Facebook的用戶數開始猛增,而Myspace則逐步衰減。
2008年9月24日MySpace正式宣布,與四家大型音樂公司合資組建了“MySpace音樂”網站,此舉旨在與蘋果公司領先市場的iTunes商城展開競爭。MySpace音樂網站提供不限量免費下載音樂服務、並設有內容全面的音樂目錄,用戶還可以在網上購買音樂會門票等其他商品,MySpace音樂網站希望藉此吸引更多的市場份額。
對於這家新成立的網站來說,最大的挑戰來自於MySpace與第四大音樂公司百代音樂(EMIMusic)之間的合作。在正式宣布推出服務之前幾個小時,MySpace與百代公司之間的協定才匆匆達成。

MySpace首席安全官赫曼舒·尼加姆MySpace首席安全官赫曼舒·尼加姆

2010年5月6日,新聞集團旗下MySpace首席安全官赫曼舒·尼加姆(HemanshuNigam)將離職開創一家新公司。據CNET報導,赫曼舒·尼加姆準備開設一家諮詢公司,主要提供安全隱私諮詢服務。同時,他還會繼續擔任MySpace及其母公司新聞集團的顧問。在此之前,他曾擔任美國法務部的性犯罪檢察官,並在微軟從事消費安全工作,同時,他還服務過美國電影協會。在MySpace任職期間,赫曼舒·尼加廣受讚許,他幫助MySpace擺脫了“兒童禁區”的形象。
就在Facebook崛起時,Myspace的好日子似乎到頭了。隨著用戶的減少,不少廣告商也開始放棄Myspace。研究機構Emarketer數據顯示,MySpace廣告收入在2008年達到了頂峰,接近6億美元的年廣告收入,時至2011年,Emarketer預計,今年MySpace的廣告收入僅為1.84億美元。
事實上,MySpace曾嘗試過多次“自救”,包括將自己定位成音樂、電影和其他娛樂的綜合型娛樂社交網站。ComScore數據顯示,MySpace並未被拋棄,每月仍有3500萬的訪問量,儘管Facebook已達到了1.57億的訪問量。
美國時間2011年6月29日,數字媒體公司SpecificMedia宣布,以3500萬美元的價格從新聞集團手中購得社交網站MySpace,新聞集團只保留少部分MySpace的股權。

MySpace的特色

Myspace創始人湯姆·安德森和克里斯·德沃夫Myspace創始人湯姆·安德森和克里斯·德沃夫

軟體:MySpace公司的伺服器全都是在WindowsServer2003作業系統上執行MicrosoftIIS。

公告:使用者可以將“公告”(Bulletins)訊息傳送給所有在朋友名單內的人。公告在想要通知整個朋友名單時非常實用,不需要分別傳送訊息給個別的使用者。某些使用者利用公告功能傳送關於政治、宗教,或關於其他事物的連鎖訊息。在傳送十天后公告便會被刪除。

群組:MySpace的群組功能能夠讓一群使用者分享共同的頁面和留言板。

語言版本:在2006年初MySpace開放讓使用者選擇不同地區版本服務。實際上使用者即使試圖選擇其他的地點,目前還是會被引導至他們所在“當地”的站台。提供的選擇包括:全球網站、澳洲法國(beta測試階段)、德國(beta測試階段)、愛爾蘭日本(beta測試階段)、英國和美國(實際上是被當作全球網站)。

獨立的個別地區版本會自動根據地區來顯示內容(例如英國使用者會在“Cool New Peopl”欄位中看見其他的英國使用者,此外還有適合英國當地的廣告和活動訊息),此外也提供英語以外的其他語言,或是依照英語系世界地區顯示不同的拼字和文法(例如在美國是:favorites、月/日/年,其他地區則是:favourites、日/月/年)。

MySpace與YouTube的競爭

YouTubeYouTube

YouTube於2005年初在網路上成立,隨後在MySpace上很快的受到歡迎,因為許多MySpace的使用者在他們的個人檔案中置入位於YouTube的影片。MySpace意識到這可能會對新的MySpaceVideo服務造成威脅,因此禁止使用者在個人檔案頁面中置入YouTube的影片。這項政策在MySpace引起使用者的廣泛抗議,迫使MySpace在不久後取消這項限制。但自此之後,嵌入在MySpace頁面上的YouTube影片連往YouTube首頁的連結遭到封鎖,讓使用者很難藉此在YouTube的網站上找到同樣的內容。之後YouTube成為網際網路上成長速度最快的網站之一,根據Alexa計算的造訪人數成長也超越了MySpace。在2006年7月數家新聞機構報導YouTube已經超越MySpace。在2006年9月的股東大會上,新聞集團的首席營運長(COO)彼得·查寧表示,實際上所有的現代網路套用服務(指的是YouTube、Flickr和Photobucket)只是“在MySpace後面追趕”,他還說“我們就算不能贏過他們也不會輸給他們”。

各國不同的MySpace

MySpaceGlobal
MySpaceAustralia
MySpaceCanada
MySpaceChina
MySpaceFrance
MySpaceFinland
MySpaceGermany
MySpaceIreland
MySpaceLatinAmerica
MySpaceItaly
MySpaceJapan
MySpaceMexico
MySpaceNetherlands
MySpaceNewZealand
MySpaceSpain
MySpaceUK
MySpaceUSA

業界評價

Myspace的失敗體現了SNS發展過程中的所有問題。在它黯然的背影中,蘊含著諸多對網際網路業界的啟示。
一、資本過早介入

FriendsterFriendster

Myspace的誕生並不像Facebook和Friendster那樣偶然。2003年,兩名擁有Friendster賬號又熱愛音樂的eUniverse公司員工,用10天時間製作出了Myspace.eUniverse公司管理層對這一產品非常感興趣,CEOBradGreenspan親自擔任這個產品的團隊負責人,並在財務、人力和技術方面都給予了大力支持,將其作為公司的重點項目培育。所以,Myspace並沒有遇到一般創業項目那樣的困難。與Friendster相對封閉的系統(如用戶只能看到好友資料)不同,開放的Myspace在2004年迅速達到了500萬規模的用戶。
2005年7月,新聞集團以5.8億美元收購了Myspace的母公司eUniverse,其中大部分估值都來自於Myspace.彼時,其用戶為2000萬。
業界曾認為,收購Myspace是新聞集團“撿了個大便宜”。谷歌的前執行長埃里克·施密特就曾表示:“默多克收購Myspace等於是又贏得了一場重要的賭局,這或許是他本人出手最好的一次投資。”
然而,資本的過早進入,徹底扭轉了Myspace作為社交網站的進化方向,渠道開始成為Myspace的使命。默多克把Myspace當作了重要的新聞公司產品推廣渠道——在收購Myspace後不久,他便迫不及待地將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的片段預告彈出廣告植入用戶首頁。
二、無法建立深度的人際關係影響了用戶體驗
《紐約時報》專欄作者DaveItzkoff,在2006年評論如日中天的Myspace時,他認為Myspace給予了人們了解他人生活的機會,卻沒有使得這種社交關係穩固,無法建立深度的人際關係。另一方面,色情信息、虛假資料泛濫、大量的廣告和視頻彈出框,嚴重地影響了Myspace的用戶體驗。2008年4月,就在Myspace聯合四大唱片公司建立了自己的音樂銷售實體MyspaceMusic的時候,它的用戶數被Facebook超越。業內人士認為,Facebook之所以會在短期內迅速超越Myspace,主要依靠三個“創新”——實名制(這是Facebook之前任何SNS所沒有的)、好友檔案更新提示(Newsfeed,後改名為Livefeed)以及開放平台。
三、用戶身份定位問題

TwitterTwitter

對比後來居上的Facebook、Twitter以及LinkedIn等社交網路,先行者Myspace有著嚴重的基因缺陷,只不過資本進入後加速了這種基因缺陷決定下的整體淪陷。Myspace的第一個基因缺陷是用戶身份定位問題。Myspace一開始就不是實名的,難以在網站上沉澱下來真實的社會關係。這就注定了Myspace是一個媒體網站,頂多算社會化媒體,不能算真正的SNS社交網路。默多克並非沒有意識到Myspace存在的問題,但他對Myspace所做的整改努力都歸於失敗,與Myspace缺乏真實的社交關係這一先天缺陷相關甚大。
四、音樂社區定位問題
音樂本來是Myspace一開始成功的核心,但它並沒有能力以此為軸心走得更遠。在SNS、音樂分享和賣唱片之間的游離,使得它同時擁有三個領域的敵人,而這場戰爭的要義卻是“用戶停留/使用時間”。2008年4月,在音樂著作權官司敗訴之後的Myspace被迫投入巨資與四大唱片公司合資成立MySpaceMusic,並在當年8月上線。
然而,Myspace對MySpaceMusic的控制權力十分有限,這使得默多克不得不在隨後又花巨資收購了已經在Facebook平台上火熱套用的iLike。Myspace官方還特彆強調,這項收購交易是由Myspace進行的,而不是由Myspace旗下音樂合資部門MyspaceMusic進行的。

默多克及其新聞帝國

隨著新聞集團“竊聽門”繼續發酵,默多克被迫接連道歉,市場質疑聲此起彼伏,傳媒帝國顯現頹然之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