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2衝鋒鎗

伯萊塔M12發射9mm派彈,採用衝鋒鎗常見的自由後坐式原理和開膛待擊,而所採用的包絡式槍機也是多數現代衝鋒鎗的典型特徵。 由於橫向尺寸小,加上採用包絡式槍機和可摺疊槍托,使伯萊塔M12和M12S的整體尺寸緊湊,容易隱藏和攜帶。 伯萊塔M12衝鋒鎗的分解步驟如下:拉出槍管固定螺套卡鎖,擰下固定螺套,從機匣前方取。

武器介紹

M12衝鋒鎗點擊查看大圖
伯萊塔生產的12型衝鋒鎗(Beretta mod.12),經常被簡稱為M12或PM12。該槍在1959年推出,在1961年成為義大利軍隊的制式衝鋒鎗,並出口到其他國家。伯萊塔M12結構緊湊、操作簡單、性能可靠,但不知道是因為外形老土還是因為市場宣傳不力,這同為第3代衝鋒鎗之中的優秀之作的名字被湮沒在MP5和UZI的名氣之中,遠不如後兩者那么聲名顯赫。
伯萊塔M12發射9mm派彈,採用衝鋒鎗常見的自由後坐式原理和開膛待擊,而所採用的包絡式槍機也是多數現代衝鋒鎗的典型特徵。槍機從三個方向包住槍管後半部,擊針固定在槍機面上,只有在槍彈完全進入槍膛時才能打擊底火,避免意外走火,由於採用開膛待擊,因此射擊前槍機保持打開狀態,扣下扳機後才向前復進並推彈上膛,因此這種工作方式又被稱為前衝擊發。
包絡式槍機,也稱為嵌套式槍機或埋入式槍機,是指一種機頭包在槍管外面的槍機結構,採用這種結構可以在保持槍管長度的情況下縮短全槍長度,並可減弱射擊時的槍管振動和槍身上跳,有利於提高連發射擊的命中精度。包絡式槍機的類似結構早在二戰時期就已經有人嘗試過,設計M12衝鋒鎗的總設計師多梅尼科·薩茲在加入伯萊塔公司之前也曾在其他公司做過類似試驗,在跳槽到伯萊塔公司後,他在1953年設計的M6衝鋒鎗套用了設計更為成熟的包絡式槍機,隨後在M10和M12衝鋒鎗上都作了進一步的改進,M12衝鋒鎗的槍管長200mm,而後半部有150mm的長度被槍機包圍。雖然薩茲並不是唯一宣稱自己是包絡式槍機的發明人,但M12衝鋒鎗的設計是比較成功的。
伯萊塔M12有兩個保險裝置:一為自動握把保險,位於扳機護圈下方,類似於美國M1911手槍以色列UZI衝鋒鎗的握把保險,只有在射手握緊握把時才能扣動扳機,而無論槍機是在前方或是後方,只要鬆開握把保險就可阻止槍機運動。這樣的設計可防止槍在跌落地面時由於碰撞而走火(這是許多早期前衝擊發衝鋒鎗的缺點);二為按壓式保險按鈕,位於握把正上方,是用來鎖住握把保險的,將它向右推為保險狀態。伯萊塔M12的快慢機位於握把前方,從左邊壓入為半自動射擊,從右邊壓入為全自動。

主要參數

前握把,彈匣插座、發射機座和後握把等為一整體部件,並且是機匣的一部份。機匣內壁有較深的縱向排沙槽,能容納污物,能使槍的機構在惡劣環境條件中(如沙暴、煙霧、雨雪等)仍能正常運作。
在機匣前方有一個刀形準星,可調整高低和風偏;機匣尾部安裝有一個L形翻轉式表尺,有兩個射程分別裝定為100m和200m和覘孔;準星和照門都有護翼保護。
伯萊塔M12有三種彈匣,容量分別為20發、30發和40發。
金屬管制成的槍托可摺疊到槍身右側,也可改為安裝可拆卸的木製固定槍托。由於橫向尺寸小,加上採用包絡式槍機和可摺疊槍托,使伯萊塔M12和M12S的整體尺寸緊湊,容易隱藏和攜帶。
圓筒狀的機匣及彈匣插座均由重規鋼板衝壓件焊接和鉚接而成。槍管和復進簧底座分別螺接在機匣的前部和後部,拉機柄槽和拋殼口是機匣成形後才用機器挖出來的。此外伯萊塔M12的表面噴塗環氧樹脂材料,提高抗腐蝕和耐磨性。該系列衝鋒鎗很容易分解、組合,不使用專門工具就能完成大部分解。伯萊塔M12衝鋒鎗的分解步驟如下:拉出槍管固定螺套卡鎖,擰下固定螺套,從機匣前方取。出槍管和槍機,按壓機匣後蓋卡筍,擰下機匣後蓋,從機匣後端取出復進簧。
該槍可安裝光學瞄準裝置或雷射指示器,前握把可換成大功率白光燈前握把,這種特殊握把的內部是電池室。該槍的槍管上沒有安裝消聲器的裝置,但卻設計了與之配套的螺接消聲器,只是安裝前必須先讓槍械技工在槍管前端加上螺紋。
伯萊塔M12衝鋒鎗的理論射速是每分鐘550發,而且有一個前握把幫助控制槍口上跳,因此單、連發精度俱佳,在200m的有效射程內相當準確。
伯萊塔M12在1961年被義大利政府正式採用,剛開始時首先裝備特種部隊,而普通步兵仍使用舊的伯萊塔M38/49 9mm衝鋒鎗,但很快伯萊塔M12就成為義大利陸軍的制式裝備,隨後義大利的憲兵部隊等執法機構也開始使用,伯萊塔M12衝鋒鎗還被黎巴嫩、巴西、加彭、利比亞奈及利亞蘇丹沙烏地阿拉伯委內瑞拉等國購買使用,巴西還獲得特許生產權。
雖然伯萊塔M12衝鋒鎗本身並沒有獨創的革命性設計,但出眾的性能、低廉的價格與可靠的操作,在世界軍火市場仍占有一席之地,有些使用過此槍的人都讚揚它容易控制、自然指向性好,而且結構緊湊、維護簡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