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研究實驗室

IBM研究實驗室

IBM是一家跨國公司,從事多項研究,如計算機輸入/輸出技術、生產性研究數學、物理等多項。

簡介

IBM是International Bi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的簡稱,現已發展成為跨國公司,在計算機生產與革新中居世界領先地位。它創建於1911年,原名Computing-Tabulating-Recording Co.(C.T.R.),是由三家生產統計機械、時間記錄器的公司組成。這些公司分別創建於1889、1890、1891年。1984年底,IBM公司的雇員超過39000人,業務遍及130個國家。

分布

也叫IBM研究部,共有研究人員3500人,專門從事基礎科學研究,並探索與產品有關的技術,其特點是將這兩者結合在一起。科學家在這裡工作,一方面推進基礎科學,一方面提出對實際套用有益的科學新思想。研究部下屬四個研究中心:

IBM Almaden Research CenterIBM Almaden Research Center

(1)在美國紐約的Thomas J.Watson研究中心。從事計算機科學、輸入/輸出技術、生產性研究數學、物理學、記憶和邏輯等方面的研究。其中物理學包括:凝聚態物理、超微結構、材料科學、顯微技術、表面物理、雷射物理以至天文學和基本粒子。
(2)在美國加州的Almaden研究中心。除了計算機科學以外,還進行高溫超導、電漿、掃描隧道顯微鏡和同步輻射等研究。
(3)瑞士Zurich研究中心。重點是雷射科學與技術,特別是半導體雷射器、光學儲存、光電材料、分子束外延、高溫超導、超顯微技術等方面,還進行信息處理等計算機科學研究。
(4)日本東京研究中心。內分計算機科學研究所、新技術研究所和東京科學中心,主要是結合計算機的生產和革新進行研究。

開發項目

在紐約東北郊的Hawthorn坐落著IBM的工業解決方案研究實驗室,它是IBM全球8大研究實驗室中最早建立的一個。在這裡記者見到了IBM正在開發的各種產品和套用,如可視手機,它採用特別的視頻投射技術,可讓使用者在手機翻蓋上看到通話另一方的實時視頻。IBM技術人員還演示了一種開發代號為“Meta Pad”的便攜設備的原型機,它可用來處理個人數據,也可用來管理周圍的信息設備,IBM自已並不打算生產這款設備,它將通過授權讓其他廠商來進行生產和推廣。
在這裡,記者看到了以手寫簽名為基礎的密碼認證系統,當一個人的手寫簽名作為認證密碼後,另一個人無論如何模仿都不能通過系統認證,這是因為系統不僅記錄了前者簽名的字型特徵,還記錄了他的書寫力度,後者“只知其形不知其神”是無用的。

IBM Almaden Research CenterIBM Almaden Research Center

該研究實驗室還有一些有趣的玩意兒,如同聲機器翻譯系統能讓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實現實時交談。超級辦公室則是一個空間可以調整,信息可隨時“抓取”、“分享”的數位化空間,布滿了各種先進的顯示設備。
在這裡的參觀讓記者深切感受到:IBM不僅“歸根到底是一家技術公司”,它還是一家靠賣技術賺大錢的公司。這可能就是身為IT產業鏈最上游的企業所能達到的境界吧。

最新技術

IBM Almaden最新技術 實現單獨原子上保存比特信息

即使當今存儲密度最高的硬碟,要想保存一比特的信息也需要大約100萬個磁性原子,而位於加州聖何塞的IBM Almaden研究中心已經成功地在一個單獨的原子上保存了一比特信息。
與此同時,IBM蘇黎世研究實驗室則拿出了分子開關,有望取代當今的矽晶片技術製造超微型的處理器,一台超級計算機的體積也許只會相當於一粒塵埃。
IBM稱,單原子存儲技術實用後可以得到超高密度的存儲設備,至少相當於目前硬碟的1000倍,可以在一部iPod的體積記憶體儲3萬部全尺寸電影。

IBM Almaden Research CenterIBM Almaden Research Center

IBM Almaden研究中心掃描隧道顯微鏡實驗室主管Andreas Heinrich介紹說:“我們已經可以測量出單個磁原子具有同樣的(磁各向異性)屬性,然後讓另一個原子靠近它,看看對(第一個原子的)磁各向異性有何影響,由此開發出一種具備超高存儲密度的新型材料。”
接下來,IBM將在室溫條件下測量不同類型原子的磁各向異性,以求獲得一種穩定的高密度存儲材料,用於生產商用硬碟產品。IBM科學家Cyrus Hirjibehedin表示:“我們的下一步行動就是研究如何讓一種特定的磁原子固定在特定的表面上,使之有能力維持磁性取向,並且能夠在不同狀態之間轉換,然後我們就能使之飛快鏇轉。我們希望能在未來幾年內展示這種穩定的媒介材料。”
分子開關技術方面,Heinrich表示:“自從發明半導體技術以來,我們一直依賴縮小它們的尺寸來改善性能,但電子的波長是10納米左右,所以半導體工藝的改進是有極限的,不可能達到單個原子的層次。如果你想在原子層次進行計算或者傳輸數據,就必須尋找一種替代半導體的方法,而這就是我們蘇黎世實驗室所要做的:設計一種全新的分子尺寸電路,有朝一日徹底取代矽電路和銅線。”

成就

進入80年代,IBM研究中心成績斐然,兩屆諾貝爾物理獎都被它的成員奪得:一是因發明掃描隧道顯微鏡,賓尼格(G.K.Ginnig)與羅勒爾(H.Rohrer)共獲1986年諾貝爾物理獎的一半,二是因發現金屬氧化物的高溫超導電性,柏諾茲(J.G.Bednorz)和繆勒(K.A.Müller)共獲1987年獎。

世界著名科學實驗室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