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8戰鬥機

F-18戰鬥機

F-18大黃蜂戰鬥機(F-18 Hornet,編號亦作F/A-18)是美國諾斯羅普公司為美海軍研製的艦載單座雙發超音速多用途戰鬥第四代戰鬥、攻擊機(國際第四代戰鬥機標準),它也是美國軍方第一種兼具戰鬥機與攻擊機身份的機種,基於這個原因,作為美國海軍最重要的艦載機,F-18的用途廣泛,它既可用於海上防空,也可進行對地攻擊。該機於1978年首飛,1983年進入美國海軍服役,2006年7月28日F-14雄貓戰鬥機退役後,F-18成為美國航空母艦上唯一的艦載戰鬥機。

基本信息

研製改進

F-18戰鬥機F-18戰鬥機

F-18(Hornet),綽號大黃蜂。F—18是一種艦載戰鬥機,A—18是一種艦載攻擊機.由於二者是在同一原型機的基礎發展起來的,即一機兩型,機體完全—樣,只是在武器裝備上有所差別,所以統稱F/A—18,綽號也一樣叫“大黃蜂”。

1974年正當美國空軍提出“輕型戰鬥機”計畫,並開始研製原型機的時候,美國海軍也提出了研製多用途戰鬥機的要求.當時稱之為VFAX計畫,後來改稱海軍空戰戰鬥機計畫.1974年諾斯羅普公司的YF一17在YF一16的原型機競爭中失敗,幸運的是諾斯羅普的工作沒有白做,1975年他們的YF-17被海軍選中,這就是F/A-18的原型機.從1986年開始,麥道公司在F/A-18A/B型的基礎上改進生產了F/A-18C/D。

1976年1月美國海軍又與麥道公司簽定契約並以麥道公司(現已併入波音公司)為主與諾斯羅普公司一起聯合研製F/A-18“大黃蜂”。麥道公司由於研製艦載飛機比諾斯羅普公司更有經驗而被選為負責製造前機身、座艙、機翼、水平安定面、起落架和阻攔鉤,以及全部飛機的總裝。諾斯羅普公司負責發展工作的30%,製造工作的40%。後經過進一步的原型機試飛,生產型製造、試飛。F/A-18A/B的第一架原型機於1978年11月18日首飛,1980年5月交付美國海軍。到1983年1月初步形成作戰能力。此外,大黃蜂還成為以下七個國家/地區廣為套用的空戰機型:澳大利亞、加拿大、芬蘭、科威特、馬來西亞西班牙、瑞士。加拿大訂購138架,澳大利亞訂購75架,西班牙訂購84架,均已部分交付使用.F-18A大黃蜂是單座、雙發艦載戰鬥攻擊機。有YF/A-18A/B、F/A-18A、RF-18A、F/A-18B、F/A-18C和F/A-18D等6種型別,共生產了1137架,其中150架是雙座教練型,112架是偵察型。造價:1992年時單機出廠價為2700萬美元。

型號演變

F-18戰鬥機F-18戰鬥機

F-18A大黃蜂是第1種生產型

主要用於艦隊防空和艦載攻擊機的護艦,有些飛機也用於執行空對面攻擊任務。用來取代A-4和A-7單座攻擊機。1983年F-18A擔負作戰任務,很快成美國海軍戰鬥群的頂樑柱。美國海軍共生產了371架F-18A型機。F/A-18B。是A型機的教練型,串列雙座,可用於作戰,正式編號為TF/A-18A,燃油攜帶能力比F/A-18A下降6%。共生產了39架。

主要的火力控制設備包括AN/AVQ-28平視顯示器、AN/AYK-14中央任務計算機(2台)、AN/APG-65脈衝都卜勒雷達、多功能顯示器、外掛物管理裝置、AN/AWG-21反輻射飛彈(AGM-78)控制器等。執行空對地攻擊的機型座艙中的顯示器有些變化,並裝備有前視紅外(FLIR)和雷射光點跟蹤器(LST)。

F-18A大黃蜂戰鬥機的武器控制系統包括攻擊顯示分系統、數據處理分系統、參數測量(感測器)分系統和外掛物管理/控制分系統等4個主要部分。

F-18戰鬥機F-18戰鬥機

攻擊顯示分系統包括AN/AVQ-28平視顯示器和3個完全一樣的陰極射線管下視顯示器-多功能顯示器(MFD)、主監控顯示器(MasterMonitorDisplay-MMD)和水平情況顯示器(HorizontalSituationDisplay-HSD)。主監控顯示器顯示所有飛機系統的告警信息和資詢信息。它也是多功能顯示器的備用設備,能顯示前視紅外信息。水平情況顯示器是主要的導航顯示器。數據處理分系統包括大小30餘個計算機,如AN/AYK-14中央任務計算機(2台並行工作)、雷達信號處理機、雷達數據處理機、外掛物管理計算機、顯示計算機、飛行控制計算機和大氣數據計算機等,全部程式大約有779K。表3.1列出了主要幾種可程式和ROM計算機的CPU和存儲容量。

參數測量分系統包括AN/APG-65雷達、AN/ASN-130慣導裝置、AN/AAS-38前視紅外裝置、AN/ASQ-173雷射照射/測距器和大氣數據感測器等。外掛物管理和控制分系統包括AN/AYQ-9外掛物管理系統和AN/AWG-21飛彈控制器等。

海灣戰爭中,F/A-18是美國艦隊的主力作戰飛機.F/A-1B採用單座雙發後掠翼和雙立尾的總體布局.機翼為懸臂式的中單翼,後掠角不大,前緣裝有全翼展機動襟翼,後緣有襟翼和副冀,前後緣襟翼的偏轉均由計算機控制.停降在艦上時,外翼段可以摺疊(副翼位於外冀後緣).翼根前緣是一對大邊條,一直前伸到座艙兩側,據說因此可使飛機能在60度的迎角下飛行.機身採用半硬殼結構,後機身下部裝有著艦用的攔阻鉤。尾翼也採用懸臂式結構,平後和垂尾均有後掠角,平尾低於機翼,使飛機大迎角飛行時具有良好的縱向穩定性;略向外傾的雙立尾位於全動平尾和機冀之間的機身兩側.起落架為前三點式,前起落架上有供彈射起飛用的牽引把.座艙採用氣密、空調,內裝馬丁?貝克公司的彈射座椅,風擋和座艙蓋分別向前、後開啟.F/A-18裝兩台通用電氣公司研製的F404-OE-400低涵比渦輪風扇發動機,單台加力推力71.2千牛.進氣道位於翼根下的機身兩側.機內可帶4990千克燃油,機頭右側上方還裝有可收藏的空中加油管。

F/A-18是一種超音速的多用途戰鬥/攻擊機

主要特點是可靠性和維護性好,生存能力強,大迎角飛行性能好以及武器投射精度高.據介紹,該機的機體是按6000飛行小時的使用壽命設計的,機載電於設備的平均故障間隔為30飛行小時,雷達的平均故障間隔時間為100小時,電子設備和消耗器材中有98%有自檢能力.到目前為止,F/A-18共有9個型別,有單座的,也有雙座的.出口加拿大的編號為CF-18A,澳大利亞的有F/A一18A/B,西班牙的編號為EF一18,還有一種供出口用的多用途岸基型為F/A-18L型.F/A-18A為基本型,是一種單座戰鬥/攻擊機,主要用於護航和艦隊防空;如果換裝部分武器後即為攻擊機,可執行對地攻擊任務。

該機翼展11.43米,機長17.07米,機高4.66米;起飛重量15740千克(空戰),22328千克(對地攻擊);最大平飛速度1910公里/小時(高空),實用升限15240米,作戰半徑740公里(空戰)、1065公里(對地攻擊),轉場航程3700公里(不空中加油).機載設備有休斯公司的AN/AGP-65多功能數字式空對空和空對地跟蹤雷達,在空對空工作狀態時可跟蹤10個目標、向飛行員顯示8個目標.另有ALR-67雷達警戒接收機,四餘度飛行控制系統和兩台AYK-14數字式計算機,以及利頓公司的慣性導航系統,兩台凱撒公司的多功能顯示器和費倫第/本迪克斯公司的中心式螢幕顯示與乎視顯示器等。

主要武器有1門20毫米機炮,備彈570發.共有9個外掛架,兩個翼尖掛架各可接1枚.AIM-9L“響尾蛇”空對空飛彈;兩個外翼掛架可帶空對地或空對空武器,包括AIM-7“麻雀”和AIM一9“響尾蛇”飛彈;兩個內翼掛架可帶副油箱或空對地武器;位於發動機短艙下的兩個接架可帶“麻雀”飛彈或馬丁?馬麗埃塔公司的AN/ASQ一173雷射跟蹤器、攻擊效果照相機和紅外探測系統吊艙等;位於機身中心線的掛架可掛副油箱或武器.F/A一1BC和D型還可帶先進中距空對空飛彈和“幼畜”(又稱小牛)空對地飛彈

F/A-18的作戰功能可以說是全面而均衡。雖說奪取制空權、空中掩護航母編隊的能力,F/A-18A/B/C/D都不如F-14。然而,在對地面、海面的攻擊能力方面,F/A-18則比F-14高出不少。所以,在與F-14搭檔的期間,F/A-18的地位也同樣舉足輕重。

F/A-18C型是1986財政年度起購買的單座型

F-18戰鬥機F-18戰鬥機

F/A-18C還可帶先進中距空對空飛彈和“幼畜”空對地飛彈。採用機載自衛干擾機、偵察設備、新的“空中通用救生系統”彈射座椅、新型機載計算機、飛行故障記錄儀和監視系統等。C型於1986年作首次試飛,1987年9月開始交付。從1989年10月以後交付的C型,可攜帶供全天候夜間攻擊飛行任務使用的設備,包括前視紅外探測系統導航吊艙,新的平視顯示器和飛行員夜視鏡。從1991年1開始,F/A-18C開始使用F404-GE-402EPE增進性能型發動機,推力為7900公斤,比前一型增加700公斤。並且原來的AN/APG-65雷達換裝成AN/APG-73雷達。共生產了398架。F/A-18D是C型機的雙座型,僅有前艙對飛機具有飛行控制能力。它除了作為一種雙座教練機外還作來一種雙座夜間攻擊飛機使用。位於后座的飛行員主要進行武器系統的操縱。它的武器控制系統與C型機相似。第一架飛機於1988年5月6日首飛,第1架生產型D型同於1989年12月1日裝備帕特森河的海軍試驗中心。第1架執行夜間攻擊任務的D型機於1999年5月1日交付第121攻擊戰中隊。共生產113架。

F/A-18E/F"超級大黃蜂"
F/A-18E/F是最新改型,E型為單座,F型雙座。採用了隱身外形設計,包括原來的圓形進氣道改為方形進氣道,塗漆含有吸收雷達輻射的材料。改換更大推力的發動機,推力加力達9986公斤。前機身延長0.86米,翼展加寬1.31米,機翼翼面增大9.29平方米,因此翼載減小;水平尾翼也有所增大,後掠角減小;機翼前緣邊條面積增大了34%;機翼及機身的改進令空氣動力性能有極大改善。其主要特點是增大了航程、每側機翼處增加1個外掛架,而且機翼內側掛架的最大掛載能力提高到2400kg,增加了載彈量和提高了作戰能力。其電子系統中約有90%與F/A-18C/D通用,雷達選用了AN/APG-73(AN/APG-65的改型)。

自從1991年1月美國國防部宣布取消A-12研製計畫以來,美國海軍的主力戰鬥/攻擊機面臨著後繼無“機”的困境。隨後,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提出,在現有F/A-18C/D(以下均簡稱為C/D型)的基礎上發展改進型F/A-18E/F(簡稱為E/F型)的方案,其中E為單座型、F為雙座型。1992年這一方案得到了美國國會的批准,當年援款10.89億美元,已研製費估計需要80億美元。按計畫,第一架E/F將於1995年首飛,1999年初步形成作戰力量,總產量估計可達500架以上。但是2002年美國防部建議僅採購460架。經過努力,首架E/F終於在1995年9月18日出廠,11月29日作了處女飛行。1996年2月15日,第二架飛機(E2)先期飛抵馬里蘭州帕圍森特河,交付美國海軍試飛中心,隨時準備進行試飛。第一架飛機(El)2月底到達。所有7架改型試驗機都將在1996年內開始試飛。

2000年,VFA-115中隊成為第一個正式裝備F/A-18E的作戰中隊,並於2002年6月開始在美國的"林肯"號核動力航母上服役。2003年2月,"林肯"號航母再次駛入波斯灣,它所攜帶的一個中隊12架F/A-18E將是首次參加軍事行動。採用APG73雷達。這種雷達由APG65雷達改進而來,保留了以前的天線和發射機,物理外形基本相同,但是採用的全新的數據處理系統,據稱數據處理能力提高了10倍。最大探測距離148千米,邊掃描邊跟蹤模式(TWS)下作用距離85千米,可以同時跟蹤10個目標,顯示其中8個。該雷達還具備都卜勒波束銳化測地功能、合成孔徑功能等對地探測能力,可以給飛行員提供清晰的地面景象,以進行導航和目標指示。

裝備

F-18戰鬥機F-18戰鬥機

2002年出廠的第25批F/A-18E/F改變了航電系統的總體設計,更換了計算機和軟體,為將來換裝APG79主動相控陣雷達做準備。美海軍計畫為F/A-18E/F安裝新型APG-79有源相控陣雷達。這種新雷達將為網路中心數據共享提供有利條件。雷聲公司準備為波音公司生產415部該型雷達,其中一部分用於裝備新生產的飛機,另一部分用於改裝已經在海軍服役的123架F/A-18E/F戰鬥機(該機原來裝備的是機械掃描的APG-73雷達)。

在電子和光電對抗方面,E/F型準備採用綜合防禦電子對抗系統(IDECM),其核心部件是AN/ALQ214射頻干擾器,同時還可以集成ALR67(V)3雷達告警器,AAR-57通用飛彈告警器、AN/ALE-47箔條和紅外干擾彈分撒器、ALE-50(ALE-55)光纖拖曳誘餌(可以發射電磁波,吸引雷達制導的飛彈)等對抗設備,形成一個總體的光電和電子對抗系統。在F/A-18E/F上還可能採用雷射紅外對抗系統,用雷射器發射特定波長的雷射對紅外導引頭進行主動干擾。F/A-18E/F可以攜帶多種戰術吊艙。其中包括雷神公司新研製的ATFLIR先進前視紅外吊艙。該吊艙採用第三代的紅外凝視焦平面成像技術,可以提供導航、目標指示功能,並配備有雷射目標指示器。海軍還在1999年開始為雙座型的F/A-18F開發共享偵察吊艙(SHARP),希望用裝備這種吊艙的F/A-18F來取代目前裝備TARPS的F-14飛機,使之具備戰術偵察能力。該系統使用光電和紅外感測器,允許F/A-18F在斜向距離83KM的距離上蒐集圖像,並通過數據鏈傳輸給地面。該吊艙還可以接受APG73雷達的合成孔徑數據。

經過各方面的改進,F/A-18E/F的作戰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改進後的飛機機動性基本保持不變,9000米以上的爬升和加速能力稍有下降。最大過載從9G降低到7G,可能會降低瞬間盤鏇能力,但是只要保持足夠的敏捷性,配合上頭盔顯示器和大離軸發射的AIM9X飛彈,近距空戰性能不會受到影響現在。現在的空戰中超視距空戰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F/A-18E/F具有先進的雷達和電子戰系統,優良的人機工程,並具備一定的隱身能力,配合AIM120飛彈,超視距作戰能力在第三代戰鬥機中應該是比較強的。如果換裝主動相控陣雷達,這一能力還會進一步增強。它在執行攻擊任務的時候也可以攜帶AIM120飛彈,遇到空中威脅時可以依靠超視距攻擊來自衛。F/A-18E/F所裝備的APG73雷達具有良好的對地探測功能。配合雷達高度表、GPS導航系統和數位化地圖,可以低空高速突防;也可以遠距離發射防區外對地攻擊飛彈以降低作戰的危險性。它所裝備的ATFLIR先進前視紅外吊艙使飛機可以在夜間超低空突防。

實戰表現

F-18戰鬥機F-18戰鬥機

F/A-18的第一次作戰巡航行動於1985年2月至8月,美海軍第25、113攻擊機中隊部署在星座號航母,前往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區執行部署任務。1986年,利比亞卡扎菲將錫德拉灣視為利比亞的領水,其它國家的艦隻不得通過。美國里根總統命令珊瑚海號航母前往錫德拉海灣展開航海自由行動。航母上的F/A-18執行作戰空中巡邏任務保護航母戰鬥群。F/A-18經常對利比亞的米格-23、25和蘇-22進行攔截,有時與利比亞的飛機相距幾米。在1986年3月的“草原烈火”行動中,F/A-18首次參與實戰,對利比亞的岸基設備實施打擊,其中包括SA-5的飛彈基地。此次行動也是AGM-88A哈姆反輻射飛彈首次參與實戰行動。1986年4月15日的“黃金峽谷”行動中,F/A-18與A-7E使用哈姆飛彈攻擊了利比亞的薩姆飛彈陣地。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共190架F/A-18參戰,海軍有106架,陸戰隊有84架。在行動中,一架損失於戰鬥,兩架損失於非戰鬥事故。另外有3架受到地空飛彈攻擊,但是返回基地,經過維修又恢復作戰行動。在1991年1月17日,美海軍兩架F/A-18C與伊拉克的兩架米格-21機遇,F/A-18C使用AIM-9擊中了這兩架米格飛機後,對伊拉克的目標又投放908公斤的炸彈。2002年11月6日,林肯號航母上部署的F/A-18E/F首次參與實戰行動,使用精確制飛彈藥對伊拉克的兩套薩姆飛彈、1個指揮、控制和通信設施實施了打擊。

裝備國家

F-18戰鬥機F-18戰鬥機

瑞士

瑞士空軍(SchweizerLuftwaffe)初期並未具備對地攻擊能力,後續才購入對地攻擊用硬體裝備。購入34架,現役33架,1架D構型損失於墜毀事故。

芬蘭

芬蘭空軍(SuomenIlmavoimat)使用純攔截機版F-18C/D。購入64架,現役63架,1架損失於2001年發生的空中撞機事故。首架於1995年6月7日運交。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皇家空軍(TenteraUdaraDirajaMalaysia,使用雙座攔截機版的F-18D)

加拿大

加拿大皇家空軍購入138架,配屬加拿大空軍司令部(CanadianForcesAirCommand)。麥道的內部代號為CF-18A,但加拿大軍方將機種代號改稱CF-18A(單座)與CF-18B(雙座)。全機隊現正進行航電和結構提升計畫,將服役至2020年。

西班牙

西班牙皇家空軍(EjércitodelAire,機種代號改稱C.15)

性能數據

型號 F/A-18C F/A-18E   F/A-18F
乘員 1人 1人 2人
長度 17.07米 18.31米
翼展 11.43米 13.62米
高度 4.66米 4.88米
翼面積 37.16平方米 46.45 平方米
空重 10455千克 13,900 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 16651千克 21,320 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 22328千克 29,938 千克
動力裝置 2台F404-OE-400低涵比渦輪風扇發動機
推力 每台 65.3 千牛
後燃器推力 每台 98.9 千牛
最大內部燃油量 4926千克 6,530 kg 6,145 kg
最大外部燃油量 3053千克 7,430 kg
最高速度 1.8馬赫/1814公里/時
作戰半徑 722 千米
升限 15,000米
爬升率 254米/秒
航程 2,346千米
轉場距離 3,330 千米
翼負荷 459千克/平方米
最大設計載荷 7.6 G

重要事件

2014年8月22日,“卡爾·文森”號航母戰鬥群離開聖迭戈,部署到第五艦隊。它計畫接替目前在波斯灣的“喬治·布希”號航母。
2014年9月12日,美國軍方官員表示,美國海軍的兩架戰機12日墜入西太平洋。這兩架F/A-18C“大黃蜂”艦載戰鬥機屬於駐加利福尼亞州聖華金河谷的海軍勒莫爾航空站第17艦載機聯隊。該聯隊派駐“卡爾·文森”號航母。
墜機事件發生在當地時間下午5時40分,地點在韋克島以西約466公里處。韋克島位於火奴魯魯以西3700公里處。撞機發生在兩架戰機著艦時。“卡爾·文森”號航母飛行甲板上的工作人員目睹了兩架F/A-18C“大黃蜂”艦載戰鬥機12日早上看到兩機相撞,碎片騰空而起。一名飛行員立即彈射出來,大約45分鐘後被從水中救起。這名飛行員屬於第113戰鬥攻擊機中隊。他目前正在療傷,情況良好。
當時在空中的所有其他飛機都安全返回航母。參與搜尋失蹤飛行員的艦船有“邦克山”號飛彈巡洋艦、“格里德利”號飛彈驅逐艦、“斯特雷特”號飛彈驅逐艦、“杜威”號飛彈驅逐艦,以及兩個直升機中隊。
對失蹤飛行員的搜尋工作仍在繼續,已經向他的親屬通告了這一事故。撞機原因仍在調查之中。兩架飛機均完全撞毀。美軍稱目前還不能公布墜機的細節,但調查已經開始。獲救飛行員目前在“卡爾·文森”號航母的醫務部,情況良好。

盤點攻擊利比亞的軍事裝備

一場由利比亞本國人民引發的利比亞騷亂,經過一個多月的演變,自台北時間3月20日0:45,演變成了法英美主導的多國部隊與利比亞的利比亞戰爭。本任務為大家盤點多國部隊攻擊利比亞的高科技軍事裝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