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ic Raymond

Eric Raymond

Eric Raymond全名“埃里克·S·雷蒙德”,生於美國波士頓,著名的電腦程式員,開發原始碼軟體運動的旗手。

基本信息

簡介

埃里克·雷蒙德埃里克·雷蒙

埃里克·雷蒙德,全名“埃里克·S·雷蒙德”(EricStevenRaymond)。1957年12月4日出生於美國波士頓,常用名稱ERS,著名的電腦程式員,開發原始碼軟體運動的旗手。
1957年,雷蒙德出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的波士頓,正好就是黑客文化發源地MIT的所在,也是斯托爾曼發動自由軟體運動的大本營。但雷蒙德從小就跟隨父母在世界各地東奔西走,13歲之前已經忘掉了兩種語言。1971年,他回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州,1976年起開始接觸黑客文化,1982年完成第一個開放原始碼軟體項目。雷蒙德不是光說不練的筆桿子,他是INTERCAL程式語言的主要創作者之一,曾經為EMACS編輯器作出貢獻。雷蒙德還是著名的Fetchmail程式的作者。最近他還編寫了一個最初用於Linux核心設定的設定程式

黑客文化第一理論家

任何一場革命或者運動都需要一個理論家,需要一份綱領性的文獻,起到真正的“畫龍點睛”的神效。除了架構極具思辯力和邏輯性的理論體系,更需要激發起人們對美好理想的嚮往,為同行者的士氣傳遞極具煽動性的烈焰。目前,這場正在顛覆軟體業傳統商業模式的自由軟體運動也不例外。

自由軟體精神領袖當然是理察·斯托爾曼(Richard Stallman),這位自由軟體基金(FSF)的創始人,不修邊幅,過肩長發,連鬢胡子,一個活脫脫的現代都市裡的野人。這位革命家又太“不食人間煙火”,太追求這場運動的神聖性和純粹性,一心渴望成為軟體領域的耶穌基督。他太超凡脫俗,而且,除了提出核心理念外,斯托爾曼缺乏著書立作的能力。這些局限,使得埃里克·雷蒙德(Eric S. Raymond)脫穎而出,擔當了這個角色。如今,他已經成為開放原始碼運動(脫胎於自由軟體運動)和黑客文化的第一理論家,不可動搖。

埃里克·雷蒙德埃里克·雷蒙德

在自由軟體啟蒙階段,埃里克·雷蒙德以如椽之筆呼嘯而出,其核心著作被業界成為“五部曲”《黑客道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Hackerdom)、 《大教堂和市集》(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如何成為一名黑客》(How To Become A Hacker)、《開拓智域》(Homesteading the Noosphere)、《魔法大鍋爐》(The Magic cauldron)。其中最著名的當然還是《大教堂和市集》,它在自由軟體運動中的地位相當於基督教的《聖經》。而用黑客們的話說,這是“黑客藏經閣”的第一個收藏。
《大教堂和市集》的偉大之處在於,第一次以形象生動的比喻,將自由軟體和商業封閉軟體之間的區分開來。“我一直想找一個比喻,能夠強調我所發現的在兩種開發模式中所存在的重要區別。一種是封閉的、垂直的、集中式的開發模式,反映一種由權利關係所預先控制的級權制度;而另一種則是並行的、點對點的、動態的開發模式。”這個比喻誕生了:前者就是封閉的大教堂模式,後者就是開放市集模式。他以極強的說服力,說明了自由軟體不僅僅是一種意識形態,也不僅僅是烏托邦的理想,而是在開發模式上真正代表著“先進的生產力”,代表著歷史發展趨勢的必然。微軟的模式就象是艱難而緩慢的大教堂建造工程。這種大教堂的方式在修補軟體“Bugs”,保障軟體質量方面明顯失效。而自由軟體則仿效了自由集市的模式。在集市里,公開原始碼的程式隨時隨地地暴露在千萬名程式設計師的眼皮底下,使“Bugs”無處藏身,並能隨時修改。這種一邊開發、一邊調試修改的同步方式比大集市的“α測試、β測試”方式先進得多。用最形象的比喻就是,自由軟體模式的核心是“眾人拾柴火焰高”。 雷蒙德的這句話更成為經典:“如果有足夠多的眼睛,所有的錯誤都是淺顯的”(民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我把這稱為“Linus定律”。

從追隨者到領導者

1957年,雷蒙德出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的波士頓,正好就是黑客文化發源地MIT的所在,也是斯托爾曼發動自由軟體運動的大本營。但雷蒙德從小就跟隨父母在世界各地東奔西走,13歲之前已經忘掉了兩種語言。1971年,他回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州,1976年起開始接觸黑客文化,1982年完成第一個開放原始碼軟體項目。雷蒙德不是光說不練的筆桿子,他INTERCAL程式語言的主要創作者之一,曾經為EMACS編輯器作出貢獻。雷蒙德還是著名的Fetchmail程式的作者。
雷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自由主義者。他對科幻小說十分感興趣,是一名出色的業餘音樂家,還是空手道黑帶選手。他堅持美國憲法修正案第二條中關於公民持槍械的自由,並因此遭到很多黑客的反對,但他自己卻十分喜歡和人爭辯該議題。
1990年,他編輯了《新黑客字典》。從此對黑客文化著迷,成為黑客部落的歷史學家和黑客文化的學者,1996年寫成了《黑客道簡史》。他開始把自己定位於人類學家“人類學家的工作就是研究人的行為及整個社會,研究人類文化的形成、文化的作用方式、文化如何隨時間變化而變化,以及人類如何適應不同的文化環境等。我考慮最多的是有關計算機黑客的文化,更多地集中於從社會的角度分析,而不是他們的高超技術和程式。”

他以他姓名的縮寫,ESR作為黑客代號。
雷蒙管理著30多個開源軟體以及10多個主要的FAQ。他還是重要的作家和weblogger。他是INTERCAL程式語言的主要創作者之一,還曾經為EMACS編輯器的發展作出貢獻。雷蒙還是Fetchmail程式的作者。
雷蒙的名言,“足夠多的眼睛,就可讓所有問題浮現。”(Given enough eyeballs, all bugs are shallow),對開放原始碼運動影響很大,這亦即是著名的林納斯定律。
1997年以後,雷蒙成為了開放原始碼運動的主要理論家,以及開放原始碼促進會(Open Source Initiative)的主要創辦人之一。他還擔任了開放原始碼運動對媒體、商界以及主流文化的形象大使。他是一名優秀的演說家,並曾經到過六大洲的15個國家進行演說。他的話經常被主流媒體所引用,並是所有黑客中曝光率最高的。
雷蒙的策略獲得了很大的成功。一般認為,1998年Mozilla的發布主要歸功於他。大多數黑客和主流觀察家也同意,正是雷蒙將開放原始碼的理念成功地帶到了華爾街。但是也有批評他的聲音:有一些黑客認為他利用這些機會為自己打廣告,而他對理察•斯托曼和自由軟體基金會的理想主義所進行的批評,以及所採取的更務實、更符合市場口味的線路,也曾經在黑客社群里掀起了不小的政治對立。
2004年時,雷蒙編寫出版了《Unix 編程藝術》(The Art Of Unix Programming),本書主要介紹了Unix系統領域中的設計和開發哲學、思想文化體系、原則與經驗,包括Unix設計者Ken Thompson在內的多位領域專家也為本書貢獻了寶貴的內容 。本書內容涉及社群文化、軟體開發設計與實現,覆蓋面廣、內容深邃,完全展現了作者極其深厚的經驗積累和領域智慧。

與Linux最初的親密接觸

Eric Steven Raymond最初的編程經驗來自於原始的ARPANet。那時的他涉獵甚廣,甚至短期接觸過ITS機器。1984年自由軟體基金會成立以前,他已經在寫自由軟體,並投遞到Usenet。這樣,他順理成章地成為了自由軟體基金會最早的撰稿人之一。
Raymond精通C、Lisp、Pascal、APL、Fortran及BASIC語言,曾在Apple II、Macintosh、Sun、IBM PC、VAX II-75、DEC-10、PDP-8、Z80等多種系統上開發過軟體。他曾經為Emacs編輯器的發展作過貢獻,管理著30多個開源軟體,以及10多個主要的FAQ。他是Intercal程式語言的主要創作者之一。Intercal是一種鮮為人知的程式設計語言。有人評價說,自認為是“超級黑客”的人可以試試用這個語言寫程式。之後也許就會變得謙虛,或者更加驕傲。
LINUX誕生後,很多人感到難以想像一個世界級的作業系統竟是靠用Internet連線起來,由散布在全球的幾千個開發人員用業餘時間來創造的。這些感到疑惑的人當中也包括Eric Steven Raymond。
當時,Raymond相信某些重要、複雜的事情需要集中化的、嚴密的方法,相信多數重要軟體(作業系統和像Emacs一樣的真正大型的工具)需要一群與世隔絕的奇才的細心工作。而Linux團體卻有各種不同的方法(Linux歸檔站點接受任何人的建議和作品),顯得有點雜亂無章。但事實是一個一致而穩定的系統就像奇蹟一般從這個看似雜亂無章的設計風格中產生了。Raymond開始努力嘗試著理解為什麼Linux世界不僅沒有在一片混亂中分崩離析,反而以人們不可想像的速度變得越來越強大。1993年,Raymond試圖在家中收發郵件時遇到了困難,這次他沒有還像從前那樣立即投入瘋狂的工作中,編出一個新的POP3客戶與現存的那些競爭,而是從一開始就效法Linus的做法:Linus並不是從頭開始寫Linux的。Raymond首先做的是尋找一個合適的POP雛形,然後對它進行重寫。他首先選擇了Fetchpop,後來又改用Popclient,並繼承了Popclient的用戶基礎。然後,他像Linus那樣把用戶當作協作開發者,把做好的程式早發布、常發布、聽取用戶的建議。最後,在Raymond認為條件成熟時,他正式將Popclient更名為Fetchmail。
Fetchmail是一款免費、全功能、穩定性好、文檔說明齊備的遠程郵件傳送和接收軟體。根據目前用戶的名稱,Fetchmail可以將Internet上任意一台郵件伺服器POP3賬號處的電子郵件下載到本地,存放在用戶的目錄中。這樣,用戶只要在自己的終端上就可以閱讀郵件。Fetchmail主要被套用在臨時接通的TCP/IP 線路 (例如SLIP或 PPP連線)上,它支持當今所有的郵件協定,包括POP2、POP3、RPOP、APOP和KPOP等,甚至IPv6和IPSEC (即IP安全協定),它可以被用來作為整個DNS 網域中,POP/IMAP協定轉換至SMTP協定的網關。 通過它所寄出的信件,可以被一般的電子郵件使用者代理程式,例如mutt、elm或BSD Mail 來讀取。有了它之後,MTA的過濾、轉發、別名的運作,就如同處理一般信件一樣容易。
Fetchmail的強大的功能使他獲得了成功。Raymond感到Linux的這種開發風格確實能工作,並且工作得很好。他為此而感到欣喜不已,同時也想讓更多的人來分享他的驚喜的發現。
 

 教堂與集市

Eric Steven Raymond還是一名十分出色的作家。他的著作很多,包括《新黑客字典》、《提問的智慧》、《Unix編程藝術》等。在自由軟體啟蒙階段,Raymond的核心著作被業界稱為“五部曲”:《黑客道簡史》、《大教堂和集市》、《如何成為一名黑客》、《開拓智域》、《魔法大鍋爐》。在這些著作中,最著

雷蒙德雷蒙德

名的當然還是《大教堂和集市》。
Fetchmail的成功使Eric Raymond看到了Linux開發風格的巨大魅力,他想把自己使用這種風格開發程式所體會到的心得告訴更多的人,於是他寫了《大教堂和集市》,並於 1997年在Linux大會上發表。在《大教堂和集市》中, Raymond用開發Fetchmail的過程,詳細、生動地描述了這次艱難而又有意義的嘗試。在該文中,他第一次以大教堂模式和開放集市模式的比喻,形象、生動地將商業封閉軟體和自由軟體區分開來——“一種是封閉的、垂直的、集中式的開發模式,反映一種由權利關係所預先控制的極權制度;而另一種則是並行的、點對點的、動態的開發模式。”
Raymond不僅用自己的開發實例向人們詳細地描述了這種集市開發風格的全過程,說明了這種模式可以藉助Internet獲得大量的並行開發、並行糾錯、同行驗證,從而使軟體獲得傳統“封閉模式”所難以獲得的穩定性和健壯性,而且憑藉自己堅實的基礎和豐富的經驗,把這種集市開發風格提到了理論上的高度。他在文中提出了著名的Linus定律,即“如果有足夠多的眼睛,所有的錯誤都是淺顯的”;指出了19條用來明確自由軟體高效開發的格言,基本上涵蓋了從設計、到編碼、直至測試的全部軟體工程的核心內容;並給出了集市風格的必要的先決條件和自由軟體的社會學語境。他在文中論證了自由軟體不僅僅是一種烏托邦的理想,而是在開發模式上真正代表著“先進生產力”,代表著歷史發展趨勢的必然。

自由與開源

《大教堂和集市》發表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1998年1月22日,Netscape宣布將其瀏覽器的原始碼在Internet上公布。Netscape的執行總裁Jim Barksdale將他這么做的原因歸結於受到Eric Raymond的《大教堂和集市》的影響。這對Raymond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讓外界聽到了他們這些黑客的聲音。
在和Netscape會談之後,Raymond在矽谷召集了一些黑客,討論了如何利用這次突破事件。大家意識到,是推倒過去由於“自由軟體”引起的敵視態度,並推銷那曾激勵Netscape的、嚴格建立在注重實效和商業基礎的想法的時候了。經過頭腦風暴式的討論後,1998年2月3日,會議提出了“開放原始碼” 這一術語,並得到了與會人士的廣泛認同。之後,Raymond和Bruce Perens創立了開放原始碼促進會(Open Source Initiative),打起了開放原始碼軟體的大旗。
開放原始碼軟體被定義為其源碼可以被公眾使用的軟體,並且此軟體的使用、修改和分發也不受許可證的限制。開放源碼軟體通常是有copyright的,它的許可證可能包含這樣一些限制:著意的保護它的開放源碼狀態,著者身份的公告,或者開發的控制。“開放源碼”正在被公眾利益軟體組織註冊為認證標記,這也是創立正式的開放源碼定義的一種手段。
開放原始碼軟體的提出是不是意味著它將從此與自由軟體劃清界限呢?Raymond在《開放原始碼的FAQ》中指出:“開放原始碼軟體是自由軟體的行銷手段。它是對自由軟體的支持,更傾向於注重實際效果而不是意識形態方面的大肆宣揚。成功的主體並沒有改變,失敗的態度和象徵主義卻變了。”
事實也正是如此。1998年前,雖然Linux及Apache伺服器已得到了很多技術人員的信任,並已被套用在很多重要的工作中,但仍有為數不少的人始終對自由軟體抱有偏見。因為他們無法理解Free的意思究竟是“自由”還是“免費”。在這些人的眼中,二者似乎是一個意思,而且他們認為免費軟體的品質很難得到保證。

雷蒙德雷蒙德

“開放原始碼”的提出改變了這種尷尬局面,那些一聽到“Free”就退避三舍的公司開始對這個新名字產生了興趣。1998年5月7日,Corel公司宣布了它的基於Linux的Netwinder網路計算機。1998年6月22日,IBM宣布它將出售並支持Apache,並作為它的WebSphere組件的一部分。商業出版界歡呼這是開放源碼軟體的突破。1998年7月17日,Oracle和Informix宣布他們將把資料庫移植到Linux上。這實際上已使開源軟體運動脫離開了單純的黑客行為,開源運動組織開始有了自己的市場戰略。此後,許多IT業巨頭,包括CA、IBM、interbase、Sybase、HP和Sun,紛紛宣布了他們支持開源軟體的計畫。
目前,已有幾百種成熟的開源產品被廣泛使用,其中比較著名的有BSD Unix、Linux、Perl語言、GCC、X- Window系統等。
作為倡導者,Eric Steven Raymond除了繼續寫作來宣傳“開放原始碼”外,還擔任了這一運動對媒體、商界及主流文化的形象大使,並四處發表演說。他曾經到過六大洲的15個國家進行演講宣傳,他的話經常被主流媒體所引用。
Eric Steven Raymond正如他自己所形容的,是一個類似火把、醫生、宣傳員、大使、福音主義者一類的人物。但本質上,他更是一位時刻停留在角斗場中央的“鬥士”。正是《大教堂與集市》的發表與“開放原始碼”的提出,把自由軟體帶入了華爾街,並從此開始發揚光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