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年度醫衛10大新聞

國家衛生計生委的組建,為衛生計生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新的組織機構安排。 早在7月2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就召開了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動員大會,部署開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國家衛生計生委決定,今後將把每年9月的第3周作為“服務百姓健康行動”全國大型義診活動周,使之成為衛生計生系統為民服務的重點工作,長期堅持。

組建衛計委

① 新組建的國家衛生和計畫生育委員會掛牌成立,衛生和計生行業實施資源整合
大部制促衛生計生事業科學發展

新聞回放

2013年3月10日,《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發布,開啟了新一輪機構改革,重點圍繞轉變職能和理順職責關係,穩步推進大部制改革,其中決定整合成立國家衛生和計畫生育委員會。3月17日,新組建的國家衛生和計畫生育委員會掛牌成立。
2013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衛生和計畫生育委員會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明確國家衛生和計畫生育委員會承擔統籌規劃醫療衛生和計畫生育服務資源配置,組織制定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擬訂計畫生育政策,監督管理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負責計畫生育管理和服務工作等18項職責,設21個內設機構。
按照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要求,國家衛生計生委在“三定”工作中,堅持以職能轉變為核心,繼續簡政放權,理順職責,完善制度機制。本著改革發展穩定、整合融合、最佳化精簡以及突出職能轉變的原則,合理設定內設機構。對兩部門綜合司局進行合併,對職責相近的司局進行整合。同時,依據整合和加強的職責增設了部分機構,並進一步理順了司局職責關係,保持了工作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國家衛生計生委“三定”規定減少和下放了衛生計生工作的一些具體管理事項,有針對性地強化了統籌規劃衛生計生服務資源配置等職能;著力擴充衛生計生服務資源的供給,以滿足人民民眾多層次、多樣化的衛生計生服務需求;著力完善與發展公共衛生計生服務體系,促進城鄉居民享有基本公共衛生計生均等化服務。其實質就是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努力破解影響和制約衛生計生事業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衛生計生服務需求。

入選理由

新的機構,新的職能,新的使命。國家衛生計生委的組建,為衛生計生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新的組織機構安排。衛生計生部門的職能整合,統籌衛生和計畫生育服務資源,旨在融合衛生和計畫生育兩支隊伍,實現信息共享、力量整合,對促進衛生計生工作科學發展,意義重大且深遠。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的形勢和任務對衛生計生事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位老百姓中國夢的實現,都離不開健康的保障,健康中國夢是每一位普通老百姓的共同夢想。兩支隊伍的整合,將使衛生計生事業擁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讓百姓得到更好的健康服務。

單獨兩孩

② 繼續調整完善生育政策,啟動單獨兩孩政策

新聞回放

2013年11月15日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堅持計畫生育基本國策,啟動實施單獨兩孩政策。這是我國進入21世紀以來生育政策的重大調整完善,是國家人口發展的重要戰略決策。
單獨兩孩政策如何啟動實施?符合政策條件的公眾什麼時候可以生育第二個孩子?實施單獨兩孩,是否意味著今後計畫生育工作將放鬆?政策出台後,針對民眾關心的相關問題,國家衛生計生委對單獨兩孩政策予以解讀:啟動實施單獨兩孩政策,全國不設統一時間表,將由各省(區、市)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具體時間;當符合政策條件夫婦的戶籍所在省份修訂了人口與計畫生育條例或人大常委會作出專門規定,允許單獨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即可按程式申請再生育。
2013年12月23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聽取了國務院關於提請審議《關於調整完善生育政策的決議(草案)》議案的說明,並對《決議(草案)》進行審議。《決議(草案)》分為3個部分,包括穩妥、紮實、有序推進、調整、完善生育政策,堅持計畫生育基本國策,加強監督檢查。
國家衛生計生委主任李斌在會上說,實施單獨兩孩政策,不會對我國糧食安全以及教育、衛生、就業等基本公共服務造成大的壓力,同時可以為今後進一步調整完善生育政策,逐步實現城鄉、區域、民族間生育政策的基本統一積累經驗,創造條件。
國家衛生計生委強調,當前,我國人口眾多的基本國情沒有根本改變,人口對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壓力將長期存在,計畫生育基本國策必須長期堅持,計畫生育工作必須常抓不懈。要繼續堅持落實《人口與計畫生育法》、地方人口與計畫生育條例以及相關法律法規,對自覺實行計畫生育的,要繼續給予獎勵扶助;對違法生育的,要依法依規予以處理。
專家介紹,單獨兩孩政策全面落實後,在全國範圍內,將直接影響1500萬人~2000萬人。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前期開展的生育意願調研,上述1500萬~2000萬符合生育新政的夫妻,50%~60%願意生育第二個孩子,推測大概每年增加200萬出生人口。

入選理由

單獨兩孩政策順應了民眾的期盼,有利於保持合理的勞動力規模,延緩人口老齡化速度,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有利於逐步實現國家政策與民眾意願的統一,提升家庭抵禦風險的能力,增強家庭養老照料功能,促進家庭幸福與社會和諧;有利於穩定適度低生育水平,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新政實施後,出生人口增加可能給母嬰保健、住院分娩、嬰幼兒保健等方面帶來的一些壓力,這提示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和醫療機構應未雨綢繆。

突發疫情防控

③ 我國發現一個新的重配H7N9亞型禽流感病毒,並及時科學有效防控人感染H7N9疫情

新聞回放

2013年3月下旬,上海、安徽通報了3例新亞型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進入公眾視野。“這是此前從未發現的一種可導致人類肺炎的新型病原體。”中國疾控中心主任王宇說,經過SARS疫情以來10年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我國對新發、突發傳染病疫情的防控已有了制度保障和科技後盾。
H7N9疫情發生後,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建立了由多部門參與的聯防聯控工作機制。新組建不久的國家衛生計生委也在第一時間成立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派出專家組趕赴疫情發生地,指導臨床救治和疫情應急處置工作,同時,向世界衛生組織、港澳台地區和有關國家通報情況。
抗擊疫情,科技先行。3月29日,國家流感中心實驗室從相關病例標本中分離出H7N9禽流感病毒後,迅速製備出檢測試劑,從4月1日起,陸續分送到全國所有省級疾控機構的實驗室。4月3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印發《人感染H7N9禽流感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2013年版)》,疫情應對變得更為科學有序。
2013年4月15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線上發表我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人感染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介紹了我國科學家成功確認導致該疾病的病原是一個新的重配H7N9亞型禽流感病毒,並對該病毒的全基因序列的關鍵基因進行了綜合分析,對疾病的臨床特徵進行了描述。對此,美國疾控中心流感研究和參比合作中心南希博士同期在該雜誌發表評述文章,高度評價了中國科學家研究成果的重要公共衛生意義。科研人員並未停止腳步。10月26日,我國科學家宣布,在全球率先成功研發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疫苗株,並供給廠家用於疫苗生產。
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發生以來,政府及時向公眾發布最新疫情。國家衛生計生委迅速在其網站上發布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問答,邀請專家就公眾關心的問題及時作出回應。
隨著防控進展,4月24日,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公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信息由日發布改為周發布。根據流行病學研究結果,11月1日,國家衛生計生委決定將人感染H7N9禽流感納入乙類法定報告傳染病管理。同時將曾經的新發傳染病——甲型H1N1流感從乙類調整為丙類,並納入現有流行性感冒進行管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由乙類傳染病甲類管理調整為乙類傳染病乙類管理。

入選理由

“中國針對疫情採取的行動非常及時專業,堪稱典範。”世衛組織駐華代表藍睿明盛讚中國在此次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中的表現。
在此次防控行動中,基於抗擊SARS疫情建立的傳染病發現和報告體系,表現出了很高的靈敏度,證明了中國公共衛生和臨床系統在新發傳染病發現方面具有很強的實力。迅速跟進的科研,為科學開展防控提供了可靠依據。政府信息的公開透明,專業人員與民眾的共同努力,都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大義診

④ “服務百姓健康行動”開展全國大型義診活動,每年9月第3周被確定為全國大型義診活動周

新聞回放

2013年10月13日~19日,國家衛生計生委會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總後勤部衛生部在全國範圍內組織開展了全國大型義診活動周,這是“服務百姓健康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共有2.3萬家醫療機構、60萬名醫護人員參與其中,累計診療1100萬人次,開展義診手術近2萬台次,健康宣教約272萬人次,發放宣傳材料約1600萬冊,為患者減免醫療費用約8000餘萬元。活動周期間,還舉辦了面向廣大人民民眾的健康大講堂,組織國家醫療隊赴重點地區開展義診活動。
大義診是由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催生的為民服務行動。
早在7月2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就召開了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動員大會,部署開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國家衛生計生委黨組書記、主任李斌出席會議並講話,就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切實開展好教育實踐活動提出了明確要求,強調要確保教育實踐活動與各項業務工作兩手抓、兩促進。
國家衛生計生委同步啟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專題調研工作。調研歷時一個月,各調研組共深入25個省(區、市)的100多個縣(市、區),調研基層單位(包括委直屬聯繫單位)200多家,召開各類座談會100多場。會上,各調研組按照“總體把握、有所側重、突出重點”的原則,重點匯報了在調研中發現的關鍵問題,深刻分析原因,並提出整改措施和切實可行的工作建議。
在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整改落實環節中,國家衛生計生委實施“服務百姓健康行動”,著力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著眼服務百姓正風肅紀,重拳整治醫療衛生服務環境,改作風、做實事,為百姓健康護航。
國家衛生計生委決定,今後將把每年9月的第3周作為“服務百姓健康行動”全國大型義診活動周,使之成為衛生計生系統為民服務的重點工作,長期堅持。

入選理由

走民眾路線,就是要動真情、出實招、辦實事,為人民民眾送上真真切切的制度福利和改革福利。“服務百姓健康行動”全國大型義診活動周就是這樣的大福利。
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落到衛生計生行業,就是要發現民眾在健康領域的需要,找出民眾反映的熱點問題,從民眾需要的地方做起,從民眾不滿意的地方改起。推出“服務百姓健康行動”,主旨就是讓基層民眾在家門口得到更好的服務。讓“服務百姓健康行動”成為長期堅持的活動,倡導的是持續改善醫療服務,讓困擾百姓的看病就醫問題得到進一步緩解,讓更多百姓受益,也為深化醫改創造更好的社會環境。
⑤ 國務院發布《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首次明確健康服務業的內涵外延

健康服務業

新聞回放

2013年10月14日,國務院發布《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即國發40號文)。這是繼2010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意見》之後,又一個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醫療等健康相關領域的綱領性檔案,其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多措並舉發展健康服務業的改革思路贏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40號文不僅首次明確了健康服務業的內涵外延,指明醫療服務是健康服務業的關鍵環節和核心內容,健康保險是健康服務業發展的重要保障機制,健康管理與促進主要面向健康和亞健康人群,發展潛力巨大。更從國家經濟建設支撐產業的高度,提出到2020年,健康服務業總規模要達到8萬億元以上,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環的健康服務產業集群,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重要力量的總體目標。
“非禁即入”是40號文最受關注的亮點,雖然這一提法並非首次提出,但對於長期存在的“玻璃門” “彈簧門”,40號文通篇都體現了以市場配置資源為槓桿,以減少政府部門審批關卡為突破口,向社會資本全面、平等開放的變革思路。同時,相對於“保基本”的醫療體制改革來說,健康服務業範圍更廣,它著眼於滿足人民民眾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需求,涵蓋基本與非基本健康服務,主要面向社會和市場主體,提倡非基本的健康服務由市場提供,一些基本的醫療衛生服務可以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實現。可以說,進一步明確了市場和政府的邊界。 40號文發布後不久,中央財政將健康服務業和養老服務業納入了促進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範圍,並下撥了22.2億元,支持相關服務業發展。
就在40號文面世之前,國務院連續發布《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和《關於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這3個集中發布的檔案經常被放在一起加以解讀。很多學者認為,在政府發揮“保基本、兜底線”的基礎上,這一系列改革舉措的推出,旨在通過充分發揮市場活力,推進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最終使社會力量在“非基本”的健康和養老服務業領域,獲得主角地位。

入選理由

《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與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改革思路一脈相承。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已經取得成效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健康服務業,站在一個更高的維度,以更開闊的視野,提出了一個涵蓋疾病預防、健康管理、診斷治療、養老服務,從生到死的全程服務戰略。作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之一,發展健康服務業通過擴大消費需求、拉動就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生產要素有效流動,將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服務民生、解決就業等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新醫改

⑥; 醫改政策不斷完善,醫改在重點領域和環節持續推進

新聞回放

2013年,在三年醫改階段性任務初步完成之後,步入深水區、站在新起點上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確立了在鞏固已有成果基礎上,攻堅克難,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突破的年度目標。
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先後發布了《關於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和基層運行新機制的意見》、《關於建立疾病應急救助制度的指導意見》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3個重要檔案,分別從著力解決基層醫改面臨的新問題,不斷完善政策體系,健全長效機制;為無法查明身份患者所發生的急救費用或身份明確但無力繳費的患者所拖欠的急救費用建立救助基金;明確年度26項工作任務,落實工作責任,持續深化推進改革3個層面,指明了醫改下一步的著力方向。
新一屆國家領導集體上任以來,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多次召開會議或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地方、各有關部門把推進醫改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務,向深化改革要紅利;新一任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組長、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上海、北京、安徽等地展開密集式醫改調研,並主持召開了全國醫改工作電視電話會議,要求加大攻堅力度,加快改革步伐,推動醫改取得新突破。
為摸清基層醫改政策貫徹落實情況,國務院醫改辦等相關部門對各地基層醫改工作進行了專項督查,並對國家選取的18個省(區、市)的311個縣級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縣進行了綜合評估,旨在通過查找問題、總結經驗,將一些行之有效的地方創新做法吸納進醫改的整體規劃,對出現的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2013年3月,2012年版國家基本藥物目錄正式發布,隨後2012年版國家基本藥物臨床套用指南和處方集正式出版發行,新版目錄和指南更加適於基層套用。
2013年12月25日,國家衛生計生委會同財政部、人社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務院醫改辦聯手啟動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計畫試點,引導和鼓勵優秀醫衛人才到基層機構從事全科醫療工作,使鄉鎮成為農村居民看病就醫的首選,努力做到大病不出縣、小病不出鄉鎮。
2013年11月,新一輪兒童重大公共衛生項目啟動,將利用中央財政專項補助經費,在國家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繼續實施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項目及新生兒疾病篩查補助項目。

入選理由

深化醫改,不僅是當前衛生計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一個長期課題。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又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對繼續深化醫改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統籌推進醫療保障、醫療服務、公共衛生、藥品供應、監管體制綜合改革的目標任務,這些目標的達成、人民民眾需求的滿足,都需要醫改在制度層面不斷完善、在實踐領域不斷探索和創新。
進入深水區的醫改也涉及更深層次、更為複雜的利益格局調整。深化醫改容不得鬆勁,既要有頂層設計,有各相關部門的協同配合,又要鼓勵基層探索,找出適合當地實際的改革路徑。深化醫改不可避免地要觸碰到既得利益,這需要涉及的政府部門、醫院、醫務人員有壯士斷腕的勇氣,將醫改持續推進,實現社會和行業共贏。

器官移植之困

⑦ 《人體捐獻器官獲取與分配管理規定(試行)》印發,器官分配陽光運行有了制度保障

新聞回放

2013年2月25日,中國公民逝世後器官自願捐獻工作全面啟動。經過3年艱辛努力,一個遵循世界衛生組織指導原則並符合中國國情的器官捐獻移植體系已初步形成。
2013年8月13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印發《人體捐獻器官獲取與分配管理規定(試行)》,強制實施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不但明確了器官捐獻協調員的資格和職責,還明確了器官獲取組織的資格和職責,確保器官分配在陽光下運行。
我國的人體器官移植工作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起步,大約有1萬人次接受器官移植手術,已成為世界第二大人體器官移植國家。與之相對應,目前國內可查詢的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約30萬名,捐獻器官嚴重不足已成為社會不得不面對的窘境。
為破解這一困局,我國曾系統性利用死囚器官進行移植,這嚴重影響了我國作為一個文明進步的政治大國的形象。我國的長期規劃目標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最終像許多先進國家一樣廢除死刑。如果不能建立一個公民自願器官捐獻體系,器官的嚴重短缺將不可避免。
自2007年5月國務院頒布《人體器官移植條例》以來,我國人體器官移植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規範化軌道。2010年,原衛生部與中國紅十字會啟動公民逝世後自願器官捐獻工作試點,兩部門聯合相繼出台30多個器官捐獻的相關配套政策檔案。
2013年11月2日,國家衛生計生委人體器官移植臨床技術套用管理委員會主任黃潔夫在於杭州召開的中國器官移植大會上宣讀了“杭州決議”,要求器官移植醫務工作者嚴格遵守《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框架下頒布的政策和措施,要求所有的器官移植醫院必須確保符合醫學倫理的器官來源、遵循公民逝世後自願器官捐獻的中國三類標準流程。黃潔夫在會上表示,中國器官移植事業已進入一個以公民自願捐獻器官為主要器官來源的發展新階段,死囚器官捐獻有望被公民自願器官捐獻取代。

入選理由

確保器官捐贈和分配在陽光下運行。一系列體制架構及法規政策的落實,有望使我國器官移植工作體系向規範化邁進。器官捐獻工作涉及社會、倫理、法制、教育、文化等諸多方面,除了國家衛生計生委與中國紅十字會以外,還需要公安、交通、教育、民政、宣傳、婦聯等部門的配合和支持,共同搭建一條傳遞“生命的禮物”的綠色通道。
當前,公眾囿於傳統文化心理,對身後捐獻器官的積極性還不高,對捐獻後器官的公平、公開分配信心也不足。如何在全社會營造器官捐獻、傳遞愛心的氛圍,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國的器官捐獻事業起步較晚,必將在陽光運行中走過漫長的探索發展階段。

援外醫療

⑧ 中國衛生援外工作暨援外醫療隊派遣迎來50周年,援外醫療提升了國家軟實力

新聞回放

2013年8月15日,全國衛生援外工作暨援外醫療隊派遣50周年會議在北京國誼賓館召開。國家衛生計生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表彰了全國援外醫療工作中湧現出的30個先進集體和59名先進個人。
8月1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受到表彰的全國援外醫療工作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代表,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向他們表示熱烈的祝賀,向曾經參加和正在國外執行任務的援外醫療隊全體同志致以誠摯的慰問,高度讚揚“不畏艱苦、甘於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中國援外醫療隊精神,指示有關部門和地方要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有關政策,提高援外醫療隊員待遇,切實解決援外醫療工作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不斷開創衛生援外工作新局面。
與此同時,中國與非洲各國衛生部長級官員共同簽署並發布《中非衛生合作北京宣言》,為今後中非協力解決影響非洲大陸的重點衛生難題制定了路線,顯示了中國推動非洲衛生事業發展的決心。
從1963年向阿爾及利亞派遣首批醫療隊開始,我國先後向亞、非、拉、歐和大洋洲的66個國家和地區派遣過援外醫療隊,累計派出醫療隊員約2.3萬人次。我國連續派出具有較高業務素質的醫療衛生人員承擔援外醫療任務,為提高受援國人民的健康水平作出了重大貢獻,有力推動了我國與受援國家的友好合作。
50年來,我國援外醫療隊員肩負國家使命,遠離祖國親人,克服工作和生活困難,以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全心全意為受援國人民服務。醫療隊不僅防治傳染病、常見病和多發病,而且向受援國輸入了心臟外科、腫瘤摘除、斷肢再植、微創醫學等高精尖醫學臨床技術,同時將針灸推拿等中國傳統醫藥以及中西醫結合的診療方法帶到這些國家。他們通過臨床帶教、學術講座等形式,為受援國培訓了大批醫務人員,留下了一支又一支“不走的中國醫療隊”。
當前,我國援外醫療隊仍奮戰在49個國家,其中42個是非洲國家。近1200名援外醫療隊員工作在113個受援醫療點上。全國有27個省(區、市)承擔著派遣援外醫療隊的任務。

入選理由

50年來,中國堅持不懈地向非洲需要援助的國家派出醫療隊,為當地人民無償提供醫療服務,是中非合作中時間最長、涉及國家最多、成效最顯著、影響最廣泛的項目。中國援外醫療隊是國際主義的實踐者,體現了人道主義精神,在對平等思想的傳播、人道主義精神的弘揚以及加深國外對我國傳統醫學的認識上作出了貢獻。這種援助改善了受援國人民特別是患者的生活,成為中國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援外醫療隊員的奉獻精神、醫德醫風和精湛醫術提升了中國的軟實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凸顯了健康無國界的意義,也是對我國經濟全球化的最有力衛生保障。

衛生應急救援體系

新聞回放

2013年,汶川地震5年之後,中國再次經歷大地震,自汶川地震以來加強建設的應急醫療救援體系的“成色”得到檢驗。
4月20日8時02分,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震中蘆山縣龍門鄉99%以上房屋垮塌,地震造成的傷亡慘重……截至4月21日下午2時,地震已造成雅安、成都、眉山等13個市州69個縣150餘萬人受災,其中186人遇難,21人失蹤。
地震當天,中國應急醫療救援機制迅速啟動。國家衛生計生委派出的國家衛生應急隊和車載移動醫院第一時間趕赴災區。一支支醫療隊伍迅速集結。與此同時,四川省政府成立了抗震救災領導組,組織分級分類救援。
應急救援沿用汶川地震中總結出的醫療救治“三級轉運”模式(即先將傷員轉運至距離最近的通車地,然後送至距離最近的醫療點,經初步治療後再分類轉運至縣級以上醫療機構治療)進行科學施救,並根據“集中傷員、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的原則,將重症傷員轉至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省人民醫院、成都軍區總醫院等,最大限度地保障地震傷員的生命安全,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
為確保大災之後無大疫,衛生防疫人員及早開展應急衛生防疫,重點對醫療救助點、飲水供應點、廁所、垃圾堆放處等地進行環境消毒、傳染病防控等。
醫療救援除了注重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以外,康復治療、心理治療和衛生防疫也同時進行。截至4月26日18時,四川蘆山災區開展了環境消殺滅,建立生活垃圾收集點,印發衛生防病宣傳材料,並開展心理救援。災區未發現重大傳染病疫情和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2013年7月22日,在甘肅省定西市岷縣、漳縣交界發生的6.6級地震中,同類救援科學有序展開。
2013年11月8日凌晨4時40分,超強颱風“海燕”在菲律賓登入,造成菲律賓東部及中部災情嚴重。隨後,由國家緊急醫療救援隊浙江隊組建的中國政府應急醫療隊飛赴菲律賓,在受颱風影響的菲律賓災區阿布約市建立醫療點。應急醫療隊還幫助當地醫院恢復正常運行。據介紹,此次是中國政府首次派出空中、地面與海上醫療救援隊伍,在海外實施立體救援。救援力量分別來自中國紅十字國際救援隊、中國政府醫療救援隊、中國海軍和平方舟醫療船。

入選理由

地震救援,考驗的是政府調動協調資源,組織救援的能力,也檢驗著社會管理和應急防災綜合能力,更體現社會公眾有序參與重大公共事務的能力。一次次的災難考驗了中國的衛生應急救援能力,中國的衛生應急救援體系日臻成熟——信息化指揮系統更加高效、專業衛生救援隊伍分工更加明確、先進的制式化衛生救援設備更加配套、完善齊全的救援方案更切實可行。不僅如此,隨著醫療救援能力的不斷提升,中國國家衛生應急隊伍走出國門,多次代表國家到國外進行災後醫療救援,彰顯了應急救援的中國力量。

精神衛生法

新聞回放

2013年5月1日,《精神衛生法》正式實施。1985年,該法第一稿起草,時隔28年,我國精神衛生事業終於正式步入法制化、規範化發展的軌道。該法對精神衛生工作的方針原則和管理機制,心理健康促進和精神障礙預防,精神障礙的診斷、治療和康復,精神衛生工作的保障措施,精神障礙患者合法權益的維護等作了較為全面的規定。
關於精神衛生立法的討論中,“被精神病”問題受到社會強烈關注,對此,該法可謂“濃墨重彩”,儘可能確保無須住院治療的公民不因制度、程式缺失而被強制收治。與此同時,業內專家反覆提醒,“發展精神衛生事業,規範精神衛生服務,維護精神障礙患者的合法權益”,是《精神衛生法》的三大立法宗旨,而“發展”是根本。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各類精神疾病的患病率約為17.5%,其中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約有1600萬人;與此同時,我國僅有精神衛生醫療機構約1500家,精神科醫師約2萬名。當前,我國精神衛生領域最突出的矛盾,包括維護精神障礙患者合法權益的最大矛盾,是精神衛生資源嚴重不足的問題。對此,該法明確規定,各級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建設和完善精神衛生服務體系、提高規範化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精神衛生法》實施後不久,發生在該領域的兩則新聞格外引起社會關注。
2013年7月,廣西壯族自治區發生“飛越瘋人院”事件,一家精神病專科醫院的42名精神病患者集體逃跑,主要原因是醫院病房擁擠、環境差,患者無法忍受高溫酷暑,同時,住院精神病患者想回家、回家難也是普遍現象,長期積累的情緒很容易一觸即發。10月,有媒體報導“鄭州向社區攤派精神病指標,強制社區尋找精神病人”,對此,國家衛生計生委表示,將患者發現和報告的任務簡單攤派分解到社區,這種做法既不科學,也不符合相關工作規範的要求。
類似事件反映了我國精神衛生防治能力和水平還遠遠滿足不了社會的現實需求,社會對精神疾病和防治工作的認識也存在很多誤區。《精神衛生法》提出的很多要求,短期內在基層實際工作中還難以真正落實,法律的貫徹實施將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只有解決了醫療資源稀缺、服務能力薄弱的問題,才能提高精神疾病的檢出率、就診率、治療率、規範管理率等,最終維護患者合法權益。

入選理由

對於《精神衛生法》的出台和實施,醫患雙方和社會各界都強烈期待。業內期盼藉助這部法律和相關配套法規、規範的出台,精神衛生防治工作能夠得到更多的支持和規範。社會也期待精神衛生防治機構今後能夠依法提供更多、更規範、更細緻的服務,幫助精神障礙患者及其家庭解除痛苦,促進社會和諧進步。雖然這部法律並非完美無瑕,一些不足也受到批評,但它畢竟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起點,在此基礎上,各方面可以通過實踐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促進我國精神衛生事業的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