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點[俗語]

13點[俗語]
13點[俗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13點詞義等同於痴頭怪腦,愚昧無知。 是吳語中使用率最高的詞之一。

基本信息

意義

為24小時制13時,或12小時制下午1時

俗語

十三點”初時意謂“敲亂鍾”,原來舊時的時鐘,每逢一小時便報時一次,例如下午四時,鐘擺便會敲響四下,五點敲五下,至多是十二點,也不過敲十二下,但居然敲出十三響,難道有十三點?當然是出了問題,正如俗語所講癲癲地! 所以,“十三點”就是代表人的性格“癲癲地”。

俗語出典釋法不一。有人認為是英語hysteria(歇斯底里,即癔病)的“洋涇浜語”,但癔病的一般症狀表現為瘋狂急躁,語言含糊不清,與其有很大差別,所以大多數人否認這個來源。

上海話

據1922年版《上海指南,滬蘇方言紀要》中釋痴字共十三畫,故滬人以“十三點”隱指痴顯然這一解釋比較符合。滬語“十三點”主要用於指女性的痴頭怪腦,愚昧無知,如痴情、痴心、痴呆等,而該詞也多出自婦女之口,男子較少使用該詞。由於“十三點”來自“痴”的十三筆,以後又派生出許多與“十三點”完全同義的詞,如“B拆開”、“電話聽筒”(舊電話聽筒中設13個小孔)等。

上海人的一種習慣用話,主要表達某人“不清醒“的一種說法。在實際生活中,13和13點是有區別的,對於一般痴頭怪腦,愚昧無知只說“13”,而“13點”屬於惡劣詞語,常用來罵人並強調對方大腦有嚴重問題。

有五種說法:

1.“點”是英語ding(叮噹響)的音譯,原指鐘聲,下半日1點鐘,鐘響十三下是不正常的,所以十三點是指那些“腦袋有毛病的人”,“冒傻氣”,“冒失鬼”,“做事違背常理”。

2.一粒四方骰子只有六個平面,每拋一次,只有一個平面在上面,最大的骰子只有六點,一粒骰子拋出七點來就是“出色”,兩粒骰子頂多能拋出十二點,而拋出十三點也是“出色”。是不正常的。

3.骨牌的麼五麼六,兩個骨牌合在一起正好是十三點,而麼五麼六的形狀像蠟燭扦子,且一個一低,不能配對,所以用這種情況來比喻瘋瘋癲癲的朋友,好話不聽,只能拿蠟燭給他們插進去。

4.“痴”字的筆畫是十三劃,十三點就是十三劃,借指“痴”字,說十三點就是說他是個“痴人”。

5.《梁山伯與祝英台》中“十八相送”一折戲中,祝英台向梁山伯反覆借景喻情,暗送秋波,幾次三番向梁表露求愛之情,可梁竟傻乎乎的無動於衷。這是劇作者的藝術手法,故意為後來的悲劇所作的鋪墊和伏筆。上海人口中的梁山伯與“兩三八”諧音,這三個數相加是十三,譏諷梁山伯是“十三點”、“儂真是梁山伯,伊主動對儂有意思,儂還格能戇搭搭!”這是民間戲謔性的說法,不失為一家之言吧。

漫畫

13點[俗語] 13點[俗語]

香港李慧珍的漫畫作品,漫畫中每個小故事裡面女主角13點都會更換服飾,極具時尚魅力,一時也成為追求時尚服飾設計者的愛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