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山[四川]

龍門山[四川]

位於四川省彭州市市區西北16公里處湔江西畔。又稱丹景山,屬龍門山山前單斜低山,呈南北走向,面積1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150米,登臨山頂望鄉台,可俯瞰岷、湔二水,五代前蜀國君王衍、明代學者楊慎游此留有詩文。明代東嶽殿華表、石獸、石碑、塔林、牡丹坪、鴨綠橋等古蹟猶存。

基本信息

(圖)龍門山[四川]龍門山[四川]

龍門山風景名勝區位於中國西部--四川省成都彭州市,處於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過渡龍門山脈中段,最高峰太子城4812米,由丹景山、銀廠溝、九峰山、馬鬃嶺組成,規劃面積203平方公里。龍門山,沱江和岷江的分水嶺,四川省著名地震帶。四川東、西部主要氣候界線之一。彭州素有"天府金彭"、蜀中"膏腴之地"的美稱,有史可考達三千年。有東方“阿爾卑斯山”之稱。

定義與歷史

(圖)龍門山[四川]龍門山[四川]

龍門山脈古稱“茶坪山”、“湔山”等,傳說為大禹故鄉,包含銀廠溝等多個風景區,分布有珙桐水杉銀杏、大熊貓、小熊貓等珍稀動植物。在龍門山脈區域內設立有白水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龍門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龍門山構造地質國家地質公園和白水河國家級森林公園等自然保護區域。
龍門山有廣義、狹義之分。

狹義指龍門山前緣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地,廣義還包括後緣部分,兩者以北川青川深斷裂為界,北起廣元,南達都江堰市,全長約350公里,包括龍門山、九頂山和茶坪山,為岷山東南延伸部分。

廣義龍門山山脊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中九頂山主峰獅子王4984米。構造上為北東向褶斷帶,逆掩斷層發育,組成疊瓦式地貌,如白鹿頂、天台山、天麻坪等一系列二疊紀“飛來峰”。
龍門山位於成都平原西北方向,是四川盆地與川西高原的天然界線。龍門山古稱茶坪山、湔山,又名龍山,是一座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天下名山。中華民族最早的一位治水英雄———大禹就誕生在龍門山。為紀念大禹“鑿龍門,鑄九鼎,治水患”的偉大功績,該山因此名為龍門山。龍門山構造帶地域較廣,北東端至廣元,南西達瀘定,全長約 500公里,寬 30-70公里。該構造帶位於東部揚子準地台邊緣與特提斯海的交接部位,受造山運動的影響,形成由西北向東南推覆、滑覆的規模宏大的構造帶。

地理位置

(圖)回龍溝景區回龍溝景區

位於四川省四川盆地西北邊緣,廣元市、都江堰市之間。東北-西南走向。包括龍門茶坪、九頂等山。東北接摩天嶺,西南止岷江邊。綿延200多千米。海拔1000~1500米。龍門山最高峰海拔2345米,海拔由盆地邊緣2000米向西逐漸升高到3000米以上,主峰九頂山海拔高達4984米,氣象萬千。 由於所處構造位置的特殊性,形成了獨特的地質奇觀,具有較高的科研和觀賞價值。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的面積約 1900平方公里,包括了彭州什邡綿竹三個縣市的部分地區。其中彭州園區為葛仙山———關口———蓮花洞一線以上 780平方公里的低山和高山區,在彭州境內有九峰山風景名勝區、白水河自然保護區、白鹿森林公園、銀廠溝、丹景山、回龍溝、葛仙山、塘壩子等主要景區。

景觀特色

(圖)龍門山[四川]龍門山[四川]

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的特色就是“飛來峰”,園區內“飛來峰”集中分布在彭州市境內。“飛來峰”為地質術語,意即外來岩塊,最早於 19世紀 80年代發現於歐洲的阿爾卑斯山。我國地質學家於上世紀 20年代末首次在彭州發現“飛來峰”,經眾多中外地質學家研究確認,並錄入地質教科書中。
配套地質景觀在彭州市境內主要與“飛來峰”相伴出現的溶蝕窪地、溶洞石林等地質景觀,其景觀優美,自然生態環境良好,對於地質科研和大眾旅遊都具有很大的開發利用價值。
自然景觀由於龍門山地質環境和地理環境的特殊性,孕育出了十分豐富的自然景觀,有原始森林、溪流、瀑布雲海、日出、佛光、湖泊、杜鵑花山等,珍稀動物有國寶大熊貓、小熊貓、牛羚、金絲猴及珍稀珙桐、水杉、銀杏三大植物活化石。
人文景觀彭州境內的人文景觀十分豐富,道教、佛教、天主教在歷史上都有過較為繁盛的時期,其中有我國道教發源地陽平觀、享譽東南亞的佛教寶地龍興寺、建於1902年的上書院天主教堂以及其人人文景觀等。
除此之外,地質公園內還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保存完好的生態系統,區位條件優越,是極具優勢的休閒度假、遊覽勝地。

地質

(圖)石灰岩地質石灰岩地質

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四川省彭州市、什邡市、綿竹市境內,總占地面積1900平方公里,主要地質遺蹟類型為推覆構造(飛來峰)或“冰川漂礫”、地貌、地層剖面。岩性多樣,從古生代的片岩、板岩、千枚岩、石灰岩到中生代的紅色砂泥岩、櫟岩都有分布。此外有花崗岩,為四川省各時代地層發育最全的山脈,也是中國泥盆系地層沉積的典型地區。山體東陡西緩,東坡多以斷崖與盆地底部相接。龍門山是四川強烈地震帶之一。自公元1169年以來,共發生破壞性地震25次,其中芮氏6級以上地震18次。龍門山東部迎風坡雨澤充沛,是四川著名的鹿頭山暴雨區所在地。西部背風坡岷江河穀雨水稀少,氣候十分乾燥。龍門山東、西坡民族也不同,東坡是漢族分布區,西坡為羌族聚居地。龍門山也為大熊貓和多種珍稀動物產地,已建有北川小寨子溝自然保護區,面積不足1萬公頃,保護對象為大熊貓、金絲猴和綠尾虹雉等。龍門山的、硫鐵礦、石棉水泥用灰岩也很豐富。
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是馳名中外的龍門山推覆構造帶的縮影,其地層發育豐富,分布眾多的飛來峰與歐洲阿爾卑斯山飛來峰齊名,具有典型地學意義。公園內還分布有古冰川遺蹟、典型地層剖面等地質遺蹟,被地質科學家稱為“地質科學迷宮”。

地貌

(圖)龍門山[四川]龍門山[四川]

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坐落在龍門山中段,主要分布於彭州和什邡境內。此地岩層上古生界地質現象發育,厚度大,層層展現地球上古老地質的演變過程,為地球地質演化過程的活檔案。經同位素測定,此地閃長岩年齡為20.43億年,花崗岩年齡為10.27億年,雜岩為6.54億年——7.67億年,奧陶系大理岩不整合地覆蓋其表面上,在岩體邊緣有白雲母偉晶岩出露,晉寧中期花崗岩入侵於前震旦系變質岩中,是世界上極為罕見的地質大觀園。2002年,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在彭州九隴鎮正式掛牌。

龍門山是四川強烈地震帶之一。自公元1169年以來,共發生破壞性地震26次,其中芮氏6級以上地震20次。公元2008年5月12日,由於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衝,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質向東緩慢流動,在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擠壓,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剛性地塊的頑強阻擋,造成構造應力能量的長期積累,最終在龍門山北川——映秀地區突然釋放,發生芮氏8.0級地震(汶川地震)。

龍門山東部迎風坡雨澤充沛,是四川著名的鹿頭山暴雨區所在地。西部背風311坡岷江河穀雨水稀少,氣候十分乾燥。龍門山東、西坡民族也不同,東坡是漢族分布區,西坡為羌族聚居地。龍門山也為大熊貓和多種珍稀動物產地,已建有北川小寨子溝自然保護區,面積不足1萬公頃,保護對象為大熊貓、金絲猴和綠尾虹雉等。龍門山的煤、鐵、銅、硫鐵礦、磷、石棉、水泥用灰岩也很豐富。

近況

2008年5月12日,龍門山全境遭受2008年汶川大地震襲擊,損失慘重。龍門山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的銀廠溝景區/園區多處自然景觀中的精華景點,如大、小龍潭等已經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