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龍門山

洛陽龍門山

洛陽龍門山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3公里的伊河兩岸東、西山上。

河南龍門山

位於河南洛陽市南郊13公里的伊河兩岸東、西山上。西山又名龍門山,故名。古稱伊闕,故又稱伊闕石窟。開鑿於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即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後歷經東西魏北齊、五代至末1000餘年間不斷營造,尤以北魏和唐代為盛。大小窟龕分布於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西山)和香山(東山)的崖壁上。現存窟龕約2100餘個,佛塔40餘座,題記碑碣3860種,造像10萬餘尊。龍門石窟中唐窟數量最多,約占2/3,典型洞窟有潛溪寺奉先寺看經寺等;北魏次之,約占1/3,典型洞窟有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萬佛洞等。洞窟造像多為佛、弟子、菩薩、天王、力士,也有世俗供養人和佛傳、本生故事。奉先寺摩崖像龕鑿有11尊雕像,主佛盧舍那佛高達17米;萬佛洞南北兩壁滿雕石像達1.5萬尊,均屬唐代造像傑作。碑刻題記數量居全國石窟之首,著名者如龍門二十品,代表了魏、初唐、盛唐書法之作。

四川龍門山

位於四川省四川盆地西北邊緣,廣元市都江堰市之間。東北-西南走向。包括龍門、茶坪、九頂等山。東北接摩天嶺,西南止岷江邊。綿延200多千米。海拔1000~1500米。龍門山最高峰海拔2345米,海拔由盆地邊緣2000米向西逐漸升高到3000米以上,主峰九頂山海拔高達4984米,氣象萬千。在彭州境內有九峰山風景名勝區、白水河自然保護區、白鹿森林公園等。
龍門山是一座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天下名山。古稱茶坪山、湔山,又叫龍山。中華民族最早的一位治水英雄--大禹就誕生在龍門山。為紀念大禹“鑿龍門、鑄九鼎、治水患”,又稱龍門山。龍門山在地質發展史中已高壽37億年。其間經歷了多次翻天覆地的構造運動,從而奠定了時下的地質特徵,雕塑了現今的地貌形態,它恰似一道龍門橫亘於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這間。
龍門山,北東起廣元,南西到瀘定,全長500多公里,寬30-70公里。四川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龍門山構造帶中段,南西自彭州市的磁峰起,北東到綿竹市的太平止,長約55公里,寬約35公里,含彭州、什邡、綿竹三市,總面積1900餘平方公里。地理坐標:東經103°37′--104°12′;北緯31°04′--31°46′。
龍門山構造帶是以推覆、滑覆為其特色。四川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是該構造帶的縮影,最具典型與代表性。從而地造天成了“公園”內豐富多實;其中導向景觀有5類:“飛來峰”群、山水峽谷、丹霞景觀、神禹故里和道教發祥地。在這些景觀中,科研、科考、觀賞價值最高的“飛來峰”群及峰叢溶洞等地質景觀、銀蒼溝自然山水峽谷景觀、道教發祥陽平治均集中分布於彭州市境內。所以,四川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的中心在彭州。
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的特色是“飛來峰”。“飛來峰”19世紀80年代發現於歐洲阿爾卑斯山,在我國,著名地質學家趙亞曾先生於20世紀20年代,首次在彭州境內發現“飛來峰”,經眾多中外地質學家研究確認,並寫於地質教科書中。經現代地學界的進一步研究,提出了彭州“飛來峰”的多種成因說,即推覆、滑覆構造成因說和西藏大冰蓋時期形成的冰川漂礫說。無論是構造還是冰川漂礫說,彭州“飛來峰”群是外來岩塊,是獨特的地質景觀,比阿爾卑斯山“飛來峰”更具規模和特色,具有極高的科研、科考、教學價值,是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的亮點和看點。所以,四川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的靈魂在彭州。
了促進旅遊開發與地質遺蹟保護持續協調發展,促進地方經濟建設,2001年3月16日,四川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作為首批十一個國家地質公園之一,由國家批准並正式授牌。
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坐落在龍門山中段,主要分布於彭州和什邡境內。此地岩層上古生界地質現象發育,厚度大,層層展現地球上古老地質的演變過程,為地球地質演化過程的活檔案。經同位素測定,此地閃長岩年齡為20.43億年,花崗岩年齡為10.27億年,雜岩為6.54億年——7.67億年,奧陶系大理岩不整合地覆蓋其表面上,在岩體邊緣有白雲母偉晶岩出露,晉寧中期花崗岩入侵於前震旦系變質岩中,是世界上極為罕見的地質大觀園。2002年,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在彭州九隴鎮正式掛牌。
龍門山是四川強烈地震帶之一。自公元1169年以來,共發生破壞性地震25次,其中芮氏6級以上地震18次。龍門山東部迎風坡雨澤充沛,是四川著名的鹿頭山暴雨區所在地。西部背風311坡岷江河穀雨水稀少,氣候十分乾燥。龍門山東、西坡民族也不同,東坡是漢族分布區,西坡為羌族聚居地。龍門山也為大熊貓和多種珍稀動物產地,已建有北川小寨子溝自然保護區,面積不足1萬公頃,保護對象為大熊貓、金絲猴和綠尾虹雉等。龍門山的煤、鐵、銅、硫鐵礦、磷、石棉、水泥用灰岩也很豐富。

山東龍門山

位於山東省泗水縣城西北16公里,泗水寧陽兩縣交界處,總面積4.2平方公里。主峰海拔568米,泗水縣第二高峰。這裡峰巒疊嶂,恰似九條巨龍蜿蜒交錯,行程一個龐大的C型山地,呈九龍戲珠之勢,故稱龍門山。
靈光寺位於龍門山南麓。始建於漢,金皇統二年(公元1142年)重修。相傳某年十月初五,達摩神光祖師來講法,佛現靈光,故得名“靈光寺”。據說靈光寺是按周易八卦設計的,北靠龍門山,南臨赤龍潭,東有秀靈台,接連王母仙山,西為白龍盤鏇鳳凰山。靈光寺頂建無梁寶殿、觀音堂,另有圓寂祖冢覺靈塔、普同塔二座;中建大雄寶殿、伽藍典、祖師殿,前為天王殿,與山門成一中軸線;東鐘樓、西鼓樓分列在天王殿兩邊。另外還建有客堂、香房、兩廊幽室、禪林、經堂、方丈齋、廚庫祠百餘間。寺院僧眾百餘名。住持方丈、四大班首和八大執事掌管寺院事務。寺院大部被毀,僅存觀音堂一座。現保留明碑三闕,清碑一通,殘碑兩塊,此外尚有一些明代墓志銘。
龍門靈霧 泗水十景之一。龍門山又名龍門口、咯栳崮。自古以來“雲過龍門即雨”,堪為今古奇觀。明嘉靖進士、泗水縣令張祚詩曰:“西北雙峰插泗濱,蒸蒸雲氣似龍津,甘霖旱慰蒼生望,枯稿先回萬象春。”因此,被佛家視為釋教之福地。位於龍門山下的靈光寺,始建於東漢孝明帝永平三年。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曾多次登臨此山。李白的著名詩篇“辭別復幾日,登臨遍池台。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至今膾炙人口。
鄒平王墓 位於龍門山之陽,靈光寺西。據史志碑銘記載:鄒平王靖王泰塍為明太祖朱元璋嫡曾孫,鄒平莊定王當噀、鄒平榮安王健檔、鄒平恭靖王觀監、鄒平康順王頤在等是朱元璋的四代至九代嫡孫,因有明代七位王子葬於此,俗稱七王墓。墓南小村因此得名,謂王墳,現更名為龍門山莊。
將軍墓 明輔國將軍墓位於王墳村北回龍山麓,1993年2月20日發現。該墓為明太祖朱元璋七代孫觀稱與二品夫人張氏合葬墓,墓中出土金飾品、瑪瑙玉器、七星古劍、六角瓷壺和墓志銘等珍貴文物。
贇公古杏 相傳天順三年(公元1330年)北京萬壽戒壇,贇公長老攜金前來靈光寺,修蓋殿室兩廊,在觀音堂東北,種下七枚杏核,萌發杏樹兩株, 生長至今。此杏不僅口味奇佳,據說還能祛病強身。
除此之外,山中還有赤龍潭、將軍石雞冠山、故事井、未來香等自然奇觀。2004年2月,龍門山風景名勝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地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